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学勤先生与河洛文化

2024-01-31 来源:我们爱旅游
人文中原

59

李学勤先生与河洛文化

——来学斋——

2019年2月24日凌晨,北京,一位86岁老人的脉搏永远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先生生前对河洛文化研究多有真知灼见,曾高度评价过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积极向海内外宣传河洛文化,对古都洛阳倾注了深厚感情。噩耗传来,我们痛感失去了一位学界大师、史学前辈,作为受到先生奖掖的后学,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恭拟此文,墨泪俱下。

李学勤先生

洛文化

研究丝绸之路,呼吁还洛阳以其应有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现代丝绸之路”呼之欲出。洛阳无论是在古丝绸之路还是在“现代丝绸之路”上,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991年6月,洛阳市史志办在全国史学界征集“洛阳与丝绸之路”研究稿件。至翌年3月,共收到稿件50余篇,精选出33篇编辑成册,命名为《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特邀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李学勤作序。

此前我与李学勤先生素昧平生,

冒昧去函邀其作序,心里并没多少谱。想不到先生很快便亲自手写序文寄给我们,令人喜出望外。先生的序一气呵成,

字字珠玑,明显是在认真阅读了每位作者的文章后,经过深思熟虑而写就的,这篇序文对全书而言,无疑具有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定盘星”作用。

先生从丝绸之路的渊源说起,界定了丝绸之路的定义,进而阐述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称“这是一个新颖而重要的研究题目。以前一提到丝绸之路,便联想到长安,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从狭义的丝绸之路观念去看,自然应强调长安的历史作用……不过如果从广义

的丝绸之路观念加以思考,就可以看到洛阳也具有很高的重要性,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必须还洛阳以其应有的地位”。

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包括西安的专家学者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洛阳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文的论述即十分契合这一观点:“西汉的首都在长安,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政府经营西域的出发点是长安,西域诸国与西汉政府贡使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汇集点也是长安,因此长安很自然地成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到了东汉时期,洛阳成为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联系的中心,因此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自然也就从长安转移到洛阳。此后的曹魏、西晋、

1

60

人文中原

北魏先后都洛,都曾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洛阳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观点,随着该书的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素有东方学耆宿之称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这是一本高水平的书,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这门世界显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丝绸之路不应以长安为起点,而应以洛阳为起点。我认为这是不刊之论。”

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地方志》《文史知识》《史学月刊》等刊物都进行了充分报道和评介。

评价河洛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

在中国史前文化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河洛文化始终发挥着轴心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滥觞和民族文化的基石。

李学勤先生对河洛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十分热心,从组稿、编辑到海内外发行莫不费心,最终促成《文史知识•河洛文化专号》(1994年第3期)出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洛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诸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相比,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宣传的规模和知名度,都不如人家。有鉴于此,洛阳市史志办与中华书局联合编辑出版了这个专号。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厦门大学教授韩国磐、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河南大学教授朱

绍侯、郑州大学教授李民,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为乐、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衷尔钜等,分别为专号提供了力作。其中,李学勤先生的《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不失为分量最重的作品之一。

李学勤先生指出:“河洛文化的性质,是和河洛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的。1992年春天,我为洛阳几位学者所编《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部论文集写序,讲到在古人的观念里河洛是天下之中。河洛居天下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河洛文化的若干特点。”

由此,李学勤先生归纳了河洛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是传统性,河洛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不仅成为中原文化的基干,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

其特殊的位置及作用;二是开放性,洛阳是“都国诸侯所聚会”,是四方交往的中心,政治、经济的枢纽,“处乎土中,平夷洞达”,在这里形成的文化传统,自然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三是综合性,河洛位于天下之中,万方辐辏,易于成为各种类型文化交汇融合的焦点;最后,河洛地区在学术文化史上屡次起到先导作用,这是洛阳长期成为各地文化与人才聚合中心的缘故。

专号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9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别开辟“中国河洛文化”专版,向海内外介绍河洛文化。1995年7月,由李学勤先生倡导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2006年2月24日,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我国仅有的以地域文化命名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3

奖掖后学,风范长存

李学勤先生一生探寻历史,同时

也把自己写进了历史。李学勤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入读清华大学哲学系,不到两年便肄业,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造诣,成为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他著作等身,建树卓著,但为人温文尔雅、谦逊和蔼。我与先生相差28岁,但写信、打电话、面谈,他总是以“来先生”称呼我,并寄予厚望,说在洛阳从事史志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曾经与我并肩战斗的薛瑞泽先生,一直默默耕耘在河洛文化这片沃土上,他的专著《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和博士论文《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也是请李学勤先生作的序。当时先生因病住院,我们本已不抱什么希望了,不料先生出院一周后就把序寄来了,使我和瑞泽都十分感动,先生奖掖后学的崇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为李学勤先生所发的唁电,正是万里同悲、神州共悼的心声:“(李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远大的目光、严谨的精神,对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悉心地指导。李先生的去世,不仅是中国和世界古代文化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卓越的师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将会永远怀念他,并按照先生生前的教导,把河洛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