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数学棱柱人教版.doc

2023-07-09 来源:我们爱旅游
高二数学棱柱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棱柱

1. 棱柱的概念与性质

2. 直棱柱是特殊的棱柱,具有棱柱的性质且还有自身的特点: (1)侧棱都相等且互相平行,等于棱柱的高; (2)侧面是矩形;

(3)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4)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侧面(对角面)是矩形。

长方体对角线的性质:长方体一条对角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 3. 特殊的四棱柱:平行六面体 ①平行六面体的概念与性质

【典型例题】

例1. 斜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侧棱长等于b,一条侧棱AA1和底面相邻两边AB、AC都成45°角,求这个三棱柱的侧面积。

分析:求斜棱柱的侧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定义法,一是公式法。 解1:∵AA1和底面AB、AC成等角,且为45°角。 ∴A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在∠BAC的平分线AG上。 又△ABC为正三角形 ∴AG⊥BC。 ∵A1A在底面ABC上的射影在AG上。 ∴BC⊥A1A 又A1A∥B1B

∴B1B⊥BC,即侧面B1BCC1为矩形 ∴SB1BCC1=B1B·BC=ab

又侧面A1ABB1和侧面A1ACC1都是平行四边形,全等。

解2:过点B,在侧面ABB1A1内,作BM⊥A1A,连结CM。 在△ABM和△ACM中,AB=AC,∠MAB=∠MAC=45°,MA为公共边。 ∴△ABM≌△ACM ∴∠AMC=∠AMB=90°

∴A1A⊥截面BMC,即截面BMC为斜三棱柱的直截面。

说明:本题是棱柱侧面积公式的正面应用,公式正用的关键是创造公式中的应用条件,比如作直截面,并确定其周长C1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条件。

例2. 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BB1,截面A1EC⊥侧面AC1。 (1)求证:BE=EB1。(2)若AA1=A1B1,求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度数。

分析:(1)着眼点:空间线面关系及正三棱柱性质的应用。 证明:在截面A1EC内,过E作EG⊥A1C,G是垂足,如图

∵面A1EC⊥面AC1, ∴EG⊥侧面AC1。

取AC的中点F,分别连结BF和FC,由AB=BC得BF⊥AC。 ∵面ABC⊥侧面AC1,∴BF⊥侧面AC1,

得BF∥EG。BF和EG确定一个平面,交侧面AC1于FG。 ∵BE∥侧面AC1,

∴BE∥FG,四边形BEGF是 ,BE=FG。 ∴BE∥AA1,∴FG∥AA1,△AA1C∽△FGC。

分析:(2)着眼点:构造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确定二面角的棱。 解:如图,分别延长CE和C1B1交于点D,连结A1D。

∵∠B1A1C1=∠B1C1A1=60°

∴∠DA1C1=∠DA1B1+∠B1A1C1=90°, 即DA1⊥A1C1。∵CC1⊥面A1C1B1,

即A1C1是A1C在平面A1C1D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得DA1⊥A1C,所以∠CA1C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且∠A1C1C=90°。 ∵CC1=AA1=A1B1=A1C1, ∴∠CA1C1=45°,即所求二面角为45°。

如果改用面积射影定理,则还有另外的解法。

另解:设△ABC的边长为a,截面A1EC和底面所成二面角为θ,

∵CC1=AA1=A1B1=a

∵0<θ<90°,∴θ=45°。

即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所成角为45°。

例3. 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22,侧棱长为4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EF∩BD=G.

(Ⅰ)求证:平面B1EF⊥平面BDD1B1; (Ⅱ)求点D1到平面B1EF的距离d;

本小题主要考查正四棱柱的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Ⅰ)证法一:连结AC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正方形, ∴AC⊥BD,又AC⊥D1D,故AC⊥平面BDD1B1. ∵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故EF∥AC, ∴EF⊥平面BDD1B1,

∴平面B1EF⊥平面BDD1B1. 证法二:

∵BE=BF,∠EBD=∠FBD=45°,∴EF⊥BD. 又 EF⊥D1D ∴EF⊥平面BDD1B1, ∴平面B1EF⊥平面BDD1B1 (Ⅱ)在对角面BDD1B1中,作D1H⊥B1G,垂足为H

∵平面B1EF⊥平面BDD1B1,且平面B1EF∩平面BDD1B1=B1G,

∴D1H⊥平面B1EF,且垂足为H,∴点D1到平面B1EF的距离d=D1H. 解法一:在Rt△D1HB1中,D1H=D1B1·sin∠D1B1H.

D1B12A1B12224

B1B44 22GB11741 sinD1B1HsinB1GB dD1H44171617 17D1HD1B1 B1BB1G 解法二:∵△D1HB1~△B1BG, B1B2421617 dD1H 22B1G1741 解法三:连结D1G,则三角形D1GB1的面积等于正方形DBB1D1面积的一半,

B1B21617112 即B1GD1HB1BdD1H.

22B1G17

【疑难解析】

1. 棱柱的概念及其与各种特殊的棱柱的包含关系是学习的难点;棱柱有两个本质特征,

一个是有两个平面互相平行,一个是其余各面每相邻两个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用集合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棱柱与特殊棱柱及其之间的关系: {棱柱}={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棱柱}{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

棱柱概念、性质结构的“纽带”是“化归”方法,无论是定义还是性质,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已熟悉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棱柱主要侧面、对角面、底面和平行底面的截面及侧棱的性质。

2. 正确计算棱柱的侧面积是本节的又一难点,侧面与侧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侧面积等于所有侧面面积之和。

【模拟试题】

1. 设M={直平行六面体},N={长方体},P={正四棱柱},Q={直四棱柱},这些集合间的关系是( )

2. 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对角线BD1与面ABCD、面CDD1C1、面ADD1A1成角分别记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______。 A. 1 B.2 C. 0.5

D. 不是定值,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度有关

3. 正三棱柱ABC-A1B1C1中,求证:(1)若AB1⊥BC1,则A1C⊥BC1;(2)若AB1与BC1成θ角,则A1C与BC1也成θ角。

4. 如图,已知正棱柱ABCD-A1B1C1D1,点E在棱D1D上,截面EAC∥D1B,且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AB=α.。 (Ⅰ)求截面EAC的面积;

(Ⅱ)求异面直线A1B1与AC之间的距离。

5.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垂心G. ( Ⅰ)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Ⅱ)求点A1到平面AED

的距离。

试题答案

1. 解:对于特殊的几类四棱柱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熟练掌握。 答案:D。

2. 解:由长方体性质可知DD1⊥平面ABCD,连结BD,可知BD是BD1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则角∠D1BD为BD1与平面ABCD成角。

cos2α+cos2β+cos2γ=2 答案:B。 3. 解:(1)如图(1),取BC中点D,B1C1中点D1,连结B1D,CD1. ∵△ABC,△A1B1C1是正三角形, ∴AD⊥BC,A1D1⊥B1C1

又∵本题棱柱是正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 ∴BB1⊥AD,BB1⊥A1D1,

∴AD⊥面BCC1B1,A1D1⊥面BCC1B1,

∴B1D和CD1分别是AB1和CA1在面BCC1B1内的射影 ∵AB1⊥BC1,∴B1D⊥BC1

∵D,D1分别是BC,B1C1的中心,BCC1B1是矩形, ∴B1D∥CD1,∴CD1⊥BC1, ∴A1C⊥BC1

(2)设E为AC中点,O为BC1中点,F为A1B1的中点,如图(2),连结EB,EO,FO,FC1,则OE∥AB1,OF∥A1C,故∠BOE等于BC1与AB1所成之角,∠C1OF等于BC1与A1C所成之角。

∵AB1=2OE,A1C=2OF,而AB1=A1C, ∴OE=OF,又 ∵BE=C1F,OB=OC1, ∴△BOE≌△C1OF,∴∠BOE=∠C1OF,

故BC1与AB1所成之角等于BC1与A1C所成之角,都是θ 4. (1)解:如图,连结DB交AC于O,连结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 ∴DO⊥AC。 又∵ED⊥底面AC, ∴EO⊥AC。

∴∠EOD是面EAC与底面A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 ∠EOD=45°。 DO=

2a,AC=2a,Eo=[2a·sec45°]/2=a. 2 故 S△EAC=2a2/2

(2)解:由题设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得A1A⊥底面AC, A1A⊥AC。 又A1A⊥A1B1,∴A1A是异面直线A1B1与AC间的公垂线。

∵D1B∥面EAC,且面D1BD与面EAC交线为EO,∴ D1B∥EO。 又O是DB的中点,

∴E是D1D的中点,D1B=2ED=2a。 异面直线A1B1与AC间的距离为2a。

5.(Ⅰ)解:连结BG,则BG是BE在面ABD的射影,即∠EBG是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设F为AB中点,连结EF、FC,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 又DC平面ABC,CDEF为矩形 连结DE,G是ADB的重心

GDF,在直角三角形EFD中 EF2FGFD1FD2,EF1,FD3 3 于是EF2,EG1236 3 FCCD2,AB22,A1B23,EB3 EG612 EB3332 3 sinEBG 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是arcsin

(Ⅱ)连结A1D,有VA1AEDVDAA1E EDAB,EDEF,又EFABF, ED平面A1AB, 设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h, 则SAEDhSA1ABED h 故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26 326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