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一.文本定位
“所有的阅读最终归结为感悟。”郁达夫说:“要把情感深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因此,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经历去充实、唤醒潜沉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心灵与生命,从而深层次地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这正是编者的智慧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
1. 美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2. 研讨探究: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走近郁达夫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拓展联读来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朗读和研讨活动。
2.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受文中的“自我”。
导语:
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
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
番情致呢?让我们在《故都的秋》中寻找郁达夫先生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那双智慧、忧郁的眼睛吧。
一 品读(用情朗读)。
1. 录音播放“北国的槐树……”一段
2. 邀请一位男同学来选读最有感触的一段。
(配上背景音乐——小提琴独奏)
3. 再邀请一位女同学来选读最有感触的一段。
4. 请全体同学也来朗读一段——选56页最下面一段。
总结: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二 初品味(谈谈感觉)。
1.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 郁达夫先生你觉得是这麽个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一下自己的说法吗?请你把你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来演绎一下。
4.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特色是什麽?
清——静——悲凉 浓郁(色彩很浓郁,秋的味道很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5. 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麽会对北方的故都的秋产生这麽深厚的情感呢?
三 再品味(探究文本).
从我们刚才的探讨当中,我们发现,实际上文章和人是有一定内在的联系的。因为很多优秀的作品,它都是从作家生命的根里边儿流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嚷出来,喊出来的作品。
探究的要求: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作为一个探讨的话题,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当中,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能够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把集中描写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第3—11自然段,整合成四幅画面,并给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组合学习小组,组合的小组,大家只选择四幅画面中的其中一幅他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然后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每组推选出首席发言人,其他同学随时做好补充的准备。
1——破院秋色 2——落蕊秋意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1. 破院秋色组发言
预设:(1)早上起来,他没有泡咖啡,没有喝饮料,也不是一碗白开水,而是泡了一碗浓茶。这碗浓茶有什麽意味呢?
(2)郁达夫到了北京之后,他选了什麽地方住着?——破院。他每天面对着的是什麽呢?——破壁腰。那你对这两个“破”字,破院,破壁腰,有什麽理解呢?这两个“破”字,和这碗浓茶有联系吗?有什麽意味?
(3)郁达夫在“破院秋色”这个部分当中,他除了关注这些之外,他还关注什麽——看天空,听驯鸽飞过的声音,数日光,他还坐在那里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这都是安闲清适的生活情调。他对色彩有什麽爱好?郁达夫喜欢蓝白,为什么?
(4)郁达夫还画了一幅画,是什麽——蓝色的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是作陪衬。
教师总结: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当中,他品味这种茶的浓厚的苦味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在品味自己有点悲凉的人生的感觉呢?
再说一说这两个“破”字,破屋,破壁腰,“破”是有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这麽个破院里,面对着破壁腰,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而不是现在。
2.落蕊秋意组发言
预设:郁达夫具有一颗敏感纤细的文人之心。只有有这样一颗敏感纤细之心,他才会对生活中的爱、生活中的美加以感悟、体验。
3. 秋蝉残声组发言
预设:这一部分是以平静的叙述来讲述的。刚才分析郁达夫十分敏感,秋蝉的衰落的蝉声,是又小又轻的,他都听到了,体现出他的敏感,体味很细小的的东西。
他在听蝉声哀鸣的时候,你感觉他可能会想到什麽?
——通过听秋蝉来感悟自己的人生,并不是郁达夫一个人,很多文人,都从蝉声中听到了自己的人生。比如唐代骆宾王的这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教师总结:
4. 秋雨话凉组发言
预设:我觉得俞达夫能看得出北方的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就说明他很细腻。
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长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可以看出,他们既有悠闲地一面,从中也体会出他们的落寞的感情。而这也应是郁达夫的写照吧。
通过分析以上四个片段,我们从文字入手,看到了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篇流传不朽的优美的散文。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壮美;读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发的美;而郁达夫,他是有着纤细的敏感的深沉的忧郁的文人气质的一个人,他感悟着、体验着生活中不易被别人发现的美,这就是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美。而我们这节课,是用我们的敏感的、细腻的、发现另类的美的眼睛,从文字走近郁达夫先生,认识郁达夫先生。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体味,在台湾校园歌曲《秋蝉》这样一首有些感伤的又很美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吧!
谢谢
淄博第十中学 付俊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