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型财务模式的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置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高校两种财务模式的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基于管理型财务模式的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及优势,旨在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管理型; 核算型; 财务模式; 组织结构一、高校财务模式的内涵
(一)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内涵
1.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概念
核算型财务模式是指传统的以“算账+报账”为特征的财务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在组织机构内部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各子部门和相关岗位的职能。
2.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成因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创收意识和风险意识。长期以来,高校财务工作的内容就是按照财政预算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核算国家拨款与资金投入,进行各项支出的计算和报销,基本不用考虑经济效益核算,也不考虑资金产出比等财务指标,高校财务组织主要由“记账员”和出纳构成,高校形成了核算型财务模式。
(二)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内涵
1.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概念
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是指以“管理+核算”为特征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要求突出财务分析、测评、规划、控制与协调等功能,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注重资金效益、风险控制等观念。
2.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目标
理论界的专家对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目标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讨和论述,提出了数十种观点,主要包括综合效益最大化、办学实力最大化、投资产出效益最大化、办学成本最小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等,经过总结和提炼,笔者趋向于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办学实力的最大化”。该观点考虑了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符合国家办高等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履行好高校的社会功能,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意识地开源节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二、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
(一)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基本框架
当前,我国高校多采用以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为主要框架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高校财务处在学校法人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尚未设立或正在试点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财务处一般下设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教辅及其他经费核算科、人员经费核算科、收费管理科、预算管理科和综合管理科等,这是传统的“算账+报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直接体现。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基于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的局限性
1.高校财务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效益观念和理财意识
由于高校多年完全依靠国家财政,主体地位缺失,高校财务就是国家财政的“出纳员”,预算管理科全额接收国家拨款,按部就班编制校内预算,而且预算的执行力不强,核算科按计划的用途支出各类资金,收费管理科负责收取学费、住宿费等存入高校上缴财政专户,按规定时间节点全额上缴。各科室工作常年一成不变,工作主动性不强,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创收节支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在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均面临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高校办学资金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同时,高校资金浪费问题也同样存在,大到新校区建设过于铺张、大量国有资产闲置未形成收益,小到实验室、办公室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均削弱了高校的财力。
2.高校财务整体缺乏风险意识
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分散、管理功能弱化,一味埋头拉车,不注重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缺乏风险意识。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在于资金链的断裂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扩张而向银行过度举债,虽然缓解了一时经费紧张的压力,但在宏观不可控的环境中,巨额的利息也使高校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甚至部分高校存在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内、对外的投资活动中,缺乏对此种风险的认识,而且缺少科学缜密的事前分析和事中、事后监督,形成不良资产。
3.财务组织机构内部各科室缺乏有效沟通,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性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
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的安排均是对应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处各科室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沟通协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另外,碍于编制限制及其他一些原因,各高校财务人员年龄总体偏大,学历状况和专业技术职称也参差不齐。新形势下,随着核算业务种类、业务量和各类专项资金的不断增加,国家监控和审计力度的逐渐加强,预算管理越来越规范,各类资金管理办法和规定日益完善、细化,使高校财务原有人员在
已有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下进行核算业务缺乏管理和指导,无法满足业务在质和量两方面的高要求。
三、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
(一)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基本框架
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体现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财务规划,核心是反映资金运筹的分工与协作框架,核算工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这一主导思想,高校应该积极响应财政部、教育部的指示,尽快设置更具专业水平的总会计师一职,其在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管理和协调高校财务处和相关其他部门的业务,而财务处的内部设置则需要按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业务管理三个功能模块来实现。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资金分析、规划及效果分析,会计核算模块主要实现各类资金的核算,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块与会计核算模块之间宏观与微观的连通和协调。财务管理模块应包括财务分析与研究科、财务规划科、财务预决算科;会计核算模块应包括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人员经费核算科、教辅及其他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业务管理模块应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和其他经费管理科。财务管理模块负责参与高校长远发展规划的设计,对学校近、中、远期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为决策层的财务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业务管理模块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熟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块的工作内容,严格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划开展工作,深入了解年度预决算内容,科研立项、申报、审计、经费列支用途及比例,教学及其他经费列支范围及相关管理办法等等;会计核算模块接受业务管理模块的业务指导,将管理和核算的职能相对分离,改变过去会计核算人员身兼管理和核算两项职能的状态。换句话讲,会计核算人员只须具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即可胜任。具体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二)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组织机构设置的优势
1.具有科学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方法体系
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前瞻性,在充分掌握本校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条件的基础上,考虑现实发展情况,由相关专家和财务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对高校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分析、预测。在具体预测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预测目标,不断完善所占有的资料,然后确定预测方法和模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确定预测结果;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也要首先明确决策目标,对预测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制定出备选方案,分析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上报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协助决策层制定适合本校的方案,并在具体实施的路径中进行过程控制,这其中既包括在方案适合时保证方案按原定计划进行,也包括在方案和实际情况出现一些不匹配时的调整和监控。
2.强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和开源节流的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单纯依靠国家
拨款实现发展成为了历史,高校必须树立筹资及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的观念,利用自身各方面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和金融市场多渠道筹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同时在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上,严格成本控制,厉行节约。另外,由于高校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重要的课题之一,需要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化解,制定相关的应对预案,把风险置于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
3.强化了财务管理,促进了会计核算水平
高校的会计核算部门是直接为全校师生服务的窗口,外部对财务水平的评价多源于此处,而高校财务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不等于可以放松会计核算工作,因为核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通过强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业务水平的进步,使高校整个财务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发展的要求,在强化管理职能的同时,以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工作进行目的明确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基于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机构设置,也是量身定做。为能够更好地履行高校财务管理而进行的组织框架设计,必然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管理和无管理截然不同,按照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及其对应组织结构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源节流、树立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上来,保障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及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06(5).
[2] 郑晓薇.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概述[J].财会月刊,2007(12).
[3] 陈轲,高伟.论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6(8).
[4] 尚所林.浅谈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及其保障措施[J].云南电大学报,2011(6).
[5] 黄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