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1)明白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作用
要了解自然辩证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新的: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自然界、社会、思维组成的。 自然辨证学说是自然辩证法:社会辨证学说是社会学;思维辨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强调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不是对局部、细节的认识。
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无人的世界(天然自然)、有人的世界(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①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话自然)②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狭义的人工自然)③被产业所生产的自然(社会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三个转换):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 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理解:
科学: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
技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 产业: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
自然界的运动在先、自然辨证法的认识在后。
自然辨证法的定义:
⒈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①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辨证运动的总体认识。 ⒉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中:
① 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⑴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 ⑵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狭义的人工自然;⑷被产业所生产出的自然即人工自然。
② 所谓的辨证运动是指⑴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⑵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⑶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⒊在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即三个转换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认识: ①科学: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
②技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③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 ④产业: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与自然观 自然界的演化是广义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各种自然观的建立是在广义基础之上的,他的原点是天然自然。
天然自然的定义:
天然自然是无人的自然,简而言之是人未影响到的自然,他的宏观构成是自在之物,有三种表现形态:⑴人前:人类之前的自然;⑵人在:人存在时的天然自然;⑶人后:人类灭亡以后的自然。
天然自然的特点: ⒈潜在性:天然自然一定可以转化为人话自然、人工自然、社会自然,没有不能转化的部分。 ⒉无主体性:在天然自然中,主体性和无主体性是平等的,自然物中的反应物都参加到生成物当中,没有脱离过程的超然物。
⒊循环性:本身是完全循环的,物质总是能量、总量守恒的。而人工自然不能循环,科学的实质就是使人工自然像天然自然一样能够循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物质完全可以循环的社会;社会主义是物质不完全可以循环的社会;资本主义是物质不完全可以循环的社会。 ⒋“形而上”性:
⒌非常态性:天然自然的状态都不是适合人类存在的状态;要进入天然自然,必须借助于科学手段;自然界不是慈祥的母亲,对于个体终究是要毁灭的。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的定义:认识的天然自然规律性的自然
⒈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⒉构成人化自然的微观主体是认识之物。 ⒊人化自然是发展规律性的天然自然,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就是要认识天然自然的发展规律性。
宏观转化:①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②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③地球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④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人工自然的定义:是被人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是把人化自然的规律性转成物质性的自然。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①生物人工自然:⑴初级阶段:如原始农业;⑵高级阶段:如克隆;②地球人工自然:⑴初级阶段:石器;⑵高级阶段:石油,天然气;③恒星人工然自:⑴初级阶段:观察恒星的活动;⑵高级阶段:航空航天、核裂变核电站、受控热核反应、探月活动;④宇宙人工自然:⑴初级阶段:电子对撞机基本粒子;⑵高级阶段:反物质的寻求,黑洞实验。
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社会自然的定义:由社会物构成的自然,社会物就是获得普遍性的人工物; ⒈社会自然是人工自然转化而来的自然;
⒉转化的标志:人工物向社会物转化的自然,由目的性向普遍性的转化;社会物的特点是获得普遍性(经济性)的人工物,他是社会自然的微观构成。
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三种类型:
⒈农业社会自然:他对应三种社会:①原始社会②奴隶社会③封建社会;主対应是封建社会; ⒉工业社会自然:他对应三种社会:①封建社会②资本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社会;主対应是
资本主义社会;
⒊后工业社会自然即信息社会自然:他对应三种社会:①资本主义社会②社会主义社会③共产主义社会;主対应是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种类:①原始社会:石器生产力②奴隶社会:青铜生产力③封建社会:铁器生产力④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力⑤社会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稳定对应:①石器生产力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其中主対应是原始社会,后不适应是奴隶社会②青铜生产力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中主对应是奴隶社会,前不适应是原始社会,后不适应是封建社会;③铁器生产力对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其中主対应是封建社会;前不适应是奴隶社会,后不适应是资本主义社会;④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对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中中主对应是资本主义社会;前不适应是封建社会,后不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⑤信息生产力对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中主对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前不适应是资本主义社会,后不适应是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分为: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辨证自然观;辨证自然观又分为发展自然观(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朴素自然观的背景、内容、特点
背景:西方天文学;内容:①万物的本源:西方本源论:水、气、火;东方本源论:元气说; ②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阴阳,金木水火土。
特点:①整体直观性:整体上是正确的,局部上是错误的;②简单性:看得见,摸得着;横向简单性而非纵向简单性③猜测性④思辨性:没有近代的科学方法(实验验证)⑤辩证性:主体上辩证的正确性,局部上猜测的正确性。
机械自然观的背景、内容、基本观点 背景:牛顿四大定律
①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坚持了唯物论,坚持了物质的性质有物质的结构特别是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解释。
②他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
③他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
④认为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关系,即机械因果论。
⑤他认为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 ⑥他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⑦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运动无关的绝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绝对时空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⒈是好的,是唯物的,是科学的,采用了实验方法,数学方法
⒉是形而上的;①世界是孤立静止②追求绝对的物质规律③简单的因果论
辨证自然观的确立、基本特征
背景确立:天体演化学说、地质渐变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进化论;代表作:恩格斯 1872年《自然辩证法》手稿 基本特征:
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⒉把自然界不是看成一个事物的即成而是过程即成 ⒊演化包括发展,实现狭义到广义的自然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背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系统论(贝塔朗菲) 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系统分层论:内部有构成,外部有作用
系统部分论:系统跟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交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小于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要想理解部分必须先理解整体,理解部分能更好的理解整体。
生态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人化自然:人要保护地球;人工自然:地球不堪重负,人口资源等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④为了达到生态平衡,必须和谐相处; 人控制行为的调节原则: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个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
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自然界活着,人不仅要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也要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毁了自然界,最终也毁了人类自己。
辨证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 自然界存在着辨证运动,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辨证运动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2. 自然观离不开自然界的辨证运动;自然界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体,更是过程的集合体;
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从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产业。
3. 任何变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的;阶级社会是建立在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
对立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造主义加自然主义。
第三章 科学观
科学的定义:
1. 传统:①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体系;②是认识这种科学体系的科学活动;③是获
得这种科学体系的科学建制。
2. 东大定义:①科学是把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②是人对自然的理论上的能动
关系;③是一般生产力或潜在生产力或间接生产力。 3. 老师定义:演化论;转化论; 演化论: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科学,就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知识、体系、认识活动、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科学是把能源、物质从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认识、活动、社会建制。
生产力论:使人工自然也具有可循环性,并以此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基础,科学技术转变物质的大小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小。
科学的特点:
①客观真理性:科学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天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天然自然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股反应天然自然的的科学也是客观存在的。 ②可检验性:因为它具有客观真理性,而客观真理具有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表现在可重复性。 ③客观规律性:科学是关于天然自然客观规律的集合,构成上符合逻辑规律。
④活动性:科学是认识天然自然的活动,由观察、实验;观察典型的天然自然;实验是模拟重现天然自然。
科学的分类:
按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过程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共工程科学;
按人化过程的范围分为力学、除了力学以外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对应的是地球人化自然;物理学对应的是宇宙人化自然;化学对应的是恒星人化自然;生物学对应的是生物人化自然。
科学社会规范:
①公有主义:天然自然只有一个,他是公有的。 ②普遍主义:天然自然只有一个,他是普遍的。
③无私利性:⑴科学成果不能据为己有;⑵科学的竞争主要是科学发明优先权的竞争。 ④独创性: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天然自然的探索,所以要有独创性。
⑤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因为对天然自然的探索是非常曲折的,所以在科学上要有怀疑性。
科学方法定义:化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方法。
科学方法:
①产生科学问题:侦察到新的天然自然。选择科学问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 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②收集科学事实:方法观察、模拟实验。利用观察、实验手段来获得天然自然的信息。观察的原则:环境原则;防干扰原则;全面性原则。
③进行科学思维与科学抽象:再现天然自然,构成天然自然理性的一面,科学抽象是建立理性的工具;非逻辑思维是发现的方法,逻辑思维是表述的方法。
④科学假说的建立:假说是建立的人化自然的模型,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设计,可能不合理;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类比、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
科学假说的检验:⑴逻辑检验:通过人化自然的内部检验;⑵实践检验:通过天然自然的检验。
⑤建立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就是人化自然的形成。 构成: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结论、表述方法; 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⑴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有两方面:人化自然的进程与天然自然的进程一致;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与对天然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
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及原则:
科学理论能不能被认为所接受,其是否合理,涉及到对科学理论的评价。
1)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原则。 2)相容性评价与自洽性原则。 3)简单性原则。
4)理论的更优解释性与预见性原则。 2)、3)、4)各点是建立人化自然的要求。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的定义:
1.传统:①技能说: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延长;②劳动手段说:技术是人类劳动的手段;③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2.东大定义:技术是使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实践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3.老师的定义:演化论;转化论; 演化论: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工具、方法、手段、程序等。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技术是把能源、物质从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技能、工具、方法、手段、程序等。
生产力论:技术是形成生产力的手段;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技术。技术形成生产力的途径: ①通过学习转化成人的技能; ②通过工具转化为工具生产力; ③通过无形转化为专利、管理。
技术的特征:
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合目的性为主;人工物的二重性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⑴人工物是天然自然的产物,决定了技术的合规律性;⑵人工物又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决定了技术的合目的性。 ②“装”、“备”的配合性:任何技术既有“装”,又有“备”,“装”是产生非常态的手段,“备”是隔离非常态,任何技术都是“装”和“备”的有机结合;所以,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朝阳永恒的产业。
③工具性与价值性:对技术使用者而言是工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④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本身是合规律的,由自主性;技术合世界最有话语权的目的,即社会的建构性。
⑤外延性: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外延,技术的外延性使人类能够间接进入非常态,间接进入就是指外延进入。 ⑥双刃剑效应: 什么叫双刃剑:
技术的使用在一方面产生了对人有用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产生了无用或有害的效果,或者当前有用,未来有害的效果。 产生双刃剑的原因:
演化论:科学技术是把人类间接的引入非常态;由于间接这个度不好把握,种种原因由间接进入变成直接进入;⑴对这个天然自然不了解;⑵知道了怎么回事,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⑶知道了怎么来的,知道怎么防,由于人心收利欲驱动,使人类不想防。 怎样解决:
⑴由无知产生的要加强科学研究,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⑵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更多的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⑶加强社会改造,社会制度的变迁,用和谐社会代替不和谐,用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便科学技术的私有观为公有观。 ⑦技术本身具有体系性,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是以体系的形式,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体系主要由经验、要求、实体要素、知识要素所组成,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
技术的分类:
①生物技术:创造生物人工自然的技术; ②机械技术:创造地球人工自然的技术; ③化学技术:创造恒星人工自然的技术; ④物理技术:创造宇宙人工自然的技术。
技术的构成要素:
基本要素:①经验;②实体;③知识;
包括一个要素的叫单向技术,包括两个要素的叫双向技术;包括三个要素的叫三向技术;包
括多种要素的技术叫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的特征:(老师定义:技术本身具有体系性,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是以体系的形式,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体系主要由经验、要求、实体要素、知识要素所组成,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课件) 1.功能的整体性
技术体系追求的不是其中某一技术的单个功能,而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任何技术组分都有自己的特有功能,它们形成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技术单元,但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于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及结构。技术体系以整体的形式参与人工自然的打造 2.目的的社会性
任何技术体系都是遵循人工自然目的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不同。社会目的既是形成技术体系的外在要求,又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基本准则,规范着技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是将不同技术联系起来的重要的前提。
科学和技术的划界:(课件) 1、研究的对象不同, 科学是研究天然自然物,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基础和条件。技术是制造人工自然物,技术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现实性和关键。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天然自然,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天然自然(可能还有人化自然)) 2. 活动的性质不同: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认识活动,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是按照人所需要的目的,运用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人可能利用的物质手段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使自然界人工化的动态系统或过程。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3.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真理,追求效益。纯粹科学是指向知识的理论结构,技术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给定种类产品的有效性。 (科学追求理论知识,技术追求效益与人工物) 4.成果的形式不同:(科学是新知识,技术是新产品)。
技术方法论:
技术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方法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技术方法是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实践中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也就是人们从事创造人工自然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等问题。它概括总结了各种专业技术方法的共同性和规律性,如技术预测方法、技术发明方法,技术评估方法,技术开发方法等。技术方法有如下特点: 1.工具蕴含性
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手段,由此决定了技术方法的工具蕴含性,其含义是技术方法在实施中要凭借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工具蕴含于方法之中。无论无形的语言、逻辑、算法,还是有形的工具、器械、仪表、设备等都是工具。工具一旦被人所创造,便凝结着使用它的方法。技术方法的工具蕴含,既包含物质方面(硬件方面),又包含精神方面(软件方面)。精神性的工具是规律性的内化,物质性的工具是规律性的外化或物化。
2、灵活性
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手段,人工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技术的服务对象不同,产品就不同。技术产品的多样性和专用性要求技术方案能灵活变通,局部的改变就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案。 3.综合性
人工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方法运用的综合性。技术产品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技术方法需要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它们之中包含着社会和人文的种种问题。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者对人的理解越深入,技术的效能越能充分得到发挥,一些人文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自然成为技术研究的基础。
技术方法论包括:
① 技术预测方法:对人化自然和社会自然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他们对人工自然的
需求,如此产生的工作叫技术预测。(测天然自然的发展;测人类社会的需求) 步骤:
第一,提出课题和任务。根据社会要求、一般技术信息和创造性思维,提出预测的课题,规定目标和任务、对象、基本假设,确定研究方法、结构和组织工作等。
第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把与预测对象有关的过去的、现在的资料尽量收集齐全。此外,还要大量收集预测的背景材料,并收集国内外同类预测研究的成果。
第三,建立预测模型。对于计量经济模式分析,建立表示因果关系的模型;对于时间系列分析,则抓住主要变动的成分设计出数学模型。
第四,确定预测方法。可采取几种预测方法进行,以互相验证。
第五,评定预测结果。对预测结果再次征询专家意见,以检验预测结果,并进一步检验预测模型。
第六,将预测结果提交,进入决策阶段。
② 技术发明方法:创造人工物的活动叫发明;核心就是人工物的制作,有以下阶段:方案
构思、设计、试制(模型、小试、中试)。 发明的特点: 1、可积累性
技术发明革新活动因同实际的生产活动和物质利益相联系,受到高度重视,各种技术活动的资料,以技术档案、图纸和专利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自13世纪起实行的专利制度,造成了至今近四千万件专利资料的积累。它们为发明革新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范例,表现为可积累性,使发明革新方法不断地走上程序化、逻辑化,科学化的道路。 2、实践性
发明革新活动旨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主要采用多因素综合,侧重经验,通过模拟试验和不断调整、修改来实现创造新的人工物和新方法、新用途的任务,具有强烈实践性。
发明的程序:
从建立人工自然的过程出发,一般的技术开发程序要经过“选题、开题、立题,原理设计、方案构思、技术设计、条件准备、试验研究、课题总结、鉴定评审、成果处理、推广应用。这样十余个步骤。其中前三步属于课题规划和分析阶段,其次三步属于发明革新和完善阶段,再次三步为研制试验阶段,最后三步为鉴定推广阶段。
发明的措施:
1.措施金字塔.:简单措施处于最底层,各种复杂措施居于中部,方法学体系处于顶部,构成金字塔形状。
2.成对措施
一般说来,随着由简单措施组织成复杂措施,哪怕仅仅是组成成对措施,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进一步的组织化可以更有力地提高复杂措施的针对性或通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运用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由于成对措施比起单独施用的简单措施来,产生了“加合效应”和“拮抗效应”,成对措施已被人们广泛运用。所谓“拮抗效应”是指两个措施相互牵制、相互补救、相互支持,防止了过分运用单个措施将会产生的副作用。“加合效应”则是说,成对措施的效用,比构成对的两个简单措施单独用时的效果之和要大,如果每个措施的施用效果为l,则成对措施的施用效果为1 + l > 2 。 3.成组措施
成组措施是一种特殊的成套措施,是将成套措施中适合于特定情况的最有效措施选出并组合起来,目的是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③技术评价方法:对技术人工物进行多方面的经济、社会、生态等评价。
技术的发展动力:
①来自社会自然的驱动: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②来自人工自然的驱动: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来自人化自然的驱动:.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章 工程 工程的定义:
1. 传统:工程就是造物。
2. 东大定义:工程是实现以造物为手段建造人工自然的活动,也是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实
践关系,也是直接生产力。 3. 老师定义:演化说;转化说; 演化说: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工程,就是通过建造人工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工程是通过造物,使自然界由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造物活动主要是指在地球表面进行的。
工程的特点:
①系统与集成性:集成是指工程活动是技术的集成;系统是指工程涉及到技术、土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系统。 ②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活动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
与情境性。
③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 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 ④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多维性:由于工程活动是特殊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结果表现出的双刃性。同时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为机制,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
为什么工程也是创造人工自然?(课件)
工程是特殊的人工自然的创造,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反映:
1.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从而赋予人工自然有意识性与目的。
2.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人工自然的探索性、创造性。
3.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体现了人工自然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4.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人工自然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
5.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它不仅在改造自然的意义上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与人之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体现了工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工程的类型:
①形成生物人工自然的活动:生态工程;如绿化、林业保护、农业保护等。
②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活动:建筑工程;如房屋、道路、铁路、港口、飞机场的修建等。 ③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活动:化学工程;如月球定居工程等。 ④宇形成宙人工自然的活动: 如外星人探测工程等。
工程活动:
工程活动是特殊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工程的行动结构在其场域与情境条件及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动态运行,表现为计划、设计、实施和运行。 1、工程的计划,表现为创建人工自然的模型。
2、工程的设计。工程设计随着时间的展开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
3、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按计划、按设计实施造物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反复操作展现出实践智慧的过程,这种实践智慧也与集成了各种理论知识、经验的工程知识一起,随着工程实施过程的完成,凝结于完成了的工程人工物之中。
4、工程人工物的运行,将完成了的工程人工物投入运行使用,考察与评价它在近期、中期、长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效用,是工程行动过程的更为重要的阶段。 由于人工物运行效用,尤其是其负面效用的不可完全预期性,人工物与其嵌入的自然与社会环
境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自然、社会、周遭的人群带来危害,许多问题只有在人工物的长期运行中才能显现出来。
工程活动的发展动力:
①来自社会自然的驱动:社会需要 ②来自
③来自人化自然的驱动:科学技术。第一,基础科学理论突破为拓展工程领域提供了可能条件。无线电工程、原子能工程、生物工程的开拓都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关。第二,工程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的工程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 如采煤学、桥梁工程学、炼钢学、采油工程学德发展。第三,技术的进步为具体工程活动的进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支持与推动,现代工程根本无法进行,更谈不上发展。
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划界: 1、科学与工程的划界
工程与科学之间的区别甚为分明。科学活动是以发现自然规律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关于天然自然的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认识。而工程活动则是以建造人工物为核心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造物形成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人工自然。
2、技术与工程的划界
工程与技术都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但技术侧重于用打造“技术人工物”来创建人工自然,着重于各种发明手段的探索。“技术人工物”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普适性、可复制性、可转移与传播性。而工程侧重于用打造“工程人工物“来创建人工自然,着重于各种造物的探索。“工程人工物”则具有“特殊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无法转移性”等特点。 (①工程本身是技术的集合,体现了各种技术;②工程具有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特点,技术没有。)
工程方法论:(课件)
第五章 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 产业定义:
①传统:产业就是行业。
②东大定义:是指创造社会自然的手段,他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是重复大规模的人工物,使人工物变成社会物,创造社会自然的活动。 ③老师定义:演化说;转化说; 演化说: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工程,就是通过建造人工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产业是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人工物,使人工物变成社会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由人工自然进入社会自然的活动。 转化说: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产业是使自然界由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活动。
产业的特点:
① 规模性:产业是创造社会物,通过加深普遍性的人工物加深产业的规模性。
② 盈利性:作为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产物,人工物的社会化要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③ 结构性:产业分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产业的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
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④ 系统性:产业链;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④ 生产力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来源于给产业增加普遍性的要求。
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划界: 1、科学与产业区别
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基础和条件。而产业是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 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实现了社会化的传播,是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科学与产业区别是明显的,二者的联系是间接的。(科学是发现,产业是创造) 2、技术与产业区别
第一,外延不同,因而功能各异。技术并不都是产业性的,还有种种非产业技术。产业与收入直接相关。而技术如军事技术、环保技术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支出项”直接相关。 第二,技术表明了产业的可能性和质的方面,而不是现实的产业和产业的量的方面。现实的产业不仅涉及技术的优劣,并且要有产品的连续和批量。
第三,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规律性不同,新技术始于发明,成于研制,“终”于推广应用,创造人工自然。而产业过程则始于技术的推广,成于设备和工艺规范的定型,“终”于批量的产品和经济的产出,创建社会自然。 (技术不都是产业,产业也不都是技术;技术始于发明,终于应用;产业始于发明,终于销售。)
产业化方法
产业化过程:①发明新技术:样品②得出生产线:工艺创新③大规模生产呢:生产创新; ④销售网络。其中一二阶段是创造人工自然;三四阶段是创造社会自然。 产业化机制:1、融资渠道的转化。资金来源从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为主向以企业和利用市场机制为主转化。 2、主体的转化。科学技术化的主体是发明家,但技术产业化的“主角”是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产业化过程要实现以发明家为主体向以企业家为主体转化。
3、载体的转化。科学技术化的主要载体是科研机构,但技术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企业。产业化过程要实现以科研机构发明家为载体向以企业为载体的转化。 4、评价标准的转化。先进性和实用性是评价技术价值的首要标准,而产业化的评价标准则是
创利,产业化评价标准要实现以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主向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转化。
第六章 创新型国家
定义:是建立在信息社会自然基础上的国家。 特点:
1. 创新精神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其特征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的塑造。 2.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指的是社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主要内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反映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占GDP的比例要求占3%) 3.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实质:新兴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 创新人才指的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工作者队伍,创新劳动者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 能够使科学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人才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视。
4.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再消化创新)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反映能量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效解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 5.创新产出(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科技进步贡献率)
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产出反映了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创新活动的有效调控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完善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扩大劳动对象和提高其利用率,从而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因而科技劳动的成果通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科学技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
途径:
(一)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大创新投入
我国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创新投入,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2.增加创新产出(使企业成为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创新产出,为此要: 1)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用于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完成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
得突破,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 2)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有重大创新产出;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有重要创新产出,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3)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后我国要十分注意出台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政策,给予企业从资金到技术推广的全力支持,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加强自主创新
1)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
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创新主导权,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能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2)注重发挥产业界作用
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制定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时,总是积极吸纳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如美国始建于1990年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日本重视吸收一些资深企业家进入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二)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
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条件,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今后我国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2.优化创新合作环境
在创新活动高度依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且已经成为全球化活动的今天,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使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科研合作。 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注重知识产权创新制度的建设。特别要强调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是公众、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政府的重心在于推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创新性公共服务,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其次促使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用。一方面, 促使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获利的重要手段, 拓宽知识产权流通渠道, 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 促使企业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高素质专职人员, 注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 开发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通过国家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 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
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还要使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率先创新的转变。
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
重创新的氛围。
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3. 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因此通过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其建设内容是:
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 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答 自然辨证法的定义:
⒈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①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自然界、社会、思维组成的。自然辨证学说是自然辩证法:社会辨证学说是社会学;思维辨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②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辨证运动的总体认识。 ⒉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中:
① 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⑴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 ⑵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狭义的人工自然;⑷被产业所生产出的自然即人工自然。
② 所谓的辨证运动是指⑴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⑵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⑶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⒊在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即三个转换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认识: ①科学: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
②技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③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 ④产业: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④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⑤有助于认识整体局部的关系 ⑥有助于单面向多面的转变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答:1.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中:
① 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⑴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 ⑵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狭义的人工自然;⑷被产业所生产出的自然即人工自然。
② 所谓的辨证运动是指⑴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⑵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⑶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2.在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即三个转换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认识: ①科学: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
②技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③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 ④产业: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答 辨证自然观的确立、基本特征
背景确立:天体演化学说、地质渐变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进化论;代表作:恩格斯 1872年《自然辩证法》手稿 基本特征:
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⒉把自然界不是看成一个事物的即成而是过程即成 ⒊演化包括发展,实现狭义到广义的自然的发展
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背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系统论(贝塔朗菲) 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系统分层论:内部有构成,外部有作用
系统部分论:系统跟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交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小于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要想理解部分必须先理解整体,理解部分能更好的理解整体。
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人化自然:人要保护地球;人工自然:地球不堪重负,人口资源等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④为了达到生态平衡,必须和谐相处; 人控制行为的调节原则: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个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
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
这种自然观要求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自然界活着,人不仅要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也要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毁了自然界,最终也毁了人类自己。
辨证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4. 自然界存在着辨证运动,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辨证运动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
5. 自然观离不开自然界的辨证运动;自然界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体,更是过程的集合体;
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从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产业。
6. 任何变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的;阶级社会是建立在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
对立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造主义加自然主义。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答 系统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背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系统论(贝塔朗菲) 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系统分层论:内部有构成,外部有作用
系统部分论:系统跟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交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小于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要想理解部分必须先理解整体,理解部分能更好的理解整体。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 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背景、基本内容
人化自然:人要保护地球;人工自然:地球不堪重负,人口资源等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④为了达到生态平衡,必须和谐相处; 人控制行为的调节原则: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个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
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
这种自然观要求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自然界活着,人不仅要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也要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毁了自然界,最终也毁了人类自己。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答科学的定义:
①传统:⑴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体系;⑵是认识这种科学体系的科学活动;⑶是获得这种科学体系的科学建制。 ②东大定义:⑴科学是把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⑵是人对自然的理论上的能动关系;⑶是一般生产力或潜在生产力或间接生产力。 ③老师定义:演化论;转化论; 演化论: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科学,就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知识、体系、认识活动、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科学是把能源、物质从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认识、活动、社会建制。
生产力论:使人工自然也具有可循环性,并以此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基础,科学技术转变物质的大小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小。
科学的特点:
①客观真理性:科学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天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天然自然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股反应天然自然的的科学也是客观存在的。 ②可检验性:因为它具有客观真理性,而客观真理具有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表现在可重复性。 ③客观规律性:科学是关于天然自然客观规律的集合,构成上符合逻辑规律。
④活动性:科学是认识天然自然的活动,由观察、实验;观察典型的天然自然;实验是模拟重现天然自然。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科学方法定义:化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方法。 科学方法:
①产生科学问题:侦察到新的天然自然。选择科学问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
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②收集科学事实:方法观察、模拟实验。利用观察、实验手段来获得天然自然的信息。观察的原则:环境原则;防干扰原则;全面性原则。
③进行科学思维与科学抽象:再现天然自然,构成天然自然理性的一面,科学抽象是建立理性的工具;非逻辑思维是发现的方法,逻辑思维是表述的方法。
④科学假说的建立:假说是建立的人化自然的模型,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设计,可能不合理;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类比、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
科学假说的检验:⑴逻辑检验:通过人化自然的内部检验;⑵实践检验:通过天然自然的检验。
⑤建立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就是人化自然的形成。 构成: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结论、表述方法; 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⑴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有两方面:人化自然的进程与天然自然的进程一致;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与对天然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
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及原则:1)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原则。2)相容性评价与自洽性原则。3)简单性原则。4)理论的更优解释性与预见性原则。2)、3)、4)各点是建立人化自然的要求。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答 技术的定义:
1.传统:①技能说: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延长;②劳动手段说:技术是人类劳动的手段;③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2.东大定义:技术是使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实践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3.老师的定义:演化论;转化论; 演化论: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工具、方法、手段、程序等。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技术是把能源、物质从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技能、工具、方法、手段、程序等。
生产力论:技术是形成生产力的手段;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技术。技术形成生产力的途径: ①通过学习转化成人的技能; ②通过工具转化为工具生产力; ③通过无形转化为专利、管理。
技术的特征:
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合目的性为主;人工物的二重性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⑴人工物是天然自然的产物,决定了技术的合规律性;⑵人工物又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决定了技术的合目的性。 ②“装”、“备”的配合性:任何技术既有“装”,又有“备”,“装”是产生非常态的手段,“备”是隔离非常态,任何技术都是“装”和“备”的有机结合;所以,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朝阳永恒的产业。
③工具性与价值性:对技术使用者而言是工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④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本身是合规律的,由自主性;技术合世界最有话语权的目的,即社会的建构性。
⑤外延性: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外延,技术的外延性使人类能够间接进入非常态,间接进入就是指外延进入。 ⑥双刃剑效应: 什么叫双刃剑:
技术的使用在一方面产生了对人有用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产生了无用或有害的效果,或者当前有用,未来有害的效果。 产生双刃剑的原因:
演化论:科学技术是把人类间接的引入非常态;由于间接这个度不好把握,种种原因由间接进入变成直接进入;⑴对这个天然自然不了解;⑵知道了怎么回事,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⑶知道了怎么来的,知道怎么防,由于人心收利欲驱动,使人类不想防。 怎样解决:
⑴由无知产生的要加强科学研究,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⑵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更多的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⑶加强社会改造,社会制度的变迁,用和谐社会代替不和谐,用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便科学技术的私有观为公有观。 ⑦技术本身具有体系性,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是以体系的形式,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体系主要由经验、要求、实体要素、知识要素所组成,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
技术的发展动力:
①来自社会自然的驱动: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②来自人工自然的驱动: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来自人化自然的驱动:.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答 工程的定义:
4. 传统:工程就是造物。
5. 东大定义:工程是实现以造物为手段建造人工自然的活动,也是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实
践关系,也是直接生产力。 6. 老师定义:演化说;转化说; 演化说: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工程,就是通过建造人工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工程是通过造物,使自然界由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造物活动主要是指在地球表面进行的。
工程的特点:
①系统与集成性:集成是指工程活动是技术的集成;系统是指工程涉及到技术、土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系统。 ②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活动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③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 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 ④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多维性:由于工程活动是特殊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结果表现出的双刃性。同时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为机制,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
产业定义:
①传统:产业就是行业。
②东大定义:是指创造社会自然的手段,他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是重复大规模的人工物,使人工物变成社会物,创造社会自然的活动。 ③老师定义:演化说;转化说; 演化说:
①起源于20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自然界经历了各种演化态,人类出现也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状态叫常态,人类不存在的状态较非常态。
②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矛盾,人不能直接进入非常态,又不能脱离非常态,人要进化得利用非常态。
③人不能直接进入但可以间接进入,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中介手段有两个:科学、技术。
④所谓工程,就是通过建造人工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的活动、方法、社会建制。 转化论: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产业是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人工物,使人工物变成社会物,使人类由非常态间接进入常态,
由人工自然进入社会自然的活动。 转化说:
①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不能创造。
②是转化财富,不能创造财富;不是创造物质,而是转化物质。 ③产业是使自然界由一般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无用的状态转化成一特殊存在的状态、对人类有用的状态的活动。
产业的特点:
② 规模性:产业是创造社会物,通过加深普遍性的人工物加深产业的规模性。
② 盈利性:作为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产物,人工物的社会化要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⑤ 结构性:产业分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产业的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
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④ 系统性:产业链;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⑥ 生产力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来源于给产业增加普遍性的要求。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 什么叫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使用在一方面产生了对人有用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产生了无用或有害的效果,或者当前有用,未来有害的效果。 产生双刃剑的原因:
演化论:科学技术是把人类间接的引入非常态;由于间接这个度不好把握,种种原因由间接进入变成直接进入;⑴对这个天然自然不了解;⑵知道了怎么回事,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⑶知道了怎么来的,知道怎么防,由于人心收利欲驱动,使人类不想防。 怎样解决:
⑴由无知产生的要加强科学研究,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⑵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更多的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⑶加强社会改造,社会制度的变迁,用和谐社会代替不和谐,用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便科学技术的私有观为公有观。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答 定义:是建立在信息社会自然基础上的国家。 特点: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1. 创新精神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其特征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的塑造。
2.创新投入(R&D占GDP的比例要求占3%)
创新投入指的是社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主要内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反映创
新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实质:新兴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 创新人才指的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工作者队伍,创新劳动者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 能够使科学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人才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视。
4.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再消化创新)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反映能量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效解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 5.创新产出(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科技进步贡献率)
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产出反映了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创新活动的有效调控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完善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扩大劳动对象和提高其利用率,从而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因而科技劳动的成果通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科学技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答 创新和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
知识性要素 实践性要素 创新能力要素 品德要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
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 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 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