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畜禽有机养殖专家指点 (18)

2022-08-22 来源:我们爱旅游
青年母鸡育雏要点

获得高品质的青年母鸡是达到高产的第一步。因此就育成期的九个要点加以说明。

1、体重是品质的基准之一:育成期的体重是品质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雏鸡开食后7~10天间,随意抽100只鸡每天进行个体体重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标准体重经常进行比较与研究,再决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所测体重的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其后产蛋成绩良好。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必须查明其原因及时采取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是限制饲料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体重。

作为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要有70%以上的个体,其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就算鸡群的体重整齐一致。

2、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的则断喙不足,还有的烧坏舌头,在断喙时下嘴比上嘴留得长,成功的断喙其后不会过分伸长。

3、避免密饲:通常,鸡舍面积夏天要宽敞,冬季较狭,春秋天介于两者之间。

4、光照管理: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

关于光照程序有各种实用性的方法,究竟哪种好?要根据鸡舍是开放式的,还是密闭式的;或者是春雏还是秋雏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即要由各鸡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关键的一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例如:

若在育成期采用相当长的光照时间,而转入成鸡舍时日照时间是变短的季节,这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不能使鸡群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5、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主要是病毒性疫苗类型,接种方法要根据本地区鸡病发生状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6、控制鸡病的发生:现在育种公司、孵化场、育成公司从过去产蛋鸡舍的饲养密度等考虑,利用月田源抗体的雏鸡来生产青年鸡。

7、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影响: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状态有明显的关系,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饲料。喂料时,育雏前期床面铺上报纸或是活动纸板。将饲料加水浸湿((用手握成团、手松后即散开为准)后撒在上面喂给。前三天用此法喂料,从第四天起用此方法给合加料槽饲喂,第6~7天过渡到全部用料槽饲喂。初产前二周就要增补足够的钙,对开产早的青上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8、青年母鸡的转群:青年母鸡迁入成鸡舍应在开产前进行。移动时捉鸡的方法要注意,因为迁移鸡舍对母鸡易受各类应激影响。育成期间用同一给料机和饮水器时,移动后用其他类型的器具给料、给水,则要数天后才能适应。这样,就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下降。

9、20周龄的体重:20周龄时的体重,希望达到种鸡饲养手册规定的体重标准,20周龄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若过大或过小都将对产蛋产生恶劣影响。

有报道指出,若初产时体重不适宜,则产蛋个数和平均产蛋重就降低,死亡率就增高。

秋冬季如何消除免疫抑制影响?

1.种鸡接种REOK、传贫、MGK、IBDK疫苗,切断母源传播途径。

2.今年雨水大,饲料中霉菌毒素呈现较大的危害,鸡只食后造成免疫抑制和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霉毒清,彻底清除霉菌毒素,消除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3.疫苗接种,特别是活苗接种时配合新必妥同时滴鼻、点眼或饮水,提高疫苗免疫效果,防止免疫失败。

4.疫苗接种期间避免乱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

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禽饮水免疫操作把握三环节

农民养殖家禽,给家禽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是减少家禽发病,降低淘汰率,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给家禽免疫接种常用的有点眼、滴鼻、刺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气雾免疫和饮水免疫等多种免疫接种方法,而饮水免疫具有省时、高效、操作方法简便,且可避免频繁捉提家禽而减轻应激反应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与其他免疫方法相比较,家禽饮水免疫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要有效地提高饮水免疫的免疫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免疫失败,养殖户在具体操作时务必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1.饮水免疫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并非所有的疫苗都适合于饮水免疫,如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鸡痘甘油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等。如对不适合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免疫的疫苗而采用此法免疫,那么只会造成免疫失败。而适合饮水免疫的疫苗是高效价的活毒弱疫苗,如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禽霍乱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同时,要确保饮水免疫的质量,对劣质、过期、保管不当的疫苗应绝对禁止使用。

2.稀释疫苗应把握适宜的浓度和适度的用水量。采用饮水免疫稀释配制疫苗可用深井水或凉开水,饮水中不应含有任何使疫苗灭活的物质,如氯、锌、铜、铁等离子,此外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不可有消毒剂和洗涤剂等化学物质残留,饮水的器皿不能是金属容器,可用瓷器和无毒塑料容器。饮水免疫的疫苗应保持适当的浓度,疫苗用量一般应高于其他途径免疫用量的2倍-3倍,稀释疫苗的用水量应根据家禽大小来确定,可参照如下用水量:1 周龄-2周龄,每只8毫升-10毫升;3周龄-4周龄,每只15毫升-2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20毫升-30毫升;7周龄-8周龄,每只30毫升-4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40毫升-50毫升。稀释疫苗宜将疫苗开瓶后倒入水中搅匀,为有效地保护疫苗的效价,可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0.2% -0.5%的脱脂奶粉混合使用。此外,配制好的疫苗稀释液严禁受阳光直接照射,如在炎热季节给家禽施用饮水免疫时,应尽量避开高温时进行。

3.饮水免疫前后应控制家禽饮水和避免使用其他药物。施用饮水免疫前的家禽,应提前3小时-5小时停止供水,具体停水时间长短可灵活掌握,一般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家禽饲喂干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短些,在天气寒冷的冬春季节或家禽饲喂湿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长些,使家禽在施用饮水免疫前有一定的口渴感,确保家禽在半小时内将疫苗稀释液饮完。为保证家禽机体饮用后充分吸收药物,在饮水免疫后还应停水1小时-2小时。此外,家禽在饮水免疫前后24小时内,其饲料和饮水中不可使用消毒剂和抗菌素类药物,以防引起免疫失败或干扰机体产生免疫力。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禽类营养与免疫的关系

禽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状况,而影响禽机体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品系)、年龄(日龄)、营养和各种应激等,其中营养是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人较易控制的因素。

一、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营养中最重要的营养素包括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必需有机元素等。

1.蛋白质对免疫的影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许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关于鸡饲料中蛋白质与免疫力的关系,一般以鸡饲料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为中心进行研究。1992年高桥认为:当肉鸡饲喂缺乏蛋氨酸的饲料时,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要比饲喂蛋氨酸充足的饲料低。

2.脂肪对抗体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其中主要是脂类。而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在受到抗原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许多新的免疫细胞,这就需要脂肪。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脂肪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而且是免疫反应的调节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饲料中脂肪含量和种类的影响。动物缺乏脂肪酸可使淋巴组织萎缩,降低对T依赖和非T依赖抗原的抗体反应,反之动物饲喂高脂食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提高。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过量均会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3.糖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糖蛋白来实现,细胞免疫*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来识别外来抗原而进行。糖蛋白上的糖对其功能至关重要。抗体也都是糖蛋白,糖基的功能也可能与补体有关。因此,糖与免疫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另一角度看,免疫过程的细胞分化、增殖及抗体的合成等都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糖。

4.维生素对免疫的影响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天然有机小分子。维生素与免疫的直接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维生素是许多酶的辅酶或辅基,间接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DNA、RNA、抗体的合成等。其中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粘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抗体形成、T细胞增殖、单核细胞的吞噬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维生素E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特异抗体反应,促进脾脏巨噬细胞形成以及增生巨噬细胞。已有大量试验证明,在动物最低需要量基础上补充维生素E能提高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研究表明鸡饲料中添加300IU/kg,即达到需要量的6倍时,可使鸡对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抗体效价和吞噬细胞的活动机能提高3~6倍。

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和抗感染的作用,增加剂量能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降低了某一类应激因素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

5.矿物质与免疫的关系

矿物质是有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如硫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磷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有的是酶的辅基或辅酶,如钙是淀粉酶的成分。矿物质元素还参与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通过渗透压调节体内水分的分布,对体内各种反应有催化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铜缺乏会减少抗体反应,诱发老鼠促细胞分裂剂芽生和淋巴细胞反应;增加家禽日粮中的铜也就增加主要的抗体反应。对于哺乳动物和家禽,也证实锌缺乏会抑制免疫功能。

在含钠0.36%、含氯0.07%的鸡基础日粮中,阶段性地添加食盐至含量0.75%,结果表明,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鸡的抗体值也增加。

硒与免疫的关系已受到普遍重视。硒具有增强免疫反应的能力,缺硒动物巨噬细胞抗体产生功能、细胞免疫机能均下降。目前认为其免疫抑制机理与缺硒引起含硒酶活性降低有关。

锌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法氏囊是鸡的中枢免疫器官,缺锌使鸡法氏囊的淋巴小结皮质变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髓质疏松。

钙是淋巴细胞的调节剂,对免疫系统有多种影响,并与锰有相互作用。

锰缺乏或过多都会抑制抗体的生成,锰盐的抑制趋化性,影响嗜中性白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其他元素如铅、镉、汞等重金属过多也可导致动物发生免疫抑制。因此,环境污染也会使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养殖业应根据禽类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调整家禽的营养素需要量,以提高禽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二、免疫反应对营养的影响

免疫反应被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一是非特异机制,它保护宿主排除病菌,或在宿主体内创造一个不利于许多病菌的环境。阻止病菌进入和生存的屏障包括皮肤,胃肠道的粘液和凝集素分子、沉淀素分子、应激阶段蛋白、溶菌酶等。这些机制是非特异的,因为它们并不是针对特种的病菌;许多不同的病菌能诱导相同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是非特异的,对宿主的影响是系统的遍及全身的。发烧、

恶病质和食欲减退是所有炎症反应对全身的影响。在这期间,动物的营养需求会增加。第二方面的免疫反应是特异的免疫反应,如特殊的抗原引起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反应。禽类的特异的防御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如先前所讨论,涉及到特异反应的细胞类型的营养需要比新陈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营养需要少。

总之,通过许多机制,日粮的成分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力。一些营养素能增加免疫反应,其它的能减少免疫反应。一个合适的各种成分平衡的日粮,对于确保禽类的生存和恢复感染的能力是必要的。

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种蛋的受精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更影响到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能有效地提高供雏数量,最大限度的挖掘种蛋的利用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因素很多,现就主要的几种因素介绍如下。

1、公母比的配置

公鸡与母鸡正常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种鸡群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公母比失调,无论公鸡多,还是母鸡多,都会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公母比一般确定为1∶8~12,即8~12只母鸡配1只公鸡。

2、种公鸡的选择

公鸡的健壮与否,是影响受精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种鸡育雏、育成中,特别要注意公鸡的发育情况,定期称重,性成熟的公鸡必须达到饲养手册所规定的体重标准,太瘦小的公鸡必须淘汰,不能作为种用。在抓鸡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损伤公鸡的足、腿部,以免影响到以后种公鸡交配。公鸡断喙不正确也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

公鸡的精子活力低、数量少同样也会影响到种蛋受精率。正常的要求每次射精至少要在5000万~1亿精子。

3、维生素缺乏及补充

维生素是家禽维持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B2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较大。

3.1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能引起母鸡产蛋率下降,胚胎错位;公鸡性机能降低,精液品质退化。种鸡维生素A的需要量,日粮中需有4000IU/kg,维生素A缺乏时可按维生素正常需要量加大3倍以上混料。

3.2维生系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它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缺乏维生素E时,公鸡易发生睾丸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使蛋鸡所产的蛋受精率低,孵化率低。根据笔者在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在种鸡饲料中添加20~40mg/kg维生素E原粉,可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5%~10%。发生维生素E缺乏时,可在日粮中添加0.5%植物油或直接添加维生素E。

3.3维生素B2维生素B2,是体内黄酶类的辅基,在生物氧化的呼吸链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维生素B2缺乏时母鸡则出现产蛋减少,受精率低,孵化率下降等症。发生维生素B2缺乏时,可用维生素B2针剂注射或内服维生素B2片,种鸡内服用量10mg/只,连用7d。

4、微量元素缺乏及补充

4.1铁铁是机体内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须物质,蛋中也含有铁,所以铁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关。鸡对铁元素的正常需要量为80mg/kg体重。铁可以从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氧化亚铁等中获得。可在饲料中加入132~199mg/kg硫酸亚铁(含量20.1%)。

4.2铜铜对铁的利用有促进作用,能促进铁的吸收作用。铜缺乏时,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影响到产蛋量,降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铜可以从硫酸铜、氧化铜等中获得。正常需要量为4mg/kg,通常日粮中加入硫酸铜(25.5%)20mg/kg。

4.3钴钴为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钴缺乏时能使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钴可以从维生素B12或硫酸钴、氧化钴等中获得。

5、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对策

5.1疾病、霉菌毒素的影响很多疾病都能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和种蛋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支气管炎等疾病。只要在生产中搞

好种鸡的疫苗免疫,制定出正确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消毒,保证环境的卫生安全,以防为主,就能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受精率的影响。

有些霉菌在生长时会在饲料中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鸡生长率降低,产蛋率下降,对肝、肾及其他主要器官产生伤害,也使种鸡受到影响。生产中应不饲喂霉变的饲料,以防止霉菌毒素对种鸡群的影响。

5.2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可引起鸡皮肤机械性损伤,夺取鸡体的营养,分泌毒素,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母鸡产卵减少,公鸡不交配,使受精率大大下降。在防治中首先要处理好鸡粪,要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每年定期驱虫1~2次。

5.3环境的影响鸡舍温度较低,会抑制公鸡睾丸的正常生长而降低受精率。鸡舍应能把混浊空气及时排出,引入新鲜空气,鸡舍中的氨气水平不得高于20%。鸡舍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计划的正确与否,饲养密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光照计划能有效控制种鸡性成熟时间,因此正确的光照计划、光照强度才能保证种鸡正常的性发育。饲养密度过大,造成公母鸡交配困难,也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一个重要外界因素。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

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

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

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50%以上。

(二)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

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三)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四)处理措施

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

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

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

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

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

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

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

50%以上。

(二)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三)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四)处理措施

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

氏囊疫苗免疫。

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

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

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

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

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

1993年我场分别于6、8月份从北京引进海赛克斯父母代种鸡9000套和8000套。通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精心育雏与培育,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该鸡群的生产性能达到了较好水平,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一、改善饲养环境,培育高质量的育成鸡

育雏是蛋鸡生产的最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生产性能,在引进优良品种、给予优质饲料的前年下,改善饲养环境是提高育雏质量、培育高质量育成鸡的关键。

1.封闭式育雏法:为了净化种鸡,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切断传染源,避免疫病的发生,每批鸡入舍前,在彻底清扫鸡舍内外及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用高压水枪对鸡舍顶棚、墙壁、笼具及其它设施进行彻底冲洗,然后用10%的福尔马林(编注:此浓度太大,1%~2%的福尔马林即可)喷湿鸡舍的全部设施与每个角落,封闭鸡舍。育雏舍的所有用具用1:200的磺伏溶液浸泡消毒。育雏人员在进雏前两天沐浴更衣上岗工作,42天内一切活动限制在“特区”内。实施此法以后,大大减少了来往人员的污染和弊病的发生,提高了种鸡的育成率。

2.温度与湿度控制:雏鸡入舍时温度为35℃,以后视情况降温,一般为第3~7天33℃,之后每周降温2℃。育雏舍1~3天内相对湿度应提高到70%~75%,因雏鸡经长途运输,加上头三天育雏舍温度高,加大湿度可避免雏鸡脱水和抢水现象。以后降为50%~60%。

3.光照、密度的控制:头两天实行24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3~7天每日22小时,2~18周龄保持12小时恒定光照,强度为5~10勒克斯。在18周龄开始至少给予13小时光照以刺激产蛋,每周增加30分钟,直至16小时为止。光照强度在入产蛋舍时增加至10勒克斯。育雏期采用重叠式四层育雏笼,育成期为网上平养。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为:0~15日龄50只,16~42日龄26只,6-12周龄20只。

4.饲喂方式:雏鸡接回后,稍息一下就开始饮水,每只鸡入笼前先沾饮1~2口水,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速补-14和50ppm的氟哌酸。1~3天喂湿拌料,3天以后喂干粉料。饲喂次数是1~7天龄时每隔3喂饲一次,以刺激雏鸡食欲,8~28天龄时每日5次,以后至成鸡每日喂4次。一周龄后,饲料中加喂1%~2%(直径为0.2~0.5毫米)的砂砾。

二、加强饲养管理

1.适时分群:在鸡的育雏、育成过程中,为把鸡群体重、体尺控制在品种标准要求范围内,提高均匀度,每批鸡皆于20日龄及7、13、18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体重、体尺测定,将鸡分为大、中、小3群。育雏、育成期以量胫长为主,辅以称重的方法;18周龄时按鸡冠的发育程度和体重进行分群饲养。当鸡群体

重不超过标准的10%时不限饲。特别要注意育成期8~12周龄胫长、体重发育中差距的营养调控。对胫长、体重均超标或胫长达标、体重超标的鸡不应减少喂料量,应将育成鸡料ME减少167焦耳/公斤,外加氯化胆碱1公斤/吨料;对胫长达标、体重低于标准或胫长、体重均低于标准的鸡仍用雏鸡料,将禽用多维增加一倍并增加饲喂次数。通过分群饲养后,育成鸡的均匀度达到85%以上,避免了鸡体过肥和体重过轻,减少了鸡死亡率和淘汰率,而且使鸡产蛋率上升速度快,产蛋高峰来得早而高,种蛋合格率高,并持续时间长。本场两批种鸡分别在168天、172天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高峰为93%,产蛋率在85%以上持续28周。

2.保证鸡群营养需要:育雏期雏鸡生产发育迅速,代谢旺盛,一定要满足其营养需要。日粮营养要求含代谢能12.13兆焦耳/公斤,粗蛋白19%~20%,赖氨酸1.1%,蛋氨酸0.45%,钙1.0%,有效磷0.5%,并增加维生素用量。中鸡转群上笼进入产蛋鸡舍直到整个产蛋高峰期,是鸡一生最重要时期,在营养上必须喂给优质饲料。当小母鸡体重达到1.620克,即18~19周龄时,立即改喂产蛋高峰期间饲料,不必使用预产期饲料或间接换料。这样有利于增加小母鸡的营养贮备,为尽快达到产蛋高峰并使高峰期维持应有的时间奠定物质基础。高峰蛋鸡料中的钙质成分,应有一半以大颗粒形式喂给,以利于开产时间不同的鸡根据自己的需要采食钙质料。蛋鸡随龄期的增长,体重增长的终点应控制在36~42周龄,产蛋生理下降从40周龄开始,36~42周龄若继续增重,鸡体脂肪增加,将影响产蛋率。因此,40周龄起称重,限制饲料营养即降低蛋白质含量(18%降为16%)而补充氨基酸,增加维生素、钙、抗衰老生物活性添加剂,改善鸡体代谢活力,延缓产蛋率的下降速度。

3.光照管理:光照时间的要求较过去为长,育成期最好维持一稍长的恒定光照时间(12、13小时),产蛋前补充刺激的开始时间定在转换产蛋鸡料时或一周以后。产蛋期每日光照增至16小时为止,淘汰前三个月每日光照增至17小时。

4.鸡舍的通风:通风是现代养鸡操作中非常重要而常被的问题。良好的通风使雏鸡增长迅速,母鸡高产和鸡群健壮。尤其在天凉时,设法排除氨气而使舍内保留适宜的温度极为重要。我们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舍内NH3浓度不应超过20ppm,并坚持每周清理粪便一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鸡采食量、饮水量增加,排泄物水分增多,湿度上升加剧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损害,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在冬季,如采用开窗透气法,则当室温下降了2℃时,就要及时关窗的多次换气法。

三、综合防疫措施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定期进行HI监测,采用弱毒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并用,激起鸡体产生持续期长、相当均匀和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定期对使用的疫苗进行检测,根据疫苗效价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疫苗的用量,保证每次免疫给每只鸡以足够有效的疫苗量。为了提高育雏、育成期成活率,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工作:1~7日龄时饮水中加50~30ppm的氟哌酸,并挑出病弱鸡注射2000单位/只庆大霉素或5000单位/只卡那霉素,以防止细菌感染,料中加0.2%的氯霉素,8~14日龄时料中加0.04%的痢特灵,15~5日龄时饲料中加0.1%的DM423(促菌生)。应用无鱼粉日粮,用优质豆饼、豆粕代替鱼粉,用磷酸氢钙代替骨

粉,以减少细菌性传染病。在2月龄和4月地分别用左旋咪唑按说明剂量驱虫两次。

定期对饲养用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保持饲料和环境清洁卫生。育雏期除免疫接种前后三天外每天喷雾消毒一次,成鸡舍每周带鸡消毒两次,环境消毒每两周用5%的福尔马林消毒一次。任何人不经消毒和紫外线照射不得进入鸡场,加强以隔离和消毒为手段的卫生管理措施,确保鸡群健康。

四、体会

饲养种鸡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的合格种蛋,以便由每只种鸡提供更多的健壮初生鸡雏。为此,除了鸡种本身一定优良外,还取决于产蛋期的饲养管理状况,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水平以及一套完整的防疫设施和完善的防疫制度。因此,种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那一个环节做不好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损失,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现代蛋鸡的高产高产优质特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提高种鸡孵化率的技术措施

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

要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正确地进行饲料的加工和储存,以满足种鸡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其良好的种用体况。尤其是粗蛋白质,钙、磷、锌、锰,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2等,必须按饲养标准供给。

加强种鸡的管理,确保鸡舍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垫草;重视鸡病的防治,严格履行防疫程序,防止疾病的发生;合理安排公母鸡的配偶比例,保证种公鸡有旺盛的繁殖力,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提高鸡的孵化效果。

科学储存和选用种蛋

科学储存种蛋 ①保存种蛋适宜的温度为8℃~18℃,最初几天稍高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温度应逐渐降低。②保存种蛋的相对湿度为75%~80%。③注意蛋库内通风,保证库内空气新鲜、无特殊气味。④保存种蛋不超过1周时,不用翻蛋;超过1周时,每天翻蛋1次~2次,每次翻蛋45度,防止粘壳现象发生。有研究表明,在产蛋后将蛋置于37℃下1小时或常温下放置2小时~4小时再保存,可提高孵化效果。

严格选择种蛋 ①种鸡群应遗传性能稳定,健康高产,无传染病,饲养管理正常,种蛋受精率高。②种蛋越新鲜越好,存放时间越长,孵化率越低。保存种蛋的时间:春秋季节不超过7天,夏季不超过5天,冬季不超过10天。种蛋产出后最好在3天~4天内入孵。③种蛋的蛋壳应细致均匀,厚薄适中,对厚皮蛋、沙皮蛋、裂纹蛋要剔除;蛋壳表面要清洁,不应粘有饲料、粪便、泥土、蛋内容物等。④种蛋的品质要好,用灯光照视,应选择蛋黄颜色深、转动缓慢、转动范围小的种蛋;而贴壳蛋、散黄蛋,气室不在大端的蛋,均不宜用于孵化。⑤蛋重应为55克~65克;蛋的形状为椭圆型,蛋型指数最好为74%。一般开产最初2周内的蛋、过大过小的蛋及畸形蛋不宜孵化。如果种蛋大小不一,可按种蛋大小分批入孵。

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 ①孵化温度: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适宜的孵化温度为37.5℃~37.8℃。可采用恒温孵化法供温:即1天~19天为37.8℃;20天~21天为37.5℃。要求孵化室内的温度为22℃~26℃。如果室温较低并无法提高时,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如果室温较高又无法降低时,则应降低孵化温度0.2℃~0.6℃。在孵化前要试温和调温,使孵化器(机)内各部的温度均匀并达到标准;孵化中应经常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采用分批入孵时,应将新老种蛋间隔放置,可使温度均匀。为杜绝孵化器内部出现温差,可在孵化期间增加倒盘次数,进行调节温度。②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至关重要,特别是孵化后期,胚胎代谢增强,产热量多,需要氧气量大。在孵化操作时,将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第1周全部关闭;7胚龄时各打开1/3;10胚龄时各打开1/2;12胚龄时各打开2/3;从孵化的第3周开始全部打开。但是,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一般在验蛋、转盘之后,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待温度回升到正常时,再将气孔恢复到应该关、开的水平。③抓住关键时期:1胚龄~7胚龄和18胚龄~21胚龄是孵化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前期可采取种蛋入孵前预热,关闭进出气孔,在5胚龄~6胚龄后照蛋,提高孵化室温度等措施。后期应降低孵化温度0.3℃~0.5℃;孵化湿度应达到65%~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为75%;加大通风量;转盘在19胚龄进行;在1/2雏鸡出壳后进行第一次拣雏,注意雏鸡出壳后的处理。

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孵化厅卫生 应实行种蛋质检室、种蛋储存室、种蛋消毒室、孵化室、出雏室、雏鸡储存室、雏鸡发放室隔离操作,并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和避免疾病感染。应经常清洗、消毒工具,保持孵化厅的清洁、清新。

种蛋入孵前后的消毒 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进行2次熏蒸消毒;转盘后,对出雏器也要进行消毒。还要加强灭鼠、灭蝇工作,以减少污染。

青年母鸡育雏要点

获得高品质的青年母鸡是达到高产的第一步。因此就育成期的九个要点加以说明。

1、体重是品质的基准之一:育成期的体重是品质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雏鸡开食后7~10天间,随意抽100只鸡每天进行个体体重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标准体重经常进行比较与研究,再决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所测体重的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其后产蛋成绩良好。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必须查明其原因及时采取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是限制饲料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体重。

作为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要有70%以上的个体,其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就算鸡群的体重整齐一致。

2、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的则断喙不足,还有的烧坏舌头,在断喙时下嘴比上嘴留得长,成功的断喙其后不会过分伸长。

3、避免密饲:通常,鸡舍面积夏天要宽敞,冬季较狭,春秋天介于两者之间。

4、光照管理: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

关于光照程序有各种实用性的方法,究竟哪种好?要根据鸡舍是开放式的,还是密闭式的;或者是春雏还是秋雏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即要由各鸡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关键的一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例如:若在育成期采用相当长的光照时间,而转入成鸡舍时日照时间是变短的季节,这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不能使鸡群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5、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主要是病毒性疫苗类型,接种方法要根据本地区鸡病发生状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6、控制鸡病的发生:现在育种公司、孵化场、育成公司从过去产蛋鸡舍的饲养密度等考虑,利用月田源抗体的雏鸡来生产青年鸡。

7、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影响: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状态有明显的关系,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饲料。喂料时,育雏前期床面铺上报纸或是活动纸板。将饲料加水浸湿((用手握成团、手松后即散开为准)后撒在上面喂给。前三天用此法喂料,从

第四天起用此方法给合加料槽饲喂,第6~7天过渡到全部用料槽饲喂。初产前二周就要增补足够的钙,对开产早的青上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8、青年母鸡的转群:青年母鸡迁入成鸡舍应在开产前进行。移动时捉鸡的方法要注意,因为迁移鸡舍对母鸡易受各类应激影响。育成期间用同一给料机和饮水器时,移动后用其他类型的器具给料、给水,则要数天后才能适应。这样,就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下降。

9、20周龄的体重:20周龄时的体重,希望达到种鸡饲养手册规定的体重标准,20周龄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若过大或过小都将对产蛋产生恶劣影响。有报道指出,若初产时体重不适宜,则产蛋个数和平均产蛋重就降低,死亡率就增高。

秋冬季如何消除免疫抑制影响?

1.种鸡接种REOK、传贫、MGK、IBDK疫苗,切断母源传播途径。

2.今年雨水大,饲料中霉菌毒素呈现较大的危害,鸡只食后造成免疫抑制和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霉毒清,彻底清除霉菌毒素,消除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3.疫苗接种,特别是活苗接种时配合新必妥同时滴鼻、点眼或饮水,提高疫苗免疫效果,防止免疫失败。

4.疫苗接种期间避免乱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

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禽饮水免疫操作把握三环节

农民养殖家禽,给家禽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是减少家禽发病,降低淘汰率,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给家禽免疫接种常用的有点眼、滴鼻、刺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气雾免疫和饮水免疫等多种免疫接种方法,而饮水免疫具有省时、高效、操作方法简便,且可避免频繁捉提家禽而减轻应激反应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与其他免疫方法相比较,家禽饮水免疫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要

有效地提高饮水免疫的免疫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免疫失败,养殖户在具体操作时务必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1.饮水免疫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并非所有的疫苗都适合于饮水免疫,如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鸡痘甘油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等。如对不适合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免疫的疫苗而采用此法免疫,那么只会造成免疫失败。而适合饮水免疫的疫苗是高效价的活毒弱疫苗,如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禽霍乱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同时,要确保饮水免疫的质量,对劣质、过期、保管不当的疫苗应绝对禁止使用。

2.稀释疫苗应把握适宜的浓度和适度的用水量。采用饮水免疫稀释配制疫苗可用深井水或凉开水,饮水中不应含有任何使疫苗灭活的物质,如氯、锌、铜、铁等离子,此外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不可有消毒剂和洗涤剂等化学物质残留,饮水的器皿不能是金属容器,可用瓷器和无毒塑料容器。饮水免疫的疫苗应保持适当的浓度,疫苗用量一般应高于其他途径免疫用量的2倍-3倍,稀释疫苗的用水量应根据家禽大小来确定,可参照如下用水量:1 周龄-2周龄,每只8毫升-10毫升;3周龄-4周龄,每只15毫升-2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20毫升-30毫升;7周龄-8周龄,每只30毫升-4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40毫升-50毫升。稀释疫苗宜将疫苗开瓶后倒入水中搅匀,为有效地保护疫苗的效价,可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0.2% -0.5%的脱脂奶粉混合使用。此外,配制好的疫苗稀释液严禁受阳光直接照射,如在炎热季节给家禽施用饮水免疫时,应尽量避开高温时进行。

3.饮水免疫前后应控制家禽饮水和避免使用其他药物。施用饮水免疫前的家禽,应提前3小时-5小时停止供水,具体停水时间长短可灵活掌握,一般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家禽饲喂干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短些,在天气寒冷的冬春季节或家禽饲喂湿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长些,使家禽在施用饮水免疫前有一定的口渴感,确保家禽在半小时内将疫苗稀释液饮完。为保证家禽机体饮用后充分吸收药物,在饮水免疫后还应停水1小时-2小时。此外,家禽在饮水免疫前后24小时内,其饲料和饮水中不可使用消毒剂和抗菌素类药物,以防引起免疫失败或干扰机体产生免疫力。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

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

暖。

禽类营养与免疫的关系

禽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状况,而影响禽机体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品系)、年龄(日龄)、营养和各种应激等,其中营养是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人较易控制的因素。

一、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营养中最重要的营养素包括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必需有机元素等。

1.蛋白质对免疫的影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许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关于鸡饲料中蛋白质与免疫力的关系,一般以鸡饲料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为中心进行研究。1992年高桥认为:当肉鸡饲喂缺乏蛋氨酸的饲料时,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要比饲喂蛋氨酸充足的饲料低。

2.脂肪对抗体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其中主要是脂类。而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在受到抗原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许多新的免疫细胞,这就需要脂肪。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脂肪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而且是免疫反应的调节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饲料中脂肪含量和种类的影响。动物缺乏脂肪酸可使淋巴组织萎缩,降低对T依赖和非T依赖抗原的抗体反应,反之动物饲喂高脂食物,发

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提高。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过量均会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3.糖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糖蛋白来实现,细胞免疫*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来识别外来抗原而进行。糖蛋白上的糖对其功能至关重要。抗体也都是糖蛋白,糖基的功能也可能与补体有关。因此,糖与免疫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另一角度看,免疫过程的细胞分化、增殖及抗体的合成等都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糖。

4.维生素对免疫的影响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天然有机小分子。维生素与免疫的直接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维生素是许多酶的辅酶或辅基,间接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DNA、RNA、抗体的合成等。其中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粘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抗体形成、T细胞增殖、单核细胞的吞噬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维生素E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特异抗体反应,促进脾脏巨噬细胞形成以及增生巨噬细胞。已有大量试验证明,在动物最低需要量基础上补充维生素E能提高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研究表明鸡饲料中添加300IU/kg,即达到需要量的6倍时,可使鸡对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抗体效价和吞噬细胞的活动机能提高3~6倍。

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和抗感染的作用,增加剂量能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降低了某一类应激因素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

5.矿物质与免疫的关系

矿物质是有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如硫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磷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有的是酶的辅基或辅酶,如钙是淀粉酶的成分。矿物质元素还参与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通过渗透压调节体内水分的分布,对体内各种反应有催化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铜缺乏会减少抗体反应,诱发老鼠促细胞分裂剂芽生和淋巴细胞反应;增加家禽日粮中的铜也就增加主要的抗体反应。对于哺乳动物和家禽,也证实锌缺乏会抑制免疫功能。

在含钠0.36%、含氯0.07%的鸡基础日粮中,阶段性地添加食盐至含量0.75%,结果表明,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鸡的抗体值也增加。

硒与免疫的关系已受到普遍重视。硒具有增强免疫反应的能力,缺硒动物巨噬细胞抗体产生功能、细胞免疫机能均下降。目前认为其免疫抑制机理与缺硒引起含硒酶活性降低有关。

锌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法氏囊是鸡的中枢免疫器官,缺锌使鸡法氏囊的淋巴小结皮质变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髓质疏松。

钙是淋巴细胞的调节剂,对免疫系统有多种影响,并与锰有相互作用。

锰缺乏或过多都会抑制抗体的生成,锰盐的抑制趋化性,影响嗜中性白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其他元素如铅、镉、汞等重金属过多也可导致动物发生免疫抑制。因此,环境污染也会使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养殖业应根据禽类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调整家禽的营养素需要量,以提高禽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二、免疫反应对营养的影响

免疫反应被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一是非特异机制,它保护宿主排除病菌,或在宿主体内创造一个不利于许多病菌的环境。阻止病菌进入和生存的屏障包括皮肤,胃肠道的粘液和凝集素分子、沉淀素分子、应激阶段蛋白、溶菌酶等。这些机制是非特异的,因为它们并不是针对特种的病菌;许多不同的病菌能诱导相同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是非特异的,对宿主的影响是系统的遍及全身的。发烧、恶病质和食欲减退是所有炎症反应对全身的影响。在这期间,动物的营养需求会增加。第二方面的免疫反应是特异的免疫反应,如特殊的抗原引起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反应。禽类的特异的防御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如先前所讨论,涉及到特异反应的细胞类型的营养需要比新陈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营养需要少。

总之,通过许多机制,日粮的成分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力。一些营养素能增加免疫反应,其它的能减少免疫反应。一个合适的各种成分平衡的日粮,对于确保禽类的生存和恢复感染的能力是必要的。

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种蛋的受精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更影响到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能有效地提高供雏数量,最大限度的挖掘种蛋的利用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因素很多,现就主要的几种因素介绍如下。

1、公母比的配置

公鸡与母鸡正常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种鸡群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公母比失调,无论公鸡多,还是母鸡多,都会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公母比一般确定为1∶8~12,即8~12只母鸡配1只公鸡。

2、种公鸡的选择

公鸡的健壮与否,是影响受精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种鸡育雏、育成中,特别要注意公鸡的发育情况,定期称重,性成熟的公鸡必须达到饲养手册所规定的体重标准,太瘦小的公鸡必须淘汰,不能作为种用。在抓鸡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损伤公鸡的足、腿部,以免影响到以后种公鸡交配。公鸡断喙不正确也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

公鸡的精子活力低、数量少同样也会影响到种蛋受精率。正常的要求每次射精至少要在5000万~1亿精子。

3、维生素缺乏及补充

维生素是家禽维持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B2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较大。

3.1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能引起母鸡产蛋率下降,胚胎错位;公鸡性机能降低,精液品质退化。种鸡维生素A的需要量,日粮中需有4000IU/kg,维生素A缺乏时可按维生素正常需要量加大3倍以上混料。

3.2维生系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它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缺乏维生素E时,公鸡易发生睾丸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使蛋鸡所产的蛋受精率低,孵化率低。根据笔者在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在种鸡饲料中添加20~40mg/kg维生素E原粉,可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5%~10%。发生维生素E缺乏时,可在日粮中添加0.5%植物油或直接添加维生素E。

3.3维生素B2维生素B2,是体内黄酶类的辅基,在生物氧化的呼吸链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维生素B2缺乏时母鸡则出现产蛋减少,受精率低,孵化率下降等症。发生维生素B2缺乏时,可用维生素B2针剂注射或内服维生素B2片,种鸡内服用量10mg/只,连用7d。

4、微量元素缺乏及补充

4.1铁铁是机体内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须物质,蛋中也含有铁,所以铁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关。鸡对铁元素的正常需要量为80mg/kg体重。铁可以从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氧化亚铁等中获得。可在饲料中加入132~199mg/kg硫酸亚铁(含量20.1%)。

4.2铜铜对铁的利用有促进作用,能促进铁的吸收作用。铜缺乏时,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影响到产蛋量,降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铜可以从硫酸铜、氧化铜等中获得。正常需要量为4mg/kg,通常日粮中加入硫酸铜(25.5%)20mg/kg。

4.3钴钴为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钴缺乏时能使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钴可以从维生素B12或硫酸钴、氧化钴等中获得。

5、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对策

5.1疾病、霉菌毒素的影响很多疾病都能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和种蛋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支气管炎等疾病。只要在生产中搞好种鸡的疫苗免疫,制定出正确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消毒,保证环境的卫生安全,以防为主,就能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受精率的影响。

有些霉菌在生长时会在饲料中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鸡生长率降低,产蛋率下降,对肝、肾及其他主要器官产生伤害,也使种鸡受到影响。生产中应不饲喂霉变的饲料,以防止霉菌毒素对种鸡群的影响。

5.2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可引起鸡皮肤机械性损伤,夺取鸡体的营养,分泌毒素,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母鸡产卵减少,公鸡不交配,使受精率大大下降。在防治中首先要处理好鸡粪,要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每年定期驱虫1~2次。

5.3环境的影响鸡舍温度较低,会抑制公鸡睾丸的正常生长而降低受精率。鸡舍应能把混浊空气及时排出,引入新鲜空气,鸡舍中的氨气水平不得高于20%。鸡舍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计划的正确与否,饲养密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光照计划能有效控制种鸡性成熟时间,因此正确的光照计划、光照强度才能保证种鸡正常的性发育。饲养密度过大,造成公母鸡交配困难,也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一个重要外界因素。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

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50%以上。

(二)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三)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四)处理措施

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

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

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

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

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

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种蛋的受精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更影响到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能有效地提高供雏数量,最大限度的挖掘种蛋的利用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因素很多,现就主要的几种因素介绍如下。

1、公母比的配置

公鸡与母鸡正常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种鸡群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公母比失调,无论公鸡多,还是母鸡多,都会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公母比一般确定为1∶8~12,即8~12只母鸡配1只公鸡。

2、种公鸡的选择

公鸡的健壮与否,是影响受精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种鸡育雏、育成中,特别要注意公鸡的发育情况,定期称重,性成熟的公鸡必须达到饲养手册所规定的体重标准,太瘦小的公鸡必须淘汰,不能作为种用。在抓鸡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损伤公鸡的足、腿部,以免影响到以后种公鸡交配。公鸡断喙不正确也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

公鸡的精子活力低、数量少同样也会影响到种蛋受精率。正常的要求每次射精至少要在5000万~1亿精子。

3、维生素缺乏及补充

维生素是家禽维持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B2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较大。

3.1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能引起母鸡产蛋率下降,胚胎错位;公鸡性机能降低,精液品质退化。种鸡维生素A的需要量,日粮中需有4000IU/kg,维生素A缺乏时可按维生素正常需要量加大3倍以上混料。

3.2维生系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它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缺乏维生素E时,公鸡易发生睾丸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使蛋鸡所产的蛋受精率低,孵化率低。根据笔者在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在种鸡饲料中添加20~40mg/kg维生素E原粉,可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5%~10%。发生维生素E缺乏时,可在日粮中添加0.5%植物油或直接添加维生素E。

3.3维生素B2维生素B2,是体内黄酶类的辅基,在生物氧化的呼吸链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维生素B2缺乏时母鸡则出现产蛋减少,受精率低,孵化率下降等症。发生维生素B2缺乏时,可用维生素B2针剂注射或内服维生素B2片,种鸡内服用量10mg/只,连用7d。

4、微量元素缺乏及补充

4.1铁铁是机体内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须物质,蛋中也含有铁,所以铁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关。鸡对铁元素的正常需要量为80mg/kg体重。铁可以从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氧化亚铁等中获得。可在饲料中加入132~199mg/kg硫酸亚铁(含量20.1%)。

4.2铜铜对铁的利用有促进作用,能促进铁的吸收作用。铜缺乏时,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影响到产蛋量,降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铜可以从硫酸铜、氧化铜等中获得。正常需要量为4mg/kg,通常日粮中加入硫酸铜(25.5%)20mg/kg。

4.3钴钴为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钴缺乏时能使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钴可以从维生素B12或硫酸钴、氧化钴等中获得。

5、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对策

5.1疾病、霉菌毒素的影响很多疾病都能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和种蛋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支气管炎等疾病。只要在生产中搞

好种鸡的疫苗免疫,制定出正确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消毒,保证环境的卫生安全,以防为主,就能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受精率的影响。

有些霉菌在生长时会在饲料中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鸡生长率降低,产蛋率下降,对肝、肾及其他主要器官产生伤害,也使种鸡受到影响。生产中应不饲喂霉变的饲料,以防止霉菌毒素对种鸡群的影响。

5.2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可引起鸡皮肤机械性损伤,夺取鸡体的营养,分泌毒素,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母鸡产卵减少,公鸡不交配,使受精率大大下降。在防治中首先要处理好鸡粪,要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每年定期驱虫1~2次。

5.3环境的影响鸡舍温度较低,会抑制公鸡睾丸的正常生长而降低受精率。鸡舍应能把混浊空气及时排出,引入新鲜空气,鸡舍中的氨气水平不得高于20%。鸡舍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计划的正确与否,饲养密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光照计划能有效控制种鸡性成熟时间,因此正确的光照计划、光照强度才能保证种鸡正常的性发育。饲养密度过大,造成公母鸡交配困难,也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一个重要外界因素。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

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

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

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50%以上。

(二)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

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三)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四)处理措施

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

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

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

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

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

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