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3-01-15 来源:我们爱旅游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从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供求入手,进一步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KAQ定位、课程体系创新、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打造四方面研究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这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10月13日至14日,在由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一方面是学生找工作难,一方面是企业缺乏人才。这是一种人才结构的失衡,我们急需那种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现在企业引进创新人才的难度非常大,我们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与企业脱节、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这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作为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同样也面临着上述问题,一方面社会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却已经开始出现困难。而分析这种矛盾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目前教育状况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因此,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要首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KAQ定位

概括而言,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因此,针对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对其定位比较笼统、不清晰的现实,应首先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框架、能力框架和质量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构建,这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

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KAQ定位,以“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强适应、促创新”为指导,修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及发展潜力,形成“就业有特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整体知识框架,强化四方面知识(对专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基础知识,对进一步获取知识有用的工具知识,对发展新学科有用的综合性知识以及对促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有用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建立一套能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的专业教学计划,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框架、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

2.进行柔性课程设置,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结合,保证在第一课堂外能够参加多种类型的创新及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自主教育上的突破以及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突破。

3.对课程进行分层化处理,以改变课程设置上的“平面化”、‘平台化’倾向。

4.增大含有实验教学的课程门数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增设具有设计性的课程和创业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重点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现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重构,以拓展实践教学范围,提升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指导思想

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应用

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三层次”、“三模块”纵横交叉、相互融合的具有网络状结构的全过程实践、全过程监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层次”:即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提高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

“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模块(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创新项目、科研活动等);社会实践模块(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整合已有的实验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海关实务、电子商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以拓展实践教学的范围,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开发出实践教学教材及课件。

3.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与保障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将各类实践教学内容分解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进一步研究各类实践教学内容应采取的教学模式、考核标准,需要具备的基本教学条件等,以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四、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

1.构建“二级导师制”

如何把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形成一种互动式的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和教育平台,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应针对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多、自学环节与独立设计少,缺乏团队合作和实践分析能力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和跨学科综合性实践远远不够等问题,探讨建立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和双向选择的“二级导师制”,以项目形式接收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综合训练及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构筑一个专业教学与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教学平台和以老带新、以师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育才平台 。

2.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3.建立双导师制

为每个班配备由国际贸易行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高级管理人才等担任的“职业导师”,形成班导师与职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这些职业导师由于来自一线,在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区域经济形势,驾驭企业经营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能力,相对校内教师来说,他们是实践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上的不足。

4.搭建了多层次的竞赛平台

可采取自办、校企合作举办以及组织、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着向社会靠拢,向基层靠拢,向企业靠拢的思想,加强与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