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纺织品中全氟辛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3-08-04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28卷第4期 2011年4月 印染助剂 TEXTILE AUXIUARIES Vo1.28 No.4 Apr.201 1 分析 纺织品中全氟辛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何秀玲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200135) 摘 要:建立了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取纺织品中微量全氟辛酸(PFOA)的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萃取条件:微波功率 200 W,70℃萃取50 min,萃取溶剂为甲醇水溶液[ (水): (甲醇)=l:l】.采用内标物全氟癸酸(PFDA)与PFOA一同衍生的方法,能消除两 者在衍生时外界因素对衍生率的影响,有效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另外,建立的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检测方法能检测出纺织品中的微 量PFOA,回收率稳定,精密度令人满意. 关键词:纺织品;全氟辛酸(PFOA);微波一超声波;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 中图分类号:TQOI6.5 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39(201 1)04—0053—04 Built on detection method of perfluorooctanoic acid in the textiles HE Xiu-ling (Shangha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of P.R.C.,Shanghai 200135,China) Abstract:The microwave—ultrasonic combined extra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PFOA in textiles.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200 W of microwave power,ex- tracted at 70 oC for 50 rain,extraction solvent methanoI—water solution fV(water):V(methanoI)=1:1】l The accu— racy of analyte could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by the method of simultaneous derivatization of internal standard perfIu0rododecanoic acid(PFDA)and analyte PFOA,which could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externaI factors on the derivatization yield.Moreover,the establishe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method could measure the trace PF0A in the textiles.which had stable recovery and satisfactory precision. Key words:textiles; DerfIuor0octan0ic acid(PFOA); microwave—ultrasonic wave; gas chromatography—m— ass spectrometer(GC—MS) 全氟辛酸(PFOA)是制造含氟聚合物不可或缺的 易诱导某些疾病,尤其是PFOA在自然界中可以经水 原料,也是全氟化合物(PFCs)在生物体内或环境中分 体、食物链传播,其潜在的风险和危害日渐被国际社 解代谢终产物之一,其分子表面很多c—F键紧紧排 会所重视.㈣ 列在一起,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防护罩,这种特殊结构 随着国内外对PFOA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禁用 使其具有防水、防油、防污、耐酸碱等优异性能,广泛 PFOA及其衍生物的呼声越来越高,已被不少WTO成 应用于纺织品、服装、食品、医药、航天和电子等领域. 员国积极响应.美、欧等发达国家环保总署及国际社 研究表明:PFOA分子是8个碳原子排成一列的长链 会的科学家主流都认为PFOA是持久性的有机污染 结构周围环绕许多氟原子,C—F键键能很大,不易断 物(POPs)和累积性毒物(PBTs),并一直致力于将其列 裂,因此PFOA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和高度的生 入《斯德哥尔摩条约》禁用化学物质候选名单之中,与 物蓄积性.这种长链结构比短碳链的类似化合物更容 危险化学品一- ,3E英、有机氯农药等一同列入禁用名单 易进入生物体内,且在人体中几乎不会被代谢排出,容 之列,并将予以淘汰.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纺织品中PFOA 收稿日期:2010—06—2l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上海市WTO中心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科研专项,项目编号为06TBT10 作者简介:何秀玲(1979一),女,江苏徐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一直从事纺织品检验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方法 印染助剂 28卷 检测方法的研究甚少,特别是我国在相关检测标准、法 取方法中,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取的提取效果最好,耗 时短、PFOA检出值较高.该法的提取环境为密闭系统, 规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建立了纺织品中PFOA 的定量检测方法. 可有效防止因甲醇挥发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虽 然单纯的超声波萃取耗时不长,但提取效果较差.索氏 萃取是一种传统方法,缺点是耗时长,提取效率低.水 煮回流法提取效果较好,但耗时较长.试验还发现,采 1试验 1.1试剂与仪器 试剂:全氟辛酸(PFOA)、全氟癸酸fPFDA)f均为 GC—MS级,纯度≥99%),全氟辛酸甲酯(标准品,纯度≥ 用索氏萃取法时,对PFOA提取效果以纯水最好,采用 甲醇水溶液时,因甲醇的沸点远低于水的沸点,因此 99%),乙酰氯、甲醇、正己烷(均为分析纯). 仪器:HP6980 GC/5973MS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 (GC—MS),CW一2000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取仪,可控温 磁力加热套,B 5500s—DTH超声波清洗器,索氏抽提器, 60 mL分液漏斗,250 mL烧杯数只,不同体积规格的烧 瓶或容量瓶. 1.2气相色谱一质谱条件 色谱柱:HP一1熔融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300℃;柱室温度:30℃恒温4 min后, 以10 ̄C/min升温至230 oC,恒温6 min;分流比:1:5;流 速:1.2 mL/min;溶剂的延迟时间:12 min;定量模式:SIM 模式. 1-3标液配制 准确称取一定量PFOA和PFDA粉末,放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配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 5、10、50 Ixg/mL的PFOA标准溶液和10 txg/mL的 PFDA内标溶液,摇匀备用. 1.4操作步骤 (11称取一系列质量为1.0 g的样品,分别采用索 氏萃取、水煮回流、超声波以及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 取方法进行PFOA提取 提取溶剂的pH值调至9.I41 (2)将提取物转移至烧杯中,加热蒸发至溶剂剩余 约10 mL时转移至衍生试管中,继续蒸发至近干.在衍 生试管中加入PFDA内标溶液和甲醇溶液各1 mL,滴 人1O滴乙酰氯,随即将衍生装置放人55℃水浴中,采 用超声波仪辅助振荡衍生45 rain. (3)将衍生好的样品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 正己烷和5 mL水进行振荡萃取,静置10 min后收集 上层正己烷有机相,取1 L用GC—MS进样分析,结果 以内标曲线法计算.【s。q 2结果与讨论 2.1提取方式 对聚四氟乙烯(PTFE)I ̄料和特氟龙(Teflon)面料, 分别采用4种方法提取PFOA.由表1可看出,4种提 进入索氏抽提器的溶剂几乎全是甲醇,其效果几乎等 同于纯甲醇作提取溶剂.采用水煮回流和微波一超声 波协同萃取法时,甲醇水溶液的提取效果比纯水好,原 因是甲醇对PFOA材料有较好的溶胀性,致使较多的 PFOA被提取出来.综合考虑,确定采用新型的微波一 超声波协同萃取方法作为提取方法,甲醇水溶液作为 提取溶剂. 表1不同提取方式效果比较 注:甲醇水溶液[ (水): (甲醇)=1:l】. 2.2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取试验条件优化 2.2.1正交试验 试验发现,功率高于300 W、温度高于70 时,萃 取瓶中溶剂因受热不断翻腾,会冲出萃取瓶,使试验 难以进行.因此,确定300 W、70 oC为正交设计条件中 功率和温度的上限.由表2可看出,微波一超声波协同 萃取最佳条件为:B A D c ,即200 W,70℃,60 arin,萃取 4期 何秀玲:纺织品中全氟辛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55 溶剂甲醇水溶液iv(水): (甲醇)=1:1] 表2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取条件正交试验及结果 2.2.2萃取时间单因素试验 由表2可知,萃取时间是影响萃取效果的最主要 因素,萃取时间越长,PFOA提取量越多.需研究其对提 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1. .、O.36 0.34 苦0.32 q 0.3O 萃取时l司/arin 200 W,70 qc, (水): (甲醇)=l:1 图1 萃取时间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由图1可知,萃取时间达到50 min时,PFOA萃取 量达到最大,此后PFOA的质量浓度基本上保持在同 一水平.从节约能源角度考虑确定萃取时问为50 min. 2.3衍生条件 2.3.1衍生方式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标对分析物的影响,采取内标 PFDA与分析物PFOA一同衍生和分别衍生方式进 行试验.南图2可以看出,一同衍生的曲线斜率比分 别衍生高,线性相关系数两者分别为1和0.992,表明 一同衍生方式的灵敏度比分别衍生高,且线性较好.原 因是内标与分析物一同衍生能消除外界因素对衍生 率的影响,即使某个质量浓度点的衍生或萃取等条件 稍有变化,“分子分母”的关系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消 除和补偿,有效保证分析物测定的准确度.因此,采用 内标与分析物一同衍生的方式. 宝 埴 鹫 p(PFOA)/(p ̄g‘mL。。) ■一分别衍生R =O.992;▲一一同衍生R =1 图2衍生方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3.2常规法衍生与超声波辅助衍生 由图3比较两者的线性关系可知,超声波在样品 衍生过程中可以达到与常规法衍生相同的效果,但是 所需衍生时间大大减少,衍生效率明显提高. 12 丑 s 恒 匿 0 O.5 1.0 1.5 2.O 2.5 20 40 60 p(PFOA)/(p.g‘mL ) p(PFOA)/(p ̄g。mL ) A常规 B超声波辅助衍生 y=O.208 8 x+O.005 6,R :0.999 5 y=0.217 8 一0.040 8.R =1 55℃,酰氯5滴,甲醇1 mL,2 h 55℃,酰氯5滴,甲醇1 mL, 超声波40rain 图3常规法衍生和超声波法衍生线性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超声波法衍生时,在1~50  ̄z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PFOA的甲酯化衍生率均 超过90%,并相对稳定.稳定的衍生率可避免由于PFOA 质量浓度变化对结果波动造成的影响,且高衍生率可 以保证方法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因此超 声波辅助衍生不失为一种准确、有效的衍生方法 表3不同质量浓度PFOA溶液的甲酯化衍生率 2.3_3超声波辅助衍生时间 由图4可知 i亍生约45 rain时效果最好.超过45 min后,面积比值反而有所下降并且有些波动,其原因 是衍生反应为可逆反应,衍生后生成的酯化物不稳定, 印染助剂 28卷 产物重新分解为PFOA. 陋 衍生时I司/min 10 p.g/mLPFOA标液 图4衍生时间对衍生效果的影响 2_3.4甲醇用量 由图5可看出,甲醇用量超过0.2 mL后,衍生物 面积趋于稳定.为了便于操作,本试验中选取1 mL甲 醇,足以保证微量分析PFOA对反应的要求. 宝 埴 磐 甲醇用量/mL 图5 甲醇用量对衍生效果的影响 2.4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对样品进行4个添加水平的加标(PFOA标液1回 收率试验,每个水平进行6次平行试验,测得的平均 回收率均在80%一l00%(表4),较为稳定. 表4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下的样品回收率 对3种PFOA质量浓度水平进行5次平行测定, 精密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方法精密度 由表5可知,在0.5 Ixg/mL和5.0 t.Lg/mLO' ̄,相对标 准偏差RSD<3%,精密度令人满意. 2.5实际样品检测 GC—MS法对实际样品中PFOA检测结果见表6. 表6 GC—MS方法对实际样品中PFOA检测结果 表6表明:GC—MS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多种产品 的PFOA含量,应用范围广泛.大多数含氟材料样品 中均检出一定量的PFOA,特别是一些膜材料样品和 整理剂中PFOA含量相对较高.虽然目前欧盟指令对 PFOA还未正式发布限量使用的相关指令,但是这一 结果应当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警觉. 3结论 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采用微波一超声波协同萃 取对分析物进行提取的方法,具有效率高、耗时短、环 保等优点.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GC— Ms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多种类型纺织产品中微量 PFOA,应用范围广泛.该法具有回收率稳定,分析速度 快,精密度和灵敏度均较高等优点,对于纺织品中微量 PFOA的检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志飞,陈胤瑜.PFOA的特点及毒性简述[C】.//第五届食品毒理学 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及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生物活性 物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544—549. [21金一和,刘 晓,藤宪光.沈阳地区成人血清和脐带血中全氟有机 物污染现状[JJ.卫生研究,2004,33(4):48 l一482. [3]HAUGHOM B,SPYDEVOLD O.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by- polipemic effect of perlfuorooctanoic acid(PFOA),perfluorooctane sul phonic acid(PFOS)and clofibric acid[J].Biochim.Biophys.Acta,1992, 1 128(1):65—72. 【4】骆健美,卢学英,张敏卿.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应用[J】_化工进展,2001, 20(12):46-49. [5]杨玉林,王宏,芮振荣,等.气相色谱法分析血浆中的全氟辛酸[J1. 色谱,2002,20(1):66—68. 『6]6 蒋海宁肼明星,陈宗宏,等.Teflon材料及不粘锅涂层中的微量全 氟辛酸(PFOA)的GC-MS测定研究[J]_复旦学报,2007,46(3):291— 2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