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 )仁的含义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方法:“忠恕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指“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和“正名”。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C、“为政以德”( 体现民本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礼治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并主张把探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历史地位:
①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时代未受到重视。
②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社会背景(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
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化;各种力量争论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士)层出不穷,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并形成来不同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
期,统治阶级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5、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成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6、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
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提出君轻民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影响—积极: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影响—消极: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策略。
B性善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与生俱来。正因为人性本善,故要采用“仁政”,要用怜爱之心,宽容之心对待别人。
C义利观:(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儒学经典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朴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B、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 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即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战国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战国时代宋国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庄子的思想: 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术”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势”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②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要创造有利形势,要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
理论武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