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径向渗流模拟实验

2020-07-08 来源:我们爱旅游


实验二 径向渗流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平面径向渗流实验是达西定律在径向渗流方式下的体现,通过本实验加深对达西定律的理解;

2、要求熟悉平面径向渗流方式下的压力降落规律,并深刻理解该渗流规律与单向渗流规律的不同,进而对渗透率突变地层、非均质地层等复杂情况下的渗流问题及其规律深入分析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

平面径向渗流实验以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采用圆形填砂模型,以流体在模型中的流动模拟水平均质地层中不可压缩流体平面径向稳定渗流过程。保持填砂模型内、外边缘压力恒定,改变出口端流量,在稳定条件下测量填砂模型不同位置处的水头高度,可绘制水头高度或压力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压降漏斗曲线);根据平面径向稳定渗流方程的解计算填砂模型的流动系数及渗透率。

三、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见图2-1,圆形填砂模型18上部均匀测压管,供液筒内通过溢流管保持液面高度稳定,以保持填砂模型外边缘压力稳定。

1-测压管(模拟井);2~16-测压管(共16根);18―圆形边界(填砂模型); 19-排液管(生产井筒);20—量筒; 21—进水管线;22—供液筒;23-溢流管;

24—排水阀;25—进水阀;26—供水阀。

图2-1 平面径向流实验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

1、记录填砂模型半径、填砂模型厚度,模拟井半径、测压管间距等数据。 2、打开供水阀“26”,打开管道泵电源,向供液筒注水,通过溢流管使供液筒内液面保持恒定。

3、关闭排水阀“24”,打开进水阀“25”向填砂模型注水。 4、当液面平稳后,打开排水阀“24”,控制一较小流量。

5、待液面稳定后,测试一段时间内流入量筒的水量,重复三次。; 6、记录液面稳定时各测压管内水柱高度。

7、调节排水阀,适当放大流量,重复步骤5、6;在不同流量下测量流量及各测压管高度,共测三组流量。

8、关闭排水阀24、进水阀25,结束实验。

注:待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后,先关闭管道泵电源,再关闭供水阀26。

五、实验要求及数据处理

1、实验要求

(1)将原始数据记录于测试数据表中,根据记录数据将每组的3个流量求平均值,并计算测压管高度;绘制三个流量下压力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压降漏斗曲线),说明曲线形状及其原因。

(2)根据平面径向稳定渗流方程,计算填砂模型平均渗透率、不同半径范围的渗透率,评价砂体的均匀性。

(3)写出填砂模型流量与总压差的关系表达式,并绘出流量与总压差的关系曲线。

2、数据处理

流量与总压差的关系表达式:

Q2KhPePwRlneRw (2-1)

任意半径范围的渗透率计算公式:

r1r2K2hP1P2 (2-2)

Qln式中:Pe—模型外边缘压力,10-1MPa; Pw—模型出口端面压力,10-1MPa;

Re—供给边缘半径,cm; Rw—井筒半径,cm;

h—地层厚度,cm; —流体粘度,mPas;

-1P1、P2—任意半径r1、r2处的压力,10MPa。

3、平面径向流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设备编号:径5井

表2-1 测压管液面基准读数记录表

序号基准读数/cm1023456780910111213141501617 0.10.1-0.1-0.20.20.20.10.10.1-0.10.30.10.10.2表2-2 测压管液面读数记录表

流速1体积123456121314151617cm324856.268.3168.5168.3568.169.056968.968.8169.2569.4969.269.2569.9169.969.869.727326024818.3159.559.859.559.2161.0161.1860.9360.7161.761.9761.6361.5563.2863.2863.1563.012632642786.556.656.7956.556.1358.3858.3858.2758.0159.159.4959.159.056160.960.8960.8264280测压管液面高度H(cm)7891011时间s6571.768.227.328.628.826.725.327.1 23填砂模型(内)半径=18.0cm,填砂厚度=2.5cm,中心孔(内)半径=0.3cm, 相邻两测压管中心间距=4.44cm,水的粘度=1mPa·s。

(1)取流速1下1管为例计算:

测压管水柱高度为:56.2+2.5/2-0=57.45, 同理可得其余各组数据,填入表2-3中。

表2-3 定压边界测试数据表

流速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测压管水柱高度h(cm)流量(cm3/s)平均流量(cm3/s)233.8153857.4569.4669.6669.769.5570.170.0570.1569.9670.470.6470.5570.271.0671.1570.9570.753.807533.811743.812329.0842519.5660.6560.9560.8560.6662.0662.2362.1861.8662.8563.1262.9862.564.4364.5364.364.069.19589.148919.1666710.4127.7557.7557.9457.8557.5859.4359.4359.5259.1660.2560.6460.456062.1562.1562.0461.8510.434810.39310.3321 根据表2-3,由P=ρgh,计算得下表。

表2-4 压力随位置的变化数据表

测压管序号流动距离流速1流速2流速317139-8.885-4.441034.4478.881113.321517.76-17.76-13.32P/Pa6933.56879.66856.16815.95630.16826.76864.96922.76972.7P/Pa6277.96125.06062.35944.71916.95973.16098.56185.86323.9P/Pa6061.35880.05797.75642.8759.55678.15824.15942.76090.7 绘制3个流速下压力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图,如图2-2所示。

图2-2 平面径向流压力与位置关系曲线

分析:由压力公式PPePePwReln ,压力是表示能量大小的物理量。RerlnRw由压力分布可知,当距离 r 成等比级数变化时,压力 p 成等差级数变化。因此,压 力在供给边缘附近下降缓慢,而在井底附近变陡,说明液体从边缘流到井底其能 量大部分消耗在井底附近。这是因为平面径向渗流时,从边缘到井底渗流断面逐渐减小。由于稳定渗流时从边缘到井底各断面通过的流量相等,所以断面越小渗 流速度越大,渗流阻力越大,因此能量大部分消耗在井底附近,所以曲线大体呈 中间低,周围高的漏斗形状。

(2)r=4.44cm时,

r14.443.811lnr20.3K1154.9m2 2h(P22.5(68275630)/1000001P2)Q1lnr14.449.151lnr20.3K1238.85m2

2h(P22.5(5958.891917)/1000001P2)Q2lnr14.4410.391lnr20.3K1336.40m2

2h(P22.5(5660.48760)/1000001P2)Q3ln则平均渗透率为:

K11K12K1354.9138.8536.4043.39m2

33同理可以求出r1=8.88cm,13.32cm,17.76cm时的渗透率,如表2-5所示。 K1表2-5 不同半径范围的渗透率

不同半径r/cm 渗透率K/m2 4.44 43.39 8.88 355.57 13.32 274.81 17.76 121.78 由表2-5,砂体的均匀性良好。 (3)填砂模型流量与总压差的关系表达式为:

Q2KhPePwRlneRw,

4383.91 9.15 5316 10.39 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总压差/Pa 流量/(cm/s) 31323.1 3.81

图2-3 流量与总压差关系曲线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加深了对达西定律的理解,熟悉了平面径向渗流方式下的压力降落规律,并深刻理解了该渗流规律与单向渗流规律的不同,进而对渗透率突变地层、非均质地层等复杂情况下的渗流问题及其规律有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同时,我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后,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