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秦始皇曾下令“焚书”。下列选项中必须上缴政府予以烧毁的是( ) A.秦国官定史书《秦记》 B.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 C.医药、卜筮、种树等书 D.私人收藏的《诗》《书》 答案:D 2.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推崇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3.史学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任务。“新任务”应是 ( ) A.改变秦始皇焚书造成的文化低潮 B.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建立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D.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创造条件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一种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项。 答案:C 4.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推崇儒学
1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知董仲舒主张通过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 答案:D 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发展”是指提出了哪一主张( )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君主专制
解析:“新”指的是以前没有出现的主张,A项是荀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韩非的观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6.在我国古代,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和制度化的主要标志是( ) A.董仲舒倡导儒学 B.汉武帝创建太学 C.汉昭帝扩充太学 D.太学清议的兴起
解析:西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创建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中“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和制度化”的信息不符。 答案:B 7.观察下图,下列相关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
古代太学遗址
A.太学是汉初开始兴办的古代最高学府 B.汉武帝时代太学生员完全来自官僚家庭 C.太学生员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经典 D.太学兴办标志着古代教育系统趋于完备
2
解析:汉武帝时代才开始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中也有来自平民家庭者,西汉地方郡国学校的兴办才标志着古代教育系统趋于完备。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答案:C 8.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C.科举制
B.察举制 D.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重大影响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1)观点:“君主受命于天”。实质目的:神化君主专制统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思想主张:罢黜百家、推崇儒学。重大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促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能力提升
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 D.“天人感应”说
3
解析:“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用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2.据传东汉年间,丁兰“少丧考妣(母),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因邻人张叔“酣骂木人,杖敲其头”,丁兰“即奋剑杀张叔”,郡县官员“嘉其至孝通于神明”,给予表彰。这一民间传闻能够反映出当时( )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百姓深受天人感应论的影响 C.儒学正统地位日趋巩固 D.郡县官员法律观念十分淡漠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丁兰刻木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材料表明东汉时期,丁兰因邻人侮辱代表母亲的木人,便将其杀死,是“孝道”的体现。这一行为不仅未受惩处,反而受到地方官员的表彰,表明儒家的忠孝观念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与宣扬。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故选C项。 答案:C 3.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 ) 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 B.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C.抬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 D.教化儒家主张以取代封建刑罚
解析:“仁”“谊”“礼”都是儒家的思想。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统治。故选B项。 答案:B 4.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
皇帝 汉高祖
举 措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4
汉文帝 汉武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常员、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举遗兴礼”统一人们的思想。这些措施有利于造就忠于封建皇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选B项。 答案: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简编》
(1)结合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的目的,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汉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汉代教育发展在当时的社会作用。
参考答案:(1)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实现思想统一,维护君主专制。背景: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特点:官府重视教育;官方教育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社会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
“大一统”局面巩固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