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胡文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维方式和
行为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学生管理者通过
和建全,对于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等所带来的差异进行需求分析,这样的激励显然缺乏基础内容,不能有效激励学生。
2激励缺乏用明确目标引导学生。高校
学生管理者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
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学生需要,合理设置激励目标,激发学生内9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我教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激励问题分析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管理者运用激励理论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些
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不再进取,有些学
往往关注优秀学生群体和。后进’学生群体,对众多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群体很少关注。对普通学生的管理,既缺乏对个体的深入了解,也缺乏对个体的有效激励方式,往往根据自己对普通学生个体为数不多的了解和猜想用较为空泛的目标进行激励或
直接用优秀学生的标准进行要求,没有结
一、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激励是指行为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个体动机,使个体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并朝着主体所期望目标方向前进的过程。激励理论是以人性化教育为基础的柔性管理,既重视个体外在物质需要的满足,又重视个体内在精神需要的满足。激励理论的思想体现了管理进程中所需要的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和公平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疏导性原则的有效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体系,增添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促进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学
校的管理工作。可见,把激励理论运用到学
合学生优缺点,有的放矢,用明确的目标加以激励。这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目标
激励不能有效引导和调节学生的价值取向
生学习表现一直很差,有些同学成绩时好时坏,有些学生成绩还好但总是惹事生非,有些学生一次挫折之后一蹶不振,有些学生屡教不改总是违反校规校纪,有些学生
做事拖泥带水不干脆,有些学生干部做事
和行为方式,达到激励的目的。
3.激励缺乏公平合理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往往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对不同的学
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惩罚措施,对同
不负责任,…一。这些问题常常使高校学生
管理者感到不安和困惑,从激励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处理这些问题,体现如下:
1.激励缺乏心理需求分析。人的需要既
样性质的事情处理存在差异。然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公平合理
的对待,不认同同样的成绩奖励不一样,同
样的错误处罚力度不一样。所以,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同样性质事情有差异的管理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收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在学生中造成不公平处理的负面影响。
有起着基础保障作用的物质需要,也有起着激励作用的精神需要。而且这些需要随着学生年级的不同、担任社会职务的不同、生活学习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高校
学生管理者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
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符合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偏激行为的引发,体现了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正公平的民主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管
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
可供选择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或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高校学生管理者往往以统一的要求管理学生,以统~的标准激励学生,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对学生个体因年龄和心理特征
“培养。就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辅导员队l伍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I素质,逐步建立~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素I
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专业
三、运用激励理论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运用激励目标,公正公平开展,引导学生朝向积
。提高”就是建立“学习型”、。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是一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统一、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借鉴当前学习型组织的蓬勃烂起,辅导员的角色也要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学习型
转变。
应创造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舆
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入、建立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负有在思
●¨.●¨..’●_.●..●.¨●....J..--●..●.‘●‘●。h-¨●.…●.…~._'●一●.…●b¨~…J_…。●…●‘m●.¨--~…●….●...●~●….●¨.●…●…●,¨.‘●,”.●_.1.●….●¨.●.1l‘.…●…
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严格管理。就是学校要建立严格的辅
导员工作考评制度,要职责明确,奖罚分
明,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将辅导员的工作量化,弱化监督监管机制,实行岗前述职,全程监督,多
考评的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
动态管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实效性。
“培养提高”是一项渐进性的活动。
化工作队伍。学校应按照学有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原则,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教育培训为重点,以辅导员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全
位、多层次地
对辅导员开展培训,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氛围、逐步建立专业化制度保障体系、创造专业化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
极方向前进,从而完成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过程。而激励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就分别分析了什么样的需求激发行为、怎样的目标激励方式引导行为和怎样才能维持行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良性循环流程。所以,下面分别运用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谈谈如何运用激励理论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有效运用双因素理论,正确分析学生需求,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向对象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对200个会计师和工程师进行需要满足的激励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可以说从另一个角度把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他认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认同感、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地位提升、个体成长与发展,这种因素能够给人带来满意,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激励个体去完成工作;而保健因素包括工作和学习条件、薪水高低、与同事和同学的关系、安全、地位、规章制度以及监督等,这种因素不能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但是缺乏这些因素却会导致个体的不满。该理论启示我们,只有调动学生的激励因素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双因素理论引入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学生管理者要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学生管理中的保腱因素和激励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激励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的环境和规章制度等外在因素就是保健因素,如果缺少了这些因素,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消极情绪;具备了这种因素,则能预防和消除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学生管理者要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因为住宿等后勤设施较差、周边治安环境不良、学生管理不到位、教学师资跟不上等而引发学生的不满。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学生对现状产生满意感,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的效率。学生管理者要通过学科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文艺演出、体育运动、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乐观性,通过分担责任、给任务给机会、共同工作等
式激发学
生工作主动性等。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赞美和表扬,让学生有。说”的权
利,使自己有“听”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这样学生也会高度认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大提供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2.有效运用期望理论,合理设置目标,创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引导效果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从公式可知,如果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发的动机越强烈,唤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期望理论启示我们,一个有价值的适当的目标,将给学生以信心,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向前。期望理论引入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学生管理者根据期望理论的原理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期望目标,使每—位大学生都有学习好、生活好和工作好的信心,不断茁壮成长。首先,促使学生能够清晰的分析自己的能力,准确的估计自己的水平,通过分析主观和客观条件,给自己树立一个适当的期望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太高或睡手可得,都会导致没有干劲,缺乏内部动力,而导致失败,最终学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其次,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让学生看到获得成绩之后能够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肯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不断努力和付出,并收获成果。再者,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自我的目标期望值。譬如,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学生管理者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学生集体活动参与中多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期望目标的有效激励,将使得学生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长远的学习目标和主动的工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环境,为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卓越成效提供保障。
3.有效运用公平理论,赢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任基础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
斯于1956年提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平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值,更关心报酬的相对值。纵向比较,个体得到的报酬与过去比,如果一样多,一般不会产生不公平感,如果报酬比过去少,就感到不公平,如果报酬比过去多,又感到公平。横向比较,个体与他人得到的报酬比,即社会比较,如果一样多,一般不会产生不公平感,如果报酬比他人少,就会感到不公平,如果报酬比他人多,又感到公平。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如果感到不公平,就会心理失衡,产生抵触、怨恨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甚至打击报复他人,让他人的报酬也变少,以此来降低自己的不公平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公正公平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积极性有很大调动作用。公平理论引入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求学生管理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有高度地公正公平意识,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平等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同样,学生管理者也只有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为人处事,才能取信于学生,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保障顺利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地说,在接待学生过程中,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特长的多少或熟悉程度等,而区别对待学生;在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任人唯能,而不任人唯亲;在学生荣誉和奖学金评比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共同参与;在学生入党和学生就业推荐过程中,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不弄背后“交易”等等。只有这样,公平理论才落到实处,学生和管理者的关系才融洽,信息沟通渠道才畅通,工作开展才掷地有声;否则,脱离了基本的公平管理,学生的不公平感就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学生就不会配合学生管理者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就没法有效展开。
总之,运用激励理论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要把各种激励理论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取长补短,选择最佳的激励时机、有效的突破口,公平合理激励,才能取得激励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突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
(作者单位系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
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