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中文化交融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探析
2022-11-24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29卷第2期 塔里木大学学报 Vol_29 No.2 2017年6月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 Jun.2017 文章编号:1009—0568(2017)02—0047—04 唐代边塞诗中文化交融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探析 王春蕾 朱晶晶2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塔里木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文明的交汇,常伴随战争与冲突,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从被迫到默许再至自主自愿,其间需要多种条件促成,唐代开明 的政治与开阔的胸襟,造就了大唐盛世,也更温和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与认同,并促使中原汉民族与边地少数民族共 同完成唐人精神的建造,在边塞诗中体现为安边报国的尚武精神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文化交融;民族精神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7.02.008 中图分类号:I207.22 Anglicizing the National Spirit Expressing Culture Integration in the Frontier Poems of Tang Dynasty Wang Chunlei Zhu Jingjing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 (2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The intersection of civilization bas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wag and conflict.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and amalgamation develop from being forced to connivance and then to v01untagism,requiring various condiitons in the process.The e ̄Ushtened politics and open mind in the Tang Dynasty created a prosperous period,gent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and identity, nd urged ta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inorities to form the spiirt of the Tang people reflected in the frontier poems as martil spirait of stabilizing frontier and serving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all—embracing spiirt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erences. Key words frontier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cultural integration;national spirit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匈奴、 加之唐代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也比较开明,并对一些少 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人居中原,中国历史上 数民族将领委以重任。凡此种种,都为文化的大开 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李唐王族, 放、大融合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 其血统中兼具胡族成分,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因此思 融合不管是被动的,还是欣然接受的,都在唐代边塞 想观念中较少夷夏之分,较少民族歧视与民族偏见。 诗中有所体现。 收稿日期:2016—05—17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SS1413)。 作者简介:王春蕾(1976一),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是古代文学。 E—mail:1468591186@qq.corn 塔里木大学学报 第29卷 1 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1.1 文化心态与价值观念的互融与升华 尊重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使得中原与边地少数民 族结为一个整体,和亲、敕封、朝贡、巡边、互使、互市 汉唐时期,中原的农业经济较之周边的游牧经济 等措施,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频繁往来提供了更多交 l 先进,其物质文明发达极具吸引力,而游牧经济尚处 往的机会。【在原始单一的经济阶段,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较为依 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其实一直都是双向的,当然, 赖农业经济。同时,相比较而言,游牧经济单一的生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间的碰撞与冲突不可避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都希图同化异己文化。但颇具 产方式更为脆弱,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环境较 免,为恶劣,当遭遇阻碍游牧经济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为 “胡气”的唐代上层社会,政治思想比较宽松,提倡夷 了生存与发展,就必然与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交往碰 夏一家,较为积极融合南北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这种 撞。 包容开放的心态,使得汉民族原有的观念发生了重大 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倡导 的变化,不再视“蛮夷”为异类,愿意包容异己文化, 中庸之道,崇尚仁义礼乐,遵循以和为贵、不偏不倚的 以和平友好的方式接纳并吸收其风俗习惯及艺术文 儒家思想,鄙视暴力与冲动,对武力杀伐在文化心态 化。少数民族也为中原经济、艺术、文化所吸引,通过 上非常抵制与排斥。游牧民族则鞍马为家、逐水草而 经商、旅行、学习的方式,纷纷汇聚于长安、洛阳等地。 居,自幼便养成以武力掠夺为荣耀的民族心理与尚武 少数民族统治者则仿效中原制度,提倡学习中原礼 精神。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侵,温文尔雅阻挡不了家园 仪,回纥、突厥、吐蕃派贵族子弟赴长安专程学习汉文 的沦陷,中原社会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 化,这其中吐蕃求娶文成公主,就是对中原文化渴求 儒家传统文化中家国意识高于个体的价值取向便突 的突出例证。因为有着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民族间 显出来。孟子在“生”和“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 的隔阂在逐渐消除,不同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 下,毅然选择了“舍生而取义者”(《孟子・告子 同成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观念与文化 上》),倡导为捍卫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保家卫国正 精神。 是儒家文化的道义所在,于是这种舍生忘死的爱国情 2 唐代边塞诗中文化交融所体现出的 感与游牧民族的死战尚武的精神找到了契合点。游 牧民族勇武好斗,常以武力解决矛盾,好战轻死贪利 民族精神 忘义,其文化心态与价值观念尚处于蒙昧的非理性状 2.1 文化交融造就唐人安边报国的尚武精神 态,中原文明对其而言极具吸引力,当中原文化舍命 两种文化心态与价值追求的交融,共同构建了唐 取义的价值取向融入游牧文化,这使得游牧民族非理 人尚武建功、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感。汉代 性的好战冲动发生转变,其尚武轻死的价值观念逐渐 立功边塞的武将英豪成为唐人心中的楷模,唐诗中出 理性化,进而提升了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经过激烈 现了大量以汉喻唐、以汉代唐的文化现象,这种汉代 碰撞的两种文化至此形成合力,共同形成了刚健豪迈 情结是唐人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跃马扬 的民族性格与尚武的文化心态。 鞭赴边建功的尚武心态的文化认同。中原传统的任 1.2生活习俗与艺术文化的彼此认同与互化 侠风尚吸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更提升了唐 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 人济世经邦的理想抱负。 中原,客观上形成了胡汉杂居的格局,长期的杂居混 在唐代边塞诗中,陈子昂高歌“感时思报国,拔 融逐渐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唐代相对于历史上的 剑起蒿莱”l_3 (《感遇》三十五首),岑参“上马带胡 秦汉民族政策开明得多,上层统治者对汉族与少数民 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送 族基本上一视同仁,打破了秦汉时对少数民族水火不 人赴安西》)、“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 容的观念,于武力之外还实施怀柔政策,设立羁縻州, 苦,岂为妻子谋”_3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勖》)表 第2期 王春蕾等:唐代边塞诗中文化交融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探析 49 明为国忘家的崇高志向,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 “化胡”与“胡化”,“化汉”与“汉化”,民族间的各种 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 文化、习俗以及观念都在彼此渗透、交相融入,相互间 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古 的差异逐渐淡化,形成彼此认同、欣赏的唐文化,也展 意》)刻画了从军塞上勇猛刚烈的男儿形象,这些诗 现了唐人宽广的包容精神。在唐代边塞诗中,民族间 句都是诗人们超越了个体生命价值,毫不犹豫保家卫 友好交往、文化艺术相融相合的作品也有相当数量。国的爱国表达。当然,这种建立奇功伟业和崇尚英雄 崔颢的“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3 《雁门胡人 气质的文化心态,成了唐人尚武精神的主要体现,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L展现了唐人昂扬振奋、自信豪迈的时代精神。文人志 歌》,齐己的“汉地从休马,胡家自牧羊。都来销帝 浑不用兵防”-3 (《边上》),常建的“玉帛朝回望 士纷纷投笔从戎,向往去边塞建功立业,这种豪迈的 道,战斗情怀与英雄意识,在边塞诗中比比皆是。陈子昂 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 3 (《塞下曲四首》其一),都表现了边塞和平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送魏大从军》)说出 日月光”_了也要建功边塞的豪情壮志,高适“倚剑对风尘,慨 宁静的状态,表达了各族人民向往民族和睦及和平共 然思卫霍”_3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倚马见雄 处的生活。岑参的“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 笔,随身唯宝刀”_3 (《送蹇秀才赴临洮》)、“万里不 眠。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敦煌耆旧鬓 3 3《敦煌太守后庭歌》,更表 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 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E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3 现出汉族官员以文德赢得边地少数民族的爱戴,政绩 (《塞下曲》)都是表达诗人尚武建功的理想与追求。 突出,是民族友好相处的最佳典范。 王翰诗云“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岑参“西边虏尽平……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3 (《相和歌辞・ 声” (《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中, 饮马长城窟行》),表现了有为少年应天子之召从军 我们看到边地和平时期,诗人已经适应中原汉族和边 边塞,勇武尚力侠义无畏的英雄气概,王维“出身仕 地少数民族文化混杂的氛围,各种语言、音乐相互交 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 融,也是民族间兼容并蓄互相包容认可的具体展现。 犹闻侠骨香”_3 (《少年行四首》其二)中的羽林郎意 王建“蕃人旧Et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养蚕缲 气风发,豪迈果敢,不畏艰险的侠义尚武的形象呼之 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 欲出。令狐楚“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家家学胡乐”_3 (《凉州行》),表现内迁河陇地区的吐 等闲飞鞋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u3 (《少年行四 蕃人,受汉族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汉化,开始农 首》其二)、“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 桑生产,而汉人也在边地交往过程中逐渐胡化,学习 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_3 (《少年行四首》 起胡人的音乐歌舞。元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 其三),均表现出游侠的尚武英勇、誓收失地的英雄 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气度和爱国情怀。虞世南“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表现了中原 衣”_3 (《从军行》)中的游侠兼具胡人气质。杨炯的 汉族人对胡文化的喜爱与认同,主动胡化,并引为时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_3 (《从军行》)和王维 尚。岑参“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_3 “忘身辞凤胭,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展现了民族 经”【3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都表达了强烈的 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也正体现了民族间相互欣赏, 建功报国愿望,体现出强健的时代精神。 2.2 文化交融促成民族间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包 容精神 相互学习的包容精神。 当然,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张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_3 (《凉州 随着中原民族与边地少数民族间交往的深入, 词》),杜甫“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 塔里木大学学报 第29卷 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L3 (《喜闻盗贼总退 总之,唐代边塞诗中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都是 口号五首》其四),从民族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来 中华民族共同成长的历史进程,这些或被动、或主动 表现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 的融合,必然带动文化、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交流与融 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 合,而民族精神也因此而丰富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精 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九月天山风似刀,城 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民族间共同的精神养料,也是 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 民族间相互包容、相互吸纳、相互共存的历史见证。 袍” (《赵将军歌》),都表现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轻 唐代边塞诗中所描绘的民族间文化的交相融汇、相互 松友好共处的生活场景。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 欣赏,正体现出盛世大唐的博大胸襟和经久不衰的唐 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 人魅力。唐人的气度于今人也是值得借鉴与反思的, 无”[3 (《寄胡饼与杨万州》),说明胡族饮食也为唐人 边疆与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当如何消除偏见与隔 所喜爱,对不同文化怀着求同存异包容与接纳的胸 阂,如何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何相互尊重与理解 怀,也表现了唐人强大的自信心。 流融合以及对西域乐舞的赞叹更是俯拾皆是,如李白 描述的“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音”_3 (《观胡人吹 参考文献 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唐代边塞诗 笛》),反映了汉乐与西域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岑参 [I]以及建立健康友好的民族关系,唐代边塞诗中所包含 唐代边塞诗中表现西域乐舞文化与中原文化交 的文化精神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些许的启示。 “翻身人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 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 能得如此”l3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对西 域舞蹈与乐曲流露出强烈的赞叹之情。元稹“骊珠 进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笪波海,回 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 系列研究之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O4(5):107—111. [2]朱秋德.唐代西域边塞诗的文化意蕴与民族交融[J]. 文学教育,2007(3):131—133. [3] (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93,2081,2024,1355,905,1429,2228,2189,241,1306, 325,325,470,611,1271,1326,9505,1463,2056,2083, 3374,4614,2053,381,2520,2107,2106,4918,1876, 2057,4618. 面”[3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将胡 旋女风驰电掣般的舞姿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中原汉民 达 ],激发了诗人心中摆脱束缚,羡慕他们洒脱无羁 的精神状态。 族体验到少数民族矫健热烈和酣畅淋漓情感表 [4] 王开元,薛松华.西域音乐歌舞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J].新疆艺术,2000(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