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中国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贡献

2023-10-01 来源:我们爱旅游
 青海社会科学 2019年第4期 

新中国70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贡献

王海飞 龚晓莺

摘 要:新中国建立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本文从物质、制度和理念等角度出发,对70年来中国取得突出功绩并贡献世界的重要基石进行了剖析,基于对应维度详尽地阐释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世界贡献,并提出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应当朝相关方向努力,争取为世界经济社会作出更加有益的贡献:优化数字经济,培育世界经济的优质引擎;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发展中的极端性倾向;强化优质共享,寻求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

关键词:新中国70年 经济社会发展 世界贡献 社会主义 优质共享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9)04-0008-05

作者简介:王海飞,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龚晓莺,女,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穆勒认为,社会经济的进步��表现为社会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加、人身与财产的安全和自由支配权的增加,以及各种合作能力的增加。”[1]显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经济指标的优质增长,都只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微观方面,但却是无需质疑的核心方面。世界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尤其是自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共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和竞争也更加明显。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迁同样是相伴相随的,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在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等诸多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质而言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和重要的现实基础。依托于各方面的战略优势和科学实践,中国不仅促成了自身的积极变迁,还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明确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及其贡献世界的具体表现,基于对发展基石和具体贡献的深刻剖析,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全新方向,对中国和世界都意义重大。

一、新中国70年来中国发展贡献世界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对自身的良性变迁和世界的优化发展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等维度的贡献。接下来,将针对中国在以上领域取得卓越功绩及其作出世界贡献的重要基石等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做出极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考察。

(一)物质贡献基石:中国发展具有目标、生产力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功绩,也是中国发展贡献世界的首8

位前提。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70年内,促成自身和世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层次突破,根本上还是取决于自身有着其他国际主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首先是发展目标具有前瞻性和世界性意义,尽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但本质方向都是趋同的。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社会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优越条件;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社会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并最终建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想社会”。再者是中国在生产力方面具有相对特殊的优势,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浑浊”状态,经济社会饱受战争和动乱的摧残;而建国以后,我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体系,使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有了改善,从而进一步释放了被禁锢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更加可靠和厚重的基础。最后是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人力资本方面占据着重要优势,其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有效建设和正向发展,建国早期,中国充分激发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动性,发挥了所有进步力量的作用,完成了修复经济社会创伤、发展科学文化和建设重大工程等突出任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以强大的市场活力激发出人们日渐高涨的生产热情,此外,随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此类优势,都为中国创造瞩目功绩并贡献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二)制度贡献基石:中国机制的优化有赖于主客观发展条件的持续完善

70年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等制度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内部却每时每刻都处于持续优化的进程中,并对全球格局和制度变革产生厚重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制度的良性变迁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主要在于内部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在发生着积极和正向的变化。首先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自觉的自我优化意识,革命导师曾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2]435,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都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以上观点,这从建国前后党领导民众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社会改造和改革发展的客观事实中都是可见端倪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自中国的公有制基础确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有政治和社会等制度进行“反对”的性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再是以变革根本经济和社会等制度为目标,而是着眼于对现存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等做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恰如其分的优化调整,而绝对不是要进行所谓的“颠覆性反对”;再者是中国的国家体制决定着党和人民对经济社会治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由于中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际主体,其社会生产和分配都具有公有制的客观属性,使得党和社会民众能够在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立场上以人民为根本,并致力于实现全球的非零和发展,而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般受到资本及被资本异化的公权力的牵制,最终导致各种难以控制的现实困境;最后是中国拥有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70年来,中国依赖于在所有制和领导体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起相对健全、完整和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对不协调的生产关系、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不科学的发展理念都做了相应程度的优化调整,带领中国民众度过了诸多的发展难关和社会危机,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并为中国发展作出世界贡献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现实条件。

(三)理念贡献基石:中国正确地处理了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前行方向,根本上取决于特定国家和地区所践行的发展理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历经变革,基本形成了符合自身国情和历史大势的系统体系,有效地助推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本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革命导师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道出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键地位。70年来,无论经历何种波折和困境,中国都坚定着为民众服务的底线,致力于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办好所有工作的根本遵循。客观而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都是建立在确保人的正向发展的基本前提下,中国坚持认为,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确实有意义和价值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共享和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其也必然依靠经济社会的推进来完成优化自身的使命。只有建构起以有效推进

9

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和政治等社会体制及相关发展理念,并在经济社会中认真加以贯彻和落实,才能带来人和所处社会的同步和高效发展。正如革命导师所言,“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3],其阐释了在经济社会的分配方式中,坚持以促进社会成员能力提升为目标的重要性,即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革命导师的相关著作和研究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论述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寻和发现。

二、新中国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贡献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社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前文已经分析了其发展的重要基石,接下来将着重论述中国发展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概括而言,即培育了积极的建设主体、贡献了宝贵的体制经验、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动能。

(一)物质文明贡献:消减普遍贫困,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积极的建设主体

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功绩,而经济指标的增长则是其中的核心部分,经济方面的迅速推进为世界经济社会的良性变迁奠定了关键基础。

一方面,中国实现了世界减贫的关键目标。缓和贫富矛盾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是努力增进经济社会中可供分享的发展果实,并对其进行更合理的分配。近些年来,在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依托于党的领导和现实政策的支持,中国减贫工作有了相当程度的实效性发展,基本消灭了绝大部分地区的贫困现象。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新兴国家,逐步演变为敢于同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理性竞争的强势经济体。2008年,中国就步入了世界银行收入定义下的中等国家行列,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了3292美元的关口。[4]102007年,中国就占据着之前25年内67%的世界减贫功绩,而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总数有75%来源于中国。[4]23自2013年到2016年的三年内,中国有5564万农村人口脱贫,年均高达1391万。[5]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培育了世界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主体。人是经济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7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波折不断,甚至经历过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在党的有力领导下,依旧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贫困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其在人类社会中从未消失。但是,拥有最大人口基数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不断消减贫困的同时,造就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建设主体,激发了广泛的生产积极性,并消减了经济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依托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减贫工作,脱贫民众变成世界经济社会建设的劳动者和中坚力量。

(二)社会制度贡献:主动寻求变革,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宝贵的体制经验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体制影响下,中国在各方面都推行了制度变革,促使经济社会取得了战略性发展,从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1978年推动改革开放,再从1992年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到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都是社会主义中国主动寻求制度变革并积极付诸实践的现实体现。不可否认,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不仅帮助自身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神话,还给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并为世界经济社会的深化发展贡献了全新的方案。

一方面,中国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极具现代性的治理模式。经济指标的增长和社会治理的优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建国以来,中国制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都以具体机制等形式为全球社会治理贡献了自身所特有的智慧。一是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使全球社会治理模式更加具有现代性。7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未曾动摇自身的本质原则,但在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制度变革中,付诸了积极向上的行动,促成中国乃至全球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使其更好地同现时代有效接轨。譬如,在积极模式的治理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比重在2008年就高达7.9%,同比1978年增长了7.1%,从1978年世界第29名步入全球前三的行列。[4]10二是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为全球经济社会治理积累了体制经验。70年来,中国完成了艰难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振奋人心的对外开放,并推动了举世瞩目的全面深化改革。不难发现,同这些重大变迁相伴10

相随的,就是中国经济社会中各项制度的优化和完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有效变革及其功绩,都是党带领国家和人民取得的,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换来的。

另一方面,中国制度的变革优化了世界格局并催生出多元竞争机制。70年来,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壮大了自身,使全球经济政治力量布局发生变化,催生出世界多元化的竞争机制。一是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对全球格局的优化建构有推动作用。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不仅对治理体系优化及其现代化有重要意义,还在建构全球新格局中发挥了明显作用。以社会主义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壮大,有望或已经使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状态发生改变。正是因为中国主动寻求变革,不断完善自身各项制度,曾经积贫积弱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了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理性竞争的自信和勇气。二是中国制度的有效变革对世界多元化竞争机制有催生效应。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格局,以及有利于少数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机制,并不符合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背离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道义要求。而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有效变革,凭借自身独有的战略优势,潜移默化地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推向世界舞台,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自身不断变革的体制机制来影响世界,给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竞争机制。

(三)发展理念贡献:积极推动创新,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内生动能

新中国70年来,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历程里,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发展理念,并不断促进其优化升级,使之成为极具特色、符合实际和科学合理的新兴理念。70年来,中国发展理念顺势而行、积极变革,形成当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线的新兴形式,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动能。

首先,中国发展理念的优化升级为世界经济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70年来,处于不断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发展理念,以不同的着力点为纽带,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走向更高层次。中国经济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在体制机制及具体举措上都有显著差异,但都很好地结合了当时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逐步提出了开放和共享等新的发展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世界融为一体,在释放自身潜力的同时为世界经济社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现价美元)从1982年的43000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4209530万美元,2017年更是高达16822358万美元左右[7],这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理念的现实功绩。

再者,中国发展理念的持续优化为世界经济社会提供了更强的动力。70年来,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创新,在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契机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更加持久的动力。新兴理念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拥有了持久的发展动力,而不是短暂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譬如,在对外开放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现价美元)1992年仅为430334万美元左右,而到了2002年则为6922643万美元左右,2017年更是高达50438084万美元左右。[8]假设失去优质理念的支撑,此类发展功绩皆为空谈。

最后,中国发展理念的积极发展为世界经济社会带来了健康的机体。一方面,推动全球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理念的有效创新,促进了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的转型升级,解放和发展了绿色高效的生产力。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理念及其具体实践都不尽相同,但其对中国乃至全球产业转型的作用是清晰可见的。在忽略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的条件下,唯有以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带来更加显著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促进全球国际主体的高质量共享。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社会是大有裨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完成从基础型产业向技术和服务型产业的转变,在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生态环保和提高效率效益等方面成效显著,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共享。譬如,自1990年到2000年,中国森地比(森林面积/土地面积)从16.74%左右上升到18.85%左右,2016年更是高达22.35%左右。[9]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跨入新的世纪,全球发展局势也趋向于复杂化、数字化和多元化。新形势下,

11

中国应当积极强化诸多层面的发展优势,致力于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贡献于世界。

(一)物质建设方向:优化数字经济,培育世界经济的优质引擎

在时代不断更替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可能一成不变。新形势下,向传统模式“要动力”已经不再实际。假设无法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到增长的新基点,就难以实现自身的长远和深入发展,对世界经济社会作出贡献也将变成空谈。一方面,中国要开发利用好当代技术平台,引领数字经济的新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现状都有了颠覆性的变革,社会主义中国亦进入了新时代。在现代科技和网络不断精进的条件下,数字经济在全球大行其道,社会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高质化和精细化。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民众生活便利性提升的见证和高质量社会推进的现实表现。基于此种形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唯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速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方可在新的社会浪潮中夺得主场优势。另一方面,中国要优化技术生产力,打造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新变化,都是技术化和精细化的现实结果。众所周知,在漫长的社会治理下,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文化条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民众不再满足于生存的需要,而是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中国在前70年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果,但全球局势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要继续推动自身的新兴发展,努力开发和利用新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平台,依靠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制度优化方向: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发展中的极端性倾向

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具有渐进性,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对外开放,是在逐步推进的历程中实现的。一方面,中国要重视国内改革和国际开放的过程性。近些年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强,但其公有制的属性从未发生改变。中国并不刻意追求效率和速度,无论是对内发展还是对外开放,都是依托于既定的发展原则和政策方针而行。譬如,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选择,是有限制和讲原则的发展机制,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在全球化总体趋势日渐强化的现时代,中国始终都要加强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规制。另一方面,中国要抵制发展中的不良倾向。放眼当下世界,不难发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许多弊端和极端性倾向。人们往往都在不断追求效益,而忽略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盲目崇拜发展速度,还是坚持过度的对外开放,抑或是以美国当下宣扬自身优先为代表的逆全球化倾向,或将世界经济社会带入混乱的泥潭。面对此类弊端和极端倾向,中国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具体领域内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政策,强化关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规制力度,以期为世界的平稳和健康发展助力。

(三)理念升华方向:强化优质共享,寻求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

长效和优质的共享,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真谛。一方面,中国要以党的领导体制为后盾,继续创新和践行优质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不仅促进了自身和社会的积极变迁,还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变革。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缔造出开放、绿色和持续等科学发展理念,并使其得到了持续完善和有效落实。接下来,中国仍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南,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信条,将促进人的发展当成长期目标,领导中国从新时代走向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中国要强化系统的利益共治,谱写全球共享发展的新篇章。中国要在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的进程中,强化系统共治的发展机制,加强同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联系,在理性竞争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利益基础,在追求深度合作的前提下强调“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均衡,谱写全球共享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的发展道路提升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全世界的战略地位,丰富了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即使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在追求经济利益,但过往中国依托自身的积极变革和深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奇迹,从未以牺牲他者的正当利益为代价,也没有葬送生态环境来实现自身效益,更没有制衡任何国际主体的合理发展。

(下转第38页)

12

铁矿石分销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电子仓单管理体系、交易体系、物流监管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信息系统集成等综合配套服务,做大铁矿石线上交易。三是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中澳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国际高端动物蛋白冷链物流配送基地,依托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建设进境粮油保税交易加工基地。

(七)以机制、项目和市场为纽带,促进“大合作”充分发挥江海联运服务的枢纽作用,有效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和互补发展。完善沿江沿海协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建立“2+N”长江工作协调机制,适时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制定年度合作内容和计划、定期总结评估合作经验和成效、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充分发挥长江港口物流联盟作用,加强与沿江港口联络合作,合力推进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化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三)完善考核机制,形成推进合力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量化考核内容,强化对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的责任制考核。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研究,创新工作方式,狠抓项目实施,合力克难,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四)强化人才保障,提升研究能力

完善人才和培养机制,依托院校和科研平合,加大对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现代物流、海事法律、航运交易等人才培养。利用新区人才新政,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海洋产业人才、自贸人才和领军型团队,打造一支适应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现代人才队伍,提升战略实施路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宪,朱道立.选择与判断-AHP(层次分析法)决策[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2]茅伯科.航运服务业在我国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港口经济,2010(3):20-23.

[3]王坤辉.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策略与战略考量[J].现代物流,2015(11):50-60.

[4]杨传堂.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强力支撑[J].全球化,2014(8):5-12.

[5]张旭亮,李仙德.建好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7(7):78-83.[6]辛曼玉.“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5(16):90-92.

[7]刘长俭.“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方向[J].港口经济,2016(12):12-17.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力度

充分发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领导小组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功能,建立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继续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对接,争取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加大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江海直达船舶、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的支持

(二)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

各成员单位要将各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排出工作推进的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重大项目、重大工作实施领办制,集中突破实施过程中要素、政策等制约瓶颈。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细

(上接第12页)

参考文献:

[1]张旭昆主编.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4]陈东琪,邹德文主编.共和国经济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黄承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方案[N].人民日报,2017-07-20(003).[6]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

[7]世界银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中国(BoP,现价美元)[EB/OL].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BX.KLT.DINV.CD.WD?view=chart,2019-04-09(检索).

[8]世界银行.高科技出口(现价美元)-中国[EB/OL].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TX.VAL.TECH.CD?locations=CN&view=chart,2019-04-09(检索).

[9]世界银行.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中国[EB/OL].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LND.FRST.ZS?locations=CN&view=chart,2019-04-09(检索).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