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
犯罪社会学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或填空
1、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犯罪现象及其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与影响 社会变迁
3、 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坚持以下几点:唯物的观点、辨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
4、 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
5、 犯罪研究的一般资料:关于犯罪人的社会特征资料、生活环境资料、受教育资料、研究所必须的社会宏观资料
6、 犯罪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7、 调查法的方式很多: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最为普遍
8、 犯罪社会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多变量的描述分析、犯罪动态分析 二、名词解释:
1、犯罪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
2、相关分析:就是对客观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三、问答:
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事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任务。2.研究和发展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是犯罪社会学的重要任务。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与途径。
2、犯罪社会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与犯罪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主要有刑法学和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此外,它与越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劳改学等学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3、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2.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3.社会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
4、研究犯罪社会学的理论意义(理论价值):1.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犯罪现象的规律性2.通过开展犯罪社会学的研究还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实践意义:1.为国家解决社会犯罪问题。制定刑事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在我国的社会实际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犯罪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选择题或填空
1、19世纪是西方犯罪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首先形成犯罪人类学,然后是犯罪社会学
1、 法国人首先开始有计划的收集法院的统计资料,并于1827年发表了第一份犯罪统计年度报告
3
2、 1876年,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龙勃罗梭出版《犯罪人论》,被认为是犯罪学的开端。此后,在意大利形成了
以龙勃罗梭、菲利、加罗伐洛等人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 3、 菲利出版了犯罪社会学史上第一本《犯罪社会学》著作
4、 1835年,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发表《社会物理学》,开始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犯罪问题
5、 1937年,帕森斯出版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奠定了结构功能学派的基础
6、 默顿把个人适应社会的方式概括为: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造反
7、 社会控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特位维斯.赫希和沃尔特.雷克利斯 8、 不同社会交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h.萨瑟兰 10群体冲突论是多元冲突论,其代表人物有乔治.菲尔德 11冲突理论又分为群体冲突论、阶级冲突论、文化冲突论
12在旧中国犯罪学和犯罪社会学研究中,是我国犯罪社会学家严景耀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结构解体论:又叫社会分化论,是人们生活和活动在家庭、学校、游戏伙伴和团体之中,这些群体都适应于地区性的集体或大城市的某个集区,他们又反映了某个城市的历史过程
2、社会标签论:从来没有天生的犯罪者,犯罪和其他各种违法行为都是社会创造的,是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被社会自身创制和规定的。 三、问答:
4
1、现代西方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结构解体论2.社会失范论3.社会失控论4.不同社会交往论5.社会标签论6.理论冲突。
2、社会结构解体的观点:它认为人们生活和活动在家庭、学校、游戏伙伴和团体之中,这些群体都适应于地区性的集体或大城市的某个市区,他们又反映了某个城市的历史过程。由于大量移民的拥入,不仅使人口过去稠密,而且导致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这种社会结构的解体又进一步导致个人结构的解体,即人们文化准则的混乱,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多。
3、社会标签论的观点:1.认为犯罪是一种政治现象2.既然犯罪是一种不合理的标签行为,那么要改造的只能是社火关系要非“犯罪人”3.刑事司法制度恰恰是犯罪行为学的最终创造者和实施者。
4、犯罪社会学的产生与形成(三大点):1.统计犯罪学的出现和发展2.犯罪人类学的兴起和衰落3.犯罪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犯罪现象与犯罪问题 一、选择
1、 我们认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越轨行为: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
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2、 犯罪现象包括下述三个层次:犯罪状态、犯罪特点、犯罪规律
3、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行为、价值取向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二、名词解释:
1、犯罪:在外延上,从社会的角度界定犯罪,则犯罪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社会
5
行为,因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可能有犯罪的存在,从法律的角度来界定犯罪,则犯罪是受到刑法惩罚的社会行为;在内涵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从法律的角度看,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
3、准犯罪:是指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性而被刑法规定不应当受刑法处罚或未被法定为犯罪的社会行为。
4、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和犯罪人情况的总和。 5、暴力犯罪: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犯罪形式,只要是指行为人故意以强暴的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的犯罪行为。
6、职权犯罪:指上层社会经理阶层人员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触犯刑法,包括欺诈、贪污、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
7、环境犯罪: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造改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岸、自然遗产、森林等。 三、问答:
1、中国犯罪问题的现状与特点:1.青少年犯罪仍然十分突出2.职权犯罪日益突出3.性犯罪、吸毒贩毒犯罪等等旧社会特有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
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成员低龄化2.作案手段智能化3.游戏型犯罪日益突出4.严重刑事犯罪和恶性大案日益突出5.家庭背景多样化。
3、犯罪问题的性质与表征:一个公共问题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部分人必须认为是社会问题2.大部分或者社会上一些重要成员必须相信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社会行动加以解决。对犯罪来说是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
6
题:1.它是否已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2.是否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它,也就是说单靠警察部门已经无能为力。
4、社会学对犯罪类型的划分及其意义:1.功利取向型犯罪2.价值取向型犯罪3.情感冲动型犯罪4.传统习俗型犯罪。 5、犯罪的法律定义与社会学定义 第四章 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 一、选择:
1、 在英国,犯罪的原因一般有: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
2、 美国学者将犯罪原因分为四个方面: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犯罪相关因素
3、 中国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提出有关我国犯罪所谓社会原因的新学说和新理论:矛盾冲突论、 社会控制功能弱化论、综合动因论
4、 犯罪原因结构分为:外因-内因结构、原因-条件-情景结构、犯罪原因的层次结构 二、问答
1、犯罪社会学对犯罪原因的基本假设:1.犯罪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2.社会环境的状况3.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犯罪形式的变化
2、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犯罪的社会根源:1.生产方式根源论: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阶级斗争罪因论和私有制根源论提出来的。从方法论上讲,这一理论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否定私有制根源论,其一是从犯罪根源的作用范围来否定私有制是犯罪的社会根源,其二是从因果关系来否定私有制是犯罪的社会根源2.本能异化论
7
(不符合犯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也没有在中国犯罪学界成为主流观点,不作分析)。
3、影响我国现阶段社会犯罪的主要因素(四大点):1、犯罪的社会根源依然存在2、社会转型造成的结构失衡和社会张力3、市场经济的消极社会后果4、犯罪的文化土壤仍然相当肥沃。 第五章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一、选择:
1、 个人生活环境有几个特点:直接性、唯一性、有限性 2、 不良的生活环境对形成人的犯罪动机可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推动作用、暗示作用、提供外在条件和机会
3、 家庭是个人生活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生活。
4、 现代社会把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形式的家庭
5、 家庭结构缺陷即家庭结构不完整:婚姻关系不完整、亲子关系不完整、畸形家庭
6、 家庭功能是家庭存在的内存根据,家庭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情感功能、教育功能、保障功能
7、 家庭教育不当的主要表现有:过分溺爱、简单粗暴、教唆示范等
8、 由于我国教育单轨制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内容不完整有名无实的缺陷比较明显:
德育教育不得力、法制教育不完善、不重视学生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得教育
8
二、问答:
1、个人生活环境与犯罪的关系:1.不良生活环境导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2.不良社会环境容易诱发各种犯罪动机。
2、影响犯罪的家庭因素:146-162:家庭的结构功能、父母背景、家庭教育方式、恋爱与婚姻
3、影响犯罪的学校因素: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方式、学生自身因素 4、影响犯罪的社区因素:1.邻里的状况对预防犯罪非常重要2.邻里关系对犯罪有直接影响。
5、工作单位与犯罪的关系:1.在任何工作单位中工作,人们都能获得一定的“资源”支配权,而这种资源支配权就可能成为人们犯罪的机会和手段2.工作单位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容易造成犯罪。 第六章 犯罪与宏观社会环境 一、选择:
1、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一个完整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运用的社会制度是一个有机的社会系统,它必须同时具备四种基本要素:理论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或考名词解释
2、 从现实情况看,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195-198 或考论述题
3、 失业之所以容易引发犯罪,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206-207 4、 最早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概念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 二、名词解释
9
1、社会基本制度:是指关于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制度,他是社会制度中的最高层次,也是影响犯罪的最重要的社会宏观环境。
2、失业:是指能够工作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它是社会劳动力过剩的一种表现,在不同的社会里,这种劳动力过剩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4、社会分层:是指职业地位、社会声望、经济收入、政治权力、生活方式等社会特征进行划分。
5、大众传播:就是借助各种通讯技术手段,由一个信息传播者同时向为数众多和分散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三、简答:
1、社会基本制度对犯罪的影响:1.社会制度规定了罪行严重程度的标准2.社会制度决定了犯罪的范围。
2、政治腐败与犯罪的关系:在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中,政治腐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治腐败的基本特征是权利和金钱的交换,他来源于行政机构对市场过程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干预。政治腐败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和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奢侈浪费、利用权力经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这种腐败现象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仅诱发各种犯罪行为,而且威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
3、失业问题与犯罪关系:1.失业容易造成贫困2.失业下岗后的个人生活环境也容易引发犯罪3.某些失业成员本身就是平时表现不好的人。
4、流动人口与犯罪的关系:1.人员流动使大量“外来人口“处于一种匿名状态,这
10
种流动状态与匿名状态是容易产生犯罪的重要环境和条件2.外来人口既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又没有被接受为流入地的正式居民,从而使他们处于失控状态。3.人口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使他们容易获得各种犯罪的信息和机会,并容易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5、大众传媒对犯罪的影响:1.青少年大量地将时间用于阅读报刊杂志、收听广播、观看饮食录像等,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各种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通过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获得广泛地传播直接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中毒受害以至走上犯罪道路。总之,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既能推动社会进步,也为各种不健康信息的广泛传播增加了可能性,从而可能导致社会犯罪的增加。 第七章 文化和犯罪 一、选择:
1、 不管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讲,文化都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累积性、差异性、融合性
2、 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有: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
3、 文化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其原因有五点: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群体性
4、 文化冲突导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受亚文化支配,故意去反抗主文化而导致犯罪
、由于新旧文化并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而发生犯罪、由于群体文化冲突造成犯罪
5、 少年犯罪区域理论由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在30年代提出,差异交往理论
11
由萨瑟兰提出,团体亚文化理论是由科恩提出,
不同机会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理查德.克洛沃德和劳埃德.奥林在60年代提出的。
6、 亚文化包括:犯罪亚文化、冲突亚文化、逃避亚文化
7、 我国青少年犯罪团伙的类型:盗窃性犯罪团伙、暴力抢劫性犯罪团伙、淫乱性犯罪团伙 二、名词解释:
1、文化:狭义讲是指精神文化,他是社会的一种粘合剂。指人的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
2、主文化:它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或成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文化。
3、亚文化:指在某个社会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奉行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社会群体被称之为亚文化群体。 三、简答:
1、文化对犯罪的一般影响:1.文化对犯罪观有很大的影响2.文化对犯罪的惩罚观也有很大影响3.文化对犯罪的类型和犯罪手段也有一定的影响。
2、西方学者的犯罪亚文化理论:1.少年犯罪区域理论2.差异交往理论3.团伙亚文化理论4.不同机会理论。
3、我国青少年犯罪团伙的特点:1.有2个以上的相对稳定的基本成员2.并非一次性的共同越轨犯罪,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3.有一定的组织机构4.有一套内部特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4、我国犯罪团伙的亚文化特征:有一定的内部结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伙意识。
12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犯罪 一、选择:
1、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托夫勒称之为三次浪潮。
2、 通讯领域里的主要犯罪形式有:盗码并机、窃取无线电波源犯罪、电信欺诈犯罪
3、 我国于1986年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案
4、 美国学者吉恩.史蒂芬斯根据犯罪指向的具体对象和犯罪实践,将计算机犯罪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2.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3.商业领域的计算机犯罪4.计算机“寻猎”犯罪5.控制计算机恐怖犯罪6.计算机虚拟犯罪。
5、 因特网犯罪的特点:犯罪的跨国性、犯罪无现场性、犯罪危害的广域性、变异性、快速性,犯罪证据的可修改性
6、 在中国,因特网犯罪是指在网内实施的犯罪:具体包括:非法侵入、删除、修改等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传播病毒罪、非法破坏应用程序罪。 7、 计算机网络内外均可实施的犯罪:九点见285-288
8、 从技术角度来谒制网络犯罪,主要有如下措施:1.不断完善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系统2.建立和完善公安系统的科技网络3.建立和完善预防犯罪网络。 9、 从法律的角度对因特网的预防措施主要有:1.形式侦查系统2.刑事审判运作3.完善打击网络犯罪的立法体系。 二、问答
1、社会变迁对犯罪的一般影响 :社会转型、科技进步、网络,它们对犯罪的影
13
响
2、社会转型对社会犯罪的影响:1.社会转型引起犯罪现象本身的深刻变化2.引起犯罪主体的变化3.导致犯罪对象的变化。
3、科技进步与犯罪:1.高科技具有天然的两重性2.高科技与犯罪3.计算机与犯罪。
4、因特网上犯罪的发展趋势:1.犯罪的跨国性2.犯罪无现场性3.犯罪危害的广域性、变异性、快速性4.犯罪证据的可修改性5.犯罪的低成本性。 第九章 犯罪的社会控制 一、选择:
1、190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控制。 2、犯罪的社会控制体系包括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目标系统 1、 犯罪控制的具体途径:围绕人进行的犯罪控制、围绕物进行的犯罪控制(对危险物品的控制、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品的控制、对兼具上述两种特征的特殊犯罪物品的控制)、对犯罪情景的控制
2、 从犯罪的空间条件来看,主要有:重要的场所,特殊行业的控制、重点时间的控制
3、 社会奖赏的主要内容分配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关系资源
4、 社会制裁的功能主要有:否定犯罪的功能、制止犯罪的功能、惩罚犯罪的功能、威慑犯罪的功能、引导社会行为的功能、维护社会次序的功能 5、 社会制裁的基本形式:社会标定、社会谴责(官方的和社会的谴责)、社会惩罚
14
6、 社会惩罚的三种形式:财产、名誉、人身惩罚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控制:包括通过各种力量、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影响、干预,以使社会形成秩序的过程。
2、积极控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把社会规范输入到社会成员的主观世界中去,使社会成员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发生社会行为。
3、社会化:就是每个新生成员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即人获得社会属性的过程。
4、社会标定: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社会评定,将某些社会行为评定为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
5、社会制裁:就是社会运用各种力量对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实施各种限制、制约和惩罚。 三、问答:
1、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社会保障至少有如下几点控制作用:1.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减缓财富不均,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2.社会保障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3.社会保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积极控制在社会控制中的价值与意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社会秩序的积极控制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对违法犯罪的消极控制的成本,因此,任何社会对犯罪行为进行社会控制,首先都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控制功能,通过积极控制机制,在全社会建立起预防犯罪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形成整个社会健康发达的犯罪社会免疫系统,这比单纯对已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消极控制的效率要高
15
得多。
3、社会制裁的原则、要求:
原则:1刑事对等原则2.刑罚效力原则3.文明和人道原则 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彻底性。 第十章 犯罪的社会综合治理 一、选择
1、 综合治理概念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提出来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时间1981年。 2、 系统工程的构成要素:人、组织、制度、任务指标
3、 抓好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加强思想教育、及时调整纠纷、做好行为矫正工作、严格控制犯罪活动、及时惩罚犯罪分子 有效的改造犯罪
4、 青少年犯罪者的特点:1)秉性聪明,思想愚昧、2)不懂荣辱,爱好虚荣,最怕当众出丑 3)好意恶劳、贪婪成性 4)不守本性,胆大妄为
5、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的特点:高度的集中性、开放性、初级群体的衰弱和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达
6、 如何进行城市犯罪的控制与治理呢:要建立严密的城市犯罪控制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综合治理社会网络、加强科学研究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综合治理:从现在起,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包括解决其中极少数人的违法犯罪问题,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过问,党委分管青年工作的同志,要督促、帮助共青团组织把这一工作认真抓起来。
16
2、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对象,通过工程管理的办法,使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体上的最佳功能。 三、问答: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要!1.首先是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犯罪率的迅速增长直接有关2.适合我国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3.从犯罪形成的社会原因来看,也需要对社会治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4.从改造罪犯的角度来看,也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2、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特殊意义:1.有利于社会治安环境的迅速好转2.有李云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3.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
3、农村犯罪综合治理的特点:1.暴力案件突出,恶性大案严重2.盗窃犯罪迅速增加,抢劫诈骗直线上升3.强奸犯罪十分突出4.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十分猖獗5.赌博、卖淫、封建迷信等犯罪也很突出6.农村基层干部犯罪不容忽视。 4、如何综合改造社会环境,培育社会的犯罪免疫系统,提高社会环境抑制犯罪的功能即改造社会环境与综合治理的关系: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向心力2.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这是提高社会宏观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4.治理社会宏观环境,还要求端正党风、政风,消除腐败,争取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