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宽厚板 第l4卷 中,无法合并及溢出,从而扩大气相体积使之成为 5(FeO)=5[O]+5[Fe] 蜂窝状结构,密集的气泡之间以液膜隔开,此时形 2[P]+5[O]=(P2O5) 成的混合相称之为泡沫渣。在双兑铁水生产中, (P O5)+4(CaO)=(CaO・P2O ) 通过吹氧形成的泡沫渣主要是碳氧反应产生大量 2[P]+5(FeO)+4(CaO)=(4 CaO- 的CO所致,提高供氧强度即增加了熔池中氧气 P2O5)+5[Fe] 含量,提高了搅拌强度,促使碳氧反应激烈进行 由于Si和P均在较低温度下氧化,所以要求 (2[C]+{O:}=2{CO}+热量),大量CO气体通 铁水硅含量低,以利于低温脱磷。一般双兑铁水 过渣层使气体——渣——金属三相乳化,排出CO 成分如表l。 气体产生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的搅拌,起到 表1铁水成分/% 均匀熔池温度和成分的作用,并能加速成渣过程, 成分 C Si Mn P S Cu 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去除钢中的气体和夹杂, 范围 6.78 1.59 0.37 0.054 0.075 0.03 提高钢的质量。 3.5 O.32 0.22 0.028 0.012 0.O1 3.2氧化反应 平均4.68 0.67 0.26 0.034 0.045 0.0102 3.2.1碳的氧化 氧气直接氧化:2[C]+{O }=2{CO};溶解 由于硅的大量氧化,炉渣较稀,流动性增强, 氧间接氧化:[C]+[O]:CO;溶渣的(FeO)氧 从炉门口大量流渣,大大减轻了氧化期脱磷的任 务。 化碳:[C]+(FeO)={CO}+[Fe]。碳的直接 氧化和间接氧化是放热的,但直接氧化的热效应 4冶金效果 比间接氧化热效应高5倍多,碳的间接氧化热效 2006年4月1日起,炼钢厂1:I}炉正式进行类 应不高,所以[C](O]积随温度的改变不大。当 转炉化冶炼,各项工艺指标均有较大提高,设备改 碳含量不高(C<0.5%)、温度为l 600℃左右 造取得圆满成功。 时,[C][O]=0.002 5%。[C]=0.035%是 4.1初炼炉炉渣成分对比 通过调整供氧强度,炉渣中铁含量逐步降低 [Fe]出现大量选择性氧化的临界值。 如表2。 3.2.2硅的氧化 4.2生产效率 钢液中的硅主要在钢液界面上反应。反应由 各月产量及炉数如表3。 以下两阶段组成: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操 2(FeO)=2[O]+2[Fe] 作工艺的成熟,1撑炉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si]+2[O]=(SiO2) 4.3生产成本 [si]+2(FeO):(SiO2)+2[Fe] 各项消耗分别见表4、表5。 3.2.3磷的氧化 表2调整后炉渣中铁含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马富昌等:电炉双兑铁水工艺实践 表3各月产量及炉数 ・9・ 憾 2 孤 . 4 .表4电极和电耗节支/万元 表5石灰、钢铁料、氧气消 ̄,/kg/t 4.4效益预测:取1#炉某月份稳定生产情况下 5质量控制 的各班指标与l#炉相应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做出 经济效益预测:以原1#炉计划指标相比,每吨节 支194.04元,按单炉全年产钢70万t计算,可实 现挖潜创效:700 000×194.04=13 580万元,见 表6。 表6某月份节支的各项指标与l群炉计划指标比较 项目 钢铁料成本 石灰消耗 电极消耗 电耗 辅料消耗 补炉料 氧耗 碳粉消耗 合计 5.1 由于初炼炉人炉铁水比达到78.5%,为脱P 反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能够轻松将钢液中的P 脱到较低的水平,使冶炼超低P钢成为可能。 5.2较为纯净的铁水的兑入,使钢液中的残余成 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满足了公司新品种钢开发 的需要。主要残余成分如表7。 表7钢液主要残余成分/% 以原l#炉吨计划指标相比 6结论 1#炉不送电冶炼,目前冶炼周期稳定在52 min左右,吨钢综合成本比同期1#电炉降低 194.04元。同时,为新品种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降低了钢铁料采购难度,为我公司发展低成 本之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马富昌,男,1987年毕业于舞钢职工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工程师。 注:一为超支;+为节支 以上几组数据表明,通过无电极冶炼以后,各 项成本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除氧耗、辅料消耗以 外,都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并有较大程度的降 低。 收稿日期:2007—09—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