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方剂学 09 邓中甲

2022-06-16 来源:我们爱旅游
 方剂学 09 邓中甲

上一次讲到控制多功效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的一些主要因素,谈到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煎服方法,和剂型的选择,通过一些控制因素的分析,就说明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应该不断的熟悉把握,药物功能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运用的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的遣药组方,灵活的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

这一点,目前来说,特别是在年轻的中医师当中,应用方药随意性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往往心里想着,它具有什么功效,这方子里似乎它就是这样发挥,就没有掌握控制这功效发挥方向的一些技巧,也就是我们讲的,遣药组方阶段的两个环节里,熟练的配伍技巧,这个环节。这是在整个总结归纳当中很不够的。只有把这个配伍技巧熟练掌握了,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的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这点具有很重要意义的。这是对药物功效控制因素的一个小结。

这种运用配伍的方法,它的具体作用可以分为哪些类呢?我们把运用配伍的方法归为五类。综合起来讲,总体上它的作用是增效减毒,增加疗效,保障疗效,尽可能降低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体来讲,分为五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通过配伍来增强药力,这里指的增强药力,是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我们经常用羌活,发散风寒湿止痛,配防风,也能发散风寒湿邪止痛,这种配伍方式,能够增强它的发散风寒湿邪止痛的作用,当然并不是单纯地光为增加作用,后面还涉及到它还有降低副作用这个意义。但这一类,比如配人参,又配黄耆,配生地,又配麦冬,这里边普遍存在一个增加单味药物的药力,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这个作用,我想比较运用普遍的,好理解的。

第二个产生协同作用。就相当于我们所讲的,麻黄桂枝的相需。一联用之后,协同能够明显产生这方面功效加强。如果分用,那这个力量大大降低。你看那么多用麻黄的方,单用,发汗力量都很小,联用的方,发汗力量都很强,这说明其中一个协同问题。往往一加一不等于二。这协同作用里面还包含着协同中产生新的功效。因为协同的时候增加原有功效,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在这个功效方面,大于二,本身就是一种协同作用。木香元胡相配,止痛力量很强,现在实验也证明了,它这个有协同的意义在里面。它不同于一般的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而且有一种一加一大于二这种协同关系。

另外有一种新功效的产生,而用单味来说,是不能达到这作用的。比如说,知母、黄柏,单用黄柏,中药学是在清热燥湿药类,单用知母,中药学是在清热泻火药类,凡是联用方,基本上都是滋阴降火。这就说明协同之后,产生新的意义,区别于两个单独的简单相加。这不能说是清热燥湿加清热泻火就是滋阴降火了,不是简单相加。所以产生协同作用这个方面来讲,中药里有很多。而且历代医家不断的在发展,这种协同关系,也保障了很多的药物应用安全性。这个在后面的还要讲到控制毒副作用里面的一些问题。这是第二个方面。因为将来在具体方里,还有一些很多具体的例子了。

第三个刚才重点讨论的,因为这是整个一个配伍作用的归纳。其中通过配伍,控制多功用的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这刚才举的例子很多了。这是配伍当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过去比较忽略的,而古人运用和论述当中,比较多的。

第四个配伍的作用是扩大治疗范围。我上次在讲到方剂分类时候,关于那个组方分类法,基础方都是通过不断地配伍来扩大治疗范围。四君子汤,治疗脾肺气虚的基础方,又是通治气虚证的基础方,因为作为气虚证来说,后天气虚主要是脾、肺气虚,由于中国古代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现代有很多不同了,所以有的人说,脾为后天之本,而不说脾肺为后天之本呢。

脾肺,后天基础物质的来源,生化系统,那是人们在生活条件差别上,呼吸空气这个差别不大,甚至于基层生活条件,看起来一般差的地方呼吸方面,肺这方面,质量还更好些,所以现在很多在山里面的农民,樵夫,这里长命百岁的还很多,相反,城里各种怪病都出来了。所以重视脾,肺呢,通过培土生金,形成一个后天的一种基础物质的补给系统,生化系统。所以基础气虚见证,我们一般以脾、肺气虚为基础。好像食少便溏,声低息短,四肢无力,脉来虚软,这里都是基本的气虚见证。基础气虚见证,望闻问切各一诊,再加上某脏腑功能衰退,结合起来,那就某一脏的气虚证。

所以按照这个推理,气血阴阳五脏之虚的证,都可以推理出来。并不是死背。古人所写的主治当中的这一证,也没有全都每个字都一样。这种基本气虚见证用四君子汤来治,气虚之后会产生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水湿雍滞,水湿雍滞阻滞气机,那就会气滞以后,就会胸脘痞闷,首先出现食滞气机,那四君子汤加点陈皮,不就是异功散啊?如果食滞以后,湿聚成痰,痰阻气滞,引起升降失常,有恶心呕吐,再加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四君子加陈皮半夏,四加二等于六,六君子汤。那痰湿阻滞重了,不通则痛,可以有疼痛,呕吐,胃脘胀闷严重,增加理气化湿,行气化湿止痛,木香、砂仁,或者香附砂仁。最早用香附砂仁,后来用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就是一个一个环节通过配伍加上一些链条,就产生了四君子类的系列结构。

历朝历代都在建。这类基础方相互融合还可以构成,比如四物汤,治疗基本血虚、血滞的基本结构,两个结合,四加四等于八,再添点姜、枣,不就八珍汤吗?气血双补。那如果阳气又不足,加黄耆、肉桂,又是十全大补汤。就加一个个就出来了。不断地扩大治疗范围。所以古代的很多名方,你一看起来书很多,方很多,可以说绝大多数能够找到它原始的方,那里有这种基本处方,基本结构发展而来的。光是孤立的一个个去背,你是背不完的,所以这个在深入学习当中,组方这种方式,通过配伍扩大治疗范围,这种推理,能够掌握很多方剂。这是通过配伍达到的第四个作用。

第五个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一点我前面曾经提到过,中药,古代叫毒药。发展到叫本草。这是一个对中医学,中药学,都是个伟大的进步。过去长期没有强调这个问题。这个历史现象能看出很多规律来。称了本草以后,说明了对药物毒副作用控制有方法了。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很多上升到理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变化。而且这个时期,恰恰就在西汉后期,西汉接近末期了,所以东汉才出现《伤寒论》这样的用药很精辟,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这类的方书。大大地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所以从这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方书之祖”,药物在配伍中控制毒副作用这方面经验的积累,上升到理论,应该说,对《伤寒论》出现有很大的一个作用。所以造成了,我们直到现在海内外很多民众,都还有看法,中药,自然药物,天然药物,不容易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这种总体、朦胧看法,并不精确,因为我们古人对中药毒副作用,对天然药物毒副作用毕竟还是通过长期近千年的摸索,甚至于更长时间的摸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的。这样积累起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

所以是药三分毒,你通过配伍组合成方以后,那就要象徐灵胎《医学全书》讲,“用药有利有弊,用方要有利无弊,怎么达到有利无弊呢?并不是说因为他是个天然药物,就没有毒呀!所以现在这个走两个极端,要不又说中药没毒副作用,药膳就随便地吃,吃得肚子发胀,吃到太热,流鼻血了,这里就产生副作用了!要不就走另一个极端,一出了关木通问题,就中药,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你要看他是用的什么药?是不是用中药?

所以中药的概念问题还值得讨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的药物,是中药。不是说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天然药物,麻黄、黄连,这很多西药都在用呀!黄连素是中药吗?麻黄素是中药吗?不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不能算中药。所以你要运用它,你要按照中医基本理论,你要配伍,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减轻、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呢?

你没有,你单拿这味药来,尽管手段很先进,现代提取部位,提取成分,从形式上非常严格,最后你不是以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下,不是整体动态的,不是在变证论治中运用的,产生问题你怪中医吗?怪中药吗?你不是中医的运用方法。这有时候我想,任何一个物质它都客观存在的。一块布,你可以拿来做衣裳,可以做被子,为人所用,布条条弄成绳子,还可以用来上吊,你能说那就是布的罪过吗?核武器都知道,可以造成灾难,核动力来说,也可以造福于人类的。所以这里,你就看你怎么用,你没有按照你这个要求用。

其实在我们中国古代,很多的中药的毒副作用控制因素,老百姓都知道。过去常讨论,柴胡劫肝阴,也就是说它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以后,认识到,它有副作用,伤肝阴,于是有些很害怕,哦,柴胡劫肝阴,不要轻易用。还有的呢,不管它,盲目用,也不对啊!他每个方哩,它都有配伍的规律,那肝有阴不足的,我又需要它一定的透虚热,我有时候也配柴胡,对吧?古方里很多也配呀,那你要怎么办?你配药啊!炮制呀!我有时候看到《红楼梦》啊,我突然发现,连《红楼梦》贾府的ㄚ头都知道,柴胡用炮制方法来制约它的副作用。王熙凤出血,小产,当然这种阴血损伤,虚热这些会有,请太医来看病,开了个方,贾琏回来一看,哦,这个方里有柴胡,柴胡劫肝阴这则方怎么用得?旁边ㄚ头说什么?”二爷但知柴胡劫肝阴,不知用鳖血拌炒之后,就没这有坏处了”。这鳖血拌炒,ㄚ头都知道。都知道用来制约它劫肝阴。用柴胡同时滋养阴血,同用,它这方面作用当然少多了。用鳖血拌炒,或者配伍鳖甲这类,它就可以避免它这个弊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前代很早,就有人用柴胡的时候,配合生麦芽,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形成他用药的许多规矩,用柴胡就配生麦芽,能保障疗效,减轻副作用。

所以这个配伍当中,有很多这方面技巧,这是直接在运用当中,发挥作用的。所以现代很多出了一些这个现象,我跟有些外国朋友,或者台湾的,跟他们讨论,因为那里接触很多西医,需要讨论,就谈到防己、木通、马兜铃酸这些问题,他们都说中药没毒副作用。

我说,谁说的?古人早就说了,连孔夫子都知道,药物副作用很强,之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认为它副作用小,这是很大的进步。现代医学,毒副作用少了吗?大概六七十年代出过一本书《现代医学中的错误》,我们国家翻印了五千册,不多。早买不到了。

我从旧书摊上翻到一本,里面写了化学药物,合成药物,研究以来,大规模的灾难非常多,就拿我们好像前些年才不用了的“反应停”,用于多种反应,妊娠反应,过敏反应,还包括痲风反应这类,过去我参加过痲风病研究的这个工作,痲风反应很难控制,这个药很好。于是就投资建厂生产,全世界美国和日本,用药上比较警惕。发明,德最先国搞出来的,德国、法国这些欧洲用得多,他们观察几年,哪知道五年左右以后,一统计,出现了8000个“海豹子”,妊娠反应嘛,一吃完最后生出的小孩没手没脚,它造成了一场灾难。最后这个兄弟的跨国公司很大,这个医药财团全部破产,还不够赔的。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类例子太多了。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内容。

说明一个什么呢?现代医学应用当中,怎么不能想一想,回过来吸取一下我们中医药在控制药物毒副作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如果利用这类经验,可能给现代医学、现代药学,带来一些启发,这里面有闪光的东西。反过来,你运用得不正确,出了一些问题,那全盘否定你,那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这是配伍的五个作用。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

谈到毒副作用,我把它归纳了,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作一个补充内容以作参考。这个呢,没有专门讲,教材都列出来了,泛泛提一下。

第一个用法叫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这种运用大家实际上经常在运用,司空见惯。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把它归纳出来。这种运用,实际上根本的思维特点,是一种整体考虑问题。恰恰这个运用方法,和现代药学强调的,药味越少越好,成份越精越好,这是相反的。究竟哪个方法,将来最对,或者怎么结合,还是很好研究的问题。而目前我们新药研究,是以成份越精越好,药味越少越好。是以这个标准来走的这个老路。多药相配,增效减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药味功效相近的药联用。

配伍可以减轻它的毒副作用。在作用功效方面,它可以产生一种增加药力的,增效。所以开个防风,又开个荆芥,开羌活、开防风开几个,当然比如说要止痛,川芎、细辛、白芷。既有分经论治的用法,很多是出于药量上的差别,并不是说,阳明经痛,我只用白芷,少阳、厥阴经痛,我只用川芎,不是这样。往往多药联用,侧重点上用调剂药量来分清主次。这样的结果,这种用法和现代药学,新药研制不一样。它最好你就一个药。何必三个呢?三个不都是止痛吗?都是发散吗?用一个就最好了。这里面找出单剂,单一成份最精确。真正是排除了复杂联系以后的精确。反而不精确了。

所以光想精确,动物实验很多,精确的一定的温度、湿度,一定的条件,非常严格。设备当然非常昂贵,有的一天当中,实验室自动调节温度,因为外界温度整个是波浪式的,弧线的。它一直维持(恒温)。我有时开玩笑说,老鼠反正是你们培养惯了的,品种非常纯,它身上产生的规律,应该找个非常纯的人种来用,它才能很适应。你把人放在恒温箱里,他活得出来吗?你看航天的飞船,为什么要求宇航员要去先训练,还要把他常年生活地区的,多少年内的温度、湿度。

每天这么多年的气候变化。搞出一个相应的一种曲线,大家共同能接受那个曲线,它绝不是一个温度、湿度完全一样,光线要模拟早上起来什么样光线,到晚上什么样光线,温度一个曲线变化,因为人本身生活在整体的联系和动态的联系中。你把它绝对精确,那

实验室里边,重复,很好重复,但是你这个最终研究目的,是拿到生活在整体动态中的复杂联系中的人身上的,它就不行了。所以最早的研究药物的时候,我也遇到过他们讨论,我们妇科常用的药物,很多,选择来研究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刺激子宫收缩,为了客观,为排除复杂联系,把家兔离体子宫的技术很高呀,离开身体,存活状态的,离体子宫,用各种药物的成份去试,来确定度数,这个药收缩到几度,这个到几度,结果弄出来,跟我们妇科用的很多药不符合。

长期作用下,长期临床当中验证有效的,它那个度数不高,应用的少的,它度数高。很多人讨论中医用药有问题。我正好八十年代参加了一次讨论会,我听了半天,我说我不懂你们相信兔子还是相信人,孕妇有没有把子宫拿到外面生娃娃的?没有的。而且药是不是直接把它倒在子宫上,不是的。这样去激化以后,综合作用以后,你知道它直接发生作用,间接发生作用怎么作用?你就这样去否定它?思维特点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以此为标准,以此为依据来否定。

在这种配伍上来讲,我说同性毒力“共振”,沿用物理学上的名词,就是说,一个药,如果用它的单味药,要达到这功效,绝对它用量要大。随着用量增大,副作用也会增大,任何药都有副作用,我们往往采取相似功效的药物,都要相配。都要相配,当然有一个选择,选择当中,就说它的功效是相近的。而且又经过长期实践的验证,有的可以产生前面讲的协同作用,有的彼此增强药力,就增加主药的,君药的单味药物的药力。使得它增效。

同时往往分类不同的药物,它的毒副作用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你同一个药物,用量增加,增加了以后,它副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毒副作用的增加,它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并不等于说,你加一倍用量,毒副作用仅仅增加一倍。不见得,它有共振作用。

这一点,七十年代做过实验。大家都知道十枣汤。那是用于血吸虫病腹水。南方一带

用得多了,确实有效。这个方里边服法、配伍,这都很有关系,用量,特别是人们研究,运用现代的思想,甘遂,芫花,大戟,中医把它也分工,有的驱除经隧当中的积水,有的驱除五脏积水,五水,有的治疗胸膈的伏饮痰痞,那都是泻下逐水,共同功效,都是这个。应该说功效相近。但是,里边应该说力量最大是甘遂,它能够攻逐经隧,经隧无处不到,力量最大,大戟是作用于脏腑,芫花好像是局限于胸膈,这是在同中之异。共同泻下逐水基础上,给它一定的区分功效。

单用甘遂行不行?做实验。后来临床第一次服药各0.5克,药粉装胶囊,把枣煎汤送服。那我用1.5克,三倍,大家的药量的三倍,分别来做实验,副作用大得多。我分开以后,功效相近,可以增效。副作用的方向不完全一致,所以这叫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反而降低了毒副作用。这个道理,也可以现代药学研究当中应该吸取。不是说越精越纯越好。越精越纯副作用越大,越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这个配伍方法,可以说在临床上很多,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上三焦兼顾,清泻三焦的大热,清泻三焦的热毒,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同用以后,比单用一味三倍药量,药量增加到总量,那毒副作用大得多。这不是我们很好的中医上独有的,多药相配,增效减毒的一个方法吗?

像这类的总结出来,对我们指导临床的运用,是很有好处的。也是在中医学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到后来时方相对药味,比经方多的原因之一。经方的要求辨证很准确,时方有时考虑面宽一点。各有特点。从这一点,我们归纳这个控制毒副作用,十种方法上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过去不太强调了。

第二个,药量控制。历来用量有一些规律性,当然不同时代的度量衡不同,还有一个时代用药的特点。有的时候某些医家有自己独到之处,但他也体现在避免毒副作用综合因

素。我归纳十种因素谈到药量其中是一种。有的是把各种结合起来。但毒副作用,跟药量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经常都有这个量到多少,多少到多少,不同用量档次,涉及到功效发挥方向,也涉及到毒副作用的控制。用量太大,肯定会有副作用。

现代很多用量越来越大,这也在研究现代为什么造成这个了。但是其中有不少是盲目的。我开药用量都比较小,很多医院,经常请到那里去,带学生、带研究生临床实习,都很欢迎,看病病人也不少,但和他们开玩笑,院长跟我说,你的量太少了,药太便宜,一副感冒药,一块多人民币,我说过去70年代,我就开这么几毛钱。他说你能不能开了汤药,再开几盒成药嘛!我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那他的病是怎么样的,我就用怎么样的。

这不是乱搅和吗?人家什么都给用上去,所以药量还是应该仔细把握的。要仔细斟酌。大家看蒲辅周医案,秦伯未的医话里讨论的,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的,时间不远,他们用量是多少,隔的时间并不长呀,这几十年里边的人,像岳美中他们用量特点,有没有一开药就开出一包像牛药一样的呢?用的熬的锅都很大呢!20克,30克很多好像司空见惯了。这个应该说不是我们《方剂学》里边正常药量的范围。特别《方剂学》,介绍学习了很多古方,要体会中间的,那个时代用量的特点。

因为从宋以后到我们现在来说,度量衡差别不是很大。清代到现在也有差别。台湾地区用的度量衡,基本是清代的。所以他们的一钱等于3.75克。我们现在一般一钱3克左右这样算。两边度量衡有差别的。但是应该说,一钱3.75克,这个一钱等于3克,这种误差,还不是太大。你不可能现代药用量用得那么多。这是药量控制。

第三个,炮制减毒。

这个就很多了。具体方子里,很多元素,提出了某些药的炮制要求,有特殊意义的。《方剂学》学习当中要提出来,要关注。

另外,君臣佐使里面,佐药里边,佐制药的配伍,反佐药的配伍,也是针对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这一点,后边君、臣、佐、使里要讨论佐药,君、臣、佐、使里比较复杂的一部份。在这里就不多讲。

包括煎药方法的要求,煎药方法可以增加药效。煎药正确的话。比如大承气汤里,大黄后下,小承气汤里的不后下。调胃承气汤里,大黄和甘草合在一起去煎。这种煎的方法,直接影响效果。同时煎药方法,也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个方法。比如象为什么乌头制剂类的东西,先煎一定的时间,这主要还是为了控制减缓毒副作用。这个今后结合具体方剂,还会要讨论一些。

道地药材的强调也是很重要的。保证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现在国外有很多地方,都想大家都来中国买药,都吃中药,对中国经济当然很有好处。他们也发愁,中医药走向世界以后,国外逐渐重视了,将来这药少了怎么办?有时候外国人想的问题,比我们想的还远,我们中国近几十年容易考虑的问题近,吃光,吃光不拉倒吗?对吧?他这考虑外国同类的,同种属的科属的植物,能否代替,国外的栽培等等。

这个问题在美国就很多,包括美洲最早的,涉及到中药的药厂,东方药公司,一年产值很高,他就提出来,能不能我们这里种,我说中医有个道地药材,这个道地药材的道理,从现代这个手段研究,还没有太多的理性解释,我说至少有一点,人和药物,应该说动物、植物,或者高等动物、一般动物之分,或者是生物和矿物之分,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你比如说人,我从中国大陆,坐飞机到美国来,头两天我水土不服,除了时差的影响,还有吃你这水不舒服。就会产生消化道的一些反应。其本质呢,是我长期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四

川,或者生活在江苏这些地方,我身体里面的微量元素的一种基本比例,和当地的地壳基本比例是一致的。

我突然大老远,转了半个地球跑到你那里,你那里的微量元素的基本比例,跟我们那里的不完全一致。这个是有科学根据的。这是地质学院的教授教给我的,当时研究水土不服的时候,我有很多病人都在当我老师,喜欢跟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因为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搞气象研究的,告诉我,汉代的当时的气候,他们又偶而翻到汉代生的病,这些全世界情况,搞地质的老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他这个解释对水土不服呢,就很科学。所以我们原始的治疗水土不服的方法,民间方法,大家一听都很想笑,我讲给美国人听,他们开始笑,后来一想,很有道理呀,我说你要从你的家乡,出远门时候,包一包你家乡的泥土,到那个地方以后,刚到,你把它拿一点出来水里泡,泡了拿纱布过滤。他说多少纱布,我随便说,七层纱布。没什么根据的。

因为我们古代过滤用到七层砂布。过滤以后很清的水。熬了喝一点。头两三天这样喝,就是一个过渡。慢慢体内的微量元素的摄入比例。在当地的一个过度过程、适应过程。减少水土不服。古人是这样。但现在医学的有些同志,一听,笑话,中医还吃泥巴水,光笑你。不知道里头那个道理。所以这个作为药物长期生产在某个地区,具有的特性和副作用程度,和它的微量元素这些有关。现代世界医学,西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微量元素,这元素医学阶段。

这也是四川大学,生命工程学院院长,陈方教授在讨论当中教给我的。我这个人和现代的很多新东西,应该是个科盲,就跟他们一点点学啦。现在最时髦的开汽车、计算机、说外文啦,我是一窍不通,但是听他们讲的这个道理,现代很重要的一个走向--元素医学,第三代。细胞医学。细胞学是基础的细胞第一代,第二代分子生物学,分子水平第二代,以后元素水平。

这个作为道地药材,它产生的地方,它长期以来,它这种生物,和它的微量元素当地的,形成一种同比例。有很多共性。你在别的地方就不同了。不一定功效完全一样。毒副作用不一定一样。桔生淮南之为橘,桔生淮北之为枳,对吧?古人早就说过,就认识到这个特点,用到我们这个道地药材的解释里边,一个道理。所以既有它功效保证的方面,也有毒副作用控制的方面。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学生时候去新疆,新疆很多像戈壁沙漠一样的,从乌鲁木齐过天山到阿克苏,去的时候,问我们能不能这里搞甘草膏呀?我说看看甘草。我们一看,长的甘草,根根很粗,像树一样。我说我还没见过这种甘草。大家吃吃看,好几个同学中有两个人,吃了一顿,甜味倒不错,当然药味也很浓,流鼻血了,很热了。这里甘草你说拿来做国老,甘草膏,国老膏,来调和诸药,它能行吗?

所以这个药性,在不同地方都不同,所以道地药材是要重视的。因此我们历来传统药铺,都遵古炮制道地药材,它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九个,剂型的限定,就和后面剂型,一定要遵照适用的剂型选择。

最后第十个(辩证论治的总体把握)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总前提还需要什么呀?控制毒副作用,辨证要准确。我前面说过,寒证你辨成热证了,性质都不清了,部位不清了,功能定位那个位,都不清了,那你谈得上什么疗效?当然不是对证候下药了。那当然产生副作用。最后一个是你辨证论治,总体把握正确,那治法才能正确。这是避免毒副作用的前提。

所以要说中医控制毒副作用,有这样多的内容。我想总还有一些可以给现代医学面临的很头痛的问题,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它的毒副作用问题,现在每隔几年,一大批药就不用了,就是这些药又不能用了,那些药又不能用了。这是讨论的中医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些主要方法,以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