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2021-07-22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33卷第6期 2010年1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3 No.6 NOV. 2010 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赵 晶 , 石向实 (1.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行关 注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当前的研究都聚焦于有意的情绪调节,而自动情绪调节也是一种重要的 情绪调节方式。影响情绪调节发展与策略使用的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和家庭等。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 的神经机制存在共享的区域,但两种策略在使用过程中又会激活与抑制不同的大脑区域。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动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3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0)06-0039-05 Emotion Regulation:Process,Influence Factors and Neural Mechanisms ZHAO Jing , SHI Xiang-shi (1.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Abstract: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are the most common and useful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Be— sides,emotion regu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that is,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are focused on deliberate emotion regulation,and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emotion regulation mode.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motion regul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are he— redity,gender,age,family,and SO on.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share certain brain areas,but on the process of the two strategies,the representati0ns of the neura1 mechanisms are different,individuals can activate and restrain different brain areas. Key words:emotion regulation;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influence factors;neural mechanism 情绪(emotion)是不断被个体所唤起和体验的 一情景和社会环境时,就需要进行情绪调节。因此,个 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必需的。 一种状态口]。情绪的唤起可以是意识的或无意识 的,也可以是自动或被控制的。Gross认为,情绪调 、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对自身产生何种情 绪、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这些情绪产生影 情绪调节的过程和策略 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开始并发生作 用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情绪调 响的过程 ]。Thompson则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 为实现目标,而对其情绪反应的发生、体验与表达进 行监控、评估和修正的内在与外在过程[4]。整理已 有文献我们发现,情绪调节是一个包括生理、认知、 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系统,它的功能是组织行为, 节策略。情绪调节的常用策略有五种,即情景选择、 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2]。情景 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指个体靠近或避开某些 人、地点或事物以调节情绪,以此来降低负情绪;情 景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是对情绪事件进行 使个体适应情境。个体的情绪在不适应特定的生活 收稿日期:2010—08—2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大学生后悔情绪特点、情绪调节策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SCG150) 作者简介:赵晶(1982一),男,浙江嘉善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石向实(1954一)。男,山西忻州人,教授, 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 一39— 赵晶等: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控制,努力改变情景;注意分配(attentional deploy- ment)指关注情景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努力 使注意集中于某情景,或注意离开原情景;认知改变 (cognitive change)指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 解释,这会对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 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反应调整(response modula— tion)指情绪被激发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 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情绪 反应的行为表达。在此基础上,Gross提出情绪调 节的模式模型[5 (modal mode1),它是对情绪调节过 程模型的简化,并把情绪调节的五种策略结合起来。 模式模型概括了情绪随着时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并以与心理相关的情境作为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 内部的或外部的,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出现。 此外,Gross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 生前或产生后,把情绪调节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行关 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 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 tion regulation)。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 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被激活之前,属于先行关 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发生在情绪反应被激活之后, 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5]。两个方面的情绪调节的 结果大不相同,如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能减少厌恶的 情绪体验,而表达抑制则增加同情心。 在情绪调节中,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最常用 且最有效的策略。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1) 是某种形式的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试图以 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 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属 于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 (expression suppression)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抑 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属于反应 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二、自动情绪调节 当前的多数研究都聚焦于需努力的情绪调节或 有意的情绪调节,而忽视情绪调节的另一个方 面——自动情绪调节(automatic emotion regula— tion),即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的情 绪调节对情绪各方面进行目标驱动变换 引。自动情 绪调节也分为先行聚焦自动情绪调节(antecedent— focused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聚焦 一40一 自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反应聚焦”调节在情绪反应之后被触 发,随后有些方面的情绪反应继续活跃,从而引发情 绪冲突或继续的调节努力。“先行聚焦”调节则发生 于情绪反应激活之前,预期会产生相对正面反应。 来自神经成像的研究也证明自动情绪调节的存 在[6],与先行聚焦自动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包 括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特别是中 间部分、外侧和腹内侧前额皮层及基底神经节(bas— al ganglia);与反应聚焦自动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 区域包括胼胝体下扣带皮层(subcallosal cingulate cortex)、背脊神经核(dorsal raphe nuclei)及小脑。 自动情绪调节非常重要。研究发现,抑制和自发抑 制自动情绪调节会对个体产生相对不良的后果;而 另有研究表明,自动情绪调节是一种控制强烈消极 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调节没有必然的好与坏,在 某种情景中某些情绪调节策略是有益的,而在另一 种情景中则可能是不好的。 三、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其社会认知能力的发 展而发展,情绪调节方式随其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 展;而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情绪调节策略使 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家 庭等。 (一)遗传因素 情绪调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一项研究选 取5个月大的156对同卵双生子和115对异卵双生 予,让他们对其母亲或陌生人发出的中性和高兴表 情进行反应。结果发现,当婴儿对陌生人的面部表 情作出反应时,遗传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作用产 生了,因为不同的双胞胎对同样的面孔的反应不 同[7]。另有研究采用与焦虑和抑郁相关的词作为刺 激来测量精神病人的基因型情绪注意偏好,发现5 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5一HTTL— PR)在情绪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与焦虑相关的刺激 来说,短等位基因携带者比非携带者表现出更强烈 的注意偏好,但对与抑郁相关的刺激并没有这样的 表现嘲。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熟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更为突出。一组研究选取25~74岁的双胞胎为被 试,发现情绪对老年人的影响产生的遗传可能性比 年轻人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情绪调节能 赵晶等: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力也在增长[9]。今后的研究将着眼于探究情绪调节 的基因表现,以及遗传、环境和成熟三者之间的交互 作用是如何改变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和能力等问 题上。 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大的被 试报告较多的情绪控制和较少的情绪表达[1 。 Blanchard--Fields等(2004)研究了年轻人、中年人 和老年人三种群体的情绪管理策略时发现,与老年 人相比,中年人采用更多攻击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与 (二)性别因素 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较为复杂,是一个颇受争 议的问题,不同的研究往往得到不同的结论。Gross 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则采用更多被动的情绪调节策 略,在工具性调节策略上则没有发现年龄差异[1引。 等(2003)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运用的性别差异的 研究也发现,男性在表达抑制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认知重评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1 。Garnefski等 (2004)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性别差异的研 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运用沉思(rumination) 和灾难化(catastrophizing)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而 这有可能导致加重她们的抑郁情绪[】川。方平等 (2007)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使 用最多的调节方式为积极分心,使用最少的方式均 为暂时解脱。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发泄或表达情绪、 消极分心两种调节方式,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认知 管理、接受与重构、暂时解脱三种调节方式[1 。在 情绪调节能力的性别差异方面则更为复杂,如沃建 中等(2003)研究发现,男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先是高 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 超过了男生,在高二时,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超 过了男生,在高三时,男生和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 有差异[1引。此外,McRae等人(2008)在研究情绪调 节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后提出,男性比女性在认知 情绪调节中使用更少的努力是因为男性使用更多的 自动情绪调节策略;而女性在对负性情绪进行认知 重评时比男性在更大程度上使用正性情绪[1 。男 性、女性的情绪调节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今后的 研究需更关注男女在使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 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差异,还是遗传致使的差异。 (三)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情绪调节的方式和策略不 同。黄敏儿等(2001)对334名初中、高中、大学本科 和成年被试的研究发现,成年以后惊奇、羞愧、厌恶、 悲伤和内疚等情绪有下降的趋势[1 。国外研究也 发现,年龄与情绪体验的下降密切相关。这表明积 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可 能与个体越来越善于运用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有 关。Gross等(2001)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运用情绪 此外,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比表达抑制 形成的结果更为健康[1 。因此,随着个体的发展与 成熟,他们会学着使用更多的健康情绪管理策略,使 用更少的不健康的情绪管理策略。情绪调节是一个 发展的过程,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应贯穿于人的毕生 发展中,用全程的视角来看待情绪调节中的生理、认 知、情感、行为和社会过程的交互作用。 (四)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 的影响作用,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 面同样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Morris认为,家庭环 境中的观察学习、教养方式和家庭情绪氛围、父母特 征等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调整产生影 响。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敌对和父母报告儿童较低 的情绪调节水平存在密切联系[1 。另有研究发现, 父母对儿童关心和鼓励的缺乏对在母子互动中儿童 的情绪调节困难具有预测作用,具有较低情绪调节 水平的儿童出现较多的适应问题[2 。此外,家庭因 素的影响还包括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的 影响。在夫妻冲突中,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学习的方 式来处理和情绪有关的冲突。如Schulz等(2005) 选取72个双亲家庭为研究对象,这些家庭的孩子年 龄在14~15岁。研究发现,那些善于调节自己情绪 的青少年生长在敌对行为较少和互动更积极的婚姻 关系中 。 。 四、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情绪调节中两种最主要的策略——认知重评和 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并不相同,使用不同的策略会 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并抑制另一些大脑区域。一 般来说,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包括:杏仁核 (amygdala)、眶额皮层、前额皮层和前扣带回(ante- riot cingulate cortex)等。从对正性情绪和负性情 绪进行调节的神经机制来看,一组新近的研究发现, 大脑的前额皮层和左侧脑岛(1eft insula)在对正性 一4】一 赵 晶等: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情绪的调节过程中被激活;而左侧眶额回(1eft or— bitofrontal gyrus)、左侧额上回(1eft superior fron— 的反应呈正相关,激活程度更大 引。Goldin等 (2008)的研究还发现,表达抑制只在后期(10.5~15 tal gyrus)和前扣带回在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过程中 被激活[2 。 (一)认知重评的神经机制 认知重评的神经回路由两个部分组成:“顶部” (top)的情绪调节系统和“底部”(bottom)的情绪评 秒)才激活了部分脑区[ ],包括前额皮层、后枕颞叶 (posterior occipitotemporal lobes)、楔前叶(precun- eus)、枕部区域(occipital areas),以及腹外侧前额 皮层。 . (三)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的共享与 估和产生系统。Ochsner等(2002)在一项神经成像 研究中,向被试呈现消极和中性的刺激,并要求他们 体验图片能产生的情绪,或在消极刺激的情况下改 变他们对刺激的解释来减少消极情绪体验。研究发 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重评任务使包括背外侧 前额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腹外侧 前额皮层(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和中部前 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在内的大脑区域 被激活,而杏仁核和眶额皮层的激活被抑制[2 。另 一项新近的研究也发现,当自我报告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使用重评策略的被试看到消极图片刺激时,尽 管实验指导语并没有很明确的要求他们进行重评, 他们的大脑区域如背外测前额皮层、腹外侧额皮层 和中部前额皮层还是被激活了[2 。此外,认知重评 激活的脑区域还包括前扣带回【2引。 在另一组新近的研究中,Goldin等(2008)向被 试呈现激发负性情绪的材料和中性材料,以此来考 查被试认知重评的神经机制乜 。研究中把认知重 评分为按时间序列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情绪调节的每个阶段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神经机制 存在区别。研究发现,在整个情绪调节的过程中,使 用认知重评策略激活了中部前额皮层、背外测前额 皮层和腹外侧前额皮层。研究还发现,早期(O~4.5 秒)的前额皮层区域的激活,与后期(10.5~15秒) 对杏仁核和脑岛(insula)活跃性的抑制有关。也就 是说,在认识重评的过程中,大脑的某些前额皮层区 域被激活,而杏仁核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激活程度降 低了。此外,另有研究发现,认知重评还能降低腹内 侧眶额皮层(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的 激活 "。 (二)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 当前有关表达抑制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不多,总 的来说,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时,会持续激活包括杏仁 核和脑岛在内的脑区。此外,与认知重评相反,在抑 制负性情绪反应时,内侧眶额叶的激活与外周神经 一42一 分离 虽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都会激活中部和双侧 的背外侧前额皮层、侧眶额皮层和前扣带回等脑区,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认知过程和大脑区域的共享, 但认知重评最初只与左侧前额皮层相关,而表达抑 制则更多地与两侧前额皮层相关。此外,在两种策 略的使用过程中,杏仁核和脑岛的激活和抑制程度 也存在区别:认知重评抑制杏仁核和脑岛的活跃性, 而表达抑制增强了两侧背部杏仁核和(bilateral dorsal amygdala)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因此可 以认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表现出大脑区域的共 享与分离。负性情绪与大脑右半球有关,正性情绪 与大脑左半球相关。在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时,左侧 前额皮层的激活程度更大,右侧杏仁核的激活减小。 而表达抑制策略在情绪发生后发生作用,诱发两侧 的前额叶皮层激活。 五、小结 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情绪调节的过 程也是非常复杂的,使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果 和意义不同。因此,情绪调节策略的多样性应该受 到进一步的关注。此外,当前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 制这两种策略的作用过程并不清楚,已有的研究也 仅仅在于区分两种策略,或通过神经成像比较两种 策略的神经机制的异同,并没有一种真正的实验范 式来考察这两种策略的作用过程。因此,发展一个 有效的研究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范式是一个重要的 研究课题。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 略对情绪处理的效果上看,结合两种策略的神经机 制,认知重评减少了杏仁核和腹内侧眶额皮层的激 活,从而使得负性情绪体验降低;而表达抑制的过程 中,腹内侧眶额皮层显著激活,但负性情绪并没有真 正消失,而是被积压了。所以,两种策略相比,认知 重评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负性情绪,比表达抑制更有 效。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效果, 赵晶等: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这意味着表达抑制会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 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Ⅲ。 参考文献: [1]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 科学进展,2003,11(6)t629-634. [2]Gross J 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 grative Review[J3.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 27卜299. [3]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 nition and Emotion,1999。13(5):551-573. [4]Thompson R A.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 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1,3(4): 269—307。 [5]Gross J J,Thompson R 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M]//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3-24. [6]Mauss I B,Bunge S A,Gross J J.Automatic Emotion Regula- tion[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7,1 (1):146—167. [7]Soussignan R,Boivin M,Girard A,et a1.Genetic and Environ— mental Etiology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Behaviors in 5-month- old Infant Twins i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ontext[J].Infant Be— 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9,32 l I-9. [8]Beevers C G,Gibb B E,McGeary J E,et a1.Serotonin Trans— porter Genetic Variation and Biased Attention for Emotional Word Stimuli among Psychiatric Inpatients[J].Journal of Ab— normal Psychology,2007。116(1)l 208—212. [9]Neiss M,Almeida D M.Age Differences in the Heritability of Mean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Gerontology,2004,50(1):22—27. [103 Gross J J,John O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l 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 and Well-b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5(2):348-362. [11]Garnefski N,Teerds J,Kraa ̄V,et a1.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 l 267-276. [12]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刀.教 师教育研究,2007,19(5):60—65. [133沃建中,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J].应用心 理学,2003,9(2):11-15. [14]McRae K,Ochsner K N,Mauss I B,et a1.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An fMRI Study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口].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2008,11(2): 143—162. [15]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 2001,7(2):17—22. [16]Gross J J,Carstensen L L,Tsai J,et a1.Emotion and Aging: Experience,Expression,and Control[J].Psychology and Ag— ing,1997,12(4):590—599. [17]Blanchard-Fields F,Stein R,Watson T L.Age Difference i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Everyday Problems [J].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eial Sciences。2004,59(6):261—269. [18]John 0 P,Gross J J.Healthy and Unhealthy Emotion Regula— tion:Personality Processes,Individual Differenees,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l 1301—1334. [19]Morris A S,Silk J S,Steinberg L,et a1.The Role of the Fam— ily oC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361-388. [2O]Nich&Affect Dys—regulation in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Toddler Year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De— 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4,16(1):43-68. [21]Schulz M S,Waldinger R J,Hauser S T,et a1.Adolescent’s Behavior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parental Hostilityl Develop- mental and Emotion Regulatory Influence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Iogy,2005,17(2):489—507. [223 MakAKY,Hu ZG,Zhang JX,et a1.NeuralCorrelates of Regul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An fMRI Study [J].Neuroscience Letters,2009,457l 101—106. [23]Ochsner K N,Bunge S A,Gross J J,et a1.Rethinking Feel— ings: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2,14(8): I215—1229. [24]Drabant E M,McRac K,Manuck S B,et a1.Individual Differ— ences in Typical Reappraisal Use Predict Amygdala and Prefron- tal Responses[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65:367-373. [25]McRae K,Ochsner K N.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 lation:An fMRI Study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J].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 Relations,2008,11(2):143—162. [26]Goldin P R,McRae K,Ramel W,et a1.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J].Biologiacl Psychiatry,2008。63 l 577-586. [27]Ochsner K N。Ray R D,Cooper J C,et a1.For Batter or for Worse:Neural Systems Supporting the oCgnitive Down and Up 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J].Neuroimage,2004,23: 483—499. [28]Ohira H,Nomura M,Ichikawa N,et a1.Association of Neu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Voluntary Emotion Sup— pression[J].Neuroimage,2006,29(3):721—733. (责任编辑:张秀红] 一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