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正被广泛地运用。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其实质是使学生不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品质和习惯。然而,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问题:
1、分组不合理。主要是按照座位的排列(前后位)分成四至六人一组。这样的分组随意性太大,“合作”变成了“合坐”,使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比较被动,组与组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很难调动。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困难学生只是重复好学生得出的结论,在合作学习中收益甚微。笔者曾听过多节课初中数学课,在组内多是好学生发言,好学生代表小组汇报,教师也缺乏对困难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关注,只注重小组整体的学习结果,导致困难学生把自己的任务让好学生去做。
3、问题设计欠妥当,不适合合作学习。有的问题探索性不强,有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进入合作角色。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一位数学教师设计了“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好学生都感觉比较困难,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4、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技巧,没有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笔者也曾向一线教师作过调查,教师们也反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合作的情况。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比较自私,独立性太强,这就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5、教师指导不到位,不能给予及时的点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布置问题——分组合作——交流分享”这样的顺序进行,过程中教师只是在旁边观看,尤其是在交流分享时,“代表”说的相互重复,这时教师不好打断,往往是很长一段时间就这样“说”过去了,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6、讨论安排过于频繁,一节课安排好几次,这样势必造成每次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再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由于时间不够来个“急刹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合作学习的本意是在让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交在此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见解,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善于与人交流、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笔者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力求与同行共勉:
1、合理分组。分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成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可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即好中差学生交叉分组:一个组的组成结构可以是:优2+良2+可1或优1+良2+可3或良2+可2+差2。这样有利于以优促良、以良拉可、以可带差,不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保证了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当,交流分享时具有可比性。
2、合理分工。合理分工就是一种合作,只有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合作。每一个成员除了要明确本组的共同目标外,尤其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还可以民主推选出正副组长,组长可轮流担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组织、管理、汇总、汇报等体验,把学生的合作探究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合作富有实效性。
3、合理设计问题。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经过精心的分析、比较,挑选那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可针对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生遇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处,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来设计问题。
4、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如:教师在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在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意见”、“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还可以创设情境,如:让爱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这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5、教师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要设法创设种种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及时点拨,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的意识,同时也能及时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来有效地调控教学。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定会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