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解读文本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本(课文)组成的,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课文课堂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展开的,文本的解读是通过词句的揣摩、语言的品味、文章的理解、篇章的把握、艺术手法的鉴赏等方式进行的,能否深入解读文本,决定着词语的制订选点典型不典型、语文的品味有没有味、文意的理解透不透,篇章的把握准不准等,而这些又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深入解读文本既是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这里小结为五点: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获得作者的思想、道德、形成观点。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思考。5.获得表达事物的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新有所借鉴。简而言之,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你也会写。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文本解读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偏移和缺失,教材内在美和艺术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掘,如何解读文本,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抓文章题目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文章题目往往与文中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常常告诉或暗示文章内容、思想看法及倾向性。从题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文本内容,为深层次解读奠定良好基础,也是初步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一个前期准备。如《囚蚁》这篇课文的题目抓住“囚”字,可以质疑:为什么“囚蚁”?怎样“囚蚁”?“囚蚁”的结果如何?为什么要使用“囚”字,而不用“养”字?又如《我终于回来了》一文,课题是钱学森说的一句话,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二、抓关键词
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堂课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浮光掠影。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词、文眼、警句、过渡段……如《北京欢迎你》中的“新的局面”、“新的高度”就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含义。
三、抓关键句
每篇课文往往有些句或段,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这一类句或段的根据性强,蕴涵丰富思想内容,与全文有密切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关键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能“触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句大多在文章结尾用以点明主旨。如《爷爷的芦笛》一文中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让学生明白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也有在文章之中点明主旨的,如《隔窗看雀》中“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人生态度。也有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的,如《我的老师》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四、抓问题
课后习题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文章的主要问题。对于一般的小问题,我们可以给学困生一个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应尽量运用已有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融于一体,与作者达成心灵共识,形成思维共鸣。如《背课文》一课中的课后习题之一: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就
是文章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线索。第三题中,对中心反刍这句话的理解则是难点,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另外,我们应该重视课后习题中的写句、写段练习,我们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所以这一训练一定要踏踏实实,让人人过关。
五、抓相关背景
有些课文内容年代久远,所述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这时候解读文本就可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利用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去解读,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如岑参的《碛中作》展现了戎马生涯的艰苦,这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课前学生收集一些资料,课中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才能让学生感受其中之苦。
六、抓思维训练
1.读思结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索有效地解决。如:读《囚蚁》这个课题后,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归纳抓主线,学习脉络也就清晰可见了。
2.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想象就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再加工,领悟构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有创见地发表看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性。如学完《画森林》一课,让低年级孩子想象一下森林里还有什么,对于生态平衡这个概念会有一个初步认识。
七、抓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是其基本特性,也是我们心里知道但做得并不好的地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回过头来想想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学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写文,文中表达方法的归纳和学习是重中之重。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1.初读:识字词读通读顺,知晓大意及行文大致思路,引导对不明白的地方质疑问难,从中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全局性问题,为解读文本之问。2.再读:进入文中情境,与作者的情相契合,紧紧承接整体感知中学生的阅读所得。3.研读: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精神人格过程。抓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其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形象、有特点、有魅力。4.品读: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回”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如何表达思想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