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专题1

2022-05-03 来源:我们爱旅游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专题1

一、总体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必将要求开放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巩固、扩大并深化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良好基础。

4、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结合时政热点,把握国际关系中的中、美、苏(俄)大三角关系,结合时事常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同时还必须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把握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基本线索】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状况:

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七十年代(20世纪七十年代) 3、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专题表解】

【 内容概要 】

( l )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本质上的不同,也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一是 1954 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二是 1955 年 4 月参加有共同遭遇的亚非 29 个国家与会的万隆会议,通过两次会议,大大

1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70 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我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表现在三方面:一是 1971 年 10 月联合国 26 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二是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三是 1972 年 9 月日本与中国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 3 )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政策,同周边国家交流合作推向新水平;二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采取一系列促进裁军的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二、基础知识: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世界形势: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3)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威胁)

2、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苏联等17个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A、时间:1950.2 B、地点:莫斯科 C、内容:P59-60

D、意义:对于加强忽然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时间:1953年

B、背景:建国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物:周恩来

D、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

E、意义:不仅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而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参加日内瓦会议: A、时间:1954年 B、地点:瑞士的日内瓦 C、人物:周恩来

D、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E、五大国:中、苏、美、英、法

F、最终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未能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

G、意义;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5)参加万隆会议:A、时间:1955年B、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C、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D、人物:周恩来E、方针:提出“求同 存异”方针F、意义: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1)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2)“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

■“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

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②20世纪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⑤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⑥中国政府长期的努力。 (2)概况: ①时间:1971年 ②会议:第26届联大 ③人物:乔冠华 (3)意义:

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1)从美国方面看

①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③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3

中方: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为

③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台湾解决中美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中美关系。 (2)进程:

时 间 1971 1971 1972 事 件 美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 意 义 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标志着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8 1979 (3)影响: ①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④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实现了亚洲战略收缩和从越南撤军的目标,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条件:①中国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经过:时间:1972年9月,标志: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建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①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

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国际因素:国际形势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

③决策因素: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2)主要内容

①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②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

④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 、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①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②积极发展与美、日和欧盟的关系

③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那个中国外交的重要立足点 (2)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

①中心: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 ②表现:

A、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B、历届联大和安理会上: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 C、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D、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E、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举行了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 F、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APEC)

A、1989年,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问世。

B、1991年,中国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1993年,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会议。

D、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上海五国机制”的确立: 时间:1996年4月

参加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内容: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并确定了五国元首

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B、“上海合作组织”创立: 时间:2001年6月,

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基础:由“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C、意义

a、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 b、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c、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d、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地区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e、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③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自1991年以来,中国外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后来,中国又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承诺和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和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④与欧盟各国保持良好关系:中法建立了面向21世界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一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三、知识拓展 (一)易错知识点

1.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

5

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关于联合国的知识:

1、提出:联合国(United Nations, UN)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提出战后成立联合国。

2、组织形式: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3、时间:1945年10月24日

4、总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设有联合国欧洲办事处。 5、标志:《联合国宪章》的签定生效

6、前身: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的国际联盟 7、成员国:到2008年为止,联合国共有192个成员国。

8、安理会:安理会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法、苏、美、英和10个按地区分配原则选出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的原则:大国一致的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9、联合国日: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10、联合国的根本大法:是《联合国宪章》。

11、最高权力机关: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常会。新一届常会每年9月开幕,通常持续到12 月中下旬。大会可在会议期间决定暂时休会,并可在以后复会,但必须在下届常会开幕前闭幕。根据《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它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大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须由多数通过;对于“一般问题”的决议,半数以上通过即可。大会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足以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12、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全理事会

13、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 14、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翻译:

[English]United Nations (UN) (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15、宗旨和原则:

6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应危及和平、安全和正义 ③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或使用武力 ④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6、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2007年1月1日上任)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首长,五年任期已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任期的惯例。

17、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的情景。51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18、坐标(地理坐标系):40.749915°-73.967428°

19、徽记和旗帜: 联合国的正式徽记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圆环围绕着的图案。联合国旗帜的底色为浅蓝色,正中的图案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旗帜呈长方形。

20、联合国会员国:凡要求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必须提交一份申请书,声明接受宪章所载义务,由安理会推荐,经联合国2/3多数会员国通过,即被接纳为会员国。安理会对联合国某一会员国采取防止行动或强制行动时,联合国大会可根据安理会的建议中止该国行使会员国的权利和特权。安理会可以恢复这些权利和特权的行使。对一再违背宪章原则的会员国,大会可根据安理会的建议将其开除出联合国。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所在地设有常驻代表团,观察员在联合国设有常驻观察员办事处。截止到2002年9月27日,有会员国191个。其中亚洲39个,非洲53个,东欧及独联体国家27个,西欧23个,拉丁美洲33个,北美、大洋洲16个。另外,有2个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国:梵蒂冈、巴勒斯坦(地位高于梵蒂冈)。

21、主要出版物:《联合国记事》(u.n. chronicle) 季刊,用中、英、法、西、俄和阿拉伯六种文字发行;《联合国年鉴》(year 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

22、中国在1945年派代表团出席了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参加了代表团,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XXVI)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24、作用:近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25、联合国地位: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四)正确理解我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说,新中国提出“一边倒”的明智选择。

(2)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从结果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很有必要。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最突出的成就。它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比较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富强。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

7

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广泛性。不论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的国家,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

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时代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七)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有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八)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未变,但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方针如下: (1)“一边倒”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新中国的成立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包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两个拳头打人”时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国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无敌国”外交。由于美苏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加之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