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检测26
第26课时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
文化与科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西安五校一模)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结合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可知正确答案应是B项,即“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015·山东泰安质检)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
报刊 《农村工作通讯》 《湖南日报》 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 《湖北日报》 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解析:选C。由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和部分报刊杂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批判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重考验和阻力,故C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
《不容开历史倒车》 文章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
业的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全国农村推行,故B项错误;1984年,改革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推进,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故D项错误。
3.(2015·雅安中学月考)下图是1980年12月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折射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选C。材料给出了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我们不能仅从这么一份执照就断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换句话说,这一份执照并不等同于普遍现象,故A项和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经济体制,因此D项所述现象和题干无关;个体工商业执照体现了私有制的存在,表明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4.(2015·河北石家庄月考)下图是我国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的场景。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证券业和股份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标志着改革开放向更纵深推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然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A和D说法明显错误;C错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
在1992年提出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选B。
5.(2015·南充月考)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一五”(1953-1957年) “二五”(1958-1962年) “六五”(1981-1985年) “九五”(1996-2000年) “十五”(2001-2005年)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年)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主题词 自力更生、工业增速 大跃进、赶英超美 走向改革开放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指令性计划退场、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 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
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依据所学史实及题干反映的信息可得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①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的环境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②符合题意;中国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符合题意;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6.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解析:选A。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A项正确。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安徽、四川的农村开始,B项错误;C项是经济特区的发展道路,不能体现“标界”作用;上海浦东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D项错误。
7.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 ( )
A.一定程度上受“左”倾思想影响 B.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革 C.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D.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A项和B项符合“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D项符合“改革开放20多年”,C项是二者共同点。
8.(2015·河南南阳模拟)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时尚的影响,并非改革开放这一主题;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对生活习俗的影响,不是对文化的影响。
9.(2015·广东六校高三联考)“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批准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项。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错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中共十三大上,B项错误;批准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D项错误。
10.(2015·山东泰安质检)“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C.民族、民权
B.民权、民生 D.富国、强国
解析:选A。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解放,解救了劳苦大众;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了民族的腾飞,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故这两次飞跃解决了“民族”和“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毛泽东时代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解决“民权”问题,但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故B、C项错误;邓小平时代才开始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故D项错误。
11.(2015·江苏扬州模拟)“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高考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是在1965年,排除①,高考恢复于1977年,此时尚未进入“新时期”,故排除②,答案为D。
12.(2015·安徽江南十校高三联考)2013年6月11日至26日,中国“神舟10号”载人飞
船在轨飞行15天,与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或载人交会对接,并首次开展了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2013年6月17至20日,蛟龙号在南海连续4次下潜作业,分别搭载3位科学家下潜,并取得大量样品。此材料反映了( )
①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科技成就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 ③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④中国航天科技和深潜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A.②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材料只反映了我国航天科技和深潜技术发展状况,并不代表我国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①;材料不能反映科技是否决定国家兴衰,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A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5·江西九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并说明“不变”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变”的具体措施。(1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概括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等信息可归纳出。第(2)问依据材料可知针对土地流转内容来说的,其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变化;第二小问回答不变的原因,可结合此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村需要来回答;第三小问主要根据材料三来归纳。
答案:(1)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农业技术进步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答出四点即可)
(2)“不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保持不变或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变”的原因: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经营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现今农村生产力水平,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变”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4.(2015·自贡高三诊断)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纪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它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曰私、曰弱、曰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
则非尚公尚武尚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1949年10月-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底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57年1月-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6年5月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5月- 高考中断了11年! 1976年10月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6年10 月之后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10分)
(2)材料二作文题目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1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教育。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可以直接概括出教育改革的举措;第二小问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实际考查的是清末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对教育本身、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答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相应的分析。1949—1956年,通过材料中“增产节约、祖国的怀抱、幸福的年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据此简要说明即可。1957—1966年,通过材料中“建设总路线”“大跃进”等信息可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据此简要说明即可。1976年以后,通过材料中的“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等信息可知是逐步进入中国特色的社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此简要说明即可。
答案:(1)举措:清末新政改革了学制;采用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明确了新教育的宗旨。
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人才,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1949—1956年: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7—1966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开始泛滥;全国人民努力战胜三年经济困难;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
1976年10月以后:逐步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制度;全国人民重燃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期盼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道德意识水平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