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 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 他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 世民。太宗即位后,拜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 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 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课文全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 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 生长, 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何况(您 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处于天地间至尊的 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 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 持到底的(却) 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
现
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 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 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 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 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 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 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 (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 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 难道能不加以重视吗。 统治天下的人, 见到自己喜欢的,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 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 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 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 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 用刑罚,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 发扬光 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 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 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 诚信 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着奔走效劳, 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忧的事, 国君就可以 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 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 不必多说, 百姓就可 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 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名家点评】
魏徵的这篇奏疏言辞剀切,意味深长。第一段,先从比喻入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什么要从比喻入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文的写作, 特别讲究 “婉转” ,所谓 “比兴言之而不质直言之, 言情而不言理” 。 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创作手法。这不仅使文章变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还能 给读者很多启迪,从中悟出道理。一般来说, 自己悟出的道理,比别人直接告诉的要印象深 刻。另外,从比喻入手,也能给人一个“缓冲”的机会,是尊重对方的表现。直接提建议, 往往使对方尴尬,不好接受;委婉一点,给对方留点“面子”,效果往往很好。给皇帝提意
见更是如此。魏徵讲的“根本”实际上是指国家的命脉; “流”和“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 君和民的关系。作为一代名君的李世民一看就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1) (2)
/ 人君当神器之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 )/ 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 )
重.,居域中之大 ( 重权、重位 ) (3)
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
(4)
光大)/则思虚心
以纳下(使……虚)/贝憎正身以黜恶(使……正” 何必劳神苦 思(使……苦)
(5) /何必劳神苦
思(使……劳) 、文言虚词
(1)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2)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5)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6)
介词,把。 (7)
2 而
动词使动用法。
则思知止以安 人(使……安)/鸣琴垂拱(使……鸣)
斯亦伐根以 求木茂 必竭诚以 待下
则思知足以 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 纳下
则思三驱以 为度 介词,用。
虽董之以 严刑
表转折。 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 / 不言而 化 莫不殷忧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 (1) 连词,
从之 连词, 表因果。 (2)
表承接。 岂其取之易而 守之难乎 (3) 连词,
表并列。 则思谦冲而 自牧 (4) 连词,
表目的。 (5) 连词,
无为 之大道哉 /则思三驱以为 度
亏则
3 为
作为。 吴越为 一体 (1) 动词,
为 天下笑
成为。 (2) 动词,
表被动。 (3) 介词,
(1) 4 之 (2)
之 长者
代词。 岂其取之 易而守之难乎 (指代“天下”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闻求木
(3)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君当神器之 重/ 将崇极天之 峻
5 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必固其 根本(它的) / 则智者尽其 谋(他们的) (2) (3)
指示代词。
知其.不可 (这些 )/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那)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者也”,表判断 ) (2)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直接表判断 ) 2.疑问句
(1)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 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 (2)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 (3)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 (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 则思三驱以 (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
(2) ( 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 (省主语“民众” ) 4.倒装句 (1) 虽董之以严刑 (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
(2) 将崇极天之峻 ( 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