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抑制疗法(附60例报告)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免疫抑制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等例数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治疗,疗程24周,在第12周、24周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得到改善, 实验室检查示ESE、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治疗24周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发生皮疹、消化不良、腹泻、耳鸣等不良反应,但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有6例发生厌食、恶心、呕吐、头痛、口角糜烂等不良反应,其中有1例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短期停药。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0%、766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治疗24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67%、83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免疫抑制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免疫抑制疗法;类风湿关节炎;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为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滑膜增生、骨损害,如治疗不当,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引起严重后果。为研究免疫抑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选取我院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予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治疗,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至201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其中男8例,女52例,年龄范围为46~67岁,平均512岁。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处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②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脏、血液、内分泌等类型的疾病。③近3周内未使用糖皮质治疗。两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均为男4例,女26例。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予来氟米特20 mg/ d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15 mg/周治疗。疗程均为24周。
13 疗效评价
1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等症状改善情况,检测类风湿因子、ESE、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2 疗效判断标准 求以上指标改善百分率均值,得出总改善率。无效: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30%;改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为30%~49%;进步: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为50%~74%;明显进步: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75%。总体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晨僵、关节压痛、关节
肿胀等症状得到改善,实验室检查示类风湿因子、ESE、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治疗24周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但X线变化不明显。
22 两组治疗总体有效率 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0%、766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治疗24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67%、83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发生皮疹、消化不良、腹泻、耳鸣等不良反应,患者均未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有6例发生厌食、恶心、呕吐、口角糜烂、头痛等不良反应,其中有1例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短期停药。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呈进行性、侵蚀性发展。如未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关节功能将遭受严重损害,造成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1]。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免疫紊乱是其发病主要机制[2]。首先活化的MHCⅡ型阳性的抗原递呈细胞、CD4+T细胞浸润滑膜关节,滑膜关节组织的特殊成分也可作为自身抗原被MHCⅡ型阳性的抗原递呈细胞呈递活化CD4+T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关节炎症状。同时各种抗原刺激T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增殖,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低热、C反应蛋白及血沉升高。
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为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3]。这些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尚可,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6]。本研究显示经过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晨僵、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等症状得到改善,实验室检查示类风湿因子、ESE、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治疗24周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治疗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0%、766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治疗24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67%、83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发生皮疹、消化不良、腹泻、耳鸣等不良反应,患者均未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有6例发生厌食、恶心、呕吐、口角糜烂、头痛等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短期停药。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实验结果表明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一样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免疫抑制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REDDY S V, WANCHU A,KHULLAR M, et al Leflunomide reduce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patit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Int immunopharmacol, 2006,5(6):10851090.
[2] Pfeil A, Lippold J, Eidner T, et al Effects of leflunomide and methotrexat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detected by digital Xray radiogrammetry and computeraided joint space analysis. Rheumatol Int,2009,29(3):287289.
[3] 胡清,王芳,李雪锋,等来氟米特加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475.
[4] 劳志英,陈丽华,张芳,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试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0(2):9497.
[5] 张榕,吴春玲,李舒帆,等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老年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31):21942196.
[6]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4):2502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