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东;牛少凤;于洋
【摘 要】@@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发挥\"市场规律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先期引导作用,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力争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从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总页数】4页(P87-90) 【作 者】于新东;牛少凤;于洋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产业发展处;浙江大学;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正文语种】中 文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发挥“市场规律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先期引导作用,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力争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从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市场规律的决定作用
市场经济时代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规律的支配作用。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言,主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有“迹”可循。比如现代产业发展史已经反复表明,现代产业成长普遍遵循“科技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规律。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对规律认识程度的深浅、认知范围的宽窄以及掌握内容的多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学习历史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和探索总结。随着对有关规律性认识的加深,就可以不断做到科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更好地把握好诸如技术变迁、产业结构变动、科技创新、市场需求、集聚平台建设、政府宏观调控、投融资、人才成长等诸多规律,主动和高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随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实现由财政与企业共同投入向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转变,让市场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成熟期以后,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第三,始终坚持企业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技术、扩大投入和壮大产业的主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冲在第一线,有动力也有压力,更密切关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态势,再结合自身特点和基础,科学确立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技术路径,积极做出与国家的扶持与期望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符合的努力与成效,形成企业与政府的双向良性互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先期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先期引导作用关键研究解决三个问题,发挥什么引导作用?依托什么发挥引导作用?怎样发挥引导作用?
第一,政府主要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展方向上的引导作用;二是人才流动上的引导作用;三是资金流向上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第一个方面十分关键,因为发展方向正确与否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技术预测的复杂性、市场前景的未知性,决定了生长初期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如果单靠个别或者几个机构及企业,是无法在纷繁复杂形势中把握好方向的,这就极其需要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量大、信息渠道广泛、信息网络发达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做到统筹全局、战略前瞻、通盘考虑、高效整合,从而尽可能确立正确的方向。 第二,政府主要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及政策发挥引导作用。规划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科学制订规划,使之成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主要依据。在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同时,要实施积极的财税、金融、人才和装备技术等政策,引导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要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打通关节。
第三,政府主要可以通过柔性和杠杆的方式发挥引导作用。所谓柔性的方式,就是政府引导应当体现出阶段性与倾斜性,既符合产业成长规律所要求的时期性,又符合实际工作中对项目确立所要求的突出重点和有选择性;所谓杠杆方式,就是政府引导应当起到示范引领与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既可以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或者叫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可以投入不多但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政府不能耕了企业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而企业则擦着政策的边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此,政府引导不仅是门科学,而且是门艺术,必须拿捏得当。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
纵观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每一次全球性产业革命无不是发端于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也就是说,是科技创新引发的技术瓶颈的突破、生产方式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点燃了产业革命。
第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产业化能否实现的前提。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个“新”是要市场认可才算数的。否则,就无法得到有效需求的刺激,大量科技成果无法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也就永远只能是“江湖上的一个传说”。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实施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拉长产业链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第二,取得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是产业化能否实现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上的,因此,对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更高。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与关键技术。为此,必须做艰苦卓绝的自主创新的基础性积累,因为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基础到达不了“光辉的顶点”。
第三,正确处理好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的关系是产业化能否可持续的保障。在坚持原始创新的同时不要机械地盲目排外,在积极引进吸收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力更生。一方面,引进技术可能节省探索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极大地缩短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科技创新,与国际领先技术同步发展。因此,要积极引进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后发国家面临的绝大多数情况是新兴产业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但核心技术无法引进。即使从发达国家引进了新兴产业,但是如果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原始创新也无法真正实现产业高端化。因此,归根到底离不开原始创新。
结合扩大内需战略,发挥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当前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扩大内需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具有稳定与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发展壮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指挥棒”与“导航仪”。 第一,与扩大内需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技术应用市场和商品消费市场的国家,应该把市场视为一种重大战略性资源。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生产适销产品,提高消费者购买力,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
第二,加大政府示范效应,助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开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要政府加大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项目)采购的扶持力度,通过示范效应,引导社会消费潮流,激励企业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拉动作用。
第三,“产学研”逐步向“产学研用”转变,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生命力。得不到消费使用的产品和产业,最终都将枯萎。因此,必须提高市场认可度和契合度,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思考前移,把消费者需求因素纳入创新体系之中,积极建立“研发—生产—消费”完整链条,不仅有利于激发创新,而且有利于解决前述成果转化率过低的问题。否则,消费者缺位导致的结果是,研制出的新产品很难获得市场的青睐,结果自生自灭。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
加强国内外合作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须充分借力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要不断拓展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和技术,坚持自主、合作、共赢,共创共享全球科技资源。
第一,在合作的内容上,可以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交流合作。随着国内外交流合作进入新阶段,应适当减少一般性技术装备等“硬件”技术的引进比重,增加专利、管理、人才等“软件”技术的引进比重,增加“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引进,
特别是人才智力的引进。今后尤其要在新能源、生命与健康、气候与环保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快产业化步伐。 第二,在合作的渠道上,可以多层面、大范围地开展国际合作。在新兴产业领域,必须积极拓宽合作渠道,或者依托官方组织,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合作渠道;或者通过民间,尤其是量大面广、术业有专攻的非政府组织,建立灵活松散的交流合作机制。具体来说,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 鼓励并支持我国科技专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的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在合作的方式上,可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来”旨在学习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全球化的今日,信息高速流通,科技创新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管理技术;不管是科技成果,还是科研人才,都要善于引进吸收并为我所用。“走出去”则旨在开拓市场需求、获取科研资源。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除了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外,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 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