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沪教版九年级(上)期末复习化学试卷(解析版).doc

2020-04-19 来源:我们爱旅游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复习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神舟八号返回舱在返回时,会与大气剧烈摩擦表面产生超过1 600℃的高温,要通过烧蚀材料的燃烧把这些热量带走.此时烧蚀材料发生的变化是( ) A.融化

B.分解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2.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甘薯酿酒

B.石蜡熔化

C.烟花爆炸

D.食物腐败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豆油

B.蔗糖

C.面粉

D.泥土

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带电的微粒

B.是实心球体

C.可分解为分子

D.可转变成离子7.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C.许多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8.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产生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B.同种物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现象完全相同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可以燃烧 D.发动机中的柴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 9.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稍上方,玻璃片被熏黑了 B.湿润的有酚酞的滤纸靠近浓氨水,滤纸变红了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D.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一会儿,铝片熔而不滴

10.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采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 质 铁丝和铝丝 CO和CO2 硬水和蒸馏水 二氧化锰和碳粉

B.B

方法或试剂 测量导电性 石蕊溶液 分别蒸发 双氧水 C.C

D.D

1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④

12.含氟(F)牙膏能防治龋齿,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使用含氟牙膏后,龋齿患者越来越少,氟斑牙患者却越来越多.有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氟原子中有10个电子 B.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

C.含氟牙膏中的“氟”指氟单质 D.人体可以大量摄入氟元素

13.将mg碳和铜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的质量仍为mg,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30%

B.27%

C.20%

D.15.8%

14.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 A.41

B.42

C.43

D.44

15.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16.在一定条件下,氨气容易液化而成为液氨,液氨可以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

2X+6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1 C.X的化学式为NO

D.液氨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17.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稀释浓硫酸 B.装置乙:加入锌粒 C.装置丙:产生氢气

D.装置丁:收集氢气

1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19.实验中,一种仪器与另一种仪器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应该接触的是( ) 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 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导管口与集气瓶底 ③向试管中倒液体药品,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④过滤时,用烧杯承接滤液,漏斗下端尖嘴部位与烧杯内壁.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向两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向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Mg粉,同时向左盘的烧杯中放入等质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则天平( ) A.最后保持平衡状态

B.指针先偏向左盘,后偏向右盘 C.指针始终偏向右盘

D.指针先偏向右盘,后偏向左盘

21.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22.今年5月,某养老院发生火灾,导致38人遇难,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事故,下列自救措施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赶快乘坐电梯逃生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23.表提供了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该表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B.20℃时,100g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31.6gKNO3

C.将4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24.根据下面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可知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44% B.46% C.54% D.64%

2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解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C.t4℃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 26.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动物可以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 .

(2)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 ,它具有 性;若试管1中产生8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 mL气体.

(3)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地区,村民多饮用井水.请你为村民们解决下列问题:用 的操作,可除去井水中难溶性的杂质;使用 进行实验,可证明处理后的井水是硬水;再对井水进行 ,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

27.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

(1)金属铝具有良好的防腐性,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将金属制成合金,可以提高防锈能力,原因是 .

(3)铁锅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 性;使用铁锅炒菜、做饭有利于人体健康,主要是增加了膳食中的 .

(4)制造电器零件不用纯铜而用黄铜,主要是因为黄铜 .

28.已知A~J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一种红棕色粉末,A、B、E、J均是氧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F的溶液常用于检验E.化物;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仅略去了反应的条件): (1)H的化学式为 .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与B反应: ; E与F反应: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选用 (填字母,下同).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收集装置选用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则进气管是 (填“a”或“b”).

(3)G装置可以探究微粒的基本性质: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敞口、正立在烧杯里,大约2分钟后取走集气瓶;再向烧杯里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立刻变浑浊.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 性质,二氧化碳具有 的物理性质.

30.同学们知道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氧气、酸、CuSO4溶液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资料中发现,铁和Fe2O3竟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

铁和Fe2O3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FeO、Fe2O3、Fe3O4中,Fe2O3是红棕色,FeO在空气中会很快被氧化成Fe2O3;其余是黑色;Fe3O4有磁性.②二氧化碳可用作该反应的保护气.③铁的氧化物都能与酸溶液反应. 【猜想与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猜想铁和Fe2O3反应的产物: ①有FeO;②只有Fe3O4;③ .

【进行实验】

(1)按如图装好药品(铁粉过量),连好仪器(装入药品前已检查装里的气密性). (2)轻推注射器活塞通入二氧化碳,估计玻璃管里空气 ,停止通入二氧化碳. (3)点燃酒精喷灯加热药品,等到固体粉末全部变黑,再熄灭酒精喷灯.

(4)当长柄V形玻璃管冷却至室温时,检验黑色粉末成分.检验过程如下(请填写表格中的空白):

a

实验操作及现象

黑色粉末暴露在空气中不变色,用磁铁靠近,黑色粉

末未能完全被吸引

检验结果 黑色粉末中一定

没有

b

取少量的黑色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足量的 溶液,出现红色固体,充分反应后残留少许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中一定

含有铁和

;猜想 正确.

【探究结论】

铁和Fe2O3能发生化合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思评价】

(1)实验结束,微热V形管中的液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本实验中的保护气,既能用二氧化碳气体,也能用 .

31. 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种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3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如图1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①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

(2)操作⑤对应的实验中,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 .

(3)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4)配制时,除如图2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 (填一种仪器名称).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20%.

四、计算题(共6分)

33.向10g CaCO3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10gCaCO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 g.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复习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神舟八号返回舱在返回时,会与大气剧烈摩擦表面产生超过1 600℃的高温,要通过烧蚀材料的燃烧把这些热量带走.此时烧蚀材料发生的变化是( ) A.融化

B.分解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通过烧蚀材料的燃烧把这些热量带走,所以烧蚀材料的燃烧是烧蚀材料与氧气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的化学式进行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乙醇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5+16=46,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甘薯酿酒

B.石蜡熔化

C.烟花爆炸

D.食物腐败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甘薯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烟花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豆油

B.蔗糖

C.面粉

D.泥土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 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解答】解:A、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各种物质的溶解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考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判断.

B、依据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电荷数即可.

C、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进行分析.

D、根据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判断.

【解答】解:A、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电荷数,故B正确;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错误;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的定义、元素周期表的有关内容、质量守恒的原因等知识,题目较易.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带电的微粒

B.是实心球体

C.可分解为分子

D.可转变成离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的构成和与分子、离子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错误; B、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错误;

C、原子能构成分子,不是分解为分子,错误; D、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C.许多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解题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空气污染物考虑;B、根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考虑;C、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考虑;D、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解答】解:A、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故A说法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故B说法正确;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C说法正确; D、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空气污染物,空气中各成分含量,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8.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产生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B.同种物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现象完全相同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可以燃烧 D.发动机中的柴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依据燃烧的概念特点解决. B.根据物质燃烧现象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燃烧是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灯泡通电后有发光放热现象出现,但不是燃烧,故错误.

B.物质不完全燃烧不如完全燃烧的充分,现象不完全相同,故错误; C.燃烧的必须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D.燃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能量知识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9.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稍上方,玻璃片被熏黑了 B.湿润的有酚酞的滤纸靠近浓氨水,滤纸变红了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D.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一会儿,铝片熔而不滴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蜡烛燃烧实验;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的生成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氨水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铝的表面有高熔点的氧化铝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稍上方,因蜡烛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故玻璃片被熏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是结论不是现象,故错误;

D、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一会儿,由于铝的表面有高熔点的氧化铝包着,所以铝片熔而不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采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 质 铁丝和铝丝 CO和CO2 硬水和蒸馏水 二氧化锰和碳粉

B.B

方法或试剂 测量导电性 石蕊溶液 分别蒸发 双氧水 C.C

D.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铁丝和铝丝都具有导电性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进行分析; C、根据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丝和铝丝都具有导电性,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一氧化碳不能,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蒸发后有固体剩余,蒸馏水没有,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气泡产生的是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碳粉,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④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概念关系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相关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从元素的分类看,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从反应类型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①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②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③纯净④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酸与碱反应生素,因此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包含关系.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个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12.含氟(F)牙膏能防治龋齿,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使用含氟牙膏后,龋齿患者越来越少,氟斑牙患者却越来越多.有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氟原子中有10个电子 B.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 C.含氟牙膏中的“氟”指氟单质 D.人体可以大量摄入氟元素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进行分析.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进行分析.

C、这里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D、氟等为人体必需元素,应该适量摄入;

【解答】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则其电子数也是9;故错误;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因此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9+10=19;故正确;

C、含氟牙膏中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错误;

D、氟等为人体必需元素,应该适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疾病,故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这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3.将mg碳和铜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的质量仍为mg,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30%

B.27%

C.20%

D.15.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碳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粉完全消失),铜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会生成氧化铜(铜粉质量增加).所以完全灼烧后的固体成分只有氧化铜.根据题意,完全灼烧后得到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相同,所以原混合物中碳粉的质量就等于与铜粉发生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解答】解:碳和铜都被完全氧化后,冷却到室温,发现固体的质量没有变化,说明碳的质量等于和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设铜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y; 2Cu+O2 128 32 x y 得:

2CuO

所以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质量之比为4:1; 则原混合物中碳粉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方面的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审题找出:碳的质量等于和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进行计算.

14.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 A.41

B.42

C.43

D.44

×100%=20%.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元素的含量来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可知物质的构成,则可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总数.

【解答】解:由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 则H元素的含量为4.6%,

N元素的含量为1﹣69%﹣4.6%﹣18.4%=8%, 则该物质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0H8O2N)n, 又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 300<(12×10+1×8+16×2+14)×n<400, 则n=2符合,

即物质的化学式为C20H16O4N2,

则1个分子中含有20+16+4+2=42个原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来计算得出物质的化学式,再利用化学式判断物质的构成即可解答,计算较复杂.

15.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8:2:1,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丙的质量为:4g+10g+3g+4g﹣(6g+4g+8g)=3g,故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错误;

B、丙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10g﹣4g):(8g﹣4g)=3:2,故说法正确; D、生成甲、丁的质量比为:(6g﹣4g):(8g﹣4g)=1:2,由于未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故无法确定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6.在一定条件下,氨气容易液化而成为液氨,液氨可以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

2X+6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1 C.X的化学式为NO

D.液氨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液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x+设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有:(+1)×3=0,x=﹣3,即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4NH3+3O2

2X+6H2O可知,

反应前氮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2X中; 反应前氢原子是12个,反应后是12个;

反应前氧原子是6个,反应后是6个;

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2个氮原子,是氮气,X的化学式N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液氨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7.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稀释浓硫酸 B.装置乙:加入锌粒 C.装置丙:产生氢气

D.装置丁:收集氢气

【考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丙内产生氢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用装置丁收集氢气时,应从短导管通入,将空气从长导管排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本题,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解答】解:

A、二氧化碳不帮助呼吸,能使人致死,但没有毒性,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B说法正确;

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说法正确; 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并知道了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

19.实验中,一种仪器与另一种仪器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应该接触的是( ) 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 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导管口与集气瓶底 ③向试管中倒液体药品,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④过滤时,用烧杯承接滤液,漏斗下端尖嘴部位与烧杯内壁.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①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导管口与集气瓶底不应该接触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不应该接触,否则会污染药品;

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导管口与集气瓶底,如果接触,影响气体排出; ③向试管中倒液体药品,试剂瓶口与试管口应该接触;

④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漏斗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0.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向两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向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Mg粉,同时向左盘的烧杯中放入等质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则天平( ) A.最后保持平衡状态

B.指针先偏向左盘,后偏向右盘 C.指针始终偏向右盘

D.指针先偏向右盘,后偏向左盘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依据充分反应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解: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依据充分反应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所以烧杯中的硫酸全部反应,依据质量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所以两个烧杯中减少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天平最后保持平衡状态,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酸的质量和金属的质量的角度进行.

21.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5O2

4NO+6H2O.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NO、H2O两种氧化物,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乙中氧元素显0价,生成物中氧元素显﹣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故故C错误;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7:8;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2.今年5月,某养老院发生火灾,导致38人遇难,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事故,下列自救措施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赶快乘坐电梯逃生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解答; B、根据着火时的逃生方法来回答此题; C、根据灭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D、根据遇到意外情况,不要慌乱可根据情况进行自救或求救.

【解答】解:A、室内起火,若急于打开门窗会使室内获得更多的氧气,燃烧更为剧烈.因此不急于打开门窗属于合理的措施,故正确;

B、当楼房起火,火势凶猛千万不要沿楼梯迅速下楼,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错误;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故正确; D、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此措施合情合理切实可行,故正确. 答案:B

【点评】沉着冷静面对意外,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才能减少意外所带来的伤害.身陷火灾现场,正确的自救措施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吸入体内,同时降低身子逃离

23.表提供了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该表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温度(℃) 溶解度(g)

0 13.3

20 31.6

40 63.9

60 110

80 169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B.20℃时,100g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31.6gKNO3

C.将4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看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KNO3,即20℃时,131.6g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31.6gK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4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溶解度的含义、温度改变后溶解度的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根据下面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可知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44% B.46% C.54% D.64%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与生成的氢气质量和;设碳的质量为x,则铁的质量为10g﹣x,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再根据碳的质量与生成的氢气质量和,求出X的质量,最后求出碳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碳的质量为x,则铁的质量为10g﹣x,生产的氢气的质量为a, Fe+H2SO4=FeSO4+H2↑ 56 2 10g﹣x a

解得:a=

x+

=50g+10g﹣55.4g

解得:x=4.4g

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由以上计算可知.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中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主要是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在解答时要注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得出计算所必须的已知量,然后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同时要学会求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

25.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4%

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解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C.t4℃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的溶解性,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数的大小,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A错误;

B、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物质等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解升温至t3℃,甲、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会析出晶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B正确;

C、t4℃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丙,故C错误;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 26.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动物可以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 溶有(或含有)氧气 .

(2)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 氢气 ,它具有 可然 性;若试管1中产生8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 4 mL气体.

(3)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地区,村民多饮用井水.请你为村民们解决下列问题:用 过滤 的操作,可除去井水中难溶性的杂质;使用 肥皂水 进行实验,可证明处理后的井水是硬水;再对井水进行 煮沸 ,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

【考点】电解水实验;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动物生存离不开氧气;

(2)根据电解水的知识进行分析.电解水通入的是直流电,正极生成的气体较少是氧气,负极生成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3)根据净化水的原理、硬水和软水的检验与转化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水生生物的生存说明水中含有氧气;故填:溶有(或含有)氧气;

(2)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电解水一

段时间后,由装置可知,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2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1、2两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氢气具有可燃性,若试管1中产生8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4mL气体.

(3)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填:过滤;

由于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所以,我们可以用肥皂水来检验井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通过煮沸能降低水中含有的大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答案:

(1)溶有(或含有)氧气; (2)氢气;可然; 4 (3)过滤;肥皂水; 煮沸.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相关知识,需要了解电解水和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才能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对解答此类问题尤其重要.

27.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

(1)金属铝具有良好的防腐性,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A1+3O2═2A12O3 . (2)将金属制成合金,可以提高防锈能力,原因是 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 (3)铁锅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 导热 性;使用铁锅炒菜、做饭有利于人体健康,主要是增加了膳食中的 铁元素 .

(4)制造电器零件不用纯铜而用黄铜,主要是因为黄铜 硬度大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进行分析;

(2)根据将金属制成合金,可以提高防锈能力,原因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使用铁锅炒菜、做饭有利于人体健康,主要是增加了膳食中的铁元素进行分析;

(4)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1+3O2═2A12O3; (2)将金属制成合金,可以提高防锈能力,原因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3)铁锅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导热性,使用铁锅炒菜、做饭有利于人体健康,主要是增加了膳食中的铁元素;

(4)制造电器零件不用纯铜而用黄铜(铜锌合金),主要因为黄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故答案为:(1)4A1+3O2═2A12O3; (2)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3)导热,铁元素;

(4)硬度大(或强度大或耐腐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性质,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可依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8.已知A~J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一种红棕色粉末,A、B、E、J均是氧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F的溶液常用于检验E.化物;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仅略去了反应的条件): (1)H的化学式为 FeSO4 .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与B反应: 3CO+Fe2O32Fe+3CO2 ;

E与F反应: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A是一种红棕色粉末,故A是氧化铁,能与B反应生成D和E,B、E均是氧化物,故B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D是铁;铁能与C

反应生成G,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故G是铜,C可能是硫酸铜,故H是硫酸亚铁,F的溶液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故F是氢氧化钙溶液,据此解答.

【解答】解:A是一种红棕色粉末,故A是氧化铁,能与B反应生成D和E,B、E均是氧化物,故B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D是铁;铁能与C反应生成G,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故G是铜,C可能是硫酸铜,故H是硫酸亚铁,F的溶液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故F是氢氧化钙溶液,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H是硫酸亚铁,故填:FeSO4;

( 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3CO+Fe2O3

2Fe+3CO2;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

装置选用 A (填字母,下同).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收集装置选用 E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则进气管是 b (填“a”或“b”).

(3)G装置可以探究微粒的基本性质: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敞口、正立在烧杯里,大约2分钟后取走集气瓶;再向烧杯里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立刻变浑浊.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 不断运动 性质,二氧化碳具有 密度比空气大 的物理性质.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解答;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解答;

(3)根据题中信息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物的状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用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F装置收集,则进气管是b; (3)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正立于烧杯中,敞口一会儿,再向烧杯里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立刻变浑浊,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从瓶中运动到了瓶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1)2KMnO4(2)B; b;

(3)不断运动,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30.同学们知道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氧气、酸、CuSO4溶液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资料中发现,铁和Fe2O3竟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

K2 MnO4+MnO2+O2↑; A; E;

铁和Fe2O3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FeO、Fe2O3、Fe3O4中,Fe2O3是红棕色,FeO在空气中会很快被氧化成Fe2O3;其余是黑色;Fe3O4有磁性.②二氧化碳可用作该反应的保护气.③铁的氧化物都能与酸溶液反应. 【猜想与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猜想铁和Fe2O3反应的产物: ①有FeO;②只有Fe3O4;③ FeO和Fe3O4 . 【进行实验】

(1)按如图装好药品(铁粉过量),连好仪器(装入药品前已检查装里的气密性). (2)轻推注射器活塞通入二氧化碳,估计玻璃管里空气 排完 ,停止通入二氧化碳. (3)点燃酒精喷灯加热药品,等到固体粉末全部变黑,再熄灭酒精喷灯.

(4)当长柄V形玻璃管冷却至室温时,检验黑色粉末成分.检验过程如下(请填写表格中的空白):

a

实验操作及现象

黑色粉末暴露在空气中不变色,用磁铁靠近,黑色粉末

未能完全被吸引

检验结果 黑色粉末中一定

没有 FeO

b

取少量的黑色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足量的 CuSO4 溶液,出现红色固体,充分反应后残留少许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中一定含有铁和 Fe3O4 ;猜想 ② 正确.

【探究结论】

铁和Fe2O3能发生化合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Fe+4Fe2O3【反思评价】

(1)实验结束,微热V形管中的液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CO3H2O+CO2↑ .

3Fe3O4 .

(2)本实验中的保护气,既能用二氧化碳气体,也能用 氮气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

【进行实验】该实验应该在无氧环境中进行,根据实验现象和分析结论; 【探究结论】根据题干信息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分析;

【反思评价】(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2)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即可.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和Fe2O3反应的产物还有可能是氧化亚铁与四氧化三铁的混合物;故填:FeO和Fe3O4;

【进行实验】(2)注射器中的二氧化碳是为了将玻璃管内的空气完全排净;故填:排净; (4)黑色粉末暴露在空气中不变色,说明一定没有氧化亚铁;铁能置换出硫酸铜的铜,铜是红色的,因为黑色粉末部分能被磁铁吸引,则含有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

a

实验操作及现象

黑色粉末暴露在空气中不变色,用磁铁靠近,黑

色粉末未能完全被吸引

b

取少量的黑色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足量的 CuSO4溶液,出现红色固体,充分反应后残留少

许黑色粉末

【探究结论】根据信息可知,铁与三氧化二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Fe+4Fe2O3

3Fe3O4;

检验结果 黑色粉末中一定没有

FeO

黑色粉末中一定含有铁和 Fe3O4;猜想 ②正确.

【反思与评价】(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故填:红;H2CO3

H2O+CO2↑;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都很稳定,可以代替二氧化碳气体;故填:氮气(或氦气或稀有气体).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31.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种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是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氯化钾 (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50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的溶解性,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数的大小,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上层的清液达到饱和状态;

(2)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剩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3)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所以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50g=50g;

(4)A、等质量的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A正确; B、烧杯①中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故B错误;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故C错误 D、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温到t2时,两种物质都完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液质量都相等,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1)是; (2)氯化钾; (3)50; (4)A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如图1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①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瓶塞没有倒放 .

(2)操作⑤对应的实验中,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 . (3)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4)配制时,除如图2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 胶头滴管 (填一种仪器名称).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填“>”、“<”或“=”)20%.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与蒸馏操作.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蒸发操作中停止加热的时机,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4)实验室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即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

(2)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3)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4)实验室配制100g2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试剂瓶等,除如图2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胶头滴管.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即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1)瓶塞没有倒放;(2)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3)引流;(4)胶头滴管;(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注意事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6分)

33.向10g CaCO3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10gCaCO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 40 g.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计算;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由图象可知:当CaCO3质量为0时,即为盐酸与CaCO3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此时所用稀盐酸的量即是所消耗的稀盐酸,故10g CaCO3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40g.

(2)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消耗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由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如图象所示:当10gCaCO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40g; (2)解:设40g稀盐酸含有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0g x

X=7.3g

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8.25%.

故答案为:(1)40g;(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

【点评】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由其中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