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
作者:朱灵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融合的学科,是新的语言学分支。它旨在分析和研究语言中的生态因素,提出语言和生态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长期以来,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中存在两种范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前者强调影响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后者着重研究微观方面,分析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学习研究生态语言学,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学
生态语言学,也被称作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属性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学科和生态学科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学科。生态语言学的产生是语言学学科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为解决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问题提供依据。研究的重点是语言、自然生态和语言生态的关系,是把语言归入自然生态体系的一个科学领域。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领域作评述。
一、生态语言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之后被纳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中又指出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的新目标,生态这个词被广泛地使用在多个领域,生态文明问题获得广泛关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自然环境、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生物既可以指动物也可以指植物,包括所有可以生长繁殖的物体;自然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场所;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是生物特有的属性,是此生物区别于彼生物的特征。
自然环境对于生物的繁育和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直接影响着它们的生存和生长的情况。这和人类使用的语言和语言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语言的使用和传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语言的不可能被人类学习和发展。借鉴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
1972年,语言的生态学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豪根提出,他把语言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语言会跟随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存在、发展和演变。就如同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存在其中的各种生物也会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险情,语言所处的环境如果遭到破坏,那存在于这个语言环境的这种语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豪根就是把语言环境和生态环境做了隐喻,把语言的消失比喻为生物物种濒临灭绝。 从上面的概念分析不难看出,豪根的语言生态学理论有以下的主要观点:1.语言体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多样性。就像生态系统一般,自然界存在多种生物,生态体系多样化。语言存在的环境不是真空的,存在各种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由此在这个环境存在的语言也随此变得多样化。2.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同样,自然界的物种存在“食物链”,互为存在。3.生态环境不是一层不变的,语言生态也亦如此,在稳定的基础上一直在不断改变,受到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弱势的语言会被其他的语言改变甚至代替,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4.语言生态学的研究会涉及到濒危语言的保护、语言的规划、语言文字改革规划等内容。豪根提出的语言生态学,就是学习生态学的理论,调查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等。 (三)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模式”
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模式”是上个世纪90年代韩礼德提出的关于语言生态学的另一种研究范式。和豪根不同,韩礼德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他认为自然环境很大程度影响和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很多语言的结构和构成就体现了这个观点,例如,人们以前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自然环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个观念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会把很多表示自然资源的词认为是不可数名词(空气,水)。又如,人类认为自己在整个生态体系中是最高级的,处在等级链的顶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人类的行为一般为主动实施者,而其他物种一般为被动接受者。语言演变过程中,表示人的词汇区分男女不同用词,而其他物种一律用“它”来指代。韩礼德认为语言中这些非生态的观念要对现如今自然资源的破坏负一定责任。语言学家们应该担负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要批判语言中非生态观的使用,要充分关注语言对于环境变化甚至是环境恶化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语言。 二、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语言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具有跨学科特征,涉及语言政策、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变化等多方面。但是具体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围着豪根和韩礼德的两个范式进行的。 (一)语言的多样性与生态的多样性
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明显的地区往往语言也体现出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说明环境形式多样,物种丰富,资源充足,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提供了足够的物资,自然人类文明繁荣,种族多样化,从而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语言的多样演变发展,物种丰富依赖于人类多样的语言,来准确表达。针对语言多样性的消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学者做了研究,通过调查动植物的名称,发现原来是本土的植物,但由于外来语的影响,名称由本土名称变成了外来的称呼,导致人们不认识这一植物,没有加以保护,致使濒临灭绝。由此也可以发现,语言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语言的濒危问题
对于语言的濒危问题和濒危语保护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语言学上的问题了,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国内,对濒危或弱势语言的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濒危语言的研究课题也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先后立项,一些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专著(如徐世璇2001;戴庆厦2004;李锦芳2006等)和论文(如李锦芳2005;戴庆厦2006;孙宏开2006;徐世璇2007等)也先后发表。此外,孙宏开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已出版20余部)和《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已出版30余部)也主要是對弱势或濒危语言的描写和研究。最近,中央民族大学策划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话语材料丛书亦是一项较有针对性的举措。
(三)语言的生态分析
关于语言的生态分析,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1.发现和分析语言的非生态因素;2.构建生态语言体系。
语言的非生态因素是指语言中蕴涵的语法结构、句法结构和构词法等,而这些规则不利于生态发展。如,人们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事物。人们对“猪”的理解就是好吃懒做,除了吃就是睡,可以食用,几乎身体各个部分都可做成美食。“好吃懒做”是人类对猪的主观评价;“可食用”就是站在对人类有用的角度做出的评论,指对人类的益处。而从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各种生物是平等的,并没有优劣之分,不应该用人的主观想法来定义其他事物。语言的生态分析的任务就是要批判这些观点。
由此,还有学者认为生态学里所描述和揭示的世界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有自己的内在结构,而传统的语言描述只是单纯的把世界划分成几个范畴,不足以表现生态的多样性。 三、生态语言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个人研究,没有形成体系和团队;对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深层次系统的分析,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够宽;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根模式”,着重语言的生态保护,对语言的非生态研究不足。应该建立研究体系,完善理论,从理论的缘起、理论的发展到具体的理论知识,形成深层次的学科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科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陈立中,肖绍喜,生态语言学的几个重要议题[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4]李国正.生态语言系统说略[J].语文导报,1987(10).
[5]卢桂荣.英语传播与语言濒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6]王晋军.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
[7]肖仕琼.语言生态与多元文化---基于漳州地区闽南话与闽南文化生存现状的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20009(12).
[8]杨朝军.生态语言学理论概述---兼论《语言:生态学视域》[J].外语教育,2008(1). [9]周利娟,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個值得商榷的问题[J].人民论坛,2012(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