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染病学知识点

2020-10-14 来源:我们爱旅游


传染

第一章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3.流行病学特征:散发型,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大超出国界或周界。

暴发流行,发病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4.隐性感染,最常见,具有传染性,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免疫性应答,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具有传染性,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能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有传染性,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等,时间短于三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三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7.潜伏期,对传染病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8.医学观察、留验:最长潜伏期。确定隔离期:传染期。

9.再燃:是指传染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再次升高。

10.复发是指当患者恢复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再次复发。

1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

13.传染病的预防。三个基本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种类:分为甲乙丙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炭疽,禽流感。

甲类

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时,应于两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乙、丙类传染病患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5.人工自动免疫:预防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可在1-4周内产生,维持数月至数年。

16.人工被动免疫:试用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给人注射,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入人体后免疫力即出现,但维持时间仅2到3周。

17.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霍乱、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接触隔离橙色标志(破伤风、狂犬病、炭疽),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鼠疫、霍乱、肺性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虫媒隔离。

18.发热:是多种急性传染病共有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

体温上升期:骤然或缓上升。

极期:伤寒

体温下降期:骤然或缓慢下降。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

弛张热: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

间歇热:疟疾

回归热:回归热、布鲁菌病

不规则热: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19.出诊时间:水、猩、花、麻、斑、伤

第二章

一、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传染性极强,预后大多获终身免疫。好发冬春季。

1.病原学: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值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日光照射或在流通空气中20到30分钟即失去致病力。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

2.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2到5天。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逐渐减弱。

3.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4.潜伏期6到21天,平均十天左右。

前驱期(出疹前期):中度以上发热为首发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存的2到3天,90%以上患者在双侧第二磨牙对面黏膜上出现0到1毫米针尖样大小的灰白点,周围有红晕,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

出疹期,3到4天:发病3到4天后,开始出现典型性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逐级,前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到5纳米之间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每期约三天。(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总期约9到12天。

并发症: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占麻疹患者死亡原因的90%以上。

5.护理措施。

隔离措施,呼吸道严格隔离。室温18到22度,湿度50%到60%。隔离至出疹后五天,有并发症隔离至出疹后十天。

忌用冷敷及酒精擦浴。

二、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水痘,为原发感染好发儿童。人是唯一宿主。不耐热,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对此外相和消毒剂均敏感。

1.传染源,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到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和出疹早期传染性最强。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冬春季为高发期。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3.典型临床表现。

出疹期水痘皮疱疹,向心性分布,首先出现于躯干和头部以后,逐渐延及面部及四肢。

一般水痘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个阶段。多形态性发展,俗称四世同堂。疱疹薄壁易破。

4.治疗要点。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搔抓疱疹处。皮肤瘙痒者可用含0.25%瓶片的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擦。破裂后可涂甲紫或抗生素软膏。

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疗程7到10天。

5.护理措施

隔离措施呼吸道隔离患者应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饮食护理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和半流质饮食。

6.用药护理:首选阿昔洛韦,水痘患者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水痘患者禁用水杨酸类药物退烧。

切忌使用氟轻松皮炎平等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

易患儿童可接种水痘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孕妇等,有接触时可在72小时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三、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儿童和青少年春冬季高发。持久免疫力

1.病原学腮腺炎病毒,抵抗力弱,甲醛紫外线和56℃温度即可灭活。在4度能存活数天。

2.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后三天传染性最强

3.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直接传播

4.腮腺炎实质上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

5.典型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纳差等前驱期。起病1到2天后出现耳部疼痛,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上升至40℃。

局部症状,以身相肿大为特征性症状,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发展,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发亮,有轻度触痛和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不发红。

6.并发症。

脑膜炎:多见儿童。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分上腹疼痛,有压痛)

7.治疗要点: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

8.护理措施。

隔离措施,呼吸道严格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腮腺炎患者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三天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染者医学观察三周。

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进食酸性食物,防止腮腺肿大疼痛加剧。

用药护理:遵医嘱,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伟林疗程5到7天。

9.健康指导。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在家中进行隔离治疗。

四、病毒性肝炎:肝炎性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全身传染病。

1.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加热80℃五分钟或100℃一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对甲醛滤紫外线的敏感。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HBV的抵抗力强。加热65℃10小时,100℃10分钟或高压蒸汽,可将其灭活。不被70%的乙醇灭活。BHcAg查不到

丙型肝炎病毒HCV,抗-HCV为感染标志。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HDV可以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但大多数是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的。

戊型肝炎病毒HEV

2.传染源

甲型、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两周和发病

后一周,传染性最强,可被治愈。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在潜伏期及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粪-口途径传播。消化道隔离。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血液、体液隔离。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由于乙型丙型为常见。

4.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可分为三期,总病程为2到4个月。

黄疸前期:畏寒、发热,本期持续5到7天。

黄疸期:有压痛和叩击痛,肝功能异常,本期持续2到6周。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到2个月。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较轻,替她捐肝稍大,轻压痛可有轻度脾肿大。

中度慢性肝炎,症状体征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中毒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肝功能检查反复或持续异常。

3.重型肝炎(肝衰竭)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ALF)病情两周内迅速恶化,黄疸急剧加深,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40%,肝脏进行性缩小。尿少、尿闭氮质血症,腹胀明显。死亡率极高,并且一般不超过三周。

亚急性重型肝炎(SALF),小于六个月,发病15天至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主要症状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腹水,肝缩小,烦躁或嗜睡,极度乏力。

慢性重型肝炎(CLF)。大约六个月。慢性重型肝炎是重型肝炎四种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预后差,病死率高。

肝病面容面:色灰暗偏黑,皮肤干燥。

4.淤胆型肝炎。肝内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如

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5.肝炎后肝硬化。

5.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判断肝细胞是否受损的重要标志。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身高提示线粒体受损,病情较重。乙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血清蛋白质测定: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时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下降,甚至导致。A/G比值下降反映肝功能损害严重。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甲型肝炎: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是诊断甲型肝炎可靠的指标。

乙型肝炎

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为保护性抗体。

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低

HBcAg阳性:HBV存在的直接证据

抗-HBcIgM阳性:提示HBV现症感染

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直接标志(最直接,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需抗病毒治疗。

治疗要点

1.急性肝炎,除急性丙型肝炎例外(容易转为慢性,干扰素同时加利巴韦林),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2.饮食护理

急性期患者: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慢性肝炎患者(优质蛋白):牛奶,鸡蛋,瘦猪肉,

鱼。

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限制或禁进食蛋白质。

合并腹水,少尿低盐或无盐饮食,控制水的摄入。

肝炎患者应避免长期高糖、高热量食物,禁酒。

3.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最关键的措施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4.被动免疫人血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肝患者的易感儿童。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蚊传播,夏秋季,儿童。

1.临床特征: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重者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消毒剂杀灭,不耐热。耐低温和干燥。

2.传染源:人畜共患。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幼猪,感染率达百分百。

3.传播途径: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具有严格的季节性,集中在7到9月。

典型表现

1.初期:1-3天,起病急。请问在1-2天内上升至39-40摄氏度。头痛最常见最早。

2.极期:病程的第4-10天。

持续高热:为乙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在40℃以上,多呈稽留热。体温越高持续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为乙脑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常持续一周,重则可达四周以上。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惊厥或抽搐:为乙脑病情严重的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是乙脑患者最严重的表现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极期的严重表现: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3.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压疮,口腔感染等。

4.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做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

5.颅内压增高引起脑水肿,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6.用药护理:

异丙嗪: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具有降温镇静作用。该药可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反射。

地西泮:镇静,不良反应有抑制呼吸,头晕嗜睡

20%甘露醇具有脱水利尿作用,是降低的颅内压的首选药。静脉用药过快,可导致一过性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

尼可刹米、洛贝林:用药过量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

7.对症护理:

高热的护理:首选物理降温冰袋冰帽。

惊厥和抽搐的护理:仰卧位,图片一侧宋姐衣服和领口,如有义牙者,应取下,及时清除口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者的上下磨牙之间,以防止咬伤舌头。

六:狂犬病(恐水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属弹状病毒,嗜神经性,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死亡率达100%。容易被紫外线甲醛,乙醇等灭活,加热100℃,两分钟即可灭活。肥皂水,碘制剂,巴氏消毒法。

1.传染源:病犬

2.传播途径:咬伤、抓伤。

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特征性的病理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内层基小体。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3.临床表现:

狂躁型(脑炎型)

(1)前驱期2-4天: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已经愈合的伤口部位及神经通路上有麻、痒、痛或虫爬、蚁走的异常感觉(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

(2)兴奋期1-3天:高度兴奋,极度恐怖的表情逐渐突出,恐水怕风,红水是本病的特征,多汗,饮水可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和发绀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神志大多清楚。

(3)麻痹期6-18h: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4.治疗要点:无有效治疗手段,对症综合治疗、减轻痛苦为主

5.护理措施:

隔离:进行性隔离(单间房间)

饮食护理:禁食禁水,采取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

减少肌肉痉挛:病室安静、光线暗淡、避免风光声的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

6.动物咬伤后,24h内处理伤口,以降低发病率。禁忌用嘴吮吸伤口,伤口深大不宜包扎缝合,止血。尽早用20%肥皂水或0.1%笨扎溴胺反复冲洗30min,冲洗后用5%碘酊和75%酒精反复消毒伤口。注:肥皂水和苯扎溴胺不能合用

七、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塞、流涕、喷嚏)。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极强,可引起流感大流行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飞沫直接传播、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

4.临床表现:

(1.)典型流感(4-7天),最常见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咳嗽,体力恢复需1-2周

隔离: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十、艾滋病。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

1.传染源:患者、携带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