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行政管理复习提纲

2024-06-19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简称行政,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高效性等特点 2、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又叫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的学科特点是:交叉性、应用性、政治性、广泛性 3、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时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4、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是政府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行政职能具有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 5、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6、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7、编制管理(重点)

狭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8、行政领导(见简答28)

9、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见简答29) 10、行政领导者的职权

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是行政领导者的职权。职权是行政领导者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实质条件。同时,职权还意味着行政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行为责任,否则就构成失职。因此,职权对行政领导者,即使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的义务,职权是权力与义务的共同表现 11、行政领导者责任

行政领导者被赋予了一定的职位而有了一定的名位,被赋予一定的权力而有一定的支配性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消失。在一定职位上的领导者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行政领导者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2、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它既指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

做事和事得其人,又指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 13、公共预算

公共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且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由政府首脑准备,提交立法机构审查批准。他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他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 14、政府公共关系(见简答题49) 15、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政策表现。公务员言行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政府组织的外部风貌、内部特征以及全部活动状况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反应 16、行政协调

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助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

17、行政法治

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结构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行政法治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要点: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18、职权立法

职权立法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职权所进行的立法。这种职权立法是国家宪法、法律的具体化,他不能创设实体上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政府职权立法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而制定,是一种执行性的立法活动。同时,这种职权立法,必须以政府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为限,不能超越 19、授权立法

授权立法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就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它包括国务院的授权立法,国务院各部位的授权立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

☆傻瓜提示:注意~!曹博士说,20-23中,四道里面一定会出一道 20、一般监督

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21、专门监督

指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监察活动。我国行政管理专门监督中,最核心、常用、有效的专门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关实行的行政监察活动。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在我国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中都有设立。他在上级行政监督机关和所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只服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因而其监督地位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22、行政复议

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监督法律制度 23、特种监督

指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其中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经济监督的一种活动,他有权依法对政

府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核、稽查的活动 24、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管理的内涵

①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②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是行政管理的客体,与上述主体相适应,即各从所属、各得其所

③公共管理必须共同遵守民主法治这一根本原则,行政管理更要率先示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切实体现与实际行动中 ④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工作必须及时到位和积极有效。而且应当追求高效,防止负效、无效、低效 2、简要回答公共行政的含义及其特点。 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简称行政,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的特点:

①公共性:公共权力属于人民;行政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体现宪政精神;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政治性:政治与行政一家,政治便是管理众人之事

③法制性:权力在法律轨道内运行;政府权力违反法律要承担责任;权力来源于法律 ④民主性:民主行政就是要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公民参与,代议制民主 ⑤公平性:行政要体现公平原则

⑥高效性: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就是提高行政组织效率 3、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

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

④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2)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②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4、简述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②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③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④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⑤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⑥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⑦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5、简述文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关于行政系统一般行为的期望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期望 ②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输入、输出有不同的期望

③对行政系统的认同程度决定群众参与行政输入方式的差异 (2)关于行政系统首脑权力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血统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世袭 ②唯意志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权力来自超人意志 ③法治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权力来自人民委托,并通过体现民意的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3)关于行政系统运行方式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行政系统运行方式的人治观念认为,行政系统内外治理的好坏。关键在人,而不在制度 ②行政系统运行方式的法治理念,又分专制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 (4)关于行政系统内部人际关系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特殊的人际关系理念。导致公平行政无法实现,政府的法规政策往往成为特殊关系的牺牲品

②普遍的人际关系观念。重视普遍关系,反映在行政系统内部,就是重视人的业绩、品德与能力,而不看重与领导的特殊关系

(5)关于行政道德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行政道德指导着行政系统成员的政治方向

②行政道德制约着行政系统成员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 ③行政道德影响行政系统成员的社会地位 6、简述民族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民族环境影响政府的民族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设置 ②民族环境影响着行政系统的体制(即该实行集权制还是分权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环境制约行政系统权力的行使 ④民族环境关系着行政系统的凝聚力大小

⑤中国的民族环境对政府行政系统的影响。我国是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现在各个民族之间基本上是团结的,这为我国行政系统的政策稳定和功能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民族环境

7、简述宗教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宗教制约行政系统的机构设置和职权行使。在政教合一的国家,行政系统的设置及其功能的大小,都根据宗教的影响来决定。用宗教道德规范来代替行政道德规范 ②宗教推动或妨碍行政系统的管理活动。当宗教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时,可以推动行政系统达到行政目标;而当与统治集团相对抗的社会政治势力掌握了宗教时,宗教就会成为行政活动的障碍。

8、简述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地球环境影响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行政系统的发展模式 ②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其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与功能发挥

③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

④地理形状影响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系统稳定状况 ⑤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

9、简述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②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 ③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使各国相应设置了解决问题的职能及机构 ④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及机构

⑤国家行政系统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受到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所制约 10、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从静态的角度) ①政治职能

这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在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职能方面。

②经济职能

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有两类: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③文化职能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恩华、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的 ④社会职能

政府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 11、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从动态、过程的角度) ①决策职能

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活动,首先必须根据客观实际资料,确定行政目标和任务,并具体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方法等 ②组织职能

为有效地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③协调职能

协调行政组织之间、组织和个人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行政管理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④控制职能

按行政计划标准,来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12、行政职能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原理 ①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职能是行政机构设置的重要依据

②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是改革行政组织系统的依据和关键

③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13、简要回答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可能考整道题也可能考其中一个小点)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而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微弱,这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自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为目的,通过政治统治职能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守夜人”的作用,奉行“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信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

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政治统治职能,行政权力扩大,专政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在经济领域,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扩大和加强。 (4)当代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 行政职能的扩大。伴随行政职能扩展,政府也随之膨胀。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

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 ② 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③ 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15、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①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政府职能的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市政府正确履行职责和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②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能否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政府。这无疑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政府应弱化、强化、增添某些职能

③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依据。政府机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各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等。

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将该增设加强的增设加强。该案例中把机构改革仅看成是机构的撤销、合并、调整等,似乎机构、人员数量减少了,机构改革的目标就达到了,追求“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表层目标,忽视了以转变职能为基础的原则。由于没有转变职能,政府还是在管那些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情,这只会使得精简下来的人员又重新回到政府机关,撤并了的政府机构又重新恢复,冲抵改革的成效。这是导致机构周而复始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16、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由过去的以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 (2)职能关系的理顺

①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职能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力配置关系、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并用法律形式明确下来。

②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权力下放,政企分开

一是通过调整所有制形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生产经营权还给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二是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管理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

三是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控制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系。 ③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④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范围、模式和方法,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 要求政府社会管理实现三大转变: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为以法律方法为主。 ⑤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

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解析,严格按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等弊端

(3)职能方式的转变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17、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①组织目标②机构设置③人员构成④权责体系⑤法规制度⑥物质因素 18、行政组织的特性 ①政治性与社会性。行政组织是为了推行国家政务而组建起来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同时他承担了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必须服务于社会,施益于社会公众

②法制性与权威性。行政组织的设立、变更或撤销,行政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法进行。同时行政组织以国家法律、权力为后盾,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③系统性与动态性。行政组织是按一定的序列和等级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同时,这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变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傻瓜提示:19-23

为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其中与民间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区别为

重点

19、行政组织与共产党组织的区别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各级行政组织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性质不同,职能亦异。党是政治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坚持党的领导,并非由党组织直接行使行政组织的职权,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应由各级行政组织讨论决定

20、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在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此,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间是从属的而不是平行的关系 21、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区别

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宪法》规定:①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无权干涉其审判活

动;

②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行政机关也无权干涉其检察活动。 ③司法机关既无权管理国家政务,也不负管理国家政务的责任

22、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区别(只答区别的话我觉得第一点就够了,又怕考到后面两点的内容,笨蛋看看咯~)

①行政组织按宪法和法律程序组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其社会团体有约束力。而民间组织没有国家权力的属性,是“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必须到政府部门申请登记,经核准后方可进行活动。民间组织的章程、规定等,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且仅对其成员有约束力 ②民间组织是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发挥“调节器”、“缓冲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发挥着“第三只手”的作用

③行政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形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体合力。一方面,要重视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理顺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

23、行政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只答区别的话我觉得第一点就够了,又怕考到后面两点的内容,笨蛋看看咯~)

①行政组织是法定的正式组织。而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既无法定地位,也缺乏固定形式和特定目的,对正式组织的目标达成会发生促进、限制或阻碍作用

②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表现在: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加强组织内部意见沟通,增强成员内部凝聚力,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改善组织气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也有消极作用。当两种组织利益不一致时,其成员为在非正式组织中寻求满足往往忽视行政组织目标,造成目标冲突,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非正式组织成员沟通频繁,容易传播谣言,对正式组织和成员危害极大 24、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及相互关系

①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应由工作量来决定 ②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量

③管理幅度与层次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加大幅度,层次就减少;相反,缩小幅度则层次增多。因此,管理幅度与层次是影响行政机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必须兼顾,做到幅度适当,层次少而精 25、层次管理的原则

①层次节制原则,下层必须服从上层的领导。

②只管一个层次原则,即上层只管下一层,一般不能越过中间层“一竿子插到底”,而是分层管理,层层负责。

③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允许越级请示或指挥,但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和措施作保证 26、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①制定编制方案

②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 ③审批机构与人员 ④监督编制执行情况

⑤做好编制统计

⑥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27、编制管理的原则 (1)精简原则

①精简机构,减少层次。 ②精简人员,合理定编定员 (2)统一原则

①统一领导,严格按统一规定、制度、程序进行

②统一职能目标,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保证同类行政事务由同一行政机构负责,防止机构重叠,政出多门

③机构设置统一完整。

④机构名称、级别也要大致统一 (3)编制立法原则 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批手续及违反编制纪律的惩治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编制管理有法可依。

28、简要回答行政领导的含义及特点(这个有可能作为名词解释题出) 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特点:①行政领导发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②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此,行政机关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

③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行政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9、简要回答行政领导者职位的含义及特点

行政领导者的职位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照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职务和责任是构成行政领导者职位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特点:①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 ②职位设置有数量的规定性 ③职位本身有相对稳定性

30、简要回答行政领导者职位与职权的关系 (1)从职权的特点来看

①职权与职位联系在一起。职权由职位衍生出来,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 ②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职权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责任的轻重相适应

③职权是法定权力。法律、法规不仅可以约束行政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还能确保权力的稳定性。

(2)从职权范围来看,行政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考虑到公共管理分工的不同进行的功能性划分,并由国家权力和领导机构授予,被授予者需对权力有明确认识,从而掌好权、用好权。行政领导的权限范围包括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权 31、简要回答行政领导者责任的内容 ①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领导者因违反特定政治义务或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以及所应遭受的谴责与制裁。这种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意味着政治权力资格的丧失,和不再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②工作责任指行政领导者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对成败的个人担当

③法律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责任

32、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与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 (1)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

①集体领导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决策和决定,已经决定,必须共同遵守

②个人分工负责制是领导集团内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的重要措施

(2)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关系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偏废或分割

①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②集体领导的决策时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目标,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意志实现的途径。 ③离开集体领导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离开个人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只能是“清谈馆”

④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要反对个人说了算和不敢负责的官僚主义倾向 (3)行政首长负责制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形式----行政首长负责制。他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具体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领导制度

33、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有哪些?

(1)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的关系制度

如接待日制度、对话制度、咨询制度、信访制度、通报制度、评议制度等 (2)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的联系制度

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果的上下级联系制度的原则是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的前提条件是:对行政领导共同使命的共同认识和对对方都抱着尊重的态度 (3)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①行政领导班子要搞好工作的共识

②行政领导班子应主要依靠公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协调内部关系 ③行政领导班子应以工作实绩和领导效果评估自身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协调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关系的客观准则

34、几种主要的行政领导方式

(1)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的领导方式

①重人式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 ②重事式注重行政组织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效率的提高,以事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 ③人事并重式则既关心人,也注重工作,做到关心人与关心事的辩证统一 (2)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的领导方式 ①强制式。行政领导者需要发出行政指令来约束或引导行政人员的言行。而这种行政指令具有明显的强制色彩。这种强制,又直接以惩罚为外在特征

②说服式。包括劝告、诱导、启发、劝谕、商量、建议等易于领导者和群众双向沟通的方式 ③激励式。是行政领导者使用物质或精神手段激发下属的积极性,达到决策目标的推进型领导方式。分为普遍激励(针对所有成员)和特殊激励(针对绩效高的成员)两种。 ④示范式。指领导者本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 35、行政领导艺术的类型

行政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形成的,它属于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 ①从范围影响上区分,可划分为总体性、局部性、专业性的领导艺术 ②从事务类别上区分,可分为授权艺术、用人艺术、运时艺术、处事艺术 36、人事管理的职能 ①招聘

即根据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资格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选拔人员,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②调配

适时地调整其工作岗位,从而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③培训

当新员工进入组织,员工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后,以及为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都要进行培训 ④考核

对工作效果进行考核或评估,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⑤薪酬

做到按劳分配,回报与贡献形成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⑥劳动关系管理

包括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劳动争议与处理等 37、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对象不同

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而企业人事管理的对象则是在某一企业任职的工作人员

②管理权来源不同

人事行政管理权来自国家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授予,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来源于对企业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 ③权威性不同

人事行政的权威性高于企业人事管理,人事行政在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以一种主权者的身份凌驾于管理对象之上 ④性质不同

人事行政有明显的公益性,而企业的人事管理则主要体现自利性 ⑤复杂性不同

人事行政管理的复杂性是企业人事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⑥法律规范程度不同 在公共部门,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用人单位往往没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对企业法律往往只是规定了最低要求和标准,因而使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38、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①工作性质和地位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活动范围有限,扮演的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角色;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合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扮演的是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的角色 ②内容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主要存在于雇用关系从发生到结束的运动过程;而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还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 ③任务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物为中心,把人看作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尽可能减少人工成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把开发这种资源的潜力当做重要的任务 ④职责分担不同

人事管理职责主要由人事部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主要由各部门主管承担,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并为它们提供智力支持 ⑤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

人事管理强调标准化式的管理,管理手段较为刚性,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化,理解员工的需要,采取柔性的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3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①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任期随选举的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产生,不随政党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②强调政治中立

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 ③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④实行功绩制原则

以公务员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级别升迁的依据 ⑤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40、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①不搞政治中立

党管干部是中国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路线的体现。

②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 ③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公务员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④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人民赋予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权力,公务员只有运用这种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允许以权谋私

41、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区别 ①适用法律规范不同。国家公务员受公务员法的调整,政府雇员制则按劳动法来约束双方行为

②用人方式不同。公务员的任用方式是刚性的,身份也有常久性。政府雇员制是市场化的,政府雇员的任期按照合同规定,有一定期限

③管理方式不同。对公务员的管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雇员则完全按照合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④薪酬待遇不同。公务员制度有完整的工资体系,按职务和级别享有不同的工资,是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制则是按岗定薪,并参照 人才市场行情和职业风险程度上下浮动 ⑤法律地位不同。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占行政编制,政府雇员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行政编制,主要从事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 42、公共预算的功能

①控制。控制功能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点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

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②管理。管理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

③计划。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为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43、公共预算的目标 ①总额控制

总额控制指对收支总额的控制,确保日常财政能平稳运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和财政健康。财政总额控制要考虑收入和支出的相互作用。总额控制意味着预算参与者不能随意增加收入和追加支出的限额 ②配置效率

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从根本上讲,需要政府能够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并能运用这个计划引导资金分配,将资源从低效率项目转向高效率项目。为此,需要一个理性的预算资金分配模式,需要整合计划、政策和预算 ③运作效率

运作效率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交易,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立法机构通过的预算能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提高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效率。改进运作效率要考虑四个问题:控制、灵活性、协调与激励 ④财政问责

公共预算的最终目标是财政问责。它是公共预算应承担的受托责任,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4、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 (2)收支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 ①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 ②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③在基本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无预算的支出、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

④在项目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对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对应纳入招标投标的工程项目直接规定工程承包商或施工单位

(3)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45、政策方案形成应遵循的原则 ①信息性原则

掌握充分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政策问题是具体的,政策方案必须基于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广泛性 ②系统性原则

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鼓励的,同时,政策问题本身也涉及各种利益团体和参与者 ③预见性原则

政策是针对现实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但它产生既定效果往往是在一定时期之后 ④灵活性原则

政策方案要有矫正和改善的空间,避免由于过分的僵化影响政策的变迁,从而使政策缺乏连续性

⑤可行性原则

制定政策就是为了实施,只有符合现实条件的政策方案才具有可行性。 46、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决定因素

所谓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2)政策资源因素

政策资源可等同于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政策执行所形成投入—产出比例是政策执行乃至政策制定的效率的体现 (3)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公众态度、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程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利益集团的多少和国际势力干预,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因素

47、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很有可能是考区别)

①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是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划分的

②正式评估是指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政策运行结果方面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的一种评估方式。它对运行结果的评估是建立在政策计划目标已经被政策制定者和计划管理人员正式宣布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假设是:正式宣布的目的或目标是这些政策或计划价值的恰当测度

正式评估是主要针对评估者、评估形势和评估内容而定,他要求有正式的评估人员、经费和设施方面的保证,能够掌握较为充分的评估程序,采取科学严谨的评估手段进行评估。正式评估中需要按照事先制定的完整的评估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 正式评估的主要形式包括“总体评估”和“形成评估” ③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根据本身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非正式评估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但他可视为是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也是对正式评估的重要补充 48、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很有可能是考区别)

(1)将政策评估分为内部和外部评估是依据评估机构的地位而定的

(2)内部评估主要是指政策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可分为两类:一是政策运行机构由操作机构及其人员自己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进行评估;而是由另外专设的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对政策实施进行的评估

利:对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各项信息较为了解,能够较全面、直接地掌握政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弊:其评估观念、思维方式、部门利益等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各种来自政府的制约因素会导致内部评估的结果可能偏离真实的政策实施效果,影响评估质量

(3)外部评估主要是针对非政府部门,特别指政府部门以外的诸如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等对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也分两类:委托评估和不委托评估

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技术对外部评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外部评估可以针对公共政策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政策评判,并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意见 49、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政府公共关系(简称政府公关)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

特征:①主体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②对象的复杂性。政府公关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政府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传播对象的复杂性

③传播的优越性。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体,把握国内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

④目标的独特性。促进公众认知;提高政府美誉度;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

50、简要回答政府形象的基本特征

①政府形象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

②政府形象是政府自我设计形象与人民期望形象的统一。人民希望政府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府,是政府设计自己形象的客观依据 ③政府形象是行为事实与公关宣传的统一 51、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 ①内部协调模式

在行政系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个体、行政要素或行政单元间,根据一定的渠道、方式进行相互接触与影响,以求达成共识和默契,协同推进实现工作目标的进程 ②外部协调模式

指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间的协调。 ③纵向协调模式

一般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与下一级间的协调活动。其任务主要是理顺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明确划分各层级的事权范围,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④横向协调模式

即平行机关、部门或个人间的协调活动。主要通过会议、协商、共同参与等方式开展工作,其任务是协调部门或个人利益、需求、目标间的冲突,防止出现扯皮与内耗,在互助互谅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

52、行政协调的主要方法 ①主体合流法

在协调某些问题时,参加协调的各方往往各有主见,互不相让。在此情形下,协调者可以以较正确的一方或几方意见为主,以他方的意见为从;并扩大突出共存于己方与对方意见中的相近成分,限制压缩相左成分,使一方意见基本统一到主导一方的意见上 ②中间数法

对非原则问题的协调,尤其是对利益分配上的协调,在不伤害有关各方积极性的前提下,协调者可折衷处理,以“中间数”进行裁定,实现各方都能接受的权利再分配 ③冷处理与热处理法

当争论不下时,如事情不是很急,可暂时搁置,如事情比较急,就要站在全局高度,权衡利弊,以行政手段裁定 ④当面表态法

召集会议,让有关各方面对面磋商,明确目的,当面表态 ⑤谈心法

个别问题,一般只牵涉个别人或个别单位,涉及面小,采取谈心方式,融感情、原则、实惠于一体,则可化解矛盾,收事半功倍之效。分直接面谈和间接面谈 ⑥跟踪处理法

扯皮常被视为典型的协调难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跟踪协调 因故变换责任人而扯皮→使责任衔接,向新的责任人重申一切要求 因政策变化而扯皮→把工作做在前头,补救措施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因违章违纪违法而扯皮→按章、照纪、依法处理 53、行政伦理的功能 ①中介功能

内心的伦理准则作为行政行为的“软性”约束规范,有效地将行政约束硬规则传递给行政行为的实施者

②规范与约束功能

行政伦理促成行政行为者进行好坏是非的道德判断,对行政行为者进行行为矫正,并起着“检察官”的作用,检验行为者动机的纯正与否、是否履行了行政责任。 ③教育与塑造功能

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具有社会层面的公共性和道德实践的示范性。因此,它对社会具有教育示范功能。同时,行政人员的行为和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直接塑造社会大众的公共行为规范 ④保证与激励功能

坚持什么样的行政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绩效高低和行为成败。包括两种基本方式:外在的道德激励(行政伦理的理想、榜样、批评)和内在的道德激励(激励对象的自我作用)

⑤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

行政伦理是赢得民心和民意的重要砝码。同时,使行政系统内部达成认同、信任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形成沟通合作关系,提高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并有利于行政体系的长期发展

54、行政组织伦理的基本内涵 ①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

当代行政组织程序设计,不能仅考虑个人控制、效率追求,而要更多地考虑公共目的。公共目的可避免不公正和腐败行为,能够在公正的基础上提高行政效率 ②民主责任的伦理导向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但更重要的是民主政府。由人民授权的政府,才具有履行责任的强大动力。公共组织如果不落实民主责任,就缺乏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③行政组织信任

缺乏信任的组织无伦理可言,因为信任是组织有效活动的基础。相互信赖的组织伦理离不开组织的改革,这就涉及到制度安排问题。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有道德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导向性目标。要正确处理组织与个人间、道德与效率间的关系 55、行政人员伦理的本质特征

行政人员的伦理就是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伦理,是行政伦理的关键组成部分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公务员行为规范是客观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行政体制、行政机构对公务员提出的伦理要求的反映,因而它是客观的,不以公务员个人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公务员行为规范必然包含公务员作为伦理主体的抽象主观思维活动,并需要以主观形式(伦理概念、伦理判断等)固定下来 ②美德与公德的统一

其一,行政伦理首先是公权公用的保障性规范

其二,公务员的公共道德不是绝对外在于公务员内在道德诉求的外部性德性规范 ③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公务员行为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变,主要表现为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动因由最初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成内在的自我意志

56、如何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行政法治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要点: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将行政权严格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正是依法行政的本质所在(这一段最为重要,这是老师上课说的答案,但太短了,就加了下面) ①行政组织结构法治:据《编制法》、《政府组织法》管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和职权配置;处理各级政府间、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

②行政职权法治:政府职权来源于法;政府自身不能为自己设置任何权限。坚持政府职权法治要从根本上杜绝国家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做法

③行政行为法治:要坚持依法行政,具体做到:一是行政权的作用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二是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是人民负担义务,或分割其权利;三是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应负的义务,或为特定人设定权利;四是法律经各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时,其权限仍需受法律限制。一切行政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根据、服从、遵守法律 57、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的区别(自己写的哦~掌声鼓励一下~嘿嘿)

①权力来源不同。职权立法来自于国家宪法、法律的授权,是国家宪法、法律的具体化,根据宪法和法律而制定,是一种执行性的立法活动;而授权立法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也可以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

②规范事项的范围不同。职权立法必须以政府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为限,不能超越;而授权立法是政府行政机关就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

③行使权力所受到的监督控制程度不同。职权立法受国家宪法、法律的监督控制,授权立法不仅受到宪法限制,还直接受到授权法限制,受到授权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④授权立法来源于享有职权立法权机构的授权,从属于职权立法,是由职权立法派生出来的 ⑤职权立法本身不能创设实体上的权利与义务,只能根据法律所创设的程序规范作出补充性和具体化的规定,授权立法可以创设实体的权利与义务,弥补我国立法数量不足的缺陷,使社会关系能及时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58、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 ①权力机关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是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异体监督。 ②司法机关监督。指司法机关作为监督主体对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强制性监督活动。司法监督具有公正性、合法性、特定性的特点。其监督主体主要是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法院 ③政党监督。我国的政党监督是以共产党监督为主,各民主党派监督为辅的政党监督形式 ④社会监督。指由各社会组织和团体及公民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活动实施广泛监督活动。包括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59、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1)优化政府职能

①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经营 ②公共服务市场化 ③政府业务合同化

④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2)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建立精干、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 (3)改革公务员制度

①精简人员,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②放松规制,实行柔性化管理 (4)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把社会福利转为工作福利,完善社会政策 (5)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6)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建立有预见性的政府 ①构建首长负责制的应急中枢指挥系统

②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及计划安排 ③重视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

④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培育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

(7)精简程序,改进管理方式,注意将私人企业成功管理办法引进政府管理 (8)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坚持财权集中、事权分散的原则,扩大地方政府权力,同时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严格有效的监督,加强中央宏观调控

60、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坚持有机会、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发展

②坚持依法改革,重视配套立法。行政改革的每个步骤、措施,都要有议会通过的相应的法律作为依据才能实施

③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注重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换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④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⑤强化监督,形成内外部评估相结合、多元评估主体并存的立体评估体系

61、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傻瓜提示:个人认为,当考题考的可能性较小,做背景了解的可能性较大)

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大的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1)1954年改革

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奠定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2)1958-1959年改革

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管辖,同时对国务院行政部门进行了精简调整,是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3)1965年改革

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管理,恢复和增设了机构 (4)1982年的改革

①这一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逐步转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打破条块分割为目的,扩大中心城市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

②行政体制也进行改革,改变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分离

③同时,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精简,并结合机构改革推行干部年轻化 (5)1988年改革

①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要求按政企分开的原则,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②对国务院进行改革,强化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专业管理部门

③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在各级政府机关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行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 ④人才市场的涌现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6)1993年改革

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重点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

②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③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侧重下放权力转向制度创新,由改革旧体制转向建立细腻之 (7)1998年改革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 (8)2003年以来的改革

①改革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②可以预见,新一轮的改革将在“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方面全方位铺开 62、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①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由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只有从国情出发,才能保证改革成功

②中国经济发展各地区客观上的差异要求把握行政改革总目标和实行改革时,必须注意照顾各地的特殊情况,使改革有一定灵活性

(2)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①无论是机构精简,还是人员调整,都服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

②把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

(3)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我国政府在推行行政改革过程中,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4)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 (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63、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1)建立服务型政府

①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职能化、制度化。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 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服务意识

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向社会公开 (2)建设责任政府

①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有职须有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后追究,侵权要赔偿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 ②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3)建设效能政府

①提高政府效能。一是树立成本意识和节约一是,追求“低成本政府”,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二是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改造政府内部管理,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三是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

②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4)建设法治政府

①加强政府立法。同时,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使之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决策和管理、公正执法、奉公守法。

②加强行政执法及检查。一是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二是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三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制约行政执法权力 三、论述题

1、论述行政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1) 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① 行政组织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 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行政组织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③ 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从外部环境输入。 (2) 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这是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又一表现,具体包括:

① 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但它不可能接受外部环境所有的投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

② 行政组织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从而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使其按照行政组织的要球发展。

(3)影响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总之,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组织,而行政组织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行政组织首先从其外部社会环境中吸取物质、信息与能量,接受社会环境的要求或支持。然后,又经过自身的加工,将其转换为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的行政行为,输出给社会环境,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2、结合实际,论述中国人事行政的变革趋势(论述题哦,所以各个小点下的阐述也要看呀~第五点作为参考,可看可不看~!)

基本趋势是借鉴市场化方法和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技术 (1)实行政府雇员制

政府雇员制把市场用人机制引入政府机构,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还将会淡化政府机关的官本位色彩,打破政府机关只进不出的用人弊端。

政府聘用临时雇员,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公共行政过程中,政府机构会遇到大量专业性强的行政事务,现有的公务员队伍很难胜任这种工作。另外一方面,当前公务员的薪酬体制不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政府雇员制的适用范围主要在专业技术领域

(2)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干部都强调公开透明,打破用人制度中的神秘色彩,有利于社会民众的监督,克服传统用人制度带来的不正之风。

两者在适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别。竞争上岗一般是单位内部的人员选拔方式,公开选拔干部则突破单位局限,在更广大范围内选拔 (3)绩效考核创新

①对领导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把“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②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考核标准刚性化,并由电子政务系统自动生成考核结果

③引进企业界的成功和有价值的考核方法,如360度考核、平衡计分卡、关键业绩指标法等

(4)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实现观念和素质能力的结构性转变和提升 (5)更加重视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参与达到善治的实现,更加重视回应性以体现以民为本的价值观,从效率导向的行政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由传统的封闭型和自上而下式的命令式管理模式向透明的上下结合的诱导式管理模式转变,从传统的科层制的层级节制向扁平化合流程再造转变

3、结合实际,论述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规范的内容 (1)从私人德性转变为公德主导 在现今的中国,仅仅基于个人德性修养的为官清廉原则,不足以保持官员和公共机构对于行政伦理规范谨言慎行。今天中国行政伦理必须建立在公权公用的现代政治基准上面。公德的优先性与主动性远远胜于私德的绝对性与内省性 (2)从为民众服务发展到为公民尽责 ①关心人民疾苦,广泛联系群众

②尊重人民权利,甘做人民公仆,认真倾听、搜集、分析、接受和采纳群众意见 ③注重人民利益,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并自觉为人民谋利益 ④维护人民利益,与危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3)信念责任转变为职业责任

信念责任重视道德动机,职业责任则要求掌权者对行为后果承担一切责任 ①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② 坚持真理,守正不挠 ③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④ 勇于改革,善于开拓,克尽职务所必须履行的道德责任 ⑤ 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 (4)从清廉的理念下落为清正廉洁的实际行为

清正廉洁的实质是公权公用的问题,核心是清除腐败。在现代社会,为官清正廉洁不是官员或公共机构的信念定位,而是权力维持其公信力的基础。缺乏公信力的权力,就难以维持自己的公共权威,无法长期聚集掌握权力必须的社会资源 4、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监督机构的内在动力主要依赖于监督人员的道德水平,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的约束

(2)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监督体系未形成明确的革新,各种监督机构不能组成整体,内外监督各不相属,国家、社会监督相脱节,监督合力较弱

(3)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立法的缺位还很严重,实施监督所必需的法制规范还很不完备,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操作性和对监督权力的有效约束 (4)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原因有:①人大在实施监督时缺乏具体的法律作保障②人大自身的工作制度也影响其监督效果③权力机关所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④人大代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监督的需要 (5)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没有规范的监督途径和确定的法律效力,不能对公共权力产生应有的约束力 解决措施: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①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进行道德自律的教育,引导广大监督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权力观,并大力弘扬先进,加强正面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

②明确监督责任。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责任确定机制和责任奖惩机制,并与晋升任用制度和物质利益分配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 (2)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①加强监督立法,使不同主题的监督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其整体合力 ②建立专司行政监督协调的权威机构,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较大权威统一协调各个监督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①在行政监督立法、守法、执法三个环节齐抓共管

②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监督的法律,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公共监督程序法。

③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的有关制度,改进行政监督的方式,包括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等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①健全组织机构

②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

③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制约和监督力度

④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①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

②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机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③继续加强信访举报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言路畅通,举报有门 ④推行群众评议、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等制度,加强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⑤加强新闻立法,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⑥实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舆论监督的有效性需要通过权力监督机制的制衡才能真正实现

5、结合实际,论述行政改革必要性

(1)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为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全球化调整,行政改革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2)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经济、加强政府管理改革的中心任务。 (3)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①当代科技发展史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公开和透明政府提供技术保障。这要求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作出变革与调整,形成信息时代政府治理模式

②不进行行政改革,旧的行政弊端无法克服和消除,新的行政体制不能形成和运作。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及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与重要手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