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藕与莼菜 教案

2021-01-01 来源:我们爱旅游
《藕与莼菜》教案

执教时间:2015年10月8日下午 执教地点:尚同中学七(2)班 执 教 者:陆韩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描写两地藕和莼菜的语句,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朗读课文,品味文章朴实平易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对比手法所表现的故乡的独特滋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两节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齐读课题:《藕与莼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min)

1.作者在开篇就写到: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作者怀念故乡的什么?(1min)

学生交流

2.故乡的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小节,圈划描写藕的语句,概括藕的特点。(2+2min)

预设:鲜嫩玉色、洁白;甘美;普通于家家户户;价格便宜

小结:作者主要从藕的外形、口味和数量三方面介绍藕。故乡的藕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探寻主旨(25min)

1.作者不仅仅写藕,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么细致地写这些内容?请同学带着这三个问题自读课文第一小节,要读出声音,变读边圈划思考。(15min)

预设1: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3min)

明确:这句话描写了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以及担藕的矫健风姿,写出了故乡人民自然健康的形体和风采,并且在朴实的生活中透露着对美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家乡的人有种特别的风韵,洋溢着淳朴、健康、清新的气息。

男生读描写男性的语句,女生读描写女性的语句,读出家乡人自然健康的风采。 预设2: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5)

明确:故乡人珍视藕才将藕洗濯得这样洁白。作者将藕的洁净和白嫩写得富有诗意。也进一步表现出采藕者心灵的洁白。言语中包含着对故乡人的喜爱之情。

齐读

预设3: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2min)

明确:“横”、“坐”、“拣择”、“嚼”等动作的描写,不经意中将一群憨厚质朴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丽心灵。

预设4: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只。(1min) 明确:除了写卖藕人的情态,这里还写到买藕人的样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欢藕。 小结:作者除了描写藕还描写了心地淳朴的故乡人。让我们看到了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劳作时对藕的珍爱和休息时的随意闲适,淳朴憨厚。

2.那么故乡人他们挑藕,洗藕,卖藕的景象是偶然的吗? 明确: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小结:像画一样的情形是平常的日课。这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啊。 3.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写这些内容?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不仅仅喜欢家乡的藕,更怀念心底淳朴的乡亲,怀念故乡的风土人情。 4.可是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这里”的藕是怎么样的?自读课文的2-3小节,边读边思考。(7min)

明确:藕的外形味道都不如家乡的藕那样美好;藕的数量少、藕“在这里”变成了用来讨好别人的物品,人与人之间有等级观念;

5.这里的“珍品”和上文提到的“珍品”一样吗? 明确:故乡的人珍视藕,但是在“这里”,藕是以稀为贵。 6.作者借“藕”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在故乡价廉物美的藕,在上海却无缘亲近,因此就格外令人眷恋,并且进而眷恋起故乡来了。通过两地藕的对比,两地卖藕、吃藕场景的对比,写出作者无限眷恋故乡。

板书:对比

7.作者想起藕就联想到莼菜,莼菜又有什么吸引着作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4-5小节。(2min)

预设: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这里”吃不到 8.如果说藕的鲜嫩玉色,甘甜的美味还值得作者回味,可是莼菜是没有味道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莼菜呢?(2min)

明确:没有味道的东西还惹得作者如此想念,可见作者对于故乡的恋念之深。 总结:有这么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满诗意的莼菜,有这么淳朴的故乡人,才会使作者说道“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四、再读课文,升华主旨(8min)

1.过渡:听叶圣陶先生把这样一些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我们也感染了那份真情流露,可是作者却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这是真的吗?齐读6-7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明确:作者是恋故乡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明确: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明确:作者恋的不仅是故乡的藕的洁白;而莼菜的无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莼菜让人联想起了家乡纯朴憨厚的故乡人。从而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恋念之情,那么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是否显得多

余?

明确:故乡不一定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只要某个地方有你所恋念的人,恋念的事甚至是恋念的物,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小结:如果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挚爱,如果不是对这一切静观默察良久,融汇于心的话,作者是难以这样生动,这样真切地再现故乡的诗情画意的。作者详写藕而略写莼菜,通过两个在故乡十分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抒情。

板书:借物抒情 恋念故乡 五、背景介绍,配乐诵读(2min)

此文写于1923年,正值作者三赴上海并定居上海之初。此前的十余年间,作者数度往返于故乡苏州和上海之间,多半是为生计奔波。今天,我们从作者那朴实自然的语言当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让我们配着音乐来齐读最后两节,试着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配乐朗读(音乐:《思乡曲》) 六、课堂总结(1min)

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终身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七、家作布置

1.多音字组词:嚼、伺、削 2.文章4、5小节可否删去? 3.推荐阅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附:板书设计

藕与莼菜

对比 借物抒怀 恋念故乡

教案说明:

《藕与莼菜》一文借对故乡藕和莼菜的怀念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作者由一次偶然的吃藕经历联想到故乡的藕、故乡人卖藕的场景,又由藕联想到莼菜,看似杂乱分散,实则严谨缜密。文章的语言朴实平易、自然淡雅,教师要引领学生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体验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在写法上,本文将两地的藕与莼菜作对比,着力表现故乡菜蔬的清淡甘美,在平凡的事物中寄托乡思。体会对比手法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文章的最后两节写得诗意盎然,富有哲理,对于最后两节含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