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2023-01-19 来源:我们爱旅游
理论研究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口何朝晖 李 萍 摘要 首次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特征。首先辨析 了“文献学”及其各种相关概念的中英文对译问题。其次分析了西方文献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指 出西方文献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文献整理活动、中世纪的文献传承、近代文献整理方法奠基以及 文献理论的完善与科学化几个阶段。最后探讨了西方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特征,指出 了近代西方文献学的科学化与思辨性倾向,以及语言学与解释学两种研究路向。西方文献学的 丰富成果为中国文献学在理论和方法创新方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文献学 文献工作 目录学 版本学 校勘学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 一纳多・博依勒(Leonard Boyle)就认为diplomatics 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限于法律文书_】]。17世 纪,西方古文献学的奠基人之一、法国学者让・马比 荣(Jean Mabillon)在其著作中开始正式使用diplo— matics一词。 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学术领域,国际学术交流 日益频繁,各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和范式不断进行着 碰撞和交融。在学术传统和范式上对于“他者”的研 究,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丰富角度,更全面、更准确 地认识学科的本质,对自身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方法 加以充实和完善。这正是在其他学科领域“比较文 学”、“比较史学”、“比较法学”等等方兴未艾的原因。 在文献学领域,这样的比较工作做得还很少。 近年来已经零星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文献学的论 文、译著,但总的看来,西方文献学的整体面目仍是 模糊不清的。本文尝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就西 Philology来自于希腊语philologia,由philos 和logos两个词组成,前者意为“亲爱”、“喜爱”,后 者意为“言语”、“语言”,合起来意为“珍视语言文字 的人”,指的是为古代史诗作注释的人。Philology 侧重对语言、尤其是历史语言的研究,通过训诂、校 勘来复原、阐释古代文本,研究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正 确地理解文本。在欧洲的学术传统中,philology常 常是“历史语言学”的同义词L2]。它以考订、复原古 希腊、罗马文献为宗旨,后来扩展到对东西方各种古 代语言的研究。1906年由芝加哥大学创刊的《古典 方古典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梳理, 探讨它对于中国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不当之 处,敬祈同仁指正。 文献学》(Classical Philology),专门发表关于希腊、 1 从“文献学”及其相关概念的对译说起 罗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社会方面的藿 l卜 目前中文学术界用来翻译“文献学”的英文单 词,常见的有diplomatics、philology、bibliography、 论文。 Bibilion是“图书”的意思,graphein是“撰写”的意 萋 硼 Bibliography来自希腊文biblion和graphein。删 documentation等等,较为混乱。以下试作辨析。 Diplomatics来自希腊文diploma,意为“折叠”。 Diploma在古拉丁语中,指记录士兵服役期满后所 分得土地的两片金属版,引申扩展指各种凭证。因 此diplomatics是对具有法律或行政意义的古文书, 如账册、簿籍、契约等的研究,可称为古文书学,更接 近于史料学或历史文献学。现代著名古典学家列奥 思,意为“书籍的抄写”,后演变为“关于书籍的撰 著”。一般译为目录学。但实际上Bibliography不廖 仅包括了中文所说的目录学,也包括了版本学和一囿 部分校勘学,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出版史、书籍史、阅 读史的内容。因此有人把bibliography译为“文献 学”,不如译为“书籍学”更贴切。 37 毒 I r、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Documentation源于拉丁文documentum,指文 件、证件。它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 纪初。最早对它进行界定的人是比利时书目学家奥 特勒(Paul Otlet)和拉丰丹(Henri la Fontaine),当 时叫“欧洲文献学”(european documentation),其研 究对象主要是当代文献,是当今信息科学的前身。 它的一个更恰当的译法是“文献工作”l3 ]。 文献可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古代文献又 可大致分为文学类文献和文书类文献两种。前者主 要是指篇幅较长、体系完整、供人阅读欣赏的作品; 后者是古人El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类实用文书,如契 约、账册、信件、告示等。在留存至今的文献中,两类 文献都有相当的比重。在人类历史早期的文学蒙昧 时代,甚至非文学类文献的比例更大一些。比如今 天看到的古代纸草文献中,文书类占百分之八十以 上 f 。如前所述,diplomatics重在史实考订,研究对 象主要是文书类文献,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史料学或 历史文献学;philology在方法上注重语言层面的研 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类文献,接近于我们所说的 古典文献学;bibliography包括文献的组织、整序、描 述、历史、校勘等各个方面,可译为目录学或书籍学; documentation则主要指的是对现代文献的整理。 在翻译实践中,笔者主张古典文献学使用philolo— gy,史料学或历史文献学使用diplomatics,现代文献 学则使用documentation。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能 够涵盖文献学各分支的词,我认为可以尝试使用 document studies。但这个词专指度不够强,经常用 来指对某一具体文献所作的局部研究,因此并不推 荐使用。 此外西方文献学中还有若干重要的学科概念。 Paleography,或拼作palaeography,来自希腊语 palai6s,“古老的”;和graphein,“书写”。其研究对 象是古代的文字,包括对古代文字的解读、断代,可 是译作古文字学。该术语1708年由本笃会修士蒙福 孔(Bernard de Montfaucon)在《希腊语古文字学》 (Palaeographia Graeca)中首次使用。Epigraphy,来 女 自希腊语epi—graph ̄,意为“铭文”。研究对象是刻 錾于金属、石碑等载体上的铭文,称为铭文学,相当于 固我们的金石学。Papyrology,源自papyrus,“纸草”, 要研究对象是纸草文献,可称纸草学。Codicology源 自于codex,即中世纪盛行的方册装手抄本。顾名思 岳‘I,、 义,就是以中世纪的手抄本为研究对象。手抄本也 38 有稿本、抄本之分,前者叫autograph,是作者亲自手 写的;后者称manuscript,是由他人传抄的。“善本” 在英语中有两个对应词:rarebook与codex opti— mus。但两者意义有区别:前者是指具有历史文物 价值的“稀有之本”,后者则指现有各种版本之中讹 误最少的“最善之本”。因此在翻译中应区别文义对 待,不可一概译作rarebook或codex optimus。 基于上述对中西文献学概念对译的分析,可以 看出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与我国文献学存 在显著的差异。以下将通过分析西方文献学的形成 和发展过程,探讨其学科体系的架构和理论方法 特征。 2西方文献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1早期的文献整理活动 古代西方文献诞生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 腊、罗马时期,载体有泥版、纸草、木牍、兽骨、陶片、 蜡版、金石等。纸草是西方早期最重要的文献载体, 现存最早的纸草来自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一般认 为纸草的普及不可能晚于公元前7世纪_6]。西方的 目录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泥版目 录。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7世纪,亚述尼尼微 (Nineveh)塞纳彻瑞布(Sennacherm)图书馆的泥版 文书目录[7]。古埃及神庙有刻有图书目录的石墙, 古希腊的罗得岛也发现了类似小型图书馆的目录。 西方的古典研究开始于希腊化时代,以埃及亚 历山大图书馆驻馆学者们对古希腊文献的整理为标 志。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达70万卷,公元前3到2 世纪,驻馆学者泽诺多图斯(Zenodotus)、卡里马库 斯(Callimachus)、埃拉图斯内斯(Eratosthenes)、阿 波罗尼欧斯(Apollonius)、阿里斯托芬尼斯(Aristo— phanes)和阿里斯塔尔库斯(Aristarchus)等人,开展 了对写于纸草上的古希腊文献的校勘。亚历山大图 书馆首任馆长泽诺多图斯为《荷马史诗》编定了章 节,并对疑难词汇进行了注释。卡利马库斯在担任 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期间编撰了长达120纸草卷的 分类解题目录《名家著述全目》(Pinakes,又译作《卷 录》、《文艺卷》、《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 被认为是西方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而卡利马库斯 也被认为是西方的第一位目录学家 ]。阿里斯塔尔 库斯以版本校勘法整理了许多古典著作。亚历山大 驻馆学者的校勘实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后。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2.2 中世纪的文献传承 西方进入中世纪后,羊皮纸代替纸草成为文献 的主要载体。这一时期教会文献成为主流,图书馆 由教会垄断,规模大为缩小,目录只是把藏书作为修 道院的财产来登记,著录不规范,分类粗糙。大量的 古希腊、罗马文献被人遗忘,但古典著作在欧洲并未 完全泯灭。由于经院哲学中包含着古希腊哲学的思 想因素,古希腊、罗马著作仍得以在中世纪修道院的 抄写室(scriptorium)里继续传抄。我们今天所能见 到的大部分文献抄本均源自中世纪中晚期的基督教 修会。 中世纪传承下来的古文献重要版本,主要有加 洛林抄本、拜占庭抄本和阿拉伯文译本。加洛林王 朝时期,查理曼大帝以复兴古学为己任,派人抄写了 大量的古典著作,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 gian Renaissance)[9]。同时尽管西罗马帝国在蛮族 的入侵中灭亡了,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在 15世纪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之前,仍延续了千 年之久。在拜占庭,古典文献继续得到保存和传抄, 成为今天校勘古典文献的重要依据[10--11]。此外,还 有一些哲学、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文献借阿拉伯人之 手流传至今。阿拉伯人把古希腊著作译为阿拉伯 文,后来这些著作重又反哺欧洲。因此阿拉伯文译 本也是校勘古希腊罗马文献时的一种参考版本I1引。 2.3近代文献整理方法的奠基 从13世纪开始,图书不断增多,为了能够有效 地查检图书,英国方济各会修道士在14世纪编制了 《英国圣公会图书登记册》(Registrum librorum Aa— gliciae),收录180多所修道院图书馆所藏手稿,成为 现存最早的联合目录,开始突破中世纪财产目录的 体例。15世纪,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欧洲印 刷出版业的繁荣,书商们出于书籍贸易的需要,纷纷 推出出版书单,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书市目录” (Messkataloge),成为西方现代书目的滥觞[1 。 文艺复兴时期,在对教会文献和《圣经》的研究 中,西方古文献整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熟起来。 1440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劳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写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Declamation cont- ro ladonazione di Constantino),通过严密的考证证 明教皇据以声称依法享有诸多教俗权利的《君士坦 丁诏令》(Constitutum Constantini)是一份伪 诏[14--15]。这篇辨伪学上的著名文献,在西方古文献 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7世纪,受到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教会学者在 圣经学研究中,发展出了比较系统的文献考据方法。 耶稣会士罗斯威德(H6ribert Rosweyde)、博兰德 (Jean Bolland)在编纂65卷的巨著《圣徒传》(Acta Sanctorum)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校勘理论。 博兰德和追随他参与编纂工作的耶稣会士学者,被 后人称为博兰德学派(Bollandists)。博兰学派提出 了文献考据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不可轻信二手证 据、通过作者和写作日期等细节辨别文献的真伪、将 语言文句特征和历史背景作为校勘的重要依据、注 意文献的地方特性、流传下来的最古抄本不一定最 忠实于原稿,等等_】 。 随后,教会学者马比荣(Jean Mabillon)对文本 考证和辨伪方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博兰德 学派学者丕皮布罗奇(Daniel Van Papenbroeck)继 任《圣徒传》主编,撰写了《古文献真伪辨异序》(Pro— pylaeum Antiquarium Circa Veri ac Falsi Discrimen in Vetustis Membranis),研究了收藏在本笃会的圣 登尼斯修道院和圣考比修道院7世纪左右的档案文 献,认为墨洛温王朝赠给巴黎主教圣日耳曼努斯的 大量房地产特许状是伪造的。此事关乎耶稣会的竞 争对手本笃会的教产和声誉,本笃会学者马比荣便 代表本会撰文反击,为此作了大量的文献论证工作。 1681年马比荣出版了西方古文献学上里程碑式的 著作《古文书学》(De Re Diplomatica Libri,又译《论 文献学》、《古文献学辨伪论》),发展和完善了博兰德 派学者的文献考据方法,使之进一步系统化_1 。马 比荣是继博兰德之后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重要奠基 人。法国年鉴学派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指 出:“1681年①《古文书学》的问世,标志着档案文献 考据学的创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I】 。 2.4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科学化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学者弗雷德里克・ 沃尔夫(Friedrich wolf)、伊曼纽尔・贝克尔(Im— manuel Bekker)和卡尔・拉赫曼(Karl Lachmann) 完善了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校勘方法,提出了著名 大 的谱系法,使西方的文献整理理论进入到科学化、系 乎 统化的阶段。另一方面,近代文献的鉴定和校勘也 囿 是催生近代文献学方法的一个因素。18世纪中叶, -鼋} 佛 譬 ①原作“1881年”,应为排字错误。 菘 39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收藏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摇篮本的热潮开始出 现,对版本鉴定知识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 19世纪对莎士比亚戏剧及其同时期作家作品的研 究逐渐兴起,由于早期印刷生产流程的复杂性,这些 文学遗产的作品版本存在纷繁复杂的讹误现象,需 要借助于对版本形式、文本和制作方式的分析来加 以鉴别,这些因素促使一个新的文献学分支——分 析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起来,使西方文献学的学 科体系进一步完善,理论和方法更加丰富、深入。 在布雷德肖(Henry Bradshaw)、索必科夫(Va— silii Stepanovich Sopikov)、普罗克特(Robert Proc— tor)、波拉德(Alfred William Pollard)、麦克罗(Ron— ald Brunlees McKerrow)和格雷格(Walter Wilson Greg)等学者的推动下,分析目录学(analytical bib— liography或critical bibliography,又译“校雠目录 学”)创立了。分析目录学与此前西方长期以来以分 类整序书籍、编纂书目为宗旨的列举目录学有很大 不同,被西方学者称为“目录学的科学方面”。分析 目录学家把文学著作作为“物质实体”(physical evi— dence)来研究,从分析文献的物质生产过程人手,追 踪文献各个版本间的差异,探讨文献形成和出版过 程中的各种因素对文本的影响,为文本的鉴别和校 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20世纪上半叶,德国 莱比锡出版了15世纪欧洲印本书总目和欧美4000 个图书馆藏的摇篮本联合目录,可视为分析目录学 的成果。1909年波拉德发表《莎士比亚著作的对开 本和四开本:莎士比亚戏剧目录研究,1594—1685》 (Shakespeare Folios and Quartos:A Study in the Bibliography of Shakespeare’S Plays,1594—1685), 被称为“莎士比亚著作评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更 是分析目录学的经典之作。 延续分析目录学的学术理路,波拉德、麦克罗和 格雷格等人Y- ̄'1立了新目录学(new bibliography), 是在文献校勘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其后续人物有鲍 …尔斯(Fredson Bowers)、坦瑟勒(G.Thomas Tanselle)、麦根(Jerome J.McGann)等人。围绕文 女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衍生出了两个较具思辨性的 錾理论流派,即鲍尔斯的作者意图理论,和以麦根为代 围表的“文本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of texts)理论。 前者重视作者的手稿,强调复原真实反映作者意图 的作品;后者则提出应以第一个正式出版的版本为 标准版本,强调作者、编辑、出版商、印刷工人等各种 ‘If、 40 社会因素在文本形成中的共同作用 。 至此,西方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本成 型。可以看出,近代西方文献学理论方法的形成有 几个主要来源:首先是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校勘整 理,其次是对《圣经》和教会文献的研究,再次是对莎 士比亚等近代作家著作版本的研究。 3西方文献学的理论体系与特点 3.1 西方文献学的基本学科架构 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学科体系,一般分为目录学、 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等 部分。其中,目录、版本、校勘可以说是最核心的部 分,其他部分是这几个部分的应用或延伸。 西方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则与此有所不同。如果 将bibliography一词译作目录学的话,西方目录学 概念的外延要比中国的目录学宽泛得多。西方目录 学主要分为两大类型:(1)列举目录学(enumerative bibliography或systematic bibliography,或译为“系 统目录学”),旨在对文献进行列举,以形成书目。 (2)分析目录学(analytical bibliography或critical bibliography),其下又有三个分支:(a)描述目录学 (descriptive bibliography或physical bibliogra— phy),即以标准格式来描述文献的外观形式、版式、 质地、构造等,用以区别不同的版本以及同一版本的 不同印次甚至不同复本,这对于鉴别中世纪手抄本 和早期的金属活字印书来说十分重要。(b)历史目 录学(historical bibliography),研究书籍的形态史、 工艺技术史、出版史等等,以便为不同时期的文献确 定年代。(c)文本目录学(textual bibliography)①, 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校勘、考订,找出不同版本之间 的差异,并追寻造成讹误的缘由,尽量还原出最符合 作者原意或最权威的文本。 可以看出,bibliography所包含的内容甚广,这 是有人用它来对译中文“文献学”的原因。列举目录 学和描述目录学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的目录学;描 述目录学、历史目录学的一个重要宗旨是服务于版 本鉴定,因此可对应于我们的版本学以及书籍 史l2。。;文本目录学与校勘学关系密切,而校勘学还 ①不少论著译作“版本目录学”,容易与我国传统上的同名概 念混淆,似不尽妥。两者内涵、外延均有较大差异。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有一个专门的名词:textual criticism(9。 . 3.2 近代西方文献学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化与思 辨性 西方文献学的学科体系成熟较晚,近代以后新 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带有强烈的近代科学 方法论的烙印。尤其是分析目录学和新目录学家们 在版本鉴定和校勘中进行了许多深层次的理性探 索,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在版本鉴定方面,分析目录学家们不仅强调对 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印记、装帧等进行详尽的分 析和描述,同时十分注重对书籍的工艺技术史和生 产制作过程的研究,对细节孜孜以求。与此相对照, 我们在古籍著录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方面,以及对古 代书籍制作的工艺技术和印刷生产流程的研究,还 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文献校勘理论方面,突出的特点是高度思辨 性和程式化。早期西方曾存在两种校对方法:一种 称为“温布尔顿法”(wimbledon method),对不同的 本子逐行逐句校读,以找出误漏;另一种称为“圆圈 校对法”(circle collation),一人大声朗读,一人小声 跟读,以此发现标点、错行、掉字以及其他印刷错误 等②。近代以后,学者们对校勘理论和方法进行了 科学化的发展和改造。德国学者沃尔夫、贝克尔和 拉赫曼在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时,提出了校勘的两 个步骤:校订(recension)和修正(emendation)。前 者是对校多个版本,取众本之长,得到一个最佳版 本;后者是对文本中的讹误进行修正,以获得最接近 原本真实状态的文本E 。这三位德国学者还提 出了确定各版本之问关系的谱系法(stemmatics), 又称“拉赫曼方法”[2 。半个多世纪后,分析目录学 家和新目录学家又对文献校勘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进 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文献校勘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众多版 本和异文中如何取舍,择善而从;二是如何确定版本 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版本系统”,从而找 到最古老的、最佳的本子。对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西 方文献学家提出了折衷法(eclecticism),即在众多的 本子中比较权衡,取众本之长,得到最佳的文本。西 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校勘原则,例如对于异文的取舍, 短的、难的、俗的异文要优于长的、易的、雅的异 文 。对后一个问题,则由谱系法去解决。 在西方文献学中,用于校勘的文献版本分为原 本(autograph)、祖本(archetype)C26]和底本(copy- text)。原本是指最初由古代作者写成的原始文本。 祖本是指今天流传下来的各种本子所依据的中世纪 抄本。由于年代久远、兵燹、灾害、禁毁等因素,古文 献散佚情况十分严重,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 大部分作品、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巨著《罗马史》 中的大部分篇章均已失传[2 。因此原本已多不可 见③,今天可以追溯的文献来源大都只能及于中世 纪的抄本,如拜占庭抄本与加洛林文本常被校勘家 作为祖本文献 引。从校勘的角度上说,祖本更具有 实际意义。底本是校勘者所据以校勘的本子,来源 于原本和祖本。文献版本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复 杂,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多个抄本来源于同 一个抄本;二是基本上源于同一个本子,但也掺入了 其他本子的内容;三是通过几个彼此独立的渠道流 传下来 。 西方文献学家从文本的讹误人手,创立了类似 于地质学、考古学中的标型学的文献谱系学方法,用 以梳理版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西方学者对导致讹误 产生的行为学、心理学研究非常细致。他们认为走 向抄写讹误心理学的第一步,是对抄写者的习惯、抄 写作坊的工作流程等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中世 纪的文本复制实际上是一种听写活动,有时是口耳 相授的听写,但更多的是不出声的抄写,即一种自我 听写、内在听写。他们把抄写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文 本进入抄写者的意识;抄写者的目光从范本移至抄 本;抄写;抄写者的目光回到文本。每一步都可能产 生相应的讹误:偶然误读和有意改动;短暂的记忆误 差;添字漏字、窜乱;跳读、重复[3 。西方文献学家 进而用类似于地质学中“标准化石”(1eitfossilien)概 念的“标准讹误”(1eitfehler),来判断文献版本之间 的关系。“在欧洲,古文本文献学的主要的努力目标 之一,乃是确立一种解析错误文本蜕化原因的类型 学,即因语音相似、视觉混淆或者心理机制而导致的 错误和文本蜕化”[3 。讹误可分为共同讹误(corn一 i。 。该词还可对应于历史学中的“① “校对”一词对译为collation,校勘学一词则是t考据学”。 extual criti一公 乎 ②后者与中国古代的校雠法十分相似:“一人读书,校其上下, 固 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太平御览》咭 卷六一八引刘向《别录》) 佛 ③纸莎草文献直至20世纪初才被考古学家们发现,但往往是 县 残页或断片。 赧 41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mon errors)与独特讹误(peculiar errors)两种。在 校勘中,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子存在着共同讹 误,则说明它们源自一个祖本;如果两个本子存在共 同讹误,而其中一个本子又比另一个本子多出了一 些独特讹误,那么可以认为前者出自后者。体现版 本间关系的,还有区分性讹误(errores separativi)和 连接性讹误(errores coniunctivi)。所谓区分性讹 误,是指通过讹误可以确定两个本子之间不存在关 联。比如一个本子缺漏了某一句话,而另一个本子 出现了,在可以用其他证据证明后者并未参校其他 本子或通过理校加入这句话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后 者不可能出自前者。连接性讹误是指两个本子存在 共同讹误,它们彼此独立地形成这些讹误的可能性 几近于零,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本子存在关联。谱 系法就是这样通过各种证据来判断版本之间的先后 关系、派生关系,建立一部文本的版本谱系_3引。除 了用上述方法来推断文献的版本谱系之外,上世纪 初法国学者多姆・昆廷(Dom Henri Quentin)还提 出了称为“三个一组比较法”_3们的微观版本关系鉴 别法。“三个一组比较法”旨在找出任意三个本子之 间的继承关系,其方法是通过分别两两分组地统计 其中的两个版本相对于第三个版本的共同异文,来 观察三个本子之间的远近、递承关系。例如,如果发 现其中两个本子不存在相对于第三个本子的共同异 文,则可以认为第三个本子是这两个本子的居间 版本。 除了折衷法和谱系法之外,还有以格雷格为代 表的新目录学家们提出的底本法(copy-text edi— irng)。折衷法和谱系法主要用于整理古希腊罗马 文献,底本法则是用来整理近代作家作品的方法。 现代作品与古希腊罗马文献的主要区别在于,时代 较近,作品原本或作者手稿有踪可寻,文献流传线索 较为清楚。因此在校勘中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确定一 雹个底本作为校勘的基础。近代作品多排印出版,所 采用的校勘方法与古典文献有所不同。格雷格提出 了实质性异文与非实质性异文两个概念,前者是指 士关乎文本思想内容的文字差异,后者指标点、拼写等 罄形式上的文本差异。抄写匠或排字工人对两者会采 围取不同的态度:对于前者,他们会尽量忠实地加以复 制;对于后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风格以及当 时流行的做法对文本进行改动口 。根据这些线索, 毒l r\ 可以考察不同印本之间的关系,尽力还原出较为符 42 合作者原意的文本。由此,还衍生了关于作者最终 意图(final intention)的争论。提出作者意图理论的 是鲍尔斯,他和坦瑟勒等人强调作者原始手稿是作 者意图最忠实的反映。加斯克尔(Philip Gaskel1)、 索普(James Thorpe)等人则提出,正式出版的初印 本更有可能接近于作者的最终意图,因为作者在付 印的过程中还可能对作品进行改动。还有一些学者 对死守一个本子不放、机械地遵从底本的做法提出 了批评,提出要反对“底本专制”,需要校勘者分别不 同的情况加以鉴别[3 。 。 3.3语言学与解释学两种研究路向 西方对古典文献和古典文化的研究,存在语言 学与解释学两个路向,或可对应于中国传统学术中 的考据与义理两种倾向。语言学方法强调以文本为 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考订,来复原文本、解 释文本。这种方法强调扎实的考据,严格以文本、文 字记载为根据,反对空泛之论。解释学方法则选择 了另一条研究路径,这种方法超越了文本本身和琐 碎的考据,以直觉、“同情之理解”等方式来揣度古人 的意图和思想,对古代文献和文化现象作出合理的 解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就是这种方法的代表。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文献学方法大相径庭,更接近于 文艺或文学理论,受到传统古典学家的激烈反对,例 如《古典学的历史》的作者维拉莫维茨就没有把尼采 列入众多的古典学家中。现代学者德里达、拉康、福 柯的学术理路也属于解释学的方法r3 。尽管解释 学方法与上文所讨论的文献校勘方法相去较远,但 其研究方法中讲求的主观理解、分析的因素却也并 非强调客观、忠实原文的文献校勘所能完全拒斥。 校勘中的理校,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的客观”_3 。校 勘中除了对文本进行机械的对校外,也需要在文本 歧异时进行主观上的判断和取舍。所以英国文献学 家豪斯曼说,校勘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发 现讹误是科学,校正讹误则是艺术[4 。校勘技艺的 高低,终归取决于校勘者的眼光和水平,态度是人文 的,“即一个思想试图理解另一个思想的态度”,“眼 光是学者最本质的东西”r4 。 综上所述,西方文献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近代以来,学派纷呈,名家辈出,在文献整理 的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中国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有着悠久、深厚的传 统,但毋庸讳言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 的特点。 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胡适认为,“西方校勘学所用的方法,实远比中国同 18 M.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92:62—63 类的方法更彻底、更科学化”[4 。近代以来的文献 整理实践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但在理论和方法 创新方面则尚有不足。“在古文献学研究中,关于古 文献学理论的研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甚至“有不 少学者认为,古文献学无理论” 。一门成熟的学 科,若满足于经验性的描述而没有发达的理论,是不 可想象的。东西方“古典学”的研究是相通的_4 。 西方文献学理论的系统性、思辨性、科学性,以及融 合其他学科思想的包容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 借鉴。 参考文献 1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 (5):152 2沈卫荣.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文景,2009(3).[2011—09一 O7].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一 174099&cid=529046 3谢灼华,贺修铭.关于国外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研究的思考——论 国外学者的文献观.图书馆,1994(3):1—6 4王玉婷.2O世纪西方文献学发展历程探析.图书馆论坛,2008 (4):53—55 5罗杰・巴格诺尔;宋立宏,郑阳译.阅读纸草,书写历史.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2007:15,161 6 同5:161 7 Harmon R B.Elements of Bibliography:A Simplified Approach. Metuchen,N.J.:Scarecrow Press,1989:6 8费巍.西方目录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图 书情报知识,2008(1):50 9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8:19 1O同9:224 11张强.西方古典著作的稿本、抄本与校本.历史研究,2007 (4):189 12张强.西方古典著作的传承与翻译.中华读书报,2006—3—22 (4) 13 罗丽丽.西方目录学史:发展历程与基本文献.情报资料工作, 2002(6):70—71 l4米辰峰.劳伦佐・瓦拉的生平与思想.史学月刊,2004(8):69 78 15米辰峰.瓦拉批驳《君士坦丁赠礼》的学术得失.史学月刊,2006 (3):98—1O3 16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世界历史,2001(1):111 112 17同1:140—154 19杰罗姆・麦根.现代校勘学批判.见:苏杰译.西方校勘学论著 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3—342 2O师道刚.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析——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山西大学学报,1984(2):92. 21 同9:173 22保罗・马斯.校勘学.见:苏杰译.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9: 23 w・W・格雷格.底本原理.见:苏杰译.西方校勘学论著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9 24苏杰.编译前言.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iii—iv 25路德维希・比勒尔.文法学家的技艺:校勘学引论.见:苏杰译. 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9—120 26同11:181—182 27玛丽・比尔德,约翰・汉德森;董乐山译.当代学术入门:古典 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5 28张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巴黎本中的H本一一兼论西方古典 著作的校勘.社会科学战线,2003(2):268 29 A・E・豪斯曼.《马尼利乌斯》第一卷整理前言.见:苏杰译.西 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30同25:143 31 同25:134—136 32 同22::18 33 同22:46—96 34 同25:126—128 35同23:161 36 同29:14 37 同22:62—63 38同9:178、334、335、336 39同25:145 40 A・E・豪斯曼.用思考校勘.见:苏杰译.西方校勘学论著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 41 同25:152 42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94 43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92:141 44 陈东辉.古文献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通讯, 譬 2008(3):7—8 年 45王立新.古典时代与东方文学研究中的古典学品质与方法—— 第 以古典希伯来文学研究为例.东方丛刊,2010(1):27—44 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济 南,250100 收稿El期:2011年12月5日 (转第88页) 43 管窥日本大学读书运 二rIe5  剑 堂 童垩 墨堡 文部科学省统卦情辗.PISA(OECD生徒 学留到连度蠲查). 1-2011—06一O9].http://www.mext.go.jp/b—menu/toukei/da— ta/pisa/index.htm 同1:7l一7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11年6月15日 A Glimpse of the Reading Movements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Soka Book Wave in the Soka University Li Ka Abstract:In a rapidly developing information age,the manufacturing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as changed tremendously.The traditional role of book,as a major carrier of information,is facing unprec— edented chalienlges.On campus,the difficulties of comprehensive reading,the trend of abandoning library and other problems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students’reading have been revealed.The phenomenal is more obvious in Japan,known as the pione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ading movement Soka Book Wave(SBW),which iS held by Soka University Library,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counter measures taken by the Japa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against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 gies.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positioning. Keywords:University;University Library;Reading Movement;Japan;Soka University (接第43页) The Conception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Western Document Studies and Their Revelations He Zhaohui Li Ping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conceptions,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western doc— ument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First,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ur— rent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term wenxianxue,and gives some solutions. Second,it divides the develop— ment of the western scholarship on document studies into several stages:the studies of Greek and Roman documents in the early stage,the transcription of ancient texts in the middle ages,the formation of modern 誉 在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and the improvement and scientification of document studies.Finally,the au— 第 thors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document studies in the wes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期 methods。which have a scientific style and an inclination of speculativism,and have both the philological di— rection and hermeneutical direction.The achievements of document studies by western scholar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of Chinese document studies. Keywords:Philology;Diplomatics;Documentation;Bibliography;Edition Studies;Textual Criticism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