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鸭窠围的夜》
姓名:李丹 学号:0141100130
摘要:夜是一幅充满写意和张力的图画,不同的夜幕,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对夜幕的描绘和感悟往往表达映衬出自己的思想情感,置身在夜的世界中聆听夜“沉默”的述说。夜本来是寂静,黑暗,单调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灯火、人物的活动把夜表达的真实,优美灵动。作者回到故乡的夜,产生了对故乡文化的反思,夜把作者心中的迷惑解答了。在这个别样的夜晚作者写下了自己多年对故乡的情感和憧憬。
关键词:人性、夜、梦想、改变
为什么作者对水手及吊脚楼妓女的态度不同于常人, 在描写夜的过程中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夜以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熏陶着湘西的人民。在回到故乡中,他慢慢的通过自己的回忆来勾勒出以往的故乡夜景,回忆昨日的美好。描写故乡人民的对话,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沈从文对看问题的态度不同于常人,比如说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在常人看来这是令人鄙俗批判的。因为他认为水手和吊脚楼妓女是一种平常,自然,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值得赞美的。在对人性进行思考时他多从一种包容的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他把自己置身到其中去体会他们的快乐与悲伤。所谓体会了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和理解。带有这种的故乡的情愫来面对自己的家乡人的时候,态度自然会不同于常人。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正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个圣境。”(1)
为什么羊叫在本文中出现了多次,沈从文对小羊的卑微但却不能维持自己生命感到悲
哀。在听到羊固执而柔和的叫声的时候,作者想到了小羊的妈妈在寻不到孩子也“固执而柔和的叫”沈从文写道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二赶来的,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伺候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变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对于一个小羊沈从文都有一种“近基督的悲悯”更何况是对自己家乡的男女,对于落后贫穷的人们他没有去指责,去嘲笑,更多的是赞赏和同情。羊叫在本文中有特定的含义,象征着平凡生活的湘西人民。像小羊一样卑微的生活都难以继续,沈从文对湘西人民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
为什么作者大多通过想象联想来描写鸭窠围的夜,湘西的发展也是作者的一个梦想,但是不肯改变拒绝接受现代化的湘西平凡人民只有越来越落后。作者对自己的理想也产生了一种“破灭感”。文章中写道: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表达那个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世界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在看到湘西文化快要被现代化所替代或者是超越的时候,作者感到忧郁和痛心。作者懂得了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的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已经几乎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浮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2)沈从文想要保留湘西这种淳朴、真实、平凡的文化。不掺杂任何的杂质,不受外物所束缚,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对故乡深刻的记忆以至于不想留下任何的残缺和破碎。这也是沈从文只有通过回忆来重新构想已经不复存在的湘西历史。
水面的渔人雨水中的鱼指代的是什么?“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吃惊的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个时节已
为黑夜所抚慰安静了,只有水上面的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上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 水中的鱼与水面上的渔人的“战争”水中的鱼就是指代了落后的湘西甚至是全国落后人民的生活现状,水上的渔人就是指代的想要改变自己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落后终将会被现代化文明所吞噬和取代,但是拒绝接受这种现实的水中的鱼安然的享受着他们自己的快乐。沈从文对于这种现状也感到十分的惋惜,在他生活的地方表达了一种怀旧的故乡情。
《鸭窠围的夜》是作者回忆已逝去的湘西文化氛围的代表文章,他将人们带进了自己理想中的故乡,人性的美永远值得歌颂,让平凡变得神圣,让在为现代化而建设的后来人体会了一次淳朴的湘西,湘西的文化,以及感受湘西人民的灵魂。在了解了无法保留湘西淳朴平凡的文化时,他感到忧虑惋惜。他说: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看到,因为第二天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过去到了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改变。于是他没有在梦想破灭时感到彷徨失落。而是将这段美好的回忆放在自己的心里深处,把它当做湘西发展过程中的一段见证历史的文化。但是沈从文用它的精彩的描绘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鸭窠围的夜并不黑暗,并不陌生,而更因为它的内涵底蕴而永远闪光
(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
(2)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J】;北京:三连书店 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