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社区化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经过几次实地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具体实际,积极探索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初步成效。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具有宿州市户籍人口638.93万,其中85%的人口为农村户籍,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宿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宿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总结过去几年在农村社区建设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区 宿州农村 发展方向
农村社区在农村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以农民为主体,同质人口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连接,已归属感比较强的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的开放社会共同体【1】。它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的微观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宿州市胡家、赵家、黄家、陈营子4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还有就是宿州经济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型城市,在一些农村社区存在“386199”现象十分严重: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因而这是宿州市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农村社区在诸多方面异于城市社区,像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相对封闭,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宿州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下辖四县一区,共94个乡镇。 近年来,宿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确立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为主抓手的发
展思路,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心全意图崛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04亿元,较上年净增150亿元,同比增长13.5%。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48.5%,连跨两个十亿元台阶,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均增长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前八位。积极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0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创历史新高。未来五年,是宿州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2】。纵观全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我省支持皖北振兴力度前所未有,宿州加速崛起的机遇十分难得。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民政局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于2007年12月28日和2008年1月10日分别以市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一个是《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方案确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示范工程”20个重点示范村中选择村庄规划较为完善、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特色较为明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砀山县黄楼乡神湖村、萧县白土镇费村、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和灰古镇八张村、灵璧县渔沟镇申场村、泗县黄圩镇三侯村等6个村先期进行。
2、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总结本市经验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带动型社区和一村一社区型社区。 2012年10月19日宿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河南商丘考察,2012年10月30日,砀山县委书记朱学亮,县长王广敏率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镇(园区)主要负责人赴河南永城市参观考察,2013年4月22日民革宿州市委一行到埇桥区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观察了夹沟镇夏刘寨村,桃园镇光明村等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埇桥区新型农村社区的项目规划,资金运作建设规模等情况,并就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3、强化投入机制。宿州市财政已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五化十通十有”标准(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
路、水、电、气、暖、排污、公交、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公共服务设施十有即有学校、卫生服务站、文化健身场所、商场超市、群众工作室、治安警卫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服务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综合服务大厅),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在进一步巩固全市17个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试点工作的同时,宿州市将在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中选择5个村庄,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图纸”继续开展试点;继续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完成15个乡镇清洁工程项目建设,推广垃圾“村收—镇运—县(区)处理”运行模式,逐步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
通过几年的探索,宿州市已在三个方面显现了成效:一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改变了村庄零落分散的现状,优化了农村建设布局,形成了一批人口相对集中、设施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加速了农民居民化。农民进社区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乡村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生活更加富裕。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流转复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宿州市埇桥区作为全国文明农业大区被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社区的定位不准,认识模糊。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就全国而言,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在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换、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对
宿州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社区建设大都靠政府推动,缺少积极的民间力量来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部分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农村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一些居民只要求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而不愿承担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
2、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态度有待提高。皖北村庄的性质,从农民认同和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看,皖北区域农村属于联合家庭主导的村庄类型,但村庄中的家/宗族文化依然很浓,活跃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家庭联合体,构成了村庄秩序和村级治理的基础【3】。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目前许多农村社区居委会成员基本还是原来的村干部。村领导大多数是大家族的领导,不乏有家族斗争,在社区管理中很容易出问题。虽他们之中不乏能手 ,但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在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上有根本性的不同,社区居委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高于村委会。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委会工作具化、复杂化程度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管理服务质量。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的合力有待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虽然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和协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显然是有困难的。“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部分地区虽已撤村建居,但是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职权不清,各政府部门职能工作进入社区独立发展,部门之间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建设机制,整个社区未形成合力,社区建设大量繁杂工作成了社区居委会的“独角戏”。除了履行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外,还必须发展、管理原有的村集体经济【4】。
三、宿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思路
1、合村并区、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选择。宿州
市总人口638.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耕地总面积479521公顷,全市357个行政村,村庄规模普遍较小、布局零散,。在这些市情下,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尤显得必要和紧迫。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合村并区既有利于使村民从散落的状态集中起来,便于管理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同时也空出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便与发展经济。农村社区布局要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 ,充分各种制约要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要在尊重地方习俗的前提下,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
2、农村社区建设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农村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更多的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内部“自我整合的机制”的培育和建立,离不开国家外部整合机制和社区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发动农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依托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5】。社会组织、村民力量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更能够凝聚村民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保证农村社区的长久运行。 3、要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满足群众公共需求。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与拥护活动做起。满足村民需求,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社区
建设才会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拥护。同时社区干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态度是体现社区干部能否正确自我定位,能否处理好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保障。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需要理顺各种关系,强化农村社区功能,以完善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形成有效动员社区内生性资源的机制,以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共建机制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农村社区工作运行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 参考文献:【1】黄小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 【2】http://www.ahzsfw.gov.cn/
【3】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4】 郭鹏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豫北安 阳调查为例 [M],济南:山东人名出版社,2009
【5】周波、陈昭玖,探析新农村建设长效发展的一个有益载体—— 村民理事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