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第一章 现状综述与分析
1.1 城市概况 1.1.1 历史沿革 1.1.2 1.2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3 1.3.1 1.3.2 第二章 2.1 2.2 2.2.1 2.2.2 2.3 城市特点 环境条件分析 地质地貌 地震情况 气象条件 水资源 土地资源 林、农资源 环境状况
**市城市经地现状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城市建成绿地现状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规划依据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规划目标 布局原则
- 1 -
2.4 布局原则
2.5 实现规划的期限与分期
第三章 公共绿地规划
3.1 规划原则 3.2 规划指标 3.3 3.4 3.5 第四章 4.1 4.2 4.2.1 4.2.2 第五章 5.1 5.1.1 5.1.2 5.1.3 5.1.4 5.2 5.2.1 5.2.2 5.2.3 市级公园规划
区级及居住区级公园的规划 带状公共绿地规划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规划 带状防护绿地 市域生态窨保护体系
道路绿化规划
道路绿化的功能 庇荫 美化城市面貌 保护城市环境 改善购物环境 市区道路绿化 重点路段绿化 主干道绿化 一般道路绿化
- 2 -
第六章 历史文化古迹的绿化
6.1 历史文化名城绿化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6.2 绿化规划的内容 6.2.1 老城区的绿化 6.2.2 **保护区的绿化 6.2.3 6.2.4 第七章 7.1 7.2 7.3 第八章 8.1 8.2 8.2.1 8.2.2 8.2.3 8.2.4 8.3 第九章 9.1 9.2 9.3 滨河绿带
滨河绿带的规划内容
单位附属绿地与居住区绿地
规划的意义及规划指标的确定 绿地率规划指标
居住区绿地短缺的补救措施
避灾绿地规划
避灾绿地的作用 市区避灾绿地规划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布置 一级避灾点 二级避灾点 避灾通道
城市救灾通道的设置
旨意
旨意 原则 实施措施
- 3 -
第十章 园林绿地树种规划
10.1 树种规划的意义 10.2 树种规划的原则
10.3 **市区主要树种选择(附名录) 10.3.1 **市的古树名木 10.3.2 **市的市树、市花 10.3.3 **市骨干树种的选择
第十一章 分期建设规划
11.1 分期规划的目的与原则 11.1.1 分期规划的目的 11.1.2 分期规划的原则 11.2 规划分期建设任务 11.3 分期投资规划
第十二章 绿地系统效益
12.1 系统的必要与必然—效益的综合性12.2 系统效益测算 12.3 投资效益分析
第十三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
13.1 大造舆论,提高认识 13.2 完善法规,依法办事 13.3 多方筹集,确保资金 13.4 狠抓生态景观绿带建设 13.5 改造旧城,见缝插绿
- 4 -
13.6 加速建圃,保证用苗 13.7 利用政策,奖励建绿 13.8 健全组织,培养人才 规划评审意见及后记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附表7 附表8 附表9 附表10 附表11
附录1 附录2
附 表
全国园林城市与**市三项绿化指数比较 世界著名花园城市与**市人均绿地的比较**市主要公园规划意向
**市公共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 **市防护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 **市道路绿化规划表(2001_2010年) **市生态景观绿带规划表(2001_2010年)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一期(2001_2005年)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二期(2006_2010年)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表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总表
附 录
**市绿化树种推荐名录 **市文物古迹分布图 - 5 -
图 录
区位 01 现状 02 气象分析 03 结构模式 总图 绿地分布图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公共绿地服务半径 避灾绿地 绿地分期建设 市域生态绿地空间保护体系 绿地规划指标 城市出入口(东)景观意向 城市出入口(西)景观意向 城市出入口(北)景观意向 城市出入口(南)景观意向 城市河道及古城街巷绿化景观规划意向体育公园设计 拓东公园设计
朝阳广场设计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6 -
前 言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向多方面渗透。建设城市的观念也由单纯追求静止的优美环境的趋向于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必须顺应自然,在维护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使两者共同发展,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标志着人类正迈入“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在城市建设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自然的关系从顺应、尊重到征服、破坏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和谐共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探求过程。对于基于生态学原则下的城市绿地规划,无论是从中国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世界范围谋求可持续发展失居环境的大趋势考虑,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是当前规划界普遍感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关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近年来中央各级领导有不少重要指示: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作了“大抓植树绿化,……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指示。1999年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伤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2000年,要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要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1998年5月20日朱镕基总理在北京视察工伤时,作了“大力提倡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公共绿地,治理各种赃、乱、
- 7 -
差,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保护好文化古迹和古都风貌”的指示。在会上,1999年12月底召开拴国建设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建设部部长俞正声都对大力发展风景园林事业,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其生态系统亟待改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并使之朝良性方向发展,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城市绿地系统便是解决这一问题重要措施之一。**市和全国其它老城市一样,在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壮大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针对当前环境存在问题,结合**市的特点,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和条件,进行绿地系统规划,以完善的绿化措施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素质,并进一步使**市的生态系统能形成良性循环,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通过规划的实施必将使古城焕发青春。
第一章 现状综述与分析
1.1城市概况
**市位于**省的最北端,在东经113°38′_ 114°59′,北纬35°12′_ 36°21′之间,地处晋、豫、冀三省交汇处,西望三晋,东眺齐鲁,北临幽燕,南依郑州。市域面积7413km2,人口508.7万人,非农业人口89.4万人。**市为省辖市,辖市阳市、林州市、内黄、滑县、汤阴五县及市区。市区建成区面积44.25 km2,人口逾70万,非农业人口52.79尤,辖文峰、北关、郊区、铁区及开发区。
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的城市性质确定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钢铁、电力、轻纺为主,商贸、旅游业繁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1.1 历史沿革
**之名始于战中末期,金、元时称彰德。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均称彰德府,解放后称为**。早在《史记. 五帝》中就有记载。约在公元前1330年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北蒙(今**市小屯一带),称之殷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 8 -
**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易学的发源地。在5000年前,先民们就生活在**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其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被历史学家称其为“小南海文化“。现位于**市区(距市中心约2公里)的**__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是由甲骨文、青铜器构成的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和北京、西安等并称为中国的七大古都。洹**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地区,是殷商王朝的宫寝宗庙所在地,自1928年发掘**至今,共出土甲骨文片15万余片。甲骨文与埃及的纸草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同属于世界最早的文字。**古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六年(公元398年),经历代增筑改建,至1932年,**旧城有五门。建国前的**旧城,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与东大街、西大街相交,将**旧城分为四大块。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呈方格状,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素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的城市布局对今日之**城市扩展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手工业历史悠久,在商代已初具规模。近代工业始于清末,1903年建成广益纱厂和六全沟煤矿等一批厂矿,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1936年工业总产值占**省工业总产值的37%。是伪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使**工业奄奄一息。解放后,迁来各种工厂,1958年兴建**钢铁厂和**电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衽改革开往政策,**市已发展成为以钢铁、轻纺为主,门类较齐全的新兴中等工业城市。至1999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千余家。
**市自1949年至1999年,市区总人口由6.13万人发展到70万余人,增长了十多倍。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23元,比上年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39.16元。职工人均工资6048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43元,比上年增长3.4%。现如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1.2 城市特点
- 9 -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历史文化名城。
·豫北交通枢纽,商贸、旅游业的龙头,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并举,以钢、电工、轻纺、化为主的工业城市。 1.2
环境条件分析
1.2.1 地质地貌
**市西部是巍峨的太行山,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地势西商东低,由西向东呈阶梯下降,海拔从1632M逐渐降至50M。市区处于这一区域的中部。**地表河流由西部山区冲出后,即转为低一级流畅的河流。地下水大部在中区出露涌为泉水,其中著名的有水冶珍珠泉、洹河上游泉群及小南海等,这些水泉稳定,构成中表水和潜水的重要补给,对**的工农蒌生产十分有益。 1.2.2 地震情况
**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南端,自1941-1949年期间发生较大有感地震33次,最大震级为5.25级;建国后1987 发生Ms﹥2级地震80余次,主要集中在林市。国家地震局确定**市地震烈度为7度。 1.2.3 气象条件
**市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适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酷寒暑热,旱涝交替是**的主要危害。尤其干旱较多,水资源不足,常造成灾害。
历年平均气温为12.7-13.7℃。7月份气温最高,高于35℃的炎热天气每年平均10-18天;低于-10℃严寒期平均有10天左右;全市平均无霜期为201天,最长达249天,最短为175天。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历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5.5-16.6℃,略高于平均气温。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81.1-693.1mm,最多年降水量为1247.9mm,最少仅243.0mm。
- 10 -
其中春季约占13-14%,夏季占60-65%,秋季占19-22%,冬季仅占3-4%,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2cm。
全年日照时数为4431.8-4432.3小时,年均实照时数为2368.0-2526.1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3-57%。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
太阳辐射总量为109.6-114.7千卡/厘米3。年内变化规律一般从1月至6月辐射量递增,5、6月份达到最大值;从7月份开始递减,至12月份降至最小值,随每年晴好天数等因素而异。
蒸发量随气温变化而增减,年蒸发总量历年平均为1927.3-1997.0mm,其中以夏季蒸发量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为175.2mm。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68%,夏季较大,秋、冬次之;冬季最小。其中8月份平均为81%;5-6月份平均仅为58%,气候干燥。
四季风向多受高空气控制。春、夏、秋季以偏南风为多,而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全市年平均风速为1.7-3.5米/秒。一般春季风速偏大,季平均为3.7米/秒;秋季风速偏小,季平均为2.5米/秒。 1.2.4 水资源
**市为缺水地区。据有关资料,全市人均水资源主400.9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780立方米)的七分之一,属全国144个缺水城市之一。
**市境内的河流水系分别属于黄河流域和海河 流域漳河、卫河水系。全市年径流深约50-250mm。属于黄河流域水系的河流有金堤河,全长158.6公里;属于海河流域水系的河流有洹河,流域面积606平方公里;洹河古称洹水,今又称善应河、**河,发源于林州市清泉寺,流至横水乡转入石灰岩溶洞而成潜河,在**县善应乡等地以泉群开工涌也地面,穿过**市逶迤东去,注入卫河,全长162公里,年均径流量3.76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汤河、淇河,卫河、小南海泉群、珍珠泉群等分布在
- 11 -
市域内。
地表水水质因流往地区不同而异。西部上游区,水流均来自石灰岩岩溶地带,水质清澈,为低矿化中性水;流经中、东部后,受地表腐植质及易溶矿物的影响,水质矿化度提高。 1.2.5 土地资源
**东部地势舒坦平缓,属堆积性低平原,有近一半的耕地在此。全市总土地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约622.414平方公里。土壤丰富,全市有13个土壤类型,耕地面积414.094平方公里。 1.2.6 林、农业资源
**在历史上曾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野生动物资源亦很丰富。现有林木面积17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5.81%。有木本植物10余科,500余种,其中乔木类400余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树木有:银杏、红豆杉、青檀等。此外,其动物资源尚丰富,有野生、兽类26种,鸟类130余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市农作物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红薯;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芝麻、西瓜、中草药,还有麻类;蔬菜约有13类,69个科,300多个品种。郊区龙泉乡种植花卉历史悠久,是本省著名花乡之一。 1.2.7 环境状况
1.大气环境污染源状况 根据1998年环境年报统计结果,**市区工业废气年排放量4463421万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为1796064万标立方米。大气中所含主要污染物为TSP、SO2、NO2、CO等,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4027.3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8760.6吨。
2.水环境污染源状况 1998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1834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6666万吨。主要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大户主要集中在电、钢
- 12 -
铁、建材等行业。
3.环境质量状况 **市地面水环境质量较差,以有机污染为主。洹河水质污染程度略轻于万金渠,洪河水污染最重。洹河在入南士旺断面的水体水质以CODmm衡量可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类水质要求,小屯至东风桥之间水体能达到四类水质标准,但皮革厂下游水体水质已远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五类的水质标准。
万金渠入市水体水质高锰酸钾指数能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类水质标准,入环城河前略超过五类水质标准,但环城河段下游已远超过五类水质标准。
洪河无地面径流,属纳污沟,其地面水体水质高锰酸钾指数远超过国家地面水五类水质标准。
**市市区地下水水质尚好,但由于过量开采,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位逐年下降,局部地区已出现污染,个别水井的个别项目已有超标现象。
**市属北方城市,气候干燥,风沙、扬尘较大,能源以煤炭为主,工业与居民区混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大气TSP的五年均值为0.446mg/m3,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0 mg/m3,SO2五年均值为0.078mg/m3,亦超过 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06 mg/m3。
关于噪声污染状况,**市已建立各级环境噪声污染检测点,昼间等效声级为59.50dB(A),夜间为54.5dB(A),昼间为61.2dB,全市昼间达标率为53%,夜间为38.5%。
1.3 **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1.3.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市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由专家拟定了**市建设计划建议,此后城市规划曾编制和修订过十一次。目前城市建成区已达69.8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2.3万人,非农业人口达52.79万人(2000年底)。
- 13 -
城市建设用地情况,见表1-1。
**市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表1-1 用地 用地名称 代号 R C M W T S U G D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 地 特殊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1283 634 1208 177 120 584 168 114 137 4425 面积(公顷) 地% 29.00 14.00 27.00 4.00 3.00 13.00 4.00 3.00 3.00 占城市建设用人均面积 (米2/人) 24.30 12.01 22.88 3.35 2.27 11.06 3.18 2.16 2.60 *城区非农人口52.79万人,城区人口为72万人 *资料来源:**市规划管理局 **市城市管理局园林处
1.3.2 城市建成区绿地现状分析
**市的绿化在市政府及园林部门的努力下,已邓得一定成绩(详见表1-2)。目前有人民公园、三角湖公园和洹水公园等总面积为56.58公顷的公园,45.42公顷的街头绿地(详见图纸-02),滨河绿地和小游园主要信中在老城区周围和洹水公园附近的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段,街道绿化也有一定规模,较好的道路有解放路、文峰大道、安钢大道、东中环路和开发区的银杏大街、黄河大道等。在建成区内老居住区绿地很少,改革开放以后所建的居民小区虽有改善,但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居
- 14 -
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大部分都没有到位,除了少数几处如银杏小区、电业小区、电厂小区等绿化较好之外,一般都经地偏少,有的甚至没有绿地。老城区建筑密度大,人口稠密,绿地少,情况尤为严重。现状绿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全市绿地未形成体系,点、线、面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绿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各项绿化指标都偏低,绿地分布不均。 ·种植类型较简单,树种有待进一步丰富。
2005年前城市绿地统计表 表1-2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占城市建设人均 备注 (公顷) 有地% 面积 G 绿地 114 2.58 2.16 G1 公共绿地 87 1.97 1.65 G11 公园绿地 70 1.61 1.34 G12 开敞绿地 17 0.36 0.30 含游园、街头绿地、广场绿地 G21 生产绿地 18 0.40 0.34 G22 防护绿地 9 0.20 0.17 *T.S-G 道路绿地 63 1.42 1.19 R04 居住区绿地 35 0.79 0.66 **ZG 专用绿地 158 3.57 2.99 总计 370 8.36 7.01 - 15 -
*T.S-G系指对外交通用地及道路广场用地中的绿地
**ZG系指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市政公用设施用地D等用地中的绿地。
***1999年现状非农人口52.79万人。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2.1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文件 [1993]78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通知》**[1998]35号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 《**市各分指标》(1996-2010、1998-2010) 《园林城市城市指标》(2000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2.2.1 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方便的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策有的绿化基础,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定各项绿化指标。科学地安排市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通过规划将各种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市民建设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逐步提高**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 16 -
2.2.2 规划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逐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在2005年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在2010年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为市市民营造一个舒适、优美、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硬件”环境。
2.3 布局原则
2.3.1 规划要因地制宜,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同时应以新世纪城市规划的要求,创造出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地制定**市绿地的按期及远期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2 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成为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使其在改善城市小气候、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为美化城市、创造城市形象和特色起重要作用,同时对科普教育起到深化及推广作用。
2.3.3 规划应充分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保存和继承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转承启合,使历史古城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绿色的明珠,发出耀眼的光彩。 2.3.4 规划应以生态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在于提高环境质量,地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水文,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主动的生态效益,为**市人民创造一个优质的绿色空间。
2.3.5 合理、均匀地布置各种类型的绿地,使之点、线、面结合,城区与郊区结合,城乡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
2.3.6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市的城市面貌,为市民提供一个接触自然、陶冶身心的机会,从而使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绿色空间,为开展旅游业
- 17 -
和招商引资打下良好基础。 2.4 布局结构
根据**市的历史与现状,**市城市绿地系统为三带三环、八横八纵的“带、环、网”结构所组成(详见附图-04)。所谓“三带”指横穿城区的三条河渠,即:洹水(**河),洪河及万金渠两岸的绿带。这“带”是重要的生态生物廊道,是将城外新鲜空气输送到城中的主要通道,是插入建成区中的绿楔。它即可在夏天加强导入东南主导风,对降温、降尘减菌均起到良好作用,另一方面“三带”与北风、东北风成顺向交叉,能发挥其很好的防护作用,即可减轻风害,还可滞障安钢污染物向城中沉落,减轻城区的受污染程度,从而提高城区环境质量。“三环”是指以古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的三个绿环。第一个绿环是古城护城河外侧是绿带围成;第二个绿环由东中环路、南中环路、梅东路与北中环路的绿带组成;第三绿环是由外环路内外侧的防护绿带组成。而“网”则是由八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北外环路、北中环路----同兴路、安钢大道----人民大道、文峰大道、文明大道----南环城路----相一路、南中环路、弦歌大道、南外环路)。和八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西外环路、电厂路----冶金路、梅东路、中州路、民航中路----彰德路----西环城路----相西路、东风北路----东风路----东环城路----相东路----银杏大街、东中环路、东外环路)交叉形成,纵横交叉、环带相扣、相辅相成。“带”、“环”、“网”是紧密引进人才在一起的,“带”、“网”是基础,“环”是纽带,也可以说,“环”是在“带”、“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划正是通过这个“带”、“环”、“网”把全市大大小小的各种绿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绿色整体网络体系。
2.5 实现规划的期限与分期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1年-2010年;规划分两期实现: 近期为2000-2005年 远期为2006-2010年
- 18 -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地平衡表 表2-1 序用地号 代号 1 R 用地 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 2 3 4 5 6 7 C 施用地 M W U 设施用地 D T 通用地 道路广 8 S 场用地 绿地 公共 904 9 G 其中 绿地 生产 212 绿地 2.08 2.12 绿地 8.88 9.04 绿地 生产 212 4.85 100.00 2.12 1733 17.02 17.33 绿地 1733 39.63 100.00 17.33 公共 904 20.67 100.00 9.04 1905 18.72 19.05 特殊用地 对外交 202 1.98 2.02 道路 494 11.30 绿地 23.45 4.94 102 1.00 1.02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市政公用 257 2.53 2.57 1857 18.25 122 1.20 18.57 1.22 专用 附属 1311 29.98 绿地 34.20 13.11 1492 14.66 14.92 面积 比例 ha % 人均 绿地 面积 比例 绿地率 人均 ha % % 33.29 M2/人 8.35 M2/人 名称 居住 25.08 绿地 2508 24.64 835 19.09 - 19 -
防护 617 绿地 合 计
10178 100 6.06 6.17 防护 617 14.11 100.00 绿地 101.78 合计 4373 100 42.97 43.73 6.17 第三章 公共绿地规划
3.1 规划原则
3.1.1 公共绿地是指供游览休息的各种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园及纪念性陵园以及开放圃地、游园和供游览休息有的林荫道、广场绿地。一个城市公共绿地的多少及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1.2 根据**市的具体情况,适量发慌大型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的同时,应着重发慌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因为这些小型公共绿地可以利用城市空隙地,见缝插针,分布广,贴近居民,绿地使用率高。在充分利用现有公共绿地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新的公共绿地,以方便居民使用。
3.1.3 公园、广场或小游园要各具特色。在造园的形式上应突出**市人民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自然式的、规则式的、传统的、现代的、中式的、欧式的、主题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等均可表现在各式园林景观中(详见附表3)。市级公园的设施和活动内容应考虑各年龄段游人的文化、爱好、消费水平等不同层次的需求。 3.1.4 公园应以绿地为主,通过种植设计使乔木、灌木和地被,常绿树和落叶树搭配合理,另外还应注意季相变化,春花秋叶,冬枯夏荣,为公园营建多彩的植物景观。
3.1.5 考虑公共绿地合理的服务半径,根据**市的现状,本规划市级公园的服务
- 20 -
半径为25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1250米,居住区级公园为750米左右,街头绿地为250米左右。各种类型的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是衡量一个公共绿地能够直接为多大范围的居民服务的标准之一,它是由公共绿地的性质、面积大小及所在位置所决定的,本规划中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已基本覆盖居住用地范围(详见图8)。 3.2 规划指标:
**市绿地指标见表3-1
**市区绿地指标表 表3-1
人均公共绿地年代 (≮/人) 2005年 2010年 ≮8.0 ≮10.0 (公顷) ≮640 ≮1000 (%) ≮30 ≮40 (%) ≮35 ≮45 公共绿地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国内外部分城市绿地指标比较(见附表1、2) 3.3 市级公园规划
市级公园布置的主要原则是:首先是靠近居民区,便于城市居民就近使用;其次是分布的均匀性。这些新公园从形式到内容应该突出地方文脉传统和时代风貌。市级公园目前由园林部门管理的有三处,即人民公园、三角湖公园和洹水公园。这些园子都分布在文峰区和北关区。不属园林部门管理的有**博物苑和袁林。规划新增加的市级公园,铁西区3处、文峰区1处、开发区1处。(详见附表4)。 3.4 区级及居住区级公园的规划
区级公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行政区内的居民,较之市级公园,其规模一般都较小,活动内容也少些,但供市民活动、休息和娱乐的设施和场地一应俱全。区级公园应以植物景观为主,服务和游乐性设施为辅。
- 21 -
居住区级公园设于居住区内或附近,这类公园规模较小,服务对象很明确,就是小区中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这类小公园,规模虽小,但使用率很高,应提供足够的场地居民晨练、跳舞、唱歌、下棋等;居住区级公园又是小区居民的社交场所,应多设园椅等休息设施。在新建的居住区中应该按规范留出足够绿化用地,并规划成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还可以结合一些公建形成居住区级公园。(详见附表4)。
3.5 带状公共绿地规划
带状公共绿地是指沿道路或河渠布置的“生态景观绿带”中,具有一定宽度和面积(一般宽度不少于8米,面积大于400平方米),且其中具有游憩设施的绿地。规划建设259公顷。这类公共绿地成带状分布便于突出系列主题,设计得法很能显示城市特点;同时它分布面广,使用率高。 3.6 街头绿地规划
在没有生态景观绿带的街道应该在道路红线之外,每隔2000米距离,可设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的街头绿地,或结合公建在主要出、入口两侧建设街头绿地。
第四章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4.1 生产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化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苗圃、花圃、草圃、草药圃及园林部门经营的果林等的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生产绿地建设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建设的质量。
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文件)的规定,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市目前生产绿地较少,现有较大苗圃在城市规划区之外,在规划范围内的苗圃面积只有18公顷,距规定要求相去甚远,本规划拟将生产绿地和开发区高科区结合起来考虑,具体地点在洪河
- 22 -
开发区西南部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内,将生产基地和相关科研基地的建设一并进行,该地块面积约75公顷,在洪河上游地区西南角再设57公顷苗木生产地,此外,在东外环路西侧,建宽80米、长约10公里的带状苗圃。这种作法会给苗圃经营带来一定难度,但为城市发展、土地永续利用创造了条件。这样生产绿地总面积达212公顷,占城市规划用地的2.12%(见表4-1)。
**市生产绿地统计表 表4-1
序号 1 2 3 4 代号 S—X 生产绿地位置 梅东路、南中环南路交口西南 面积(m2) 570000 备注 S—DW 东外环路内侧(安漳路—万泉大道) 800000 S—K1 总计 弦歌公园西南侧 750000 2120000 4.2 防护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是指为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卫生条件而设置的具有防护功能(如防风、防沙、水土保持、护岸、防尘降噪等)的绿地。这类绿地通常以林土、林带草地(坡)等形式存在于城市规划范围的周边、过境河流的两岸、过境铁路、公路两侧、高压线走廊或工厂与居住区之间的隔离带,危险仓储区的防护绿带等。
**市的工业在解放后取得了巨大发展。安钢、安电及一批机械、化工企业相继建立,形成豫北工业重镇。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在给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市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治污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建设防护绿地无疑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本规划在不同地段配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减轻有害因子对环境的破坏。
- 23 -
4.2.1 带状防护绿地
带状防护绿地主要布置在有污染源的地段,例如设在工厂区与居民区之间;铁路与市区(或居民区)之间;文物古迹与污染源之间;交通繁忙的公路与居民区之间;危险仓储与居民区之间;保护堤岸的护岸林和防止或减缓灾害天气的防护林(如防风林)等。**市区的防护绿带主要布置在**钢铁厂和**保护区之间,安钢厂瓯 居住区之间,京广铁路穿过市区段的两侧及河渠穿过市区段的两侧等。(详见附表5)。 4.2.2 市域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市辖一市(林州市)四县(**、汤阴、内黄、滑县)及市区五个区(文峰、北关、郊区、铁西、开发区)。市域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大致形成三个景观区:
以古城、**、三袁、洹河及后岗三层文化为主的市区景观区;
以彰武、小南海水库、珍珠泉、小龙门、小泰山、清凉山、唐塔、 里城遗址、岳飞庙及西门豹祠等组成的近郊景观区。
以太行山风光、红旗渠、二帝陵、商中宗陵、瓦岗寨、欧阳书院等组成远效景观区。
市域大环境生态空间体系主要应处理好建成区园林绿化网络与城郊景观的配置与连通,以整体优化为原则,在空间的连续视觉场中各类景观要素和谐共存,融洽地交流,构成连续的整体。注重环境敏感区(如滨水区、古城等)的保护,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形成稳定的生态空间体系。城市郊区处于过渡区域,为生态脆弱带,既有生态景观又不断产生人为干扰景观,是人与自然接轨的枢纽,规划上尽量保护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连接。市域范围内建成区与效县间自然条件优越,有大片的过渡地带,纵横交错的河渠,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设自然风景区、保护区、防护林带、绿环等,并使之与城市绿化网络贯通,加强两者的交流,发挥市域绿地的最佳生态组合。市域生态防护绿地的布置首先应以市、镇及上述景区(景
- 24 -
点)的绿化为“斑块”;以和城区联系的道路,过境路、河流绿化为“廊道”;以西部丘陵地的山林及中、东部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木网为“母体”。斑块、廊道、母体结合形成城市外围的生态保护圈,这一保护圈通过道路、河流等“绿色廊道“和城市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内外沟通,构成一个有机联系、范围更广的绿化生态网络(详见附图-11)。它不仅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对保持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也十分有利。
第五章 道路绿化规划
5.1 道路绿化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整全城市的“动脉“和”生命线“,同样,道路绿化系统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的绿化通道。道路绿化是以城市道路为框架,并在不同的方向上连接各块状、点状的绿地,以构成整个城市的”绿网“,使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优美的景观。(详见附图-07) 5.1.1 庇荫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的庇荫树仍十分重要,因为短程交通中,步行和以自行车代步依然十分普遍,在炎热的夏天,没有行道树庇荫,市民将难以忍受,道路绿化将为行人和骑车者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通行空间。 5.1.2 美化城市面貌
道路(尤其是干道)不仅起交通运输作用,而且对城市来说 ,它也是游览线、居民休闲散步的空间,它应成为城市中的“景观走廊”。 5.1.3 保护城市环境
它应起到滞尘、降低噪声、减少汽车尾气、降温、通风等综合防护功能。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重要措施。 5.1.4 改善购物环境
- 25 -
绿化良好的街道给市民提供一个高质量、惬意的购物环境,会给商店带来无限商机。
5.2 市区道路绿化规划
在**市现有道路绿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绿化 系统,增加城市道路的用地面积和运用各种绿化形式,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艺术风貌,组织城市交通等,使道路绿化成为连接市各种绿地的纽带,成为一个完整的绿化系统。
道路绿化的主要形式有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化广场等。其中行道树应是道路绿化的主要形式,根据**市地处中原,气候较为干燥,应选择树姿优美、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地引进一些新树种,具体可见树种规划。
分车道既可提高行车车速,又可隔离噪声,一般均可种植绿篱、花灌木、地被植物等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特色。
广场是城市的节点,也多处在道路的交汇处。它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其绿化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形象。
市区道路绿化规划的总体构想是在发挥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化网络,其中,应做到重点路段的绿化、序列化应与普遍绿化相结合,在主要干道两侧树种的选择及种植方式上,既要突出道路绿化的生态及防护特色,又要达到城市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详见附图-14,15,16,17)。
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不大5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0%;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得少于40%。本规划中对下述地段的绿地宽度、绿地率作一些具体说明。 5.2.1 重点路段的绿化:
所谓重点路段是指:
- 26 -
·城市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 ·城市市政府机构周边干道 ·迎宾路
·中心广场周围的干道 ·在景观区段的道路等
这些路段要求绿地具备一定宽度,能进行乔、灌、草、草花搭配布置,形成复层混交。具有园林艺术效果,苗木规格要求高,注意与相关地段环境的配合,同时要考虑交通安全。 5.2.2
主干道的绿经
主要干道两侧树种的选择及种植方式除突出道路绿化的生态及防护作用外,应结合重点地段加以美化,使之具有特色。道路红线外每侧绿地宽度不少于15米,新规划的主干道不少于20米。(详见附表6) 5.2.3 一般道路的绿化
应主要选择能适应本地条件、生长良好的植物品种和易于养护管理的乡土树种。一般道路至少每侧可种一行树。
第六章 历史文化古迹的绿化
6.1 历史文化古迹绿化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突出古城的特点,为古城增色,使名城得到保护。从改善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出发,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以洹河滨河绿带为纽带将**保护区和**古城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市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一个优美的绿色环境。 6.2 绿化规划的内容
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保护,古城虽屡遭破坏,城墙
- 27 -
已被拆除,但大的格局依然存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筑太稠密,街道狭窄,人口密度大,乱建情况来生,绿地少,环境差。改善古城区的环境质量,最适宜的途径就是从绿化着手。一是控制古城区的人口,适当拆迁和拆除一些搭乱建 的违章建筑,建造绿地;二是完善护城河外侧的环状绿带(现在护城河绿带,仅南段和东段较完整,北段在解放路西端约存200米,西段则基本无存)。其三是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坑塘的治理形成公共绿地(如文峰塔、高阁寺、袁宅、城隍庙等)。其四,建议将古城内的三道街、东大街、西大街、唐子巷、裴家巷和甜水井街辟为集民俗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活动的花园式步行街(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和大理古城的步行街是成功的例子),步行街绿化方式可以灵活,行道树不一定成行成排,有的地方可前店后绿、空中架绿、垂直绿化,同时进行护城河水质的改善。通过以上规划措施,将形成一个以环城绿带和步行街绿带内外结合,以古迹和坑塘为中心的公共绿地为补充,外加穿越而过的文峰大道(中段)的绿带组成的兼有文物保护,改善环境和提高商贸活力等功能的古城绿色系统,这将较大地提高古城的环境质量(详见附图17-下)。 6.2.2
**保护区的绿化
**保护区分三级控制,即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重点保护区包含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后岗文化区。区内有小屯村等十个自然村,除已对外开放的**博物苑(城市总体规划拟将其扩展为占地约77公顷的**公园)外,余者目前仍为农田和果园,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本区绿化规划,在重点保护区内不种大树,绿化采用草坪、地被和浅根性灌木。在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内则可视情况,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进行常规绿化。 6.2.3
滨河绿带
洹河、洪河、万金渠是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主要水系。洹河是流经**市区的
- 28 -
一条重要河流,它在规划范围内的河段长达十余公里,对**市的环境和景观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河渠两岸的绿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突出特点,绿地布置方式和绿地中的小品应体现**的古老文化和地方特色。 ·河岸的绿化不得影响河流的排洪功能。
·把河渠两岸的绿化当作**市景观带来建设,为城市添景增色,为市民提供休憩场地。
·洹河滨河绿带起着沟通**保护区和**古城两地的纽带作用。
·两河一渠,河道开阔,应把它作为城市市区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道能及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廊道来建设。 6.2.4 滨河绿带的规划内容
两河绿带的宽度,在城市建成区内各侧不少于20米,城郊则要求各侧不少于30米。万金渠绿带的宽度则根据不段略有变化,可单侧建设绿带,一般情况下不小于20米。对于种植类型和植物选择上,城区要求较高,乔木灌木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多种开花植物,以增加城市色彩。绿地中适当设置一些亭、廊、花架等园林建筑供市民和游人休息,还可以在上些重点地段布置景和能反映**历史文化特点的雕塑或小品。这些设施和景物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气息。市区河段的护岸设施应考虑城市景观,目前在城区一些地段(如洹水公园附近),块石铺砌的护岸在河流两岸大面积暴露,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解决这一问题最经济的办法是绿化(详见附图-17上)。
第七章 单位绿地与居住区绿化 7.1 规划的意义及规划指标的确定
单位绿地与居住区绿地广泛地存在于城市各类用地中,可以认为它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面”。由于其分布面广,它的质量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普遍绿
- 29 -
化的水平。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在所有绿地类型中是最贴近市民的。它的使用率最高。因此做好这些绿地的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建设与维护管理是由各单位自行负责。如果放任自流,规划便有流于形式的危险。因此从其规划、建设到以后的日常维护管理,都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体制。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执行。以确保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实现。
针对城市各类用地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其绿地面积的指标(即城市各类用地的绿地率),作为城市绿依据,并对各有关单位提出绿地建设的量化要求。达到全面控制城市绿量,确保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实现。
依照国家及地方有关城市绿化建设的法规条例等严格管理,以法律手段检查、督促,做到“依法建绿”。 7.2 绿地率规划指标
根据**市的具体情况及中、远期发展目标,参照国内其它城市的规划指标,本规划制定了**市市区各类用地绿地率规划指标:
市区专用绿地、居住用地绿地率(规划指标) 表7-1 用地类型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旧城改造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绿地率(%) ﹥40 30-40 ﹥25 30-40 25-45 备注 新建宾馆>45% - 30 -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仓储用地 其它用地 7.3 居住区绿地短缺补救措施
35-50 40-55 45-60 40-60 25-35 35-45 ﹥45 30-45 ≮40 20-30 ≮30 疗养院>45% **市建成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居住区大都缺少绿地,有的甚至滑绿地,有鉴于此,为这些居民解决绿地或活动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在经过居民区的道路红线外两侧(或一侧)扩出“生态景观绿地”,加速带状公共绿地的建设。由于道路成网,覆盖面大,有条件加宽的地段,适当加宽,当能部分解决居民缺少绿地的问题,此外,应加强依法治市的宣传,坚决拆除居住区中的私搭乱建等违章建筑、临时建筑,见缝插绿。
第八章 避灾绿地规划
8.1 避灾绿地作用
**市地外华北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南段,且被国家地震局确定为**市地震烈度为7级,因而在考虑避灾绿地时,主要是防御地震灾害。近几年国内以及美国洛
- 31 -
山矶、日本阪神等地区发生的大地震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即绿地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特别是居民居住集中的地方,各类公园就成为居民的避难所,以供进行避难、救援、临时住宅、堆放物品的场地等,如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产生了30万人以上的庞大避难人群,城市公园人、小学、体育场所是主要的避难场所,而且直至2个月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居民生活在公园中,公园内的造景设施、游戏设施、树木等为居民的避难成为临时账篷的搭设处;在树上拉线装灯等。避灾绿地的使用将大大地减少灾害发生时房屋的倒塌等引发的人员伤亡。植物的大量生存,又在大灾难发生时引起的火灾蔓延,减少灾害损失,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国内外资料证明,绿地率越高,灾害烧毁面积就越小,城市绿地成为具有减灾功能的潜在环境,因而,城市绿地的减灾作用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所无法替代的。 8.2 市区避灾绿地规划(详见图纸-09) 8.2.1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布置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主要是针对震灾及震灾引发的二次灾害,如火灾、水灾等,利用广场、绿地、文教设施、体育场馆、道路等建立城市的避灾体系。 8.2.2
一级避灾点
一级避灾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规划中应按各街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范围内。一级避灾点往往是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散点分布的居住小区绿地、组团绿地、单位绿地或居民就近的生态景观绿地等绿地。
为保证一级避灾点的安全性、可达性,首先必须保证与二类、三类工业用地的距离,一般需在500米以上;其次,要与避灾通道有直接的联系,保证道路的畅通;再次,避灾点本身要有一定的面积规模(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上),在周围建筑倒塌时不至于威胁避灾据点内的居民生命安全。
- 32 -
一级避灾点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尚不能完全具体确定,需要结合城市详细规划作具体定位。
8.2.3 二级避灾点
二级避灾点是震灾发生后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所和文教设施。二级避灾点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也是城市恢复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进行这些设施的规划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的不同特点、形成功能的可应变的“柔性”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避灾能力。
**市的避灾绿地规划中,我们将人民公园、洹水公园、拓东公园、相州公园、弦歌公园、安东园、金地花园、鸿安公园、洪河公园、梅东公园、钢花公园、体育公园、天趣园、蓝天公园、枫丹花园、洹水景观绿带等作为二级避灾点。 8.2.4 避灾通道
市区的避灾通道是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避灾通道道路绿地率应不低于25%,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小于10米。而道路绿地率在25%以上,两侧绿带20米以上的城市干道可确定为救灾通道。
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道路的通畅,临街的建筑应延道路红线后退5-10米,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以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在本规划中,将北中环路、灯塔路、文峰大道、南中环路、弦歌大道、前进路、钢花路、殷都路、铁西路、彰德路、相西路、平原路-商颂大街、永明路、邺城路等确定为避灾通道。
8.3 城市救灾通道的设置
城市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路线,城市救灾通道的规划布置是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道路规划的内容之一。道路绿地率
- 33 -
在30%以上,两侧绿带20米以上的城市干道可确定为救灾通道。
从**市的路网规划看北外环、人民大道、安钢大道、相一路、文明大道、长江大道、南外环路、电厂路、梅东路、中州路、冶金路、东风路、东中环路、京广线铁路等均可作为城市救灾通道之用。
一级、二级避灾点和避灾通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必须的城市的各街区的详细规划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建议在进行各街区详细规划时,综合道路、广场、绿地、文教设施、体育场馆以及建筑布置统一安排落实。
此外,一个避灾系统的功能能否发挥,与日常城市防灾、救灾工作的宣传有关,为此,在日常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对居民要进行防灾、救灾、避灾的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第九章 生态景观绿带规划
9.1 旨意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基本结构的“带”、“环”、“网”状绿地,均需要有一定的宽度,在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形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及发挥其作用,仅靠行道树是不够的。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乔木、灌木及地被复层植被构成的绿地要维持自身正常生存生态环境的最小宽度为8-12米,最小面积为400-800平方米,因此要想真正使城市绿地能发挥生态作用的话,加宽道路、河渠两侧绿地就显得特别重要。所谓的加宽系指在道路红线、河渠蓝线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线――“生态景观绿带”。“生态景观绿带”既是生物廊道,兼有公共绿地与防护绿地的性质,又是城市的绿色外衣、美丽的景观廊道。基于**市居住区绿地少、分布不均的现状,它使居住区与绿地距离缩短,将以往较为常见的聚合式点状分布的绿地改为离散式带状绿地,这将有利于提高绿地的使用率以及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9.2 原则
- 34 -
其布置形式应因地制宜,作成稀疏结构的林带,或作成开敞式的林荫小道,或作成小面积的草地、花坛、小憩点,或结合路旁单位的性质,设置标志性雕塑、园林小品等,以增加城市活力。它的设计属城市环境设计,除按一般带状绿地设计外,还应根据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城市景观要求,并设有供市民游憩活动的设施和场地。如洹河岸边的双虹园等。 9.3 实施措施
生态景观绿带是一个全新概念出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尤其需要得到呵护、理解、支持。依据我们对**市区的现状调查情况来看,生态景观绿带实施是可行的。
首先,明确其用性质是归属城市绿地,是防护绿地与公共绿地的综合体。它需要紧临道路,可它不属于道路绿地。它的另一侧紧临单位(公共设施、工厂、仓储、市政设施等等)及居住区,但它又不是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
其次,生态景观绿带可以依托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及居住区绿地而拓展其生态景观作用。就**市的现状而言,各类绿地都将在规划期内继续建设发展,而生态景观绿带是将它们有机的连接起来,并伴其共生共荣,相当于少投入而达到大产出。
**市目前大部分城市干道、次干道及河流两侧,还留有余地,可以划作生态景观绿带,修改城市规划,沿道、沿河划一定宽度的生态景观绿带应属可行之举。在重点地段拆违章建筑、拆临时建筑及房屋安全期已到的建筑、建设生态景观绿带势在必行。在规划期内要求建设503公顷的生态景观绿带,其中生态景观防护绿地244公顷,生态景观公共绿地259公顷(详见附表7)。这类绿地宽≮8米,面积≮400平方米,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建成后其面积可计入公共绿地总量中。
**市属中等污染的城市,应加大防护绿地建设,减轻城市污染也是一项既紧迫又长期的任务。营造防护林、建设防护林体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 35 -
要使防护林真正起到防护作用,其宽度阈值是8-12,林带间距200-1000米,规划设置的生态景观绿带与其吻合(详见附图-06)。从防治污染的角度考虑,加速生态景观绿带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十章 园林绿地树种规划
10.1 树种规划的意义
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该地区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且对城市园林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是以多年生的树木为骨干材料,需经过多年的生长培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做好树种规划,使园林绿化工作从一开始就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协调发展,有效地避免因多次变更树种而影响绿化效果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及早选择好树种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应当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进行编制,既要满足园林绿化多种综合功能的要求,又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园林树木种类,形成地方特色。
慎重规划是在民事行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树种调查内容包括城市绿化应用树种的情况、栽培历史、生长状况等。对当地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也应做好调查。这些都是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的基础。 10.2 树种规划的原则
10.2.1 树种规划要基本符合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要考虑到该市或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理位置,自然和人工植被等因素。在分析自然因素和树种关系时,应注意最适条件和极限条件。
10.2.2 以地带树种为主,重视乡土树种的选用,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的外
- 36 -
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
10.2.3 以乔木为主,全面地合理安排乔、亚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和地被植物。乔木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骨架,具有良好的调节气候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在绿地中与灌木、藤本植物、及草坪等其它地被植物相配置,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被群落。
10.2.4 速生树与慢长树兼顾发展,速生树种虽能在短期内发挥效益,但一般寿命较短,经过20-30年就需要更新,所以必须兼顾培育和栽植慢长树,努力促进长寿而珍贵的慢长树加速生长,及早制定包括长寿、珍贵树种在内的树种规划,针对长寿、珍贵树种的育苗计划,早育大苗。
10.2.5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搭配,我国北方城镇绿化树种的选择,亦以落叶树为主,无论树种的种类和数量均占绝对优势,**市也不例外。但为了改变冬季漫长,环境萧瑟的情况,应选用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常绿树种,以丰富常绿景观。 10.3 **市区主要树种选择(见附录) 10.3.1 **市的古树名木
**市的古树以国槐为主,登记在册的树龄在百年以上有19株,其中生长在和平路4号的一株,树龄已近千年,是全市树龄最长的古槐,生长在东南营五中北院内的三株古槐,相传是宋朝宰相韩琦手植,至今有约900年历史,这19株古槐目前长势都很好。其它树种的古树有黄连木(树龄约百年)、皂角树、石榴和无花果。 10.3.2 **市的市树、市花
1984年2月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市政府关于选定“市花”的意见,将“紫薇”定为**市市花。
1986年11月16日**市七届人大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市政府选定“市树”的意见,将“国槐”定为**市市树。
- 37 -
10.3.3 **市骨干树种的选择
**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具一般华北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适于多种植物的生长。绿化树种的选择应该借鉴自然植被的生长规律,因地制宜,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常绿的松柏类树种和部分常绿阔叶树,配以观花、观果灌木和地被灌木和地被植物等,构成丰富冬季绿色景观。
第十一章 分期建设规划
11.1 分期规划目的与原则 11.1.1 分期规划目的
分期规划目的是使**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园林绿地建设均能达到预期水平,布局相对合理,各项绿地面积规模能满足城市需要,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不滞后。分期规划同时也是实施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指导。 11.1.2 分期规划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合理确定规划期限。绿化项目实施的先后顺序,依据优先的原则进行安排,即:与市民工作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工程优先;重点工程优先;为后续项目打基础的工程优先。一般项目则城市其它工程建设的进度,同步进行。
·与城市近期规划建设项目相配套,使城市发展各个阶段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满足市民的需要。
·结合城市现状、经济水平、开发以及发展预测,切合实际的确定近期绿地建设项目。
·根据远景发展目标,注重近、远期结合,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 11.2 规划分期建设任务
根据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市绿地系统规划将二期实施,即第一期为
- 38 -
2001年—2005年,第二期为2006年—2010年:
第一期应完成的公共绿地建设项目主要有:
1、人民公园拆墙透绿、洹水公园、三角湖公园的续建及改造工程。
2、新建三处市级公园:拓东公园、弦歌公园(部分)、体育公园。八处区级公园:瑞安公园、中州公园、枫丹公园、养寿公园、茵翔公园、南中公园、金地公园及曙光公园等。十处居住区级公园:畅欣花园、殷都花园、安德花园、天趣花园、光彩花园、西环公园、丹惠花园、相州花园、新茂花园及丰泽花园等。新增公园面积为261公顷(详见附表8)。
3、新建铭心园、马莲花园、古城不城游园、文峰花园等滨河绿地、绿色广场、街头绿地、游园及文物保护绿地等91项工程,新增开敞绿地绿化面积157公顷(详见附表8)
4、道路绿化:主要是完善和新建安钢大道、人民大道、文峰大道、南中环路等23段干道的绿化;完成东中环×人民大道立交桥、东中环路×相一路立交桥等6座立交桥和一般道路的绿化建设,总工程量为215公顷(详见附表6)。
5、建设与道路相配套的生态景观绿带335公顷,其中生态景观公共绿地188公顷,生态景观防护绿地147公顷(详见附表7)。
6、防护绿地:主要完成包括铁路、工厂、河道、市政及高压走廊等269公顷的防护绿地(详见附表5)。
7、生产绿地:主要完成苗圃、花圃、草圃的建设。面积约212公顷。(详见附表4-1)
8、专业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的绿地将随着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增加而扩大,更重要的绿地增加途径是“拆违建绿”(“违”指违章建筑)、“拆临造绿”(“临”指临时建筑)、“拆墙透绿”。本期要求完成居住绿地292公顷,专用附属绿地434公顷。
- 39 -
本期任务完成后,**市拥有各类绿地共2527公顷,城市绿地率为31.59%,绿化覆盖率为35.14%,人均绿地29.73平方米,各类绿地共计69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可达8.15平方米,可以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标准。
第二期主要应完成下列绿化工程项目:
1、新建四座市级公园:弦歌公园(部分)、钢花公园、梅东公园、邺城公园。新建区级公园三处:友康公园、逸香公园、双相公园等。居住区级公园:鸿安公园、槐香花园、汇泉花园、安达花园、安东花园、安东花园、经纶花园等七处。街头游园、绿地、文保绿地等共22处。二期新增绿地298公顷,其中新增公园面积257公顷,新增开敞绿地面积共41公顷(详见附表9)。
2、道路绿化:主要完成12段干道的绿化,包括:北中环路、电厂路、冶金路、中州路、长江大道、东外环路、北外环路等;完成1座立交桥及47公顷的一般道路绿化等等,其总工程量达112公顷(详见附表6)。
3、在进行道路绿化之时兴建69260延长米的生态景观带,其宽度10-50米不等,面积约168公顷。其中生态景观公共绿地71公顷,生态景观防护绿地97公顷(详见表7)。
4、防护绿地:新建199公顷绿地,河渠、工业区及高压走廊等(详见附表5)。 5、生产绿地:维持原有生产绿地面积,作好维护、保养、经营工作。 6、专用绿地与居住区的绿地建设主要是配合相应工程进行,以形成规模,上档次,应完成居住绿地417公顷,专用绿地652公顷。
当本期任务完成后,共有绿地4373公顷,人均绿地43.7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42.97%,绿化覆盖率为46.48%。其中公共绿地可达106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10.62平方米/人,这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中、后期的标准,在国内基本上也达到中等水平。详见表11-1:
- 40 -
**市绿地分期建设统计表 单位:公顷 表11-1
2000年序号 1 1.1 1.1-1 1.1-2 1.2-1 1.2-2 1.3 1.3-1 1.3-2 2 3 4 其中 其中 其中 绿地类别 前 绿地 公共绿地 公园 开敞绿地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生态景观绿地 生态景观公共绿地 生态景观防护绿地 道路绿地 居住绿地 专用附属绿地 总计 114 87 71 16 *18 9 63 35 158 370 新建 1234 418 261 157 212 269 335 188 147 215 292 434 2175 累计 1330 505 332 173 212 278 335 188 147 278 327 592 2527 新建 665 298 257 41 199 168 71 97 75 417 652 1846 累计 1995 803 589 214 212 477 503 259 244 390 744 1244 4373 2001-2005年 2006-2010年 注:*建设中全部成改选成其它绿地,后期统计不计入地。
11.1 分期投资 1.公共绿地
年度 2001- 投资 合计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万元) 418 12 5016 418 80 33440 1689 1.5 2533.5 40989.5 - 41 -
土地费 基建费 养护费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298 716 15 4470 9486 298 716 80 23840 57280 3419 5108 1.5 5128.5 7662 33438.5 74428 2.生态景观绿地
土地费 年度 2001-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基建费 养护费 投资 万元 846 220.5 1729.5 513 3309 11932.5 32709 20776.5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188 **147 *71 **97 503 15 2520 6540 12 4020 *188 **147 *71 **97 503 60 30 60 30 11280 4410 4260 2910 22860 564 441 1153 1026 3184 1.5 0.5 1.5 0.5 投资 合计 (万元) 注:*为生态景观公共绿地 **为生态景观防护绿地 3.防护绿地
土地费 年度 2001-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基建费 养护费 投资 万元 426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元/M2) 269 12 3228 269 30 8070 852 0.5 投资 合计 (万元) 11724 199 468 15 2985 6213 199 468 30 5970 14040 1987 2839 0.5 993.5 1419.5 9948.5 21672.5
4.生产绿地
年度 土地费 面积 (ha) 2001- 212 基建费 养护费 单价 投资 (元/M2) 万元 1 636.0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10 2120 212 35 7420.0 636 投资 合计 (万元) 10176.0 - 42 -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 — 35 — 1060 1 1060.0 1060.0 212 2120 7420 1696 1696.0 11236.0
5、道路绿地
年度 土地费 面积 (ha) 2001-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215 基建费 养护费 单价 投资 (元/M2) 万元 1 960.0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12 2580 215 35 825 960 投资 合计 (万元) 11065.0 112 15 1680 112 35 3920 1726 1 1726.0 7326.0 327 4260 327 18391.0 6.居住区绿地
年度 土地费 面积 (ha) 2001- 2005年 2006- 2010年 总计 292 基建费 养护费 单价 投资 (元/M2) 万元 1.25 1313.8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12 3504 292 60 17520.0 1051 投资 合计 (万元) 22337.8 417 15 6255 417 60 25020.0 2886 1.25 3607.5 34882.5 709 9759 709 42540.0 3937 4921.3 57220.3
7.专用绿地
年度 土地费 面积 (ha) 2001- 2005年 434 基建费 养护费 单价 投资 (元/M2) 万元 0.75 1569.0 单价 投资 面积 单价 投资 面积 (元/M2) (万元) (ha) (元/M2) (万元) (ha) 12 5208 434 60 26040 2092 投资 合计 (万元) 32817.0 - 43 -
2006- 2010年 总计 652 15 9780 652 60 39120 4916 0.75 3687.0 52587.0 1086 14988 1086 65160 7008 5256.0 85404.0 根据测算2001年至2005年需投入14.99亿元,2006年到2010年需投入15.12亿元,总投资为30.11亿元。这些投资不是由政府单方面投资,而是应多方投资、多渠道融资投入,以确保每期的建设任务能顺利完成。
第十二章 绿地系统效益
12.1 系统的必要与必然—效益的综合性
1998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备会议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态的世纪。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有毒化学品污染、臭氧层耗损、全球变暖等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大问题。人类经过了多少世纪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提出了“地球在我们的手中”,要求人们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行动。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实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参照方案是(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限制人口增长,鼓励自然保护、改良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行“3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抢先清洁生产,推广环境标志,采取源头控制,采用经济手段,增加环保投入,控制城市化进程。
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绿化建设将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具有:
- 44 -
1、净化空气 据资料报道,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而每亩绿地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900KG,生产氧气600KG,可供1000人需要量,即每个城市居民要有10平方米树林面积或25平方米的草坪面积才能满足必须的最近限的生存环境。
2、吸收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一棵柳树一天可净化二氧化硫127.8G,杨树可净化112.9G,刺槐可净化16.6G,试验证明,落叶树吸硫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次之,针叶树较弱。此外植物还能吸收氟化氢、氯气和致癌物质安息香吡啉等有害物质。
3.滞尘、降尘作用
灰尘和煤烟是居民的健康大敌,病菌沾附在灰尘上传播,使人容易得病,种植了树木花草将地面覆盖以后,沙尘便受到抑制。有报道记载,草地上空的粉尘量为裸露地的1/3_1/6。植物的枝叶可以阻留、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下雨降雪可将黏附在植物上的灰尘清洗掉,使植物的阻尘能力恢复。绿化良好的场所飘尘量比闹市少一半。据测算:1公顷森林1年可净化空气中的灰尘量达300-900吨。另据测定,我国工业区的范围内,绿化区域较非绿化区域空气中的飘尘浓度减少10-50%,绿地的滞尘、降尘作用可见一斑。
根据《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编制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国各部部门义辞的责任。 12.2 效益测算
环境绿化是一项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公益性事业,其最终成果表现为环境、社会和经济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它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如园林产品货币收入等)、间接
- 45 -
经济效益(如转移到社会产品中的价值、市民生理和必理上对绿地的“消费”以及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价值等),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定量核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环境资源即环境生态效益核算问题列为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环境报告也要求到2000年,世界各国都要衽环境资源核算。我国政府为贯彻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精神,而制订的十项环境政策中,也规定了要研究和实施环境资源核算的任务。
目前国骨还没有关于环境绿化效益成熟的定价测算方法,但根据北京园林科研所最新报道,一棵胸径为20厘米的大树,一天蒸腾热量相当于3台1000瓦的空调,绿地的降温作用可见一斑。绿化覆盖好的地方要比裸露土地的温度低3℃-5℃。据报道,一个地区的绿化覆盖率每提高10%,该地萄温度便能降低2℃。绿地对于消除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减少热污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绿地生态价值的定价方法的研究,日本、美国等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1994年,美国专家曾对植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种植95000株白蜡树,再加上对这些白蜡树进行30年的维护保养,总费用是2100万美元,即种植每一棵白蜡树的纯效益是400美元。
科学地进行城市绿地效益计算是当今园林绿化事业的一大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巨大的生态价值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对于推动园林事业的发展、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决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测算的依据是认为本规划所列的各类绿地,都可以为改善**市区的环境发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阻隔噪音、保土蓄水、防风减灾、美化城市、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为市民提供游憩空间等多种功能,为社会提供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果园、林带、苗圃、花卉生产基地等生产绿地,除了创造环境效益外,还能为社会提供园林产品,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现参参照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及兄弟省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应用的评测方法,对**市绿地系统中的部分生态效益指标进行测算:
- 46 -
2000年**市城市绿地仅为370公顷,产氧3215.9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4238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硫110.3万立方米,滞尘3180.8吨,涵养水源蓄水70.0万立方米,降温1000.1亿大卡,总折合人民币14836.6万元。而从2001年至2005年**市城市绿地增加到2527公顷,产氧123362.3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160698.1万立方米,二氧化硫4089.1万立方米,滞尘120611吨,涵养水源蓄水2248.6万立方米,降温3.72兆大卡,总折合人民币55.82亿元。到2006年至2010年**市城市绿地增加到4373公顷,产氧26.8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24.9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硫0.87亿立方米,滞尘25.96万吨,涵养水源蓄水4997.5万立方米,降温8.02兆大卡,总折合人民币120.88亿元。详见附表10、11。 12.3 投资效益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总投入为14.99亿元,产出为55.8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72,2006年到2010年总投入15.12亿,总产出120.88亿,投入产出比为1:8.00,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5.86。
以上的分析,仅是从部分生态效益进行计算,实际上的效益还应考虑减噪、杀菌、物种保护等等,但这已经足够说明城市绿地系统的系统的强大作用。根据发达国家的测算绿色GPT产值的增加会带动国民经济的GPT产值成倍增加。根据英、美等国的资料,房地产价格将会随着绿地环境的改善而增长1.6倍,此外还加上诸如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等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保健价值。从而可以看也,对建设城市绿地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其它产业难以相比的高效益。
**市城市绿地系统投入产出比较 表12-1
年度 2000年 投入(亿元) 产出(亿元) 1.48 投入产出比 - 47 -
2001-2005 2006-2010 合计 14.99 15.12 30.11 55.82 120.88 178.18 3.72 8.00 5.86 第十三章 规划设施措施
根据**市城建管理现状,为更好的实现规划目标,早日建成“园林城市”,提出下列措施。
13.1 大造舆论,提高认识
在全市从干部到市民,开展争创建设园林城市的宣传活动,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创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加强园林绿化技术的科普教育,宣传园林绿地严重缺乏的现状,认识到不提高绿地率就丧失招商引资的条件,就会错失改善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机遇,人力资源与资金资源将不可避免外流,这将对**市的建设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13.2完善法规,依法办事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立法工作。本规划文件经市政府批准后,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详细规划等配合实施。使各项建设工程内的绿地指标层层落实。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应与园林管理部门携手全作,严格把好规划方案审批、建设监督、竣工验收及平时检查管理等四个环节,要在现有国家行政法规和《**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作到“依法兴绿”。对违背规划、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垢行为应照章严厉处罚。对超过标准完成绿地建设的单位予以奖励。
13.3 多方筹集,确保资金
在规划设施过程中,政府按照近期与远期目标投入一定资金,以确保园林建设
- 48 -
任务的完成。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形成多渠道的园林建设投资体系。增加对圆梦绿化投资力度,每年从城市建设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园林建设费,在各项工程建设项目中,拨出总投资的3-5%作为绿化工程费,按照收益者负担的原则,在城市土地批租、转让地价的确定时,应考虑绿地的综合效益,将其所带来的土地增值部分返回到园林建设中去。 13.4 狠抓生态景观绿带建设
各类带状绿地占地少,见效快、景观效果好,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在建设过程中,应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应抓好沿城市干路、沿**河之生态景观绿带建设,提高城市干路两侧、洹水两岸景观水平。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沿道路两侧应预留出规定宽度的生态景观绿化用地。在本规划确定前,已建或在建单位所占用的规划生态景观绿化用地,必须明确其在建筑使用期到限时不得重建,应拆房还绿,目前应按规定提高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率,按高绿地率区进行建设管理。 13.5 改造旧城,见缝插绿
旧城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旧城区的园林绿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市园林城市的建设。旧城区建设与改造中的园林绿地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拆建,成片、成块的建设绿地,做到改造到哪里,绿化建设到哪里;二是加强现有旧城内的屋顶绿化、天台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庭院绿化,增加城市绿量;三是在绿地指标低、绿化用地紧张的地段,挖掘地面种植潜力,见缝插绿,做好绿化工作。 13.6 加速建圃,保证用苗
重视苗圃、花圃的建设,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苗木就是园林绿化建设的粮草。建立城市建设系统的苗木基地,根据绿化建设的需要,定向培育不同规格的各类树木,引进良种,定向选优,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苗的需要。
- 49 -
13.7 利用政策,奖励建绿
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各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建议采用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对建设10公顷以上的公园或50公顷以上的绿化带者,奖励相当于其面积的5%的用地作为其开发用地。承担越多,得到土地也越多。对超标完成任务者给予表扬、奖励。鼓励市民自觉爱护绿地,搞好庭院、阳台、屋顶等绿化达标者给予奖励。
13.8 健全组织,培养人才
为了适应“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建议提高目前市园林处的行政管理级别,统筹管理全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各级园林绿化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大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创造园林“精品”,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与管理水平。
- 5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