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2023-05-01 来源:我们爱旅游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理学在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动物生产学、水产增养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免疫学、动物疾病学、动物繁殖的生产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展和如何终结的。

二、课程目标要求

认识和了解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从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以及细胞和分子的研究水平来解释各种生理现象;从比较的观点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调控的活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有效地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体的健康和动物资源,特别是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促进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 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动物生理学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概念。熟悉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生理功能的调控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研究方法和学习目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生理调控方式之间的联系,难点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及其相互调制作用。

1.1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时)

1.1.1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1.1.2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

1.1.3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控(1学时)

1.2.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2.2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2.3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机制,由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生物电的种类、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熟悉细胞膜镶嵌蛋白的生理功能,膜物质转运和跨膜信号转导作用间的相互关系,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及其与离子通道的状态与通透性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细胞跨膜物质转的机制;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生物电的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和横桥周期。

2.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2学时)

2.1.1 细胞膜的结构

2.1.2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2学时)

2.2.1 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2.2.2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2.2.3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2.3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2学时)

2.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2.3.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3.3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2.4 兴奋的传递(2学时)

2.4.1 经典的突触传递

2.4.2 接头传递

2.4.3 电突触

2.5 肌肉的收缩(2学时)

2.5.1 与收缩功能有关的骨胳肌细胞超微结构

2.5.2 骨胳肌的收缩原理和兴奋收缩耦联

2.5.3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2.5.4 平滑肌的收缩

第3章 血液(3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作用,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熟悉血液的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血型及输血原则。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难点是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0.5学时)

3.1.1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

3.1.2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3.1.3血液的机能

3.2血细胞及其功能(1学时)

3.2.1 红细胞及其生理功能

3.2.2 血小板生理功能

3.2.3 白细胞及其生理功能

3.3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学时)

3.3.1生理止血

3.3.2血液凝固

3.3.3 纤维蛋白溶解

3.4 血型(0.5学时)

3.4.1 ABO血型

3.4.2 输血原则

第4章 血液循环(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心动周期、心输出量概念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各种心脏细胞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生理特性,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影响血压的因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熟悉鱼类心脏搏动中枢特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难点是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泵血功能相适应的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血管活动调节

4.1心脏的泵血功能(1学时)

4.1.1 心动周期与心率

4.1.2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

4.1.3 心音

4.1.4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4.1.5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4.1.6 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4.2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2学时)

4.2.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2.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4.3 血管生理(1学时)

4.3.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自学)

4.3.2 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

4.3.3 微循环

4.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学时)

4.4.1 神经调节

4.4.2 体液调节

4.4.3 局部性血流调节

第5章 呼吸(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气体在动物体内的运输过程,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和化学因子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熟悉呼吸的基本过程,鱼类的鳃的通气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征,气体交换过程与规律。

重点和难点:气体运输过程,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和化学因子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5.1 呼吸器官的通气活动(0.5学时)

5.1.1 哺乳动物的肺通气

5.1.2 两栖及爬行类动物的肺通气

5.1.3 鱼类的鳃通气

5.2 气体交换(0.5学时)

5.2.1 气体交换的原理

5.2.2 气体交换的过程

5.3 气体运输(2学时)

5.3.1 气体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5.3.2 氧的运输

5.3.3 二氧化碳的运输

5.4 呼吸运动的调节(1学时)

5.4.1 神经调节

5.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6章 消化与吸收(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运动的调节和胃排空机制,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功能及分泌调节,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消化道吸收的路径及主要方式,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熟悉肠道微生物消化,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方式和路径。了解消化道运动的方式,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执行吸收功能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物质的吸收。

重点和难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运动的调节和胃排空机制,消化液的生理功能及分泌调节,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消化道吸收的路径及主要方式,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6.1 概述(1学时)

6.1.1 消化的方式

6.1.2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6.1.3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6.1.4 胃肠道激素

6.2 机械性消化(1学时)

6.2.1 胃的运动形式

6.2.2 小肠的运动

6.2.3 大肠的运动

6.3 化学性消化 (2学时)

6.3.1 胃液及其分泌调节

6.3.2 小肠内的化学消化

6.3.3 肠内微生物消化

6.4 吸收 (1学时)

6.4.1 小肠结构和吸收功能

6.4.2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6.4.3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7章 能量代谢及体温(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调节机制。熟悉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等概念,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与去路,ATP、CP在动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能量的来源与消耗的路径,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能量平衡的调节。难点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能量收支方程。

7.1 能量代谢(1学时)

7.1.1 能量代谢的概念

7.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7.1.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7.1.4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7.2 体温调节(1学时)

7.2.1 体温及其影响因素

7.2.2 体温恒定的生物学意义

7.2.3 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

7.2.4 体温调节

第8章 排泄与渗透压(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肾的功能单位的结构特征,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尿生成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特点,各种物质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尿液稀释与浓缩的机制及体内水盐平衡,鱼类渗透压的调节,尿的排空。

重点和难点:肾的功能单位的结构特征,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尿生成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特点,各种物质转运间的相互关系,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8.1肾脏的功能解剖特征(1学时)

8.1.1 排泄、排泄器官和排泄途经

8.1.2 肾的功能解剖特征

8.2 尿的生成(1学时)

8.2.1 肾小球的滤过

8.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8.3尿的生成的调节及尿的排放(1学时)

8.3.1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8.3.2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

8.3.3 尿的排放

8.4动物机体的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1学时)

8.4.1 脊椎动物的其它渗透调节器官

8.4.2 尿液的稀释与浓缩

8.4.3 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第9章 内分泌(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所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和激素的分泌调节,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作用轴的生理意义。熟悉各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及其主要作用,激素作用的特点,动物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化学本质、英文缩写,甲状腺素、胰岛素、肾上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其它分泌腺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内分泌系统及激素作用特点,各自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所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和激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

垂体束、下丘脑促垂体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功能轴的生理意义。

9.1 概述(1学时)

9.1.1 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

9.1.2 激素的分类、作用的一般特点

9.1.3 激素的作用机制

9.2 下丘脑和脑垂体(0.5学时)

9.2.1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9.2.2 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9.2.3 神经垂体

9.2.4 腺垂体

9.3 甲状腺(1学时)

9.3.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9.3.2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代谢

9.3.3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9.3.4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9.4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的激素(0.5学时)

9.4.1 甲状旁腺和甲状旁腺素

9.4.2 甲状腺C细胞和降钙素

9.4.3 1,25-二羟维生素D3 9.4.4 甲状旁腺素、降钙素、9.5肾上腺(0.5学时)

9.5.1 肾上腺皮质激素

9.5.2 肾上腺髓质激素

9.6 胰岛和松果体(0.5学时)

9.6.1 胰岛的分泌

9.6.2 胰岛激素分泌的调节

、25-二羟维生素D3分泌的调节

1

9.6.3 松果体的分泌

9.6.4 松果体分泌的调节

9.7 其它内分泌腺(自学)

9.7.1 胸腺

9.7.2 前列腺素

9.7.3 尾下垂体

第10章 生殖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理作用 ,鱼类GtH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鱼类卵黄形成、积累,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排卵机制。熟悉性腺的生精或生卵功能;精子、卵子的生理特性,性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物合成中的相互关系,鱼类GtH诱导卵成熟的两种可能的机制,鱼类人工繁殖的理论根据和措施,鱼类的生殖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理作用,鱼类GtH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鱼类卵黄形成、积累,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排卵机制。

10.1性成熟和性腺的功能(1.5学时)

10.1.1 性成熟和性周期

10.1.2 睾丸

10.1.3 卵巢

10.2 动物的妊娠、分娩与泌乳(1学时)

10.2.1 动物的妊娠

10.2.2 动物的分娩

10.2.3 动物的泌乳

10.3 鱼类的生殖活动(1.5学时)

10.3.1 鱼类的促性腺激素

10.3.2 卵的生长和最终成熟

10.3.3 排卵与产卵

10.3.4 人工诱导排卵

10.3.5 鱼类的生殖周期

第11章 神经系统 (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分布、生理功能,反射活动的协调基础及意义;中枢抑制的种类及结构基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感受器的一般特征。熟悉兴奋在中枢传播的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了解神经元功能特征,反射及反射弧、中枢神经元连接的方式及局部神经元回路,调质与递质的区别、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

重点和难点: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分布、生理功能,反射活动的协调基础及意义;中枢抑制的种类及结构基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感受器的一般特征。

11.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1学时)

11.1.1 神经元

11.1.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11.1.3 神经递质

11.1.4 神经递质的受体

11.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学时)

11.2.1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11.2.3 中枢抑制

11.2.4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11.3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学时)

11.3.1 感受器的定义与分类

11.3.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1.3.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1.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学时)

11.4.1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11.4.2 姿势的中枢调节

11.4.3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11.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学时)

11.5.1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11.5.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1.5.3 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调节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和课程考试

成绩评定:课堂出勤和平时考查占10%,期中考试(含课程论文)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杨秀平, 肖向红. 动物生理实验(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姚泰. 生理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 林浩然. 鱼类生理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Schmidt-Nielsen K. Animal Physiology: Adaptation and Environment. 5th Ed.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Randall D, Burggren W, French K. Eckert Animal Physiology: Mechanisms and Adaptations.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