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朱学文,母秋星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通过影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医疗人员能根据二维图形更加直观的对患者的心肌灌注和代谢情况进行观察,通过影像引导介入性治疗,创新了治疗冠心病(CAD)的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CAD)中的应用。【关键词】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冠心病;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1-0056-02我国是一个老龄化进程愈来愈快的发展中国家,冠心病得病率也随其加剧,因此,对冠心病的防治与人体健康综合管理是我国现阶段应实行的路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能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得病率,虽然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已得到应用,但其检测技术具有价格昂贵、风险系数太大等不足,在临床使用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的影像技术种类变得多种多样,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本文将列举描述几种影像技术在冠心病等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分析研究其安全性、准确性等方面的优势和缺点。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含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通过模数转换频率高达一千万次以上的计算机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只保留血管图像的一种摄影技术。[1]DSA能够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半球等血管图像,对手术的进行提供了现实依据。只需注射一次造影剂就能对行使功能及心肌灌注情况等进行估量。
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
左室造影:为患者注射造影剂35ml,通过几何测量法分析射血分数、心室容量和心排血量,其结果与电影心血管造影术结果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根据收缩和舒张期末左室的重点及长轴是否重叠分析出细微的不同。冠状动脉造影:这是冠心病的诊断肺部存在恶性病变,此种表现对早期肺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CT增强扫描可保障病灶检出的机率。
总而言之,将CT增强扫描运用在肺部肿瘤诊断中有利于提高病灶检出率及病情判定的准确性,临床推荐价值高,可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对症支持治疗,保障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参考文献】
[1]杨露,张英杰,李光俊,等.主动呼吸控制和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9):667-671.
[2]王焱,蔡钢,陆维,等.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中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摆位误差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7,27(6):501-504.
[3]方俊华,龚娅玲,胡庆华,等.小剂量CT影像引导下
中较为安全可靠的技术,被认为是“金标准”。[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经计算机分析后能准确得出血管的宽细程度,并且能够提供其底面积和长度等数据。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对冠心病面积作出判断,患者体内的造影剂进入微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分析心脏收缩能力,建立时间密度曲线,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得到局部心肌血容量的可靠数据。2双源CT技术
2.1 双源CT的含义
双源CT技术是通过探测器系统和x射线球管系统对人体图像进行采集的器械,经CT成像技术辨别组织的成分,只需一次扫描就可得到两组数据,避免了多次扫描出现数据差异的问题。[3]
2.2 双源CT的特点
双源CT技术拥有低辐射、快速容积重建、双能量获取等优势,对冠心病的诊断也广泛运用,它比常规CT中患者需要注射的造影剂减少了90%以上,能够在0.2秒内扫描获取整个心脏的图像,大大降低了对患者身体的辐射。此外,双源CT的两套线球管能够同时独立运作,获取的图像具有标准高,质量好的特点。目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检查无创冠状动脉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磁共振成像技术
3.1 磁共振成像的含义
磁共振成像(MRI)是指在磁场作用下有磁距的原子核
肺部肿瘤微创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4(3):175-177.
[4]王德民.低剂量CT检查在肺部肿瘤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98.
[5]刘磊,郭正丽,陆益民,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老年肺部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23(2):106-108.
[6]董馨,齐德格金,罗彧,等.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扫描鉴别肺部肿瘤准确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7):47-49,50.
[7]伍时佐.CT引导经皮肺穿刺锚状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21(13):108-109.[8]杨露,张英杰,李光俊,等.主动呼吸控制(ABC)和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C].//2015放射肿瘤物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231-231.
5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1月 第2卷第1期 影像研究会发生能级间跳跃式变化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检查技术。在体外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体内物质会向周围辐射能量产生信号实现磁共振成像,其过程与CT相近。
3.2 磁共振技术的特点
磁共振成像具有对人体无害、不依靠外界辐射、吸收与反射的特点。超导型、永磁型等MRI均可用于心血管的检查。通过MRI技术显示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之间的图像对比,判断梗塞面积和残余正常心肌,诊断冠心病,确定治疗方案。电影MRI主要观察心室壁的运动变化和厚度变化,对运动障碍和梗塞区室壁变薄的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磁共振波谱(MRS)是在MRI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功能分析诊断方法,是唯一的无损伤技术。主要检测人体内特定组织区域的化学成分,是将MRI和磁共振波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MRI也可测定心动周期中腺苷三磷酸(ATP)的水平,MRS不需要任何放射性物质就能提供与心肌代谢有关的数据,目前此项技术还处于研究初期。[4]4介入性放射学
4.1 介入性放射的含义
通过医学影响设备的引导以临床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为基础,联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采用导丝等器械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4.2 介入性放射的作用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此手术通过球囊导管将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增强心肌供血能力。十年后,美国有30万例患者通过此技术康复,手术成功率高达95%。对康复患者的回访中,有87%的患者成功治愈了心绞痛,其运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5]冠状动脉内支架:医疗人员通过激光在狭窄段进行扩张后植入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对急性血管闭塞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5核医学影像技术
5.1 核医学影像技术的作用
核医学影像技术要求医疗人员掌握物理学、电子学、影像物理、摄影学等学科,在疾病诊治或医学研究时使用不稳定核素和其标记化合物的检测技术,标志着分子影像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影响。与X线心室造影相比,它够及时准确的诊断急性心梗患者的室壁瘤,具有灵活敏锐的特点。对于早期心肺疾病的患者,核素心功能通过观察右室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的不同变化而分析右室收缩功能的结果。观察冠心病患者心脏传导情况核素心功能中的分析功能可以清楚的显示心肌激动传导发生的起点及路径。
5.2 核医学技术的种类
核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SPECT),其在医疗研究中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临床诊治中广泛应用。PET技术指的大致方法是将葡萄糖、蛋白质、脂肪酸等人体代谢物质注入体内,观察该物质在代谢中的活动来反映代谢过程达到诊断目的。由于其图像分辨率不高,对病变区域定位的精准度不够,所以将PET与其他影像技术结合更具有应用能力;PET/CT是将PET与CT结合起来的一种
新型影像设备,在PET将跟踪剂注射到人体并对器官内脏进行探测经计算机显像代谢功能的同时运用CT精确的定位核素分布情况,结合了CT和PET的优点发挥其更加显著的效果;SPECT的成像因不够清晰,将其与CT结合成为了目前应用前景最广泛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SPECT能够在骨骼显像、甲状腺显像和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等方面进行断层探测,得到其3D图像。6展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其含义是以治疗疾病或医学研究为目的,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入侵的方式进行检查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心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它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至人体每一个地方,如果心脏出现了问题会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3亿人之多,每年因此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380万人,死亡率是各类临床疾病的首位。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当前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出现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其发作时的闷胀感、心绞痛、头晕恶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预计到二十一世纪上半期,冠心病致死率将位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医学水平也在与时俱进,医学影像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其临床治疗及研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为冠心病的诊断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诊断的准确率也大幅度上升并且为医疗人员提供有利帮助,能让医疗人员在众多治疗方案中选择更危险性更小、治愈率更高的一种。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在临床治疗或研究中提供诊断信息的能力、操作方法的难易、费用的高低及放射性损害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其治疗方案和摄影技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应用影像技术时要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其身体指标进行精准的记录,分析其技术是否会对患者病情有加重的危害,以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创伤的大小也要纳入思考范围,根据最优方案尽可能的给予患者最佳治疗效果。在将来针对冠心病诊断技术的创新时,仍需要将现代科学医疗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只有各学科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索、相互研究才能在其交叉领域间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参考文献】
[1]孙云,金家贵,曹东亮,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4):483-486.
[2]王明亮,董光,耿海,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6):881-884.
[3]马敏(综述),贺勇(审校).冠心病介入影像技术研究新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1):21-25.
[4]王蒨,杨继敏,米宏志,等.融合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改变及临床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5):336-339.[5]龚亨.医院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健康前沿,2016,23(6):123-123.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