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云:甘饴躬身犁沃土 坚守乡村写芳华本刊记者 / 张妍琳
吴利云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桃花镇中心学校教师
寒来暑往,很多人成为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匆匆过客,有人却停下了脚步。他们甘之如饴,陪伴内心孤独、求知若渴的孩子。将庄稼地变成探索自然的沃土,让孩子们驰骋在知识的海洋,近距离感受植物的生长与凋零。学校前的空地就是快乐农场,让孩子们当起“农场主”。他们把别人眼里的荒芜用“活”了,依托仅有的自然资源构建教育体验活动课程,为孩子们创造充满生机的教育。吴利云,就是这乡村三尺讲台的坚守者之一。
桃花镇,这个带着几分诗意的地名,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那里,该有山峦跌宕,芳草萋萋,碧波荡漾。很多老师从远方考来,为一睹这听上去如仙境般的“十里桃源”。当他们跋山涉水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桃花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河北最高峰小五台山脚下的偏僻农村,这里没有一朵桃花,只有几棵桃树在桃花镇中心学校门口立着。这座村小的环境更令人诧异:厕所是露天的,水电不便,还要靠生炉子来取暖。有些老师无法忍受,当时便辞职离开了。
动申请回到母校任教,这个决定惹得父母反对,同学也十分不解。走出乡村不易,父母不愿让她再回来过苦日子。而同学眼中,品学兼优的她从乡村考出来再回去是一种“浪费”,也是“屈才”。
身边人的劝阻没能拦住倔强的吴利云,揣着对家乡割舍不下的情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她毅然回乡。
乡村教师之路并不好走。吴利云的家离学校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从蔚县回家只能走国道,四周是山,道路又窄又堵。一周回一次家,还经常堵到只能在车上待一夜,那时的吴利云懊恼过自己的选择。可是当看到孩子们的
“我会教好家乡的孩子,成为你们的骄傲”
“回乡做教师,不代表我比别人差,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我会努力教好家乡的孩子,成为你们的骄傲。”曾经,吴利云信誓旦旦地跟反对她回乡教书的父母这样说。蔚县桃花镇,吴利云在这里出生、成长、走出,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培养女儿走出农村,一直是吴利云父母引以为傲的事。
大学假期回乡,吴利云发现,因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青年教师愿意留在桃花镇,教师大多在50岁左右,中年教师短缺严重,骨干教师更是多年零增长。从那时起,她萌生了回乡当教师的念头。毕业后,她主
笑脸,所有的烦恼又烟消云散了。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
职初教师时期,对吴利云而言是苦乐参半。大学刚毕业,她就接替生病的老师带起了毕业班,学生并没有十分认可她。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和自己的课。接下来的半年,吴利云逐个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用心为每个学生分析知识缺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她的努力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有一次,吴利云嗓子疼却坚持用沙哑的声音给学生上课。第二天,她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包金银花和提示“每天喝5-6朵”的留言。有个学生还让当医
特别报道65生的爸爸给开了药,认真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吃。这些贴心的举动,让吴利云泪流满面。被认可、被关心的温暖,至今仍让她感到幸福。与学生们的融洽关系,也让吴利云觉得没有任何职业比教师更幸福。
爱是最好的教育,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格”
留守儿童比较多,是村小的普遍现状。这些孩子多半自卑脆弱、性情冷漠孤僻、缺乏信心、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小乐在父母离异后,逆反心理严重,经常惹是生非。吴利云悄悄记住了他的生日,在当天组织全班同学一起为他庆祝。收到大家的祝福和礼物,小乐喜极而泣。那天晚上,他找到吴利云,倾诉了父母离异对自己的打击和对家庭的渴望。吃着老师亲自下厨做的热腾腾的饭菜,小乐打开了心结。几经周折,吴利云找到了小乐妈妈。接通吴利云电话后,小乐妈妈带着哭腔表示,自己确实对孩子关心不够,以后会经常和孩子联系沟通。有了老师和妈妈的爱,小乐有了学习的动力,如今已经成长为阳光积极的初中少年。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态度和成长轨迹,让吴利云觉得美好而有意义。
学校200余名住校学生,像小乐这样的不胜枚举,吴利云将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阅读指导课上,她发现学生不喜欢看书,便对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假期读书量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读过课外书,这与自己的孩子拥有700—800本书的阅读量差距巨大,吴利云很着急。在她看来,阅读是理解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的缺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她决定推荐好书、组织学生们把书读起来。
这时,如何改变家长的观念,成为摆在吴利云面前的难题。家长觉得儿童文学和小说是“闲书”,不愿意给孩子购买。沟通无果,她只能发动老师捐赠,也得到了一些社会支持。教室外面的院子就是阅读长廊,每天早上6点半,孩子们在这里进行一小时的课前读书,按时出勤就能得到一张卡片,积累起来可以换取奖状。在这样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坐不住到可以捧着一本书读到上课。吴利云也亲眼见证了阅读给孩子性格带来的改变:她曾安排一个出了名的调皮学困生帮助自己组织晨读,责任的督促下,这个孩子每天不到6点到校,下雨天
也坚持穿着雨衣在阅读长廊读书。读书不单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出他坚毅的品格和责任感,他的改变让家长诧异又欣慰。
用乡土资源撑起孩子的求知梦
乡村教师短缺,教师们代课精力有限,学生每周的音、体、美课安排较少,学习内容枯燥影响了学习兴趣。为了改变现状,吴利云带领学校老师们组成校本研修团队。考虑到学校资金短缺,老师们自己研发了一系列的课程,如剪纸创意画、小小棋盘大世界、国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剂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蔚县盛产的小米,曾被列为“四大贡米”。吴利云利用这一乡土特产开设了五谷粮食画课程。学生从家里拿来粮食,师生共同设计作品,从十二生肖到冬奥冰雪项目,把梅兰竹菊融入其中,为冬奥助力。吴利云在课上讲解粮食画的历史及粘贴方法,带领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教大家对种子进行染色处理,一粒粒种子在学生们的巧思下成为充满生机的艺术品。在吴利云看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她希望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而粮食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培养了求知与探索精神。亲手制作的粮食画摆到学校走廊、摆到电视台,学生们也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也许,偏僻贫瘠的土地无法让乡村孩子像城市孩子那样拥有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是利用好乡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孩子们该掌握的能力、该学习的知识以及童年该享有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少。
扎根农村杏坛,拓荒教育热土,转眼已有十余载。吴利云见证了村小的变化:平地起高楼,添置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师生办公学习的硬件有了质的提升。对于一心扑在乡村教育事业、爱生如子的她而言,未来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将研发更多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课程,为学生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改善校园生活与学校环境;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建立“孩子入校家长入学”机制,做好家长的再培训再教育,为提升乡村家长的素养出一份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努力做好教师培训,为学生们留住教师的心。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