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银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良好成效
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银行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的良好态势,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提高”:
1 .公司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过去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以国有独资为主(地方而言, 是地方政府股权为主)。 通过近十年的改革开放,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主体依法行使权力、忠实履行义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股权、薪酬、战略、分配等方面采取很多措施,因此,在应对危机时公司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2 . 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主要由 3G (银行家的贪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金融信贷法案 ) 引起,具体来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忽略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过分相信银行的管理水平,外部监管没能及时跟进。而风险管理制度不仅能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将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 法律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及时纳入了管控的范畴, 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工具得到有效运用。 截至 9 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 1% 以内,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接近 300% ;资本充足率接近 13% , 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 10% , 处于较好的水平。 从 03 年开始, 风险控制非常注重风险管理,例如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要注重吸纳借鉴一些好的风险管理工具、技巧和制度。
3 . 对外开放效果持续提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开放的战略,外资银行的“鲶鱼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坚持战略合作的前提下,充分消化吸收合格投资者的智力、制度、技术和经验,有关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近年来, 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上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实际效果显著提升。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银行业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信贷政策和日常决策,并通过组建专营机构、改进利率风险定价、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等方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期限结构和区域结构更加合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开放的进程, 危机之后, 尤其是 09 年之后, 银行业采取了一些措施, 适时地消除了一些银行业坏账,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尽管危机已经爆发有 5 年之久,但仍未结束。具体表现为: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仍将缓慢而曲折、复杂而艰难。 在全球经济体中, 以美国来看,经济金融运行呈现出“两高一低” 态势,即货币政策高度宽松,近期美国已推出了 QE3 量化宽松刺激性政策; 财政压力持续高企,“财政悬崖” 问题一直难以有效缓解, 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继续缩小; 就业房地产仍处低位。 从欧洲来看,已经出现了“两高一负”特征,即欧元区债务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南欧国家形势尤为严峻; 部分欧洲重债国金融体系受损程度高,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大幅攀升;整体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态势。 从新兴经济体来看,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如,巴西和印度二季度 GDP 同比分别增长 0.5% 和 3.9% , 远低于去年同期的 3.3% 和 9%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难度。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下调至 3.3% 和 3.6% 。 从全球三大经济体来看,除新兴经济体相对较好之外,其余均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二是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存在一定压力。 主要表现为“三个继续”:从外需看,收缩影响仍在继续。东部外向型经济省份经济增速放缓明显,船舶、光伏行业受贸易保护主义冲击较大。从内需看,信心不足态势仍在继续。受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对市场前景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投资意愿不足,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从企业看,困难局面仍在继续。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局面加重, 部分传统制造业销售价量齐跌, 一些企业出现缩短工时现象。 8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 6.2% 。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有所抬头。从企业整体来看,有效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三、银行业需继续深入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从总体来看, 我国银行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国际金融的影响仍在继续,一些影响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需破解,从继续深入吸收国际金融危机的教学和意义方面来看,当前,需要重点抓好“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目标。 关于这次危机的一个广泛共识是,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业必将是无本之末, 金融虚假繁荣不可能早就经济长期稳健发展。 如, 危机前, 美国担保债务权证( CDO ) 的名义价值已高达 67.3 万亿美元,在巨大的金融泡沫破灭后,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双双陷入困境。欧债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府和央行注入的资金和出台的政策更多地是作用在金融机构之间,而不是作用到实体经济上,未能解决企业的真正问题。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北欧国家, 他们的银行体系出的问题较少, 这与他们长期较为审慎的监管态度不无关系。这也是欧元区内的德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相对保持比较稳定金融发展的原因。
因此, 中国银行业要切实做到“三个提高”:( 1 )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一贯性。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目标, 防止出现以钱炒钱、“赚快钱” 等投机现象, 特别是要严防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于炒股、 炒房和进入非法集资等领域。( 2 )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科学性。 调整好信贷评审标准体系, 剔
除无效信贷需求,合理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在经济繁荣期, 严防信贷投放过度助长泡沫;在经济衰退期,严防慎贷惜贷加速经济萎缩,充分发挥好银行业逆周期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的杠杆功能。事实证明, 08 年的经济危机也需要适度的信贷扩张和经济刺激才能够摆脱经济低谷。( 3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均衡性。 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平衡发展,银行信贷需要关注哪些行业是需要优先持,哪些需要一般支持,哪些需要有条件支持,哪些是不能支持。
二是坚持战略指导发展的科学思路。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确定市场定位战略,设定客户营销战略,积极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如美国富国银行,危机后,这家银行收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最近披露的 ROE 数据也相对较高, 这家银行一直奉行较为审慎的行为准则。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在美国西部的社区银行贷款和个人 贷款,依靠较差销售战略提高对客户资源的利用能力。因此,坚持战略思路是富国银行能够保持相对较好业绩的关键。
因此, 需要着重把握“三个特性”: 1. 战略前瞻性。 2. 战略针对性。 3. 战略适应性。针对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效果,实施评估,研究具体应对的方案,及时进行预调微调。
三是坚持严密内控管理的经营准则。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回顾本次危机时承认,他曾经错误地过度相信自由市场可以调节金融体系,相信机构有着严密的风险管理水平, 但事实证明自由市场理论是存在缺陷的。 要做好内控管理准则,主要要做到“三个狠抓”: 1. 狠抓良好内控观念的树立。 2. 狠抓严密内控体系的打造。 要有分级收权、 决策管理、 事后评估等一系列的体系。 3. 狠抓评估推动体系的构建。 对内控的环境、 内控的活动、 要实现的目标, 要有监督和纠正的综合评价。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 四是坚持风险管理匹配的创新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金融创新的频率、速度、深度、广度快于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突破现有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则可能累积风险、 引发危机。 例如, 美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由“发起—持有”模式转变为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发起—分销”模式,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得监管没能够及时跟进,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强。因此,我国银监会在创新领域上一直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基本原则,确保创新成本和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要注重及时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形成模式、传导机制和表现形式,及其对现有风险评估模式和工具的挑战等,要进行前瞻预判、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五是坚持审慎稳健经营的企业文化。 西方国家部分金融机构抛弃了审慎经营的理念,是此次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方面,银行的杠杆率过高, 2007 年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约为 40:1 ,而“两房”的杠杆比率更是高达 75:1 ,超出了银行的承受能力。二是中介机构方面,通过不审慎的经济调查, 通过豪赌“赚快钱”, 简化了应该评估的时间和程序。 三是从业人员方面,薪酬普遍偏高,如贝尔斯登的高官其薪酬就远远超过美国证监会一年的财政预算。
六是坚持优质增值服务的价值标准。 2008 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件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出售复杂而高风险的产品“剥削”客户,不仅会导致客户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近年来,加强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了最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各国都纷纷提出相关措施,坚持优质增值服务的价值标准,为消费者服务。
七是坚持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科技广泛运用于金融业,催生大量新金融技术,促进了金融创新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使得存款、贷款、汇兑、证券交易等传统业务运行更加快捷安全方便,也能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跨行业、跨系统、跨市场的金融交易的开展完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金融业态,比如网络支付、手机银行、阿里小贷等业务, 都为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目前银行出现了业务发展快,但是系统跟不上的现象,更说明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总之, 危机的深刻影响依然还在,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些为中国的银行业提供了很多新课题。银监会将继续推动银行业稳健科学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