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潜夫论》与中古社会批判传统

2020-09-05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39卷第5期 2013年9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Jiangs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39.No.5 Seot..2013 《潜夫论》与中古社会批判传统 王 健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 王符;潜夫论;民间思想家;社会批判;文化小传统 [摘要] 汉代作为中古社会确立的时期,进一步形成了造就民间士人思想家的社会基础。王符的交 游和学术生涯,较典型地反映了汉代布衣思想者的治学、阅世和著述特点。他从事社会批判的基本心态,一 是对布衣身份的自我体认;二是虽居社会底层而不能忘情政治的救世、淑世心态;三是对潜夫横议之合法性 的自信。布衣王符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具有直接性和亲历性,其批判言论犀利,锋芒毕露,“人民性”的特征鲜 明,超越了庙堂思想家的力度和深度,其思想甚至已超迈中古而具有了某种近代的民权意义。透过历代文献 记载和思想史遗产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中古史上这种边缘性的文化小传统脉络。 [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3)05-0092-07 思想家的社会批判功能,是中古思想史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两汉儒家 制度化之后,来自权力体制内部的士大夫阶层的 理论批判。但对于另一种社会批判,人们则重视 不够,研究亦欠深入,这就是来自民间士人的思想 批判。事实上,这种民间知识精英的批判,与士大 夫庙堂议政和著述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反映 出社会下层对时政的直接感受和切身忧患,并形 两汉作为中古社会确立的时期,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的因素推动了社会重构,进一步形成了 造就民间士人思想家的社会文化基础。 首先要考察的是儒家政治的形成和儒学教育 的发展。西汉中期儒家定于一尊,儒学与政治结 合起来,官学教育推动了儒家学术的普及,百家之 学得到传播,民间私学获得广泛发展。史称“四 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士人“称先王, 成了一种中古文化小传统。考察这个历史环节, 起码有两个基本观察点:一是主体的分析,即民间 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以王符 的家乡凉州为例,即便在东汉民族冲突的年代里, 仍有不少地方知名人士兼修儒业,从事教育。典 型的如将军皇甫规,当年他曾在家乡凉州教授 《诗经》、《周易》十余年,其侄皇甫嵩也“好《诗》、 《书》,习弓马”_5 J,亦文亦武的大族所倡导的学 风,塑造了凉州的文化氛围。据卢云对《后汉书》 的统计,凉州进入列传的士人达l6人,公卿有11 人,凉州士人著书可统计的多达16种,还出现了 一杰出思想家的造就条件及其社会批判的心态和特 点;二是探讨该历史传统的形成及影响。本文引 入传统学的视界,以王符《潜夫论》为中心,进一 步阐释、评估这种边缘性思想传统,藉此深化对中 古思想史上一些规律性问题的认知 。 一、孕育布衣哲人的中古社会土壤 如所周知,士人阶层形成于先秦的春秋战国, 布衣之士议论政治、批判社会的思想传统,是从百 些通学鸿儒_6]。迅速壮大的士人阶层,成为社 会知识和儒家道义的承担者,这为造就民间布衣 思想家准备了必要的社会土壤。 其次,儒家教育与仕途密切结合,带来士人阶 层大规模的分化。从西汉中期开始,以察举制和 家争鸣的时代确立起来的。儒、道创始人孔子、老 子都有社会批判的经典性实践。如果说他们曾经 有过仕宦背景的话,那么“终身不仕”‘2 的民间思 想家孟轲、庄周及其对乱世的激进批判,便是先秦 时期“处士横议”传统的杰出代表。 征辟制为主导制度,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正常渠道。 学仕合一的教育制度,满足了士人阶层的进身期 [收稿日期]2013-04-21 [作者简介]王健,男,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待,许多士人选择了仕进目标并如愿以偿。据统 强,纯任儒术治理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思想界蔚成 新的批评风气。 计,汉代孝廉可确定其家世的有184人,其中平民 背景的45人,占了24.4%。面向社会各阶层的 文官录用制度,造成了社会上下层之间较为活跃 民间士人群体与士大夫两者在社会批判上存 在着许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儒家教育所造就的 的对流 J。但仕途的机会毕竟有限,各种原因造 成士人仕途阻断,相比于仕进遂愿者,后者显然是 极大的多数。加之朝廷时局的艰危,带来士人对 “进退出处”的厌弃,有些人主动放弃仕进而立志 知识者,在精神层面上儒家体系赋予的政治价值 观是一致的,其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有相互认同 的精神追求。所以无论对社会的体察还是对政治 的判断立场具有较多的近似性,这也恰是既往研 究忽略了两者之间差异的直接原因。 归隐。所以,上述因素使民间士人成为庞大的社 会群体。 汉代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固然对士人激进批 判带来许多限制,但总的来讲,两汉的社会言路还 是相对开放的,这就为各种不同背景的士人议政 与社会批判提供了必要的舆论氛围。仕进与在 野,不仅成为士人群体在身份上的分水岭,而且这 种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也造成士大夫和在野士 人在批评立场上的差异性。 先看前者。进入官僚阶层的儒家知识分子, 获得了官方体制内的身份,即所谓“士大夫”。士 大夫学者的阶级背景和身份,决定其立场包含着 两个向度,一是维护政治体制,颂扬时代政治,体 现了思想与权力共谋的大一统政治特色。西汉时 期体制内的思想家从董仲舒到扬雄,主要是以维 护皇权、颂扬当朝政治为主调。二是批评这个体 制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弊政,倡导改良政治,其 依据来自于儒家进步的思想资源。在两汉不同时 期都可以看到这类典型的思想批评现象。 就后者而言,生活在民间的非身份性士人,通 常归之于隐士群体。有的学者进而将隐士类型分 为六种 j。但这种或仕或隐、非此即彼的划分是 有问题的。浅见认为,士人阶层还存在着第三种 形态,即普通的民间士人群体。这个群体有这样 一些特点:一是没有跻身于体制之内,为在野身 份;二是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明确地 以隐逸为人生目标;三是抱持一种积极的人世态 度,密切关注社会和时政,与体制内士人也保持着 相当密切的交谊。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属于一种 富有建设性的社会政治力量。王符便属于这种人 世型的在野之士。他以儒家使命自任,著书立说, 也与士大夫群体多有往来,交游广泛,洽闻博识, 以民间身份和理性态度近距离地体察政治,同时 也言辞激烈地批判政治和社会。 追溯起来,约自西汉中叶开始,知识界的这类 人物便开始出现。到了东汉,随着儒学教育向民 间拓展渗透,民间士人群体的成长及其独立性加 两者间的不同处呢?作为思想主体,他们在 观察社会的立足层次、看问题的主观角度上存在 着差异,在面对民间疾苦和上层社会既得利益的 判断上也存在明显落差。还有一点需指出,民间 精英的学术活动和著述行为,具有人生自我实现 的特殊寄托,这种出发点与体制内许多士大夫迥 然不同。上述差异带来两者社会批判的不同。 两汉王朝的前期,朝廷政治振作进取,国家经 济和社会治理均展现了盛世气象。生逢其时的思 想家为社会进步所鼓舞,如董仲舒、班固、王充,都 有颂扬盛世治理的文章传世,《论衡》中的《须 颂》、《宣汉》诸篇堪称代表。 两汉王朝的后期,政治衰败趋势出现,士大夫 率先奋起批判,逐渐形成强大思潮,西汉晚期著名 的批判如贡禹的末世风俗批判、谷永对成帝为君 之道的批判、刘向的外戚政治批判、鲍宣的民生政 策批判等都很有代表性 。同样,东汉到了中期 和帝去世后,皇权旁落,外戚宦官窃柄乱政,也催 生了朝野思想家的忧患意识。王符就是在这个历 史转折点上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民间思想家。 二、布衣论政的心态和特点 王符生平的交游和学术活动,较为典型地反 映了汉代布衣思想者的治学、阅世和著述特点。 在汉代民间教育发达和书籍流传广泛的条件 下,勤学博览奠定了王符这位杰出思想者的学术 基础。据考证,王符大体生活在东汉章帝到顺帝 时期,《后汉书》中有传。他出身卑微,但自幼志 节过人,勤奋好学,以学问而知名。从《潜夫论》 大量引文可知,他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而且也通晓 诸子百家等,还精通各种方术杂占之书,并能将各 家思想融会贯通,结合独立的思考,熔铸为以儒家 为核心、兼容百家之学的一家之言¨ 。《潜夫 论》表明,他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 学问,的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民间学者。 广泛交游是王符成为布衣思想家的重要条 93 件。早年他曾游历京师,结交广泛,与当时文坛贤 达“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在东汉,随 着商业繁荣与教育振兴,四方人士往来聚集,人流 和物流加速了知识体系和文化思潮的传播,扩大 了在野士人的文化视野,进一步打破了边远区域 的封闭程度。一些活跃的民间士人开始自觉突破 地域的局限,与海内积学士人建立感情联络和文 化交往。 学者陈启云对王符作过中肯的评价。他认 为,王符对那个时代的困境,“表现出了非凡的敏 感性,有勇气和正义感去批评朝廷政治和维护儒 家正统的观点”[1 ,这种分析彰显了王符思想体 系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即社会批判精神。 这位布衣思想家坚持不懈的社会批判,其精 神动力缘何而来? 我们知道,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树立了一 种道义担当和忧患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管子・权修》云:“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 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王符的交 而道远”(《论语・泰伯》)。这种来自儒家“道高 游很值得探讨。前文提到的几位友人,如马融为 东汉长安经学大家,“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 诸生,常有千数”[111,从事今文经典的研究和诠 释,学术影响极大。张衡“通《五经》,贯六艺”,值 朝政“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是一 位颇有见识的朝臣名儒。崔瑗“明天官、历数、 《京房易传》……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 衡特相友好”。窦章在正史中无传,可知在安帝 时其官至少府、大鸿胪,传世有《窦章集》二 卷 。他们的开放式学术必然对王符思想的形 成产生过重要影响。透过与庙堂学者相互沟通学 术,王符进入了当时官场名士的交往圈,也得以增 益见闻,更多地了解朝政内幕、决策情境和种种官 场弊端。 我们知道,早年王符曾抱负不凡,追求建树当 世“大功”的理想,但由于出身孽庶的特殊原因, 造成他终身未能人仕。目睹衰政乱世,但“无所 效其勋”,故而效法古代圣贤,总结历史教训,针 砭时弊,讨谪物情,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激愤熔铸 成了不朽篇章,以寄托“愚情”,这正是一种救国 救民的苦心与执著。 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写作实践,是成就民间 思想家传世之作的主观条件。在《潜夫论》中,王 符批判社会弊端,试图拯救衰微时势,为民祈求福 祉。从公元111年到129年,时间跨度近2O年之 久。恰值汉安帝到汉顺帝时期,也几乎与羌战相 始终。从三十而立到五十而知天命,王符在充满 烽火战乱、流离奔波和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下,满 怀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以惊人的毅力,二十年如 一日凝思书写,遍论时代政治、民生、军事、文化, 留下了洋溢着宏论深思的名著《潜夫论》,为中古 社会批判树立了一座学术里程碑。同时,藉此也 得以宣泄其仕进不遂的郁闷心情以及无法伸展个 人抱负的失落,深思著述成为一种自我实现方式, 学术被升华为一种安顿人生的精神家园。 94 于势”的进步观念和士人的忧患意识,塑造了汉 代知识阶层的优良传统,成为王符身居草野、心系 庙堂的批判动力和精神支撑。 王符从事社会批判的精神支撑和心态,还有 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对布衣身份的自我体认。在《叙录》中 王符说:“闯茸而不才,无器能当官,未尝服斯役, 无所效其勋”,并以“刍荛”自居。但是,与仕途无 缘的布衣生涯,并没有造就那种无法摆脱的自卑 心态。他认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 提出心理上抽象的平等原则,反对荣华富贵与贫 贱穷困之间的等级隶属,这被侯外庐先生视为一 种“中世纪的民主精神”_l 。儒家“以德抗位”的 传统,赋予王符一种自我认同的精神归宿:“惟有 古烈之风,志义之士,为不然尔。……心有所矜, 贱而益笃”,“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阮隘然 后知其人之笃固也”,“未可以富贵骄贫贱,谓贫 贱之必我屈也”,“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 轻”。这些说法,虽非直接表明王符的个人境遇, 但无疑包含了作者的自况。 面对命途多舛的遭际,王符怀才不遇,心潮难 平。他痛切地指出,时君以“贤皆无益于救乱”的 谬见,失却了岩穴之中的贤人志士,那必将为此付 出惨重代价,“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虽 灭亡可也”_l 。其蕴愤之词,溢于言表。 二是虽居社会底层而不能忘情政治的救世、 淑世心态。他以治世之才自视,“处子虽躬颜、闵 之行,性劳谦之质,秉伊、吕之才,怀救民之道”, “处位卑贱而欲效善于君”,“忧心相嗷”,却“不见 资于斯世”。但是,“士之志量,固难测度”,他仿 效左丘明撰《左传》为后世立言的行迹,著书立 说,“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提出“将修太平,必循 此法”的为政设计,希冀治国者能够“咨询刍荛”, 使“愿忠之士”得以“效其勋”。同时,岩穴之士 “修德见于世”,他们“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 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 际。”[16]岩穴之士的著述事业和道德践履,也就作 为其道不得行于世的一种自我实现。 三是对潜夫横议之合法性的自信心态。由于 在位者“好蔽贤而务进党”,“郊野之贤”被隔绝于 九重宫阙之外,“终不得遇”。那么,他们“假仁效 己”、“裁量执政”,便有了合理性。目睹主荒政谬 的种种情景,“诚可愤诤!”正如他激愤的反诘之 辞:“如何弗议?”他指斥“欺诬细民”的迷信阴霾 “何足信哉?”并援用当年孟子挺身捍卫儒学的措 词,申明自己的求真态度:“予岂好辩?将以明 真。”[17]正如学人所揭示,王符确实是“以贤者自 居,照察汉代的奸邪世界”。 四是追求远离俗世利害的超越性心态。在王 符生活的时代,道家思潮的发展趋向,一方面是日 益与民间思潮相结合,呈现了向早期道教的演化 趋势;另一方面,则与儒家互动互补,逐渐渗入汉 代士人的心灵志趣层面。试看他在书中所展示的 人生境界:“鸿鹄高飞,双别乖离,通千达万,志在 陂池。鸾凤翱翔黄历之上,徘徊太清之中,随景风 而飘飘,时抑扬以从容,意犹未得,喈喈然长鸣,蹶 号振翼,陵朱云,薄斗极,呼吸阳露,旷旬不食,其 意尚犹赚赚如也。”u副字里行间,道家风骨依稀可 见。在汉晋历史上,兼采儒道来寻觅和构建士人 尤其是失意士人精神世界,王符算得上一位滥觞 者。那以后,中世纪的布衣士人多循此寻找精神 归宿,这也成为文化史上的常态。 从批判对象和反思的社会问题来看,《潜夫 论》的议论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他远承诸子之 学的优良传统,以儒家立场为出发点,对东汉中期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真实剖析与深刻批 判。书中纵论治国之术、君臣伦理、选贤任官、断 讼慎赦、劝将实边等政治命题,探讨世风民俗、为 学修德、交际明忠等教化问题,叩问气运感化、含 嘉生民的物源之谜,追溯帝系递嬗、氏姓源流等历 史话题,品评卜筮巫列、骨相占梦等信仰世象,为 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真实的东汉社会画卷,表达 了一位隐居“潜夫”对于时代、人生的忧患意识, 提出了改革时弊的真知灼见。 虽为布衣处士,但王符敢于直面强大的专制 体制,将批评矛头指向各级统治者,上至天子三 公、王侯贵戚,下至令长乡吏、阀阅豪右。从其揭 露的各种社会问题看,有君主昏愦、吏治腐败、法 律严苛、戚宦弄权、选举不实、羌战误国、弃边失策 等政治问题;也有民风浮侈、末业伤农、道德衰败、 迷信盛行等社会乱象,显示出一位民间思想者开 阔的社会视野和人文关怀,对于东汉晚期方兴未 艾的社会批判思潮无疑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家的社会反思,来自精神信仰 和社会思潮大氛围。王符的批判方法也具有突出 的时代特征,留下了鲜活的历史印记。可以看出, 儒家资源中的伦理政治理想以及理性主义立场, 都是王符直面社会问题,揭示出矛盾症结,展开具 体褒贬的出发点。例如,他对东汉昏庸之君进行 的道德批评,就是建立在儒家所倡导的君主政治 伦理角色基础之上的。“明君”、“圣主”,是其书 中多处提出的伦理话语,他还善于将东汉乱世与 西汉盛世之治作鲜明对比,从中揭示出两朝政治 的落差。 流行思潮的启发,在王符批判的实践中亦有 端倪可寻。两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大讲“天谴论”, 用神权制衡君权观念乃至其思想方法,对王符有 很大的影响。其显例就是他多次讲到“天心”,讲 到“天人”¨ ,利用“唯天为大”的权威来指斥现 实政治。 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看,王符布衣之士的社 会批判,与在朝士大夫议政、庙堂之谏乃至著书立 说相较,起码有两点不同的特征: 首先,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具有直接性和亲历 性。王符身为布衣处士,身居民间,对民生疾苦体 察入微,感同身受。故其所论问题,关注现实程度 高,联系民众境况紧密,反映了社会问题的脉动。 比如王符谈羌战对社会的摧残,这场延续半个多 世纪的战乱,导致了整个西北地区的残破。许多 边地官员皆争内徙郡县以避寇难。公元111年, 东汉朝廷下令,命边郡安定、北地、陇西三郡内迁, 至129年始还旧地。第二次是141年,顺帝诏令 安定、北地二郡分别内迁至三辅地区的扶风郡和 冯翊郡。西汉时期凉州有人口150万,羌战后只 有十余万,所存仅十几分之一。安定郡西汉人口 14万多,东汉后期仅4万人。不难推想,在西部 诸郡的羌乱中,在安定郡的两次迁徒中,王符必定 饱受流离颠沛之苦。但也正是这些切身遭遇,在 其思想上激起了连绵波澜,奠定了思想家感念民 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取向。 再从边疆思想看王符批判的民间性。他批评 公卿大臣:“前羌始反,公卿师尹咸欲弃凉州,却 保三辅,朝廷不听。后羌遂侵,而论者多恨不从惑 议。余窃笑之。所谓媾亦悔,不媾亦悔者尔,未始 识变之理。” 边与国二者唇齿相依,休戚相关, 95 安危与共。地无不有边,所以有国必有边。只有 亡国之时,才无边地。“是故,失凉州,则三辅为 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人,则洛阳为 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 边疆 地区是国之屏障,唇亡齿寒,体伤心痛,边不存,国 亦亡。故而,国家要获得安宁,必先安定边疆地 区。以庞参、邓骘为代表的弃边论者既无谋略,又 非忠臣,“以己不被伤,故竟言割国家之地以与 敌,杀主上之民以喂羌,为谋若此,未可谓知,为臣 如此,未可谓忠。”他们内不忧边民灭没之痛,外 不忧国家久兵之祸,不智不忠,哪堪筹划军国 大计。 针对朝廷公卿大臣害怕与羌人作战的恐惧心 理,他指出,自古就有战争,国从来就是以兵强而 因德昌,武力是止乱除暴、兴邦安国的有力工具, 因此不必讳言用兵作战。“《易》制御寇,《诗》美 薄伐。自古有战,非乃今也。《传》日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 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 其次,布衣阶层的身份,使其社会批判言论犀 利,锋芒毕露,具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超越了 庙堂思想家的力度和深度。 这里,以学术界迄今未能充分认知其价值的 一个观念为例说明之。《潜夫论》中提出,圣人要 “功业效于民”l2 ;又主张“君臣法令之功,必效 于民”I24];人臣要“效功百姓”l25 J、“效能以报百 姓”[261。这种“效于民”的思想命题,是前无古人 的。据笔者检索,东汉之前的“效于某某”的说 法有: (1)《商君书・靳令》:“效功而取官爵”。 (2)《苟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 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 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3)《韩非子・用 人》:“治国之臣,效功于国”。(4)《礼记・月 令》:“分茧称丝效功”。 依《辞源》解释,“效”是“呈献”、“献出”的意 思;“效功”是“献纳功绩”之意。韩非讲“治国之 臣,效功于国”,就是说要把功业呈献给专制国 家。但截然不同的是,王符却一反传统观念,赫然 将百姓作为接受“呈献”的对象。转换为现代语 言,就是要求君臣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奉献 民众为目的,民的地位豁然凸显出来。反之,“无 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 。笔者在 披览先秦两汉诸子思想时感觉到,这种提法就是 放到整个中古思想史流程当中,也实属罕见。其 思想已超迈中古,而具有了某种近代的民权意义, 这标志着民间布衣议政的思想深度,也是其激进 和超越性特色所在 。 要挽救东汉社会的衰微溃败,历史需要直言 不讳的“谔谔之士”。王符是以时代问题批判者 的角色彪炳于汉代思想史册的。直面社会,率性 批判,他在中古思想史上开创了一种独到的“潜 夫议政”传统。王符布衣论政的人生实践,为历 代在野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奋起从事社会批判,起 到了“导夫先路”作用。 三、一种边缘性的文化小传统 从传统学的视角考察,东汉布衣之士的社会 批判,在中古文化史上开创了一种边缘性的文化 小传统。透过史料记载和寻检思想史遗产,可以 较为清晰地勾画出这种传统的实存性。 先来看看历代正史作者的回响。南朝范哗撰 《后汉书》时,极为重视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他 在王符传记中完整收录了《潜夫论》的五篇文章, 内容与传世本基本一致,仅有几处文字略有出入。 基于诸子思想的共同特征,将王符与王充、仲长统 合传,又用较大篇幅评论了他们“详观时蠹,成昭 政术”的社会批判。范晔认为,他们都继承了诸 子百家激扬议政的传统,虽然对其理论的激进程 度有所保留,但还是充分肯定了王符的思考深度 与社会关怀。 唐代韩愈著《后汉三贤赞》云:“王符节信,安 定临泾。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 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 甚明。皇甫度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屐履出迎。 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仕终家,吁嗟先生!” 其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清人的评价,也同样看重王符的社会批判成 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符书洞悉政体 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 正过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为不愧。”《四库全书 简明目录》写道:“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 著书。然明达政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 激务为高论之比也。” 嘉庆时期的汪继培,是历史上《潜夫论》的第 一位注家,他对王符思想的体认又深入一层,在推 重其思想成就的同时,还对其身世别有一番慨叹: “符以边郡一缝掖,闵俗陵替,发愤增叹,未能涉 大廷与论议,以感动人主,又不得典司治民,以效 其能,独蓄大道,托之空言。” 他从儒家人生价 值观出发,为其未能一展平生抱负而惋惜。 上述历代评价,由衷表达了一种文化赞美;但 我们还应将其升华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文化现象 来加以观照。 为例,《潜夫论・本政》:“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 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之礼,义勇奋发,欲诛莽。 功虽不成,志节可纪。”《读通鉴论》卷五:“刘崇、 翟义、刘快败死而后王莽亡。……二刘、翟义不忍 国雠,而奋不顾身,以与逆贼争存亡之命,非天也, 其志然也;而义尤烈矣。”显然,王夫之极力表彰 的高度评价受到王符影响,甚至连措辞也非常 相似。 清末著名思想家宋恕(1862--1910),曾两次 上书张之洞和李鸿章,痛陈时势,以图变革。其代 文化的历时陛发展必然衍生传统,这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规律。思想史上的大传统,通常是指 统治阶级控制意识形态而形成的主流话语。但任 何社会都不是一元化的结构,这便具有孕育文化 小传统的可能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像王符这样 以一介布衣身份,留下传世名作并开创社会批判 风气的,实不多见。而且中古史学传统之下,地位 卑微的民间布衣要在国史留名,殊非易事,这是造 成布衣思想家鲜有记载的原因之一。但即便如 此,检索史籍不难发现,这种传统不绝如缕,代有 传人。不少后代布衣思想者以“潜夫”身份议政 立说,留下名作佳话。 唐末,有隐士著《无能子》三卷,作者名字已 失传。自少年时起,作者即博学寡欲,擅长思辨, 似曾游宦,并授徒讲学。后避黄巢起义战火,四处 漂泊,生活艰难。光启三年(887),游寓左辅(今 陕西东南部),隐居民间,著《无能子》一书,指责 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气和坐忘 修炼法,并宣扬儒家的宿命论、仁义道德和近似佛 教禅宗思想的“无心”。 宋元之际有著名隐士邓牧(1247~1306)著 《伯牙琴》。邓牧有政治抱负,并热心仕进,但仕 途不顺,自称“三教外人”。32岁时,南宋被元所 灭,他决心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到余杭山中的洞霄 宫隐居。玄教大师吴全节奉元朝宫廷之命,请邓 牧出山,他严词加以拒绝。《伯牙琴》是宋亡后他 隐居时的著述,主张君民相安,众人平等,各司其 职,安居乐业。道教经典《洞霄图志》中附有《邓 文行先生传》。 明末清初有唐甄(1630~1704)著《潜书》、 《潜文》、《潜诗》等。清顺治十四年(1675)唐甄 中举人。曾任过不到一年的知县,后流寓民间。 《潜书》原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连蹇不 遇,深受王符的影响,遂更名《潜书》。此书“三十 年而成”,宗旨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潜书 序》),“以康国济民为意”。唐甄吸取明末教训, 抨击君权专制,倡导以民为本,旨在善政养民,摒 弃程朱理学,以实学济世扶危。《潜书》在当时很 受重视,“每一篇出,人争传写”。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隐身山林间写 作,同样因循了王符很多观点。以评价刘崇、翟义 表作《六字课斋卑议》,仿效王符“潜夫”论政风 格,纵览古今中外,出入经史子集,提出在当时堪 称先进的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初稿一出,即被目 为惊世骇俗,在晚清维新变法之前,有着极大的影 响。俞樾称之为“实《潜夫论》、《昌言》之流亚 也”。 综上,追溯中古历代布衣学者前后相踵的批 判思潮,以及其承传与发展的内在理路,足以看 出,王符所著《潜夫论》的确是“开其端”,以后诸 人诸书则“继其统而扬其绪”。他们以布衣为主 体身份,以著述为言说方式,具有囊括政治、经济 和社会风气的开阔视野,揭露社会问题犀利深刻, 富有震撼力。上述前后相踵的延绵事实,彰显了 在野士人社会批判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可贵价 值,展现出中古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边缘性 思想传统。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文化小传统呢?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中古时代的社会批 判,对时政和社会治理的无情揭露和抨击,主要是 起到了乱世警钟的作用,并未能产生挽救王朝颓 势的作用,因此,其建设性功能其实未能充分彰 显。从历史上看,中古布衣之士的批判,其前景包 含着多种可能性。一种是代表了社会正义对衰世 之政乃至黑暗政治的反思和抨击,对政治改良力 量起到支持作用,对改朝换代的社会震荡起到了 一种社会预警作用;另一种就是在王朝递嬗之际, 思想的批判转换为武器的批判,在野士人与民众 反抗斗争相结合,成为反叛力量的思想中坚。从 秦汉以来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乃至洪秀全起 义等史实背后,都可以看到这种民间知识分子的 身影。本文主要研究前一种情况。 现代研究者依托当代人文理论的价值观,更 深刻揭示了王符社会批判的历史意义。侯外庐较 早引进了海外理论中的“人民性”范畴,来充分褒 扬王符的进步立场,认为这位理论家是“进步的, 97 有人民性的思想家”;王符的命题,“成为中世纪 的有价值的遗产” 。台湾学者李敖同样十分推 重王符的批判勇气:“这些大胆的言论,千载之 下,还令我们崇敬。” 理想的设计者和现实社会的批判者,承担着用思 想引领社会、完善社会的文化功能。社会批判为 一个健康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机制,社会批判 永远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化,知识分子的批判功能将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 发挥,中古时代“潜夫”横议的悲剧命运,终将成 为遥远的过去。这也是我们“居今之世,志古之 我们知道,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是文明发展 的不竭动力,思想者所担当的社会批判功能并未 有穷期,这些无疑是文化史上万古常新的研究主 题。中外学者认为,思想传统与社会发展之间存 道”,重温中古思想史所获得的启示。 在着某种与生俱来的矛盾关系,思想家作为社会 [参考 文献] [1]既往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各有其诠释的主体视角,如蒙培 [11]《后汉书》卷六十,《马融列传》。 元:《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北京社会科 [12]《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学》,1994年第1期),侧重从人文主义哲学的兴起角度加以检 [13]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讨。罗传芳:《批判与反思: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意义》 探讨该思潮地位。王健:《略论东汉潜夫议政传统及其影响》 议政传统”,本文是对既往研究的修正和深化。 [2]《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3]《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 82页。 (《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着重从经学到玄学的转变轨迹 [1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436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首次提出了“潜夫 [15][19][26]《潜夫论》卷二,《思贤》。 [16儿27]《潜夫论》卷一,《遏利》。 [17]《潜夫论》卷十,《叙录》。 [18]《潜夫论》卷八,《交际》。 [4]《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 [5]《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 [2O][21]《潜夫论》卷五,《救边》。 [22]《潜夫论》卷五,《边议》。 ’ [6]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23]《潜夫论》卷八,《明忠》。 [7]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 [24]《潜夫论》卷二,《本政》。 142页。 [25]《潜夫论》卷三,《忠贵》。 [8]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 [28]王健:《王符民本思想的再发现及其价值重估》,《徐州师范大 [9]目前研究者中,专门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考察西汉思想家著述 的,并不多见。 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9]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载《昌黎集》,卷十二。 [10]从《潜夫论》一书中可以看出,王符不但精通儒家经典《周 [30]汪继培:《潜夫论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487页。 易》、《尚书》、《诗经》、《仪礼》、《论语》、《孝经》、《左传》、《孟 [3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二,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子》等等,而且也通晓诸子百家如《老子》、《孙子》、《商君书》、 记》等,还精通各种方术杂占之书。 430页。 《苟子》、《韩非子》、《国语》、《周书》、《世本》、《战国策》和《史 [32]李敖:《要将金针度与人》,《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远流出版 有限公司,1983年版。 ¨The Statement of a Hermit¨and the Tradition of Criticizing Medieval Society WANG Jian (School ofHistorical Culture,Jiangsu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Key Words:Wang Fu;’’The Statement of a Hermit”;civilian thinker;social criticism;small cuhural tradition Abstract:The Han Dynasty,as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eval society,formed the social base of the civilian scholar thinkers. he fTirends and the academic career of Wang Fu typically reflected how the civilian thinkers did their work,and dealt with the world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Han Dynasty.His thoughts surpassed the medieval time and had a sense of the mod— enl civil rights.Through the literatures and documents in the past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heritage,we can easily find out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borderline culture. [责任编辑:刘一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