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 兔子吃的草中有叶黄素,但叶黄素仅在兔子的脂肪中积累而不在肌肉中积累。发生这种
选择性积累的原因在于这种色素的什么特性?
A:叶黄素是脂溶性色素,易溶于油脂和极性溶剂,而极难溶于非极性物质中。
2、 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的胃中没有,你认为
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以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么样?
A:分解反应;消化不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 三
名词解释:
1、 原核细胞: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膜包被的一大类细胞。不含膜包被起来的细胞器。 2、 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包被的细胞。细胞质中存在膜包被的细胞器。 3、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一个配体,即一个能与某种大分子专一结合的较小分子,它与
受体结合后往往使受体分子发生形状上的改变。
4、 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 5、 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
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而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6、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包括微管、微
丝和中间丝。
7、 细胞外基质(ECM):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充质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类大分子物质。构
成复杂的网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育和细胞生理活动。【ECM主要成分是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主要是胶原,它在细胞外形成粗壮的丝】
问答题:
1、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别关键何在? A:有无成型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由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比较简单,内含有细胞质和类核,外面包有质膜,多数在质膜外还有一层硬的细胞壁,使细胞保持了一定形状。
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细胞内有膜把细胞区分成了许多功能区。最明显的是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此外还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四 名词解释:
1、 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绝大多数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2、 协同转运:指专一转运一种溶质的泵又间接地推动其他电解质的主动转运。 3、 主动运输: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4、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5、 载体蛋白:生物膜中运载离子或分子穿膜的蛋白质。
6、 通道蛋白:能形成穿膜充水小孔或通道的蛋白质。担负溶质的穿膜转运,如细菌细胞膜
的膜孔蛋白。
7、 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陷形成膜泡,将物质摄入细胞内的现象。包括吞噬和胞饮。 8、 胞吐作用:运输小泡或分泌颗粒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的现象。 问答题:
1、曾一度认为二硝基酚(DNP)有助于人体减肥,接下来发现此药不安全,因此禁用。DNP的作用是使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增加,因而磷酸化与电子传递不能耦联。试说明DNP何以能使人体重减轻。
A:二硝基酚是解偶联剂,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DNP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因而无ATP产生,氧化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的形式散发。
用二硝基酚虽然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因为人体获得同样量的ATP要消耗包括脂肪在内的大量的燃料分子。但当P/O接近于0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几种,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A: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主要特点:【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代谢能量。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协助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代谢能量。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细胞代谢物等。【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如:Na+ 、K+、Ca2+、Mg2+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
【物质的跨膜运输应该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如果说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就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3、 简述膜促反应的基本特点? A: 五
名词解释:
1、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
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2、 无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也不形成纺锤体,细胞核直
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分裂类型。多见之于某些原生生物,如纤毛虫等。 3、 细胞全能性: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
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全能性:细胞具有能重复个体的全部发育阶段和产生所有细胞类型的能力。】
4、 干细胞: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可分化成特定组织的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
中处于较原始阶段。【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以及构建组织和器官的能力的细胞】
5、 细胞凋亡: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
6、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
过程。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M期分为四个阶段:
前期:染色质缩短为染色体,核膜消失。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进行染色体计数的最好时期。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G1期 间期 S期 G2期 前期 中期 分裂期 后期 末期 转录大量的RNA和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为DNA复制作准备 DNA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通过着丝点连在一起,与蛋白质结合形成2个姐妹染色单体 为进入分裂期作准备 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核膜解体,核仁消失;形成纺缍体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染色体数目最清晰,形态最固定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裂,在纺缍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核膜重建,核仁出现;纺缍体解体;赤道板→细胞板→细胞壁;形成两个子细胞 六
问答题:
动物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A: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功能:保护、吸收和分泌;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收缩;联系、调节和支配各器官的功能; 七
名词解释: 1、 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细菌能够分别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营养
方式。
2、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
方式。
3、 必需氨基酸: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问答题:
1、 试述小肠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小肠的作用是吸收养分及运送食物。经胃部消化后成粥状的食物一点点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粗约5厘米、长约25~30厘米,大约相当于人的12根手指横放的长度。胆管和胰脏分泌的胆汁和胰液也一同流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向下至空肠和回肠部分,肠腔逐渐变细,终端部分直径约为3厘米左右。小肠的黏膜层分泌消化酶,用来消化氨基酸、葡萄糖、甘油酯、脂肪酸等最终的分解物质,并通过反复的收缩和松弛使混合了消化液的食物移动,同时
进行吸收。此运动在将消化液与食物混合的同时,还可增加食物与黏膜的接触,促进良好的吸收。肠黏膜的表面上有无数的被称为绒毛的柔软褶皱,这些褶皱展开时,小肠的表面积可增加600倍,可以大大提高吸收能力。【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小肠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最短,只有20~25cm,空肠和回肠分别约占全长的2/5和3/5。小肠是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小肠长5-6米;小肠上有大量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等,增大吸收表面积;被分解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小肠的多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小肠。 八
问答题:
1、 简述组织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A: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血液。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均可滤过毛细血管壁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2、 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出现水肿?
A:血液渗透压的维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共同完成,若蛋白质不足(即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液的水分向组织渗透,导致水肿。 九
问答题:
1、 试叙述空气中的氧达到组织细胞的途径。
A:首先,是空气中的氧通过口鼻进入咽、喉及气管进入肺。在肺中,氧在肺泡中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使肺泡中充满氧,然后肺泡中的氧再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再由血液运送到组织,离开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穿过细胞膜,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十
名词解释:
1、 发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问答题:
叙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A: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pan)和远曲小管。功能:构成肾的功能单位及尿液的生成。尿生成过程中包括超滤、重吸收和分泌3个过程。在肾小球中进行超滤,滤液经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掉一些溶质和水分,再由肾小管分泌一些溶质,使滤液的成分和体积都发生改变,最后生成尿。 十一
名词解释:
1、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
种生理学功能。
2、 免疫接种:一种免疫预防策略。即将抗原引入机体,人为地诱发和加强针对所引入抗原
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3、 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某种无害)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
(强烈的免疫应答)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对某种无害的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情况称之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4、 特异性免疫:由于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5、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
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
名词解释:
1、内分泌腺:产生激素的特殊腺体。激素直接或经贮存器官间接地释入血淋巴。
2、激素:由特定细胞分泌的对靶细胞的物质代谢或生理功能起调控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分子。【特定的器官或细胞在特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作用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到体液中)。】
问答题:
叙述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A:结构: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功能: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黑激素。
神经垂体本身不会制造激素,而是起一个仓库的作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制造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通过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神经纤维被送到神经垂体贮存起来,当身体需要时就释放到血液中。
垂体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 催乳素:促进乳房发育成熟和乳汁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细胞增大,数量增多
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促进肾上腺皮质细胞增生
促卵泡激素:促进男子睾丸产生精子,女子卵巢生产卵子
黄体生成素:促进男子睾丸制造睾丸酮,女子卵巢制造雌激素、孕激素,帮助排卵 促黑激素:控制黑色素细胞,促进黑色素合成 抗利尿激素:管理肾脏排尿量多少,升高血压 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有助于分娩 十三
名词解释:
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
反射。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
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后,致使该刺激能够引起某一反应。(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系。)【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并经过学习学会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4、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
5、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十四 问答题:
1、叙述内耳的结构和功能。
A:结构:可分成两个部份:一个叫做耳蜗是听觉器,另一个叫做前庭器是平衡器。耳蜗内由膜质管道(蜗管)分成两部分,蜗管之上是前庭阶,蜗管之下是鼓阶;前庭器包括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器是感受身体运动和头部位置的感受器。
功能:(1)维持机体平衡;(2)对声音接受后分析加工--即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声音信息,而后将信息从蜗后传入到大脑皮层(听神经)的听觉中枢。 十五 问答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
①关节面:各骨相互接触处的光滑面叫关节面。关节面为一层软骨覆盖称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它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层,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润滑作用。
③关节腔:就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间所密闭的腔隙。
2、叙述参与骨骼肌收缩的分子种类和收缩的过程。
A:分子种类:肌原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ATP。收缩过程: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动原理,其过程如下:(1)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2)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向终池;(3)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将大量Ca2+转运到肌浆内;(4)肌原蛋白与Ca2+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进而使原肌球蛋白位置也随之变化;(5)原来被掩盖的肌动蛋白位点暴露,迅即与肌球蛋白头接触;(6)肌球蛋白头ATP酶被激活,分解了ATP并释放能量;(7)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曲转动,将肌动蛋白拉向M线;(8)细肌丝向A带滑入,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但H带因细肌丝的插入可消失,由于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9)收缩完毕,肌浆内Ca2+被泵入肌浆网内,肌浆内Ca2+浓度降低,肌原蛋白恢复原来构型,原肌球蛋白恢复原位又掩盖肌动蛋白位点,肌球蛋白头与肌动蛋白脱离接触,肌纤维则处于松驰状态。 十六
问答题:
1、有性生殖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A:由遗传组成存在差异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使合子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从而使后代产生了丰富的遗传性变异,提高了生活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十七
名词解释:
1、周皮:是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通常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及根加粗生长时形成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的一种次生保护组织。
2、木栓形成层:植物的茎和根等进行次生增粗生长,在皮层内形成的侧生分生组织的一种。
3、初生分生组织:是原生分生组织分裂出来而仍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如原表皮层、基本分生组织(紧接于原生分生组织之后的部位)和原形成层(茎初生构造的束中形成层,可以分化出维管束)。
4、次生分生组织:是成熟组织(永久组织)中的某些薄壁细胞如表皮、皮层、中柱鞘等细胞重新恢复分生机能而形成的。如木栓形成层、根的形成层和茎的束间形成层等。存在于裸子植物及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内,一般排成环状,井与轴向平行,所以又称侧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分生的结果,产生次生构造,使根、茎和枝不断加粗。 次生分生组织包括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前者活动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后者活动产生木栓层和栓内层。
5、原(生)分生组织:是种胚遗留下来的一群原始细胞及其紧接的衍主细胞。位于植物根、茎和枝的先端,即生长点,又称顶端分生组织。原生分生组织分生的结果,使根、茎和枝不断的伸长和长高。
6、双受精: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受精现象。一个精核与卵受精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n),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相结合形成三倍体胚乳核(3n)。 7、初生生长:由根和茎的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体长度的增加,故也成伸长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髓和射线
8、初生结构:植物的胚、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组织组成。
9、次生生长:植物的初生生长结束之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特别是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细胞组织所导致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根和茎的加粗。在次生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即次生结构,一般的次生生长包括形成周皮,维管束。大多数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具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0、次生结构:裸子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某些蕨类植物中,由根和茎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产生的结构。
问答题:
1、叙述花药和胚珠的发育过程。 A:
2、叙述根的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A: 十八
名词解释:
1、凯氏带:某些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最初发育阶段,纵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的一条细的木栓质或类木质素的沉积带。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3、菌根:由真菌侵染高等植物根部而形成的共生体系,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类。 4、根瘤: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细菌而形成。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 十九
名词解释:
1、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2 h以上(黑夜短于12 h)才能开花的植物。 2、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通常每天12 h以上黑夜)才能开花的植物。
3、光周期:(1)生物每天在太阳升起和降落之间的总时间长度内暴露于阳光的时间。(2)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度。 二十
名词解释:
1、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2、复等位基因:由2个以上不同成员组成的等位基因系列。
3、质量性状:由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不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4、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呈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5、常染色体: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
6、性染色体:同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如哺乳动物中的X和Y染色体。
7、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
问答题:
1、一位女士的血型为AB型,男士的血型为O型,他们的亲生子女将会有怎样的血型?其基因型又怎样?
答:根据题意,女士的血型为AB型,基因型为IAIB,男士的血型为O型,基因型为ii I I × ii
Ii :Ii (1:1) ,他们的亲生子女为A型或B型,基因型是Ii :Ii(注意:书写IA是不正确的,应该书写为I)
二十一
AABABAB名词解释:
1、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法则,是1958年由克里克(Crick)提出的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包括由DNA到DNA的复制、由DNA到RNA的转录和由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等过程。20世纪70年代逆转录酶的发现,表明还有由RNA逆转录形成DNA的机制,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丰富。
2、基因突变:由于核酸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缺失突变、定点突变、移框突变等,使之不再是原有基因的现象。
3、遗传密码:核苷酸序列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编码20种氨基酸和多肽链起始及终止的一套64个三联体密码子。
问答题:
1、什么是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的不连续性的实质是什么?
答:DNA的复制是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进行的,DNA双螺旋结构在某些蛋白质的作用下解旋,2条链中间的碱基对分开,成为2条单链;以每条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一条新链,新链与原一条旧链模板链再形成双螺旋结构,这种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是从复制子起点开始的。DNA复制时,由于DNA合成的方向是5’→3’,所以一条长链是连续合成,另一条为不连续合成,先合成冈崎片段,去引物后再由DNA连接成一条长链。DNA复制的不连续性的实质是DNA聚合酶延伸的方向是5’→3’。【 发生复制的单个DNA单元称为复制子(repli—con)。每个复制子在每次细胞分裂期间只发动一次复制事件。复制子有控制启动复制的元件,称为复制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有的还有一个复制终点(termi—lus)。】原核生物DNA是单链,线粒体,叶绿体DNA有单链有双链。
二十二 名词解释:
1、管家基因:(1)为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而时刻都在表达的基因。(2) 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对维持细胞存活和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如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所需酶的编码基因等.
2、隐蔽基因:在锥虫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现的一种基因,编码核苷酸缩减的RNA,这些RNA要经过全面编辑方始有功能。
3、mRNA: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产生多肽的RNA。
问答题:
1、在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下列基因的功能是什么?
A.调节基因:参与其他基因表达调控的RNA和蛋白质的编码基因;B、操纵基因:是调节基因所编码的阻遏蛋白的结合部位;C、启动基因:启动子是一段短的核苷酸序列,它的作用是标志转录起始的位点。RNA聚合酶在这一位点与DNA接触,并开始进行转录;D、结构基因:是一类编码蛋白质(或酶)或RNA的基因;E、结构基因Z、Y、A: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透性酶、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
【操纵子模型说明,酶的诱导和阻遏是在调节基因的产物——阻遏蛋白的作用下,通过操纵基因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而发生的。】
二十三 名词解释:
1、癌基因:能诱导它所存在的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
2、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成为致癌的癌基因。
二十五 问答题:
1、什么是群体思想?为什么说它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
答:一群能互相繁殖的个体组成群体。有性生殖的生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完成生殖,群体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微观进化的基本单位。群体思想,即认为一个生物群体是由同种的而又互有差异的个体所组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
二十六 名词解释:
1、物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
问答题:
1、什么是物种?什么因素使有性生殖生物物种既使其自身进化不致停滞,又不使已获得的适应因种间杂交而失去?
答: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单位,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每一个大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个体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并发展。基因交流使有性生殖生物物种既使其自身进化不致停滞,又不使已获得的适应因种间杂交而失去。
二十八 问答题:
1、区别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古细菌、真细菌。
A: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份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这个界别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
原核生物(Procaryotic organism) 是一种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二十九 问答题:
1、简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A:苔藓植物:在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孢子萌发到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雌雄配子,这一阶段为有性世代,从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形成孢子体的阶段称为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互相交替形成了世代交替。
苔藓植物的配子体世代,在生活史中占优势,且能独立生活,而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配子体上,这是苔藓植物与其他高等植物明显不同的特征之一。
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在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中,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从单倍体的孢子开始,到配子体上产生出精子和卵,这一阶段为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亦称有性世代),从受精卵开始,到孢子体上产生的孢子囊中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这一阶段为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亦称无性世代)。
这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完成其生活史。蕨类和苔藓植物生活史最大不同有两点,一为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一为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弱小,所以蕨类植物的生活史是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3、 为什么在苔藓植物中没有高大的植物体? 三十
1、为什么说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
2、节肢动物有哪些特征?从生物学特征解释昆虫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如此繁盛?
3、脊索动物门有哪三个主要共同特征?形成特征的结构是如何发生的,有何功能,有何进化意义?
三十三 名词解释:
1、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三十四 名词解释:
1、群落演替:一种生物群落类型被另一种群落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一定方向性的和可以预测的自然过程。
问答题: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与植物生长型有什么关系? A:
2、什么是演替、演替系列和演替系列阶段?
A:演替:某一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替代的发展过程;演替系列:一个完整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取代的序列。在特定地点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演替系列阶段:
三十五 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3、食物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 4、食物网:根据能量利用关系,不同的食物链彼此相互连结而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