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
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 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讲,“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仅指学校艺术教育。”
社会艺术教育也就是指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为学校外的机构所承担。社会艺术教育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共享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内涵。国家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剧院实体,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高雅的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活动,首先强调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国家大剧院的性质是公益性的、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一切为公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旨在为全国人民提供艺术教育,为全国人民接受艺术教育而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传统的认识是只有学校才能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熏陶 和训练。实际上,社会机构组织如由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画廊、广播电视台、电视台等都可承担和实施面向社会公共的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就接受教育对象而言,打破了只有学校学生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局限,而是让包括学校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教育。就施教途径和方式而言,社会艺术教育不需要提供经过精心构思和指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教法、评估标准等,也无需要考虑不同受众的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
2009年3月3日,继“2009年国家大剧院北京青少年艺术周”开幕之后,国家大剧院举办以“青少年艺术教育与实践”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就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向与模式等进行广泛研讨,力求建立起领导决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交流对话的平台。国家大剧院、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等近30人参与到此次论坛中。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
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近4000场,观众超过150万人次,进入大剧院的游客达260多万人次。
国家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政府投资兴建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体现国家形象、展示国家水平,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发挥着示范性、导向性、代表性的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艺术走向繁荣的使命。从国际角度讲,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将成为展示中外表演艺术精品的最高殿堂和中外艺术交流的最大平台。同时为从服务社会大众角度讲,国家大剧院也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集演出、艺术教育、社会公益等于一身,社会公众可在此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感受一流的艺术经历、接受一流的艺术教育。
国家大剧院承担着面向国民,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大剧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力图成为国际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特别设立了艺术教育普及部,专门负责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这可以说是国内首家将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剧院。
国家大剧院独具特色的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为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修养搭建了一个平台。它不仅具有推动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功能,同时也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公益性文化作概要而系统的探讨。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目前的发展计划是与全国各艺术院、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每年为广大公众举办300场以上低价位的公益性演出、经典艺术讲座、艺术大师访谈、公开排练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将专业的艺术知识、精彩的艺术表演与丰富的授课形式相结合,深入浅出,让更多的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大剧院、走近艺术,在享受专业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
从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活动策划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概析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艺术交流的平台
艺术交流的活跃与频繁,是国家大剧院生命活力的一个侧影,更是国家大剧院融入世界一流艺术机构、跻身国际知名大剧院重要成员的重要体现。我们致力于汇聚人类表演艺术精华,为中外优秀文化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平台。
2011年10月13日“阿斯塔纳在京文化日”活动举办 2011年09月13日体验民族音韵 感受老北京气息 2011年08月20日国际化舞台 中外交流活跃 2011年07月1 5日芭蕾名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2011年06月22日第三届世界歌剧论坛圆满闭幕 2011年06月10日探索当今歌剧艺术的经营与发展
2011年05月31日预祝六一 大剧院上演儿童剧《垃圾大变身》 2011年03月13日国家大剧院举行世界音乐博览爱尔兰日活动
2011年01月27日《图兰朵》首尔赢赞誉 大剧院原创剧目走出国门
文化艺术重要的符号和载体,剧院对城市文化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剧院作为北京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不仅应当在首都的文化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要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努力在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按照这种思路,国家大剧院开幕近两年来,在如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主要体现在“立足于自身社会功能和品牌效应,努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传播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大剧院在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对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每个月都有一流名团登场
“世界上还从未有过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剧场,开幕不到3年,能引进如此多的世界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认为,“大剧院音乐厅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场,这气场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音乐大师与乐队来到这里。”
“全世界都将嫉妒中国”,这是一家媒体在报道享誉全球的瑞士琉森音乐节来到中国时的标题。1973年,通过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20多岁的陈佐湟在石家庄一个偏僻村庄看到了阿巴多的首次访华演出。36年后的2009年9月,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
其实在国家大剧院引进的演出中,耗时两年的项目比比皆是。身为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赵汝蘅对大剧院芭蕾剧目的引进简直到了严苛的地步,“一流作品、一流演员、一流呈现”一样都不能少,假团、假奏、假唱更是不可能。
美国芭蕾舞剧院于200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为期4天的盛大演出。这是该剧院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海外演出——9位首席明星、80位实力舞者、130多人的庞大阵容。这是赵汝蘅坚持的结果,她要求必须有强大的阵容,而且除了要带极负盛名的看家作品《堂吉诃德》,还必须带最新的节目。于是观众看到了由4个小节目组成的《当代芭蕾集锦》,这其中的3个节目刚于当年10月在纽约首演,大剧院成为除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外,世界上第二个欣赏到这一最新力作的地方。
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说,大剧院有4个剧场,但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把剧场填满,而是要满足广大观众对世界艺术精品的欣赏需求。“要保持每一年、每一月都有一流的知名院团走进大剧院”。但名团的引进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而是想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国内观众能够系统地见识到世界优秀文化的面貌。比如歌剧,大剧院引进的首先是歌剧发源地意大利的剧目,先从经典名剧开始,再逐渐引进现当代剧目。
经过努力,大剧院的节目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演出版图上一个重要圆点。成为繁荣中国文化的引擎
9月29日,“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西湖寻梦》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这也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第二次走进大剧院。“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由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2009年10月推出第一场演出,并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9月,全国30余家民族乐团将陆续登场。
对于国内的众多艺术院团来说,国家大剧院的诱惑巨大无比,能够来这里演出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梦想。对于地方院团的这种“冲动”,国家大剧院并不排斥,“毕竟国内剧目依然是大头儿,占了所有演出的2/3。”任小珑说,党和政府希望国家大剧院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何谓引擎?我们的理解就是发动机,你得能带动相关的艺术团体和各种资源转动起来。国内的院团制作了很多精品剧目,但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大剧院一年上千场演出的容量提供了这种可能。”
今年5月16日,由65位土生土长的西藏乐手组成的西藏爱乐乐团出现在大剧院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中。这些乐手们第一次集体走出西藏,经过46个小时的跋涉,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他们的水平也许不能和世界顶级乐手相比,但对于每一位乐手来说,都是他们人生最独特的体验。2008年大剧院举办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时,邀请了来自国内的37家交响乐团轮番献艺,业内人士戏称之为中国交响乐的“全运会”。这些音乐会的最低票价只有50元,几乎相当于公益演出,目的在于给国内交响乐团以碰撞和发展的机会。
任小珑说,“以前中国的交响乐团、民乐团都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无法安排自己的演出季,每年只有很有限的商业演出,国家大剧院的出现,让这些乐团可以更职业化。”
据统计,近3年来,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国内演出团体已经超过了100个。而“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文华奖获奖剧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以及在戏剧、戏曲、民乐等领域的名家新秀都陆续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在重要节假日推出的“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海内外华人新春音乐会”,则整合了国内外的艺术资源,成为推动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日前,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在北京举行建组会,并宣布该剧将于12月22日至28日上演。《马可·波罗》集结了当前国内外一线的艺术资源,总编导由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担纲,据悉,此次《马可·波罗》排演,将以新近改制的东方演艺集团为主要班底,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与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合作。
近3年来,标有“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剧目已达17部,包括14部歌剧、1部京剧和2部话剧,演出超过百场,而且叫好又叫座。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不管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还是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甚至是最年轻的创建于1883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建院之初就开始生产自己的剧目,这些剧院的看家剧目非常多,每年甚至不用引进任何剧目就可以撑起所有的演出季。邓一江认为,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还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需要有属于自己、代表民族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虽然强调原创,但大剧院并不介意与西方联合制作。大剧院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制作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制作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与挪威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制作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今后这样的制作将不仅局限在歌剧。
“一切还在摸索中,总得生产50部以上才算家底丰厚。只引进外国先进的剧目,而不能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会造成交流的不对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镇院之宝,可以拿到世界去演出。”
在国家只负担基本运营费用1/4的条件下,国家大剧院实现了收支平衡,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航标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大剧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与世界打交道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国家大剧院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丰富公众生活方面进行了积极并且富有成果的探索和尝试,也比较生动地体现和印证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仅靠一座剧院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是有限的,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比较好的选择是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群落,国家大剧院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 第二篇: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壳,生命,开放 人民网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
命和开放。”
从西长安街南望,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盘旋于地平线之上,夕阳中的曲线澄净柔和,这座14。9万㎡的综合性剧院建筑,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的正式亮相,引起了举世瞩目。
9月25日,国家大剧院首次向人们敞开胸怀,首场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二楼尚未营业的咖啡厅里,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橙色的暖阳透过钛合金严密的框架结构,筛进国家大剧院巨大的中堂。
年届古稀的保罗•安德鲁有着瘦削的身躯和聪慧的面庞,有着亚洲人一样黑亮的眼睛,与8年前不同的是,褐色的头发已成花白。
1998年4月,安德鲁参加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历时1年4个月,他的“巨蛋”方案在来自10个国家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拔得头筹,1999年7月,获选为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方案。
8年时间倏忽即逝,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刻,我几乎都快要崩溃了,可回过头来,想到的都是欣喜和甜蜜。”他回忆说。
他的草图变为现实,国家大剧院终于成为一个高耸于湖面的半椭圆形球体。南北两个入口包覆钛金属板并配以透明玻璃框架,仿佛向两侧来开的巨大幕布,剧场内的灯光穿窗而过,巨大的半球仿佛一棵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安德鲁说。
8年后的今天,这个令人惊叹的方案伫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巨大
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型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将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建筑内部,地下设小剧场,地面层坐落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拥有2416座的歌剧大厅、一个可容纳2017名观众的音乐厅、一个剧院以及商店、展览馆和餐厅。就各种功能而言,该项目会使人想起巴黎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安德鲁说这是在创造大型的丰富多彩的公共场所方面十分成功的一座建筑。
1967年安德鲁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第二年他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
50多年来,保罗•安德鲁设计了今天屹立于世界范围的数不清的机场规划,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中国广州新体育馆……当然,最多的还是飞机场:巴黎戴高乐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以及上海浦东新机场等等。
而在此之前,这些地方许多还是不毛之地,他的精湛地技艺让这些陌生的名字变成了世界性的新地标。安德鲁的许多作品,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其品质与力量仍然摄人心魄。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位工程师,保罗•安德鲁用不同于“纯”建筑的方式来看待
他的建筑,他的方法并不是将美学标准进行简单的复制或者无想象力地应用于基础结构中,而是积极探索并且使其遵循一个严格的规则。
作为一位建筑师,安德鲁在机场建造领域具有很深厚的造诣。他的设计具有渗透性,就像一个美丽的贝壳张开心灵沐浴在阳光里。他的建筑是一个典型的世界,一个理性化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设施功能完整,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到舒适、惬意。
鉴于日本几个项目的钛表面出现的老化现象,安德鲁决定将国家大剧院结构中的钛保持其未处理的状态,以呈现天空的反射,而且还对钛进行了特殊氧化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为与闪光的金属外表面形成鲜明对比,安德鲁用暗红色木材衬在屋顶内表面。
在此后的18个月中,安德鲁对他的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但是,他的基本构思则保持不变:剧院立面没有缺陷、建筑没有背面,并且所有停车场和技术设备用房都设在地下。此外,他坚决要求将该项目的最重要的部分——剧场定位在建筑的中心点,并且此建筑应当与相邻的人民大会堂在同一轴线上。他的未来派风格的设计和外籍身份引起了中国建筑业的诸多震动。
安德鲁的设计创造了一系列的外壳层和活动层面——水池甚至可在冬季兼作溜冰场。游客可从北面经过一个59米长的水下玻璃顶通道入场。“我的设计为天安门广场添了一些水,可以起到改变人们生活环境和景色的作用。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我要让人们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让人们有进入到这个„壳‟里去发现什么的愿望;而当你从水下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时候,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与你去购物中心不一样,与你去参观历史古迹也不同,这里全改变了,你的精神要有所变化,你要有一些新鲜的感觉。这是一个有梦幻色彩的地方,你应该为此有所改变。而通过这样一个抽象的、简单的、梦一样的入口,进入到大剧院里面之后,又应该让人感到生命、活力、丰富和魅力无穷。还有,大剧院应该是人们常来常往的地方,不一定每次都是为了来看戏或听音乐会,也应该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他说。
在宏伟的中庭内,每一个演出厅都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例如,歌
剧大厅覆盖着金色金属网。厅内的座位呈舒缓的曲线形排列,并且室内看不到明显的转角,声学顾问对此颇有微词。为了获得良好的声学效果,安德鲁使用编织的金属网来控制各排弧形的座位,使声音可穿过后墙。金属网和墙壁之间的空隙可以设置彩灯照明。
小剧院具有1040个座位,墙面包覆丝织品,将用于京剧表演,而京剧这一传统的表演形式需要与观众紧密互动。与之相反,方形的白色音乐厅中的一排排座位则能让观众远距离悦目欣赏。对于剧院来说,其储存空间、技术设备甚至货运区都设在地下,因此不会影响上面的各种活动。该工程项目的垂直分层的结构形成了歌剧大厅上部逐层退后的平台,从平台上能够看到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等建筑。
作为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第一个“大项目”,国家大剧院已为国际建筑师们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今天的安德鲁,对建筑探索的信心压倒了他在一片质疑声中的惶惑。“100多年前,当建筑师埃菲尔设计的铁塔刚建成时,尤如一个钢铁怪物,沉甸甸地压在法国人的心上。几十年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剪彩时,被设计师特别设计在建筑外表的横七竖
八、纵横交错的管道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呼„工程还没完工!‟,而一旦知道这就是已建成的艺术中心时,几乎没人敢叫好。,当贝聿铭拿出透明金字塔作为卢浮宫入口改造工程方案时,一片瞠目结舌和反对之声,认为设计完全破坏了法国人为之骄傲的卢浮宫整体风格。时间将证明一切。”正如安德鲁所解释的那样,他的建筑“正在创造连续和分裂,但不会引起冲突。”
安德鲁
安德鲁说:“我对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理解主要有4点:第一,地点决定了它的象征意义:旁边的人民大会堂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大剧院则应该成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个新的、庞大的重要建筑,一个可代表新世纪的建筑,一个倾注了人们强烈愿望的建筑;第三,要有完备的社会功能,就是说,好用,而且人们爱用;第四,外观要吸引人,有文化感、历史感。”
谈到国家大剧院是否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县吻合这个老话题,安德鲁说:“中国建筑的传统是什么?大屋顶?我知道中国建筑界一直存在着„传统‟和„现代‟之争。问题是,如果对要去符合的传统很了解,知道应该要什么;或者,对要去符合的传统一点不了解,可以放开想象,不受限制;最麻烦的是,只知道一点,既不敢想象,缩手缩脚,又没能真正体现传统,效果肯定好不了。”
“建筑师也不可能在对某国的文化真正懂了之后才去那里设计、工作。即使对法国文化,我也不敢说我已经懂了。建筑艺术也像文学、音乐等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创作、创新,复制、抄袭、模仿都不是建筑师应该做的,那是工匠做的。而艺术创作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国界。”
“一定会使北京更美”
“水晶蛋壳”在艺术上的“多功能”,曾经是中国传统建筑界颇感疑虑的焦点之一。有些人认为,安德鲁的设计是个“花架子”,耗财而不实用。安德鲁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认为,现在界定剧院的功能,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看戏”这唯一概念之上,就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潮流了。
“我首先试图把剧院设计成一个戏剧的社区,而不仅仅只是大小3个剧场。它既能对观众开放,又可对所有的公众开放。所以我设计了观众和公众的不同通道。人们从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台,既可尽情观赏周边湖面景观,又能够眺望紫禁城内的无穷秀色。我还设计了能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空间,使这里在白天也有生气。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感受文化。
“我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所有人未见过的方案。这是一个很有雄心、创意的方案。它不仅外表很美,而且内部功能齐全。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里面像个城市,有许多街区。可以听音乐,可以散步,有展览,还有其他商业、文化设施。就是不听音乐,到这里来散步、参观访问,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尽管叫国家大剧院,但它不仅是为爱听歌剧的人设计的,也是为大众设计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剧院内部设置了歌剧院、音乐厅、
戏剧场、小剧场四个部分,但还有第五个部分,就是为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而创造的活动空间。”
这个建筑跟周围很多环境能够很好结合。在跟大会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应成为一个对比。你如果把大会堂的美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就成功了。于是我把大剧院每个角度都看成一个立面,而不是设计成四个立面,与大会堂形成非常强的对比,以显出建筑的美。阳光从天上洒过来,不同的时刻,在大剧院上面显现不同的色调,这又与大会堂形成反比,而成为协调、对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安德鲁说:“我想指出两点:第一,这个设计体现的不是丧失理智、疯狂的想法,它是理性的设计。第二,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在乎在生活中冒一点险。但我并没有抹杀中国传统,我希望20年后,这个剧院会被称为中国的建筑。”
安德鲁接着说:“我的设计非常注重对照与平衡。„蛋壳‟这个简洁的结构,虽然与古典的周边建筑形成强烈对照,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对话的呼应效果。”
“一个形式简洁的„蛋壳‟,将所有的生命力笼罩其中;而这个„蛋壳‟又被悬浮在水面上。当人们走进歌剧院的时候,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梦幻世界‟!人们可以抛弃尘世纷乱,进入童话般的世界之中。为了不让观众在进入的时候过于突兀,我又设计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观众步行其上,可以有空间和时间隔水远观自己心中的梦幻世界。”
“广场上加了水,出现了一个围绕大剧院的小湖,这对广场的景色是个补充。从空中看北京,紫禁城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
安德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非常自信:“也许,在成为一个看得见、进得去的建筑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它的美丽。但一旦它建成,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
谈到中国人能否接受一个欧洲人的设计时,安德鲁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是一个中国的建筑,一个中国人享用的文化设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它的设计者是哪国人,根本无关紧要。前不久奥运会
期间,悉尼歌剧院的画面几乎天天都在电视上出现。有人提到它的设计者是个丹麦人吗?没有。这是悉尼的象征、澳大利亚的标志,有谁在乎它的设计师是谁呢?”
安德鲁激动地表示:“我敢打赌,当中国国家大剧院建成,人们倘佯其间时,多数人都会喜欢我的设计。大剧院是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充分呼吸和享受的文化空间。这就是我这个设计的目的。”
作为建筑师,我们有幸生长在中国大发展的黄金年代,充满机遇、冒险和挑战。安德鲁说:“至于中国该不该建国家大剧院,我倒想指出一个事实: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剧院、大教堂是在这个国家最富有和强盛的时候建的。恰恰相反,很多重要建筑都是一个国家在追求国家强大的时候建成的。”
“对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说,新的建筑设计更要谨慎,但不是一动不动。如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留到今天更好,但既然已经没了,就得想新的办法。难道就此不再设计新的建筑?”
安德鲁充满激情和自信地表示:“我相信我的设计一定会促使人们思索北京的建筑设计。一句话,它不是使北京变丑,而恰恰是相反!”
面对风格上的质疑,安德鲁表示:“我知道有些中国人认为国家大剧院和周围的环境不相匹配,但我相信它会和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人们说巨蛋和故宫风格不相符,但实际上它离故宫很远。而且,你们真的认为天安门和故宫的风格就那么相符吗?你们真的认为紫禁城周围的建筑有利于凸显它的固有风格吗?”
按照他的话来说,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建筑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说实话,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很大,但只有16个人支持我的设计。当建筑师在卢浮宫内建造金字塔的时候,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人们指责建筑师说:你对法国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你们毁掉了这个宫殿。但当建成以后,事实证明那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
为什么来中国?安德鲁用三个理由解释:这里发展迅速,这里的
文化和精神吸引着我,这里离法国很远。为什么离法国远也成了理由?安德鲁摇头微笑不语。
“北京的确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工地。北京的确已经失去了很多旧有的东西,这很可惜,但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同时,旧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我们总要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这不仅仅是自身文化的问题,也是吸收外界影响的问题。”
他认为,在全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应该抱着同样的态度,即文化、建筑等等都需要交换和交流。“你要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来,你也要对其他地方的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在这其中你会有收获也会有牺牲。这很正常。不要相信这种观点:你不需要这个世界,你不需要外国人。你总会是你自己,不要害怕。” 第三篇: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赏析
10级土木二班刘群 201000202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创作浪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建筑精品。其中,国家大剧院如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一、简介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结构主体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公共大厅、配套用房及外部穹顶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整个外观建筑是指数为2.2的超椭球体,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
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顶部壳体为钢结构,椭球壳体直接坐落在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和外围护结构上,与其内部主体相互独立。该椭球体外环人工湖,湖面面积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
均设在水面以下。整个建筑外观像坐落在水面上的一颗明珠。
二、建筑理念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 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它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三、结构设计
国家大剧院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非常复杂,整个结构方案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结构形式和建筑新技术,包括有: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空间网壳和结构转换层。其中,外部穹顶为空间网壳结构,主题结构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主,局部辅以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以及预应力梁组成的框架结构。
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148榀弧形钢架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四、内外装修
从满足功能及美观效果方面出发,壳体的不同层次构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共分六层材料,从外向内分别为钛板(外装饰)、锤纹铝镁合金板(防水)、16kg/m³长玻璃纤维棉(保温)、2mm厚钢板(衬板)、100 kg/m³K13粉末(吸音)和红木吊顶(内装饰)。主要构造为主钢梁上的调节牛腿固定檩条及次檩条,在次檩条上固定2mm钢衬板及T型码,在2mm钢衬板上粘贴固定长玻璃纤维保温层,其上为固定在T型码上的防水板,T型码上再固定三次檩条,最外层的钛板固定在三次檩条上,2mm衬板内层喷K13的吸音材料,在主梁
内侧固定钢 龙骨安装红木吊顶。
壳体内层的装饰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宽120mm,板厚约13mm,木条之间留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的问题。
玻璃幕墙通过铝合金梁(转接件)与主钢架牛腿连接。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与钢结构的连接与普通幕墙不同,它的转连接是用螺栓连接,转接件本身即为装饰件,无需再单独装饰铝扣板。
建筑师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使简单厚重的建筑结构在视觉上形成多维空间,轻盈简捷又不失空间的纵深感。站在壳体的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的金属网从高处垂下,将歌剧院与壳体公共空间分隔开来。透过金属网可以看到歌剧院环廊内人们活动的场景,若隐若现,朦胧而神秘,激发人们的好奇、想象和思索。建筑师充分利用了金属网的特点来提升室内的装饰效果。
GRG是以天然改良石膏为胶凝材料,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加细骨料和水制成的预制新型装饰板材,其特点是可随意造型,可完全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满足艺术的追求。他们具备不变形、质量轻、强度高、防火环保、声音效果好、板材表面光洁细腻等特点。建筑师充分利用其特点在大剧院内许多部位应用了这种材料。预制板四周及中间为了加强板的强度及预埋件需要都设置了加劲肋,在四周每边预埋钢板通过转接件与结构墙固定的角钢连接。
国家大剧院室内、外装修使用的石材品种多,全部国产,稀有品种规格偏大。大剧院以兰花草手法处理的建筑符号贯穿于整个装修内,具体做法先将太白青石板磨光后,用1mm钢板做成兰花草图案的模具扑在磨光石材上进行烧毛处理,这样处理后,石材板上未做烧毛处理的是黑亮色兰花草叶,效果颇具艺术感。
五、建筑设备
钢结构网壳表面的钛板,外侧设有清洗轨道,钛板缝中布置了由下部向上引的清洗水管,并在相应位置预留了接管点,可直接用软管
清洗。
壳体上均匀设置了92个电动开启的排烟窗,既解决了消防排烟,又能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古城门上的门钉,沿钛板竖向缝隙点缀了上万个装饰蘑菇头,其中506个是有夜间LED照明效果的蘑菇灯,并通过蘑菇灯头做防雷系统与钢构件连接,直到接地。
大剧院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消防系统,设有高灵敏度的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自动雨淋、气体灭火系统等各种消防设施。具有火焰探测功能的“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可将采集到的红外彩色视频图像信号传送给信息处理主机。舞台是火灾事故多发地,为此大剧院在舞台和观众厅之间设有防火幕。遇到火灾防火幕会自动下降,将舞台和观众席完全隔离,不让火势蔓延到观众席上。
在壳体内,三个观众厅到达安全区域环廊的距离不等,最长处为150余米,在地下设有20余处观众疏散口,它们从巨型水池地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观众通过这些通道,可在4到5分钟之内疏散到安全区,比防火规范中规定的6分钟还要短。此外,在剧院与露天水池之间设计有一条8米的环形消防通道,可容纳两辆消防车并排通行,同时还留有2米宽的人行通道。
六、建筑施工
承担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施工任务的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及所属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如此巨大的钢结构网壳不仅是中国国内所仅有,世界上亦屈指可数,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钢结构安装的高精度,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施工措施。
在详图设计、制作和安装过程中实施空间三维反变形。这是指根据计算机建模后的结构分析结果,要求壳体钢结构的每一节点针对结构在恒载条件下的变形值进行三维反向预变形,以求壳体结构在支撑拆除后,完美地符合设计要求的空间尺寸。
制作阶段壳体钢结构整体预拼装。每榀桁架间连杆的水平夹角均不相同,且用高强螺栓连接,只有经过整体预拼装,才能实现制作阶段的正确定位,从而保证制作和安装精度。整体预拼装方案为顶环梁部分立体预拼装,弧形梁架平面预拼装。这样既保证了制作质量,还
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缩短了工期。
计算机控制实时检测的安装测量控制。鉴于该壳体钢结构外形特殊,形体复杂,结构安装控制点众多,而安装精度要求又很高,于是提出了一整套测量控制方案,即在工地四周设置由八至十个测站组成的平面测量控制网,在壳体外表面设置数百个专用测量梭镜,内表面粘贴数以万计的测量反光标志;同时在每一测站上各设一台高精度全站仪,八至十台全站仪与中央计算机联网,进行不间断实时检测;通过实测空间坐标与理论模型对照,从而控制壳体安装的全过程。这一测量方案投入设备数量之多,代价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七、结语
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是世界上最深的建筑,拥有亚洲最大的管风琴。它整体简洁而富有美感,但又不乏活力,仿佛里面有股生命力向外爆发。堪称建筑奇观,同时彰显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风貌与活力。
通过以上对国家大剧院的简要分析,我们看到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和新的建筑构造方法在一座典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篇:国家大剧院
建筑文化结业论文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
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 级 文化产业管理二班 学 号 20105162258 姓 名 刘月
成 绩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
摘要:建筑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建筑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师的精神世界,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追求。本文以中国国家大剧院为例,对其建筑文化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建筑文化;中国国家大剧院;交融 一、建筑与文化
建筑,作为人类劳动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
要部分。建筑的价值,并不仅指它的功能,经过岁月磨砺的建筑,其价值更多的是其所展现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作为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史书”。
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设计的全方位挑战。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溶人传统文化理念、既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向往、又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现代建筑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而国家大剧院便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实例,作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中心也是北京市民的一个精神生活场所,它直接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与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
二、中国国家大剧院 (一)基本概况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二)建筑功能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音乐厅
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另外国家大剧院内常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公共空间演出、主题表演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获得艺术的熏陶;大剧院内还有高雅舒适,充满艺术和浪漫氛围的用餐和品茗环境,观众可以在剧院恢宏的穹顶下聆听曼妙的乐音;大剧院内设有艺术精品长廊,并提供大剧院定制专供的艺术纪念商品;大剧院还有专设CD店,销售顶级的高雅音乐唱片。
(三)建筑形态
大剧院犹如一颗巨蛋屹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没有绚烂的灯光和彩色的喷泉,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旁略显黯淡,却自有创意无限的大气蕴含其间。它的建筑屋面成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壳体覆盖,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弧面的玻璃幕墙切面。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而整个建筑仿佛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别有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四)建筑技术分析 1.主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
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平方米。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弧形钢架 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壳体钢架从外观看似是落在水中,实际上下部是支撑在3m宽,2m高的巨大混凝土圈梁上。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2.钛金属复合板
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总面积约30800平方米,共使用了20000多块。钛金属板最外层“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大面积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钛金属板的先例。
3.玻璃
玻璃幕墙通过铝合金梁与主钢架牛腿连接。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与钢结构连接与普通幕墙不同,它的转连接是用螺栓连接,转接件本身即为装饰件,无需再单独装饰铝扣板。
4.金属网
建筑师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使简单厚重的建筑结构在视觉上形成为多维空间,轻盈简捷又不失空间的纵深感站在壳体的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的金属网从高处垂下,将歌剧院与壳体公共空间分隔开来,隐隐透出淡黄色。建筑师还通过金属网来提升室内的装饰效果,透过金属网看到歌剧院环廊内人们活动的场景,若隐若现,朦胧而神秘,激发人们的好奇、想象和思索。
5.GRG装饰板
GRG是以天然改良石膏为凝胶材料,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加细集料和水 制成的预制式新型装饰板材。其特点是可随意造型,有助于完全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满足艺术的追求。同时具备不变形、质量轻、强度高、防火环保、声音效果好板材表面光洁细腻等特点。建筑师在大剧院内许多部位应用了这种材料,增强剧院的美感。
(五)建筑细节设计
国家大剧院在设计之初,就十分重视细节上的处理。大剧院的人工湖采用分格设计,共分为22格,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这样的处理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铺地上,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这些石材全部来自国内各省市,虽然有的区域使用的是同一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会产生不 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如此丰富的地砖也给大剧院带来无比美妙的艺术气息。大厅中反光力极强的地砖使在室内看穹顶时,亦有倒影显露在地砖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内得到了重拾。
同时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三、中国大剧院背后的传统文化
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炫耀出的独立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周围环境里面的,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
国家大剧院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西在我国古代八卦方位中是兑卦的方位。兑卦:二阳一阴,其形象如口,代表说话、辩论、演说、歌唱等,在兑卦之地建大剧院符合易学原理。兑卦五行属金,金的形象为圆形,所以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外观也符合金的属性和形象。通道上的水池也设计得很恰当,因为五行关系中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在圆形建筑旁边建水池,晚上灯光一开非常美丽,堪舆学称为“金生丽水”,象征文艺繁荣。而且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形和邻近的人民大会堂比较协调,人民大会堂是方形,国家大剧院是圆形,一方一圆,阴
阳和谐。
国家大剧院在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了辉煌的金色和有中国特色的朱红色。在浓郁的色彩氛围里,烘托石圆形的“主房”歌剧院。两侧对称布置着东西“厢房”——戏剧场与音乐厅。外围交织着弧线造型的正负零大厅、展厅及配套用房。这是一个完全按中国传统的“对称”理念设置的空间,成为曲径多变的艺术之城。
大剧院墙体采用朱红色,上面雕刻有兰花浮雕,色彩强烈但稳重,与紫禁城红墙遥相呼应,整个空间庄严美观。环绕音乐厅、戏剧场的空间中飘着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红色丝带造型与中国北方的红绸舞不谋而合,红色光丝带随着自然光变化,飘逸洒脱。红色丝带给空间带来了能崖和视觉的跳跃.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代发展的脉搏的共鸣。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椭圆凸起,方向灵活变换,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也是在高空中俯瞰国家大剧院的缩影。这一门钉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另外,在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了“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兰花 造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材料贯穿于系统设计之中。大剧院主入口的弧形墙面上.用水墨抽象写意的手法做出兰花造型的立面浮雕;在橄榄厅墙面上采用抽象的兰花图案作为镜面玻璃灯箱光带;公共大厅的歌剧院墙面运用厚红丝绸以及金漆铝网覆盖,而最外层的铝网以兰花为原型进行概括切割而成;戏剧场、音乐厅外设计有环廊灰色兰花栏板;公共区域的售票台、咖啡台、服务台立面,甚至大剧院服务人员的衣领上的装饰图案也都以兰花为设计原型。
国家大剧院的室内设计运用现代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联系起来,引起人们的联想。正如保罗安德鲁讲: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大剧院是中国追求国家强大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也是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
四、结语
尽管,对于国家大剧院仍有很多争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大剧院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最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充分展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首都功能,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和当代杰出文化的象征,在我国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烽.城市中的剧院 剧院中的城市 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评析[J].时代建筑,2008,(04):84-95.[2]李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以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02):202-203.[3]林飞燕.解读国家大剧院[J].华中建筑,2008(07):15-18.[4]李峰.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14-15.6 第五篇: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投资26.8838亿元人民币,设计师为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立项及建设过程中曾因其投资巨大和设计方案合理性纷争而引起过巨大争议,并一度搁置。剧院最终于2007年9月建成,并于9月25日进行试演、投入使用。
对于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民众的看法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认为大剧院雄伟壮观,是一项成功的建筑工程,也丰富了市民日常娱乐;另一种则认为大剧院花费过大,是一种形象工程。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世界最大穹顶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
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
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自从竞标中把得头筹那一天起设计方案就没停止过争议。在造价、环保、环境的关系都曾是争议的焦点。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方案曾遭部分院士、建筑学家、建筑师的批评性意见。耗资巨大以及建筑设计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巨型壳体覆盖着四座剧场,从演出功能看毫无必要,导致很大的耗费;大面积的水池也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国家大剧院被北京居民昵称为“蛋壳”。国家大剧院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令人惊愕的作品之一。评委会在招标前提出三个原则:一看就是一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它这三个方面都不符合。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胡绍学介绍,之所以选择现在的方案“求新的心态肯定是有的”“......从当时搜集上来的所有方案来看实际上还是追求新颖”。其外表形状与附近的故宫以及毗邻的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不协调’也是人们争论、批评的焦点,被认为舍“传统”而取“现代”之争。另外北京风沙尘土大,大圆弧建筑又难于清扫。
多名学者反对兴建国家大剧院
何祚庥、吴良镛等四十九名大陆著名两院院士日前联名反对目前正在北京兴建、耗资庞大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认为这项工程存在许多严重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
据《中国时报》报导,许多西方观察家认为,在毛泽东死后,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中间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当时虽然很多人认为这项工程会破坏天安门广场的完整性,但并未有人公开敢提出反对意见。此次,这些大陆优秀学者公开反对,显示大陆社会较以前进步,也可以看出该项工程有许多严重弊端。
这项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边的巨大工程,今年四月一日已经开始动工,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他曾经设计过上海浦东、开罗等机场,原先设计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后扩充为二十六万平方米,
耗资四十五亿人民币。
据这批科学家、工程家所撰写的联名意见指出,该剧院比原先超出一倍半以上,造价高昂,座位反而减少三百座。
这些大陆专家认为,安德鲁方案在功能上是二、三流,尚不如上海大剧院好用,而造价却是「超一流」的,花费钜资建造,且又不符合实际,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即只管外形不管功能和经济。
由于安德鲁设计的剧院十分现代化,但却坐落在故宫、中南海等中国文明古都的中心,北京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会破坏了北京古都的丰采和整体感觉。
北京一些著名工程专家多认为,由于造价过高,将来票价一定很高,无法造福一般民众,而且北京剧院已经够多了,这项工程并不符合成本效益。
其实,追根溯源,从梁思成时代开始,清华的学者们就不希望在老北京的城墙里修任何“现代”的建筑,可结果呢?所以,既然城墙早都拆光了,而且中南海、东单、西单、王府井都已被现代文明所蚕食,整体感早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院士们又何必在意区区一个国家剧院?如果是舍不得那四十五亿元人民币,那好,可省下这钱又会被填进谁的腰包呢? 我们的院士们,你们实在是太善良了,还是踏下心来好好地搞你们的科学研究吧!
我个人倒是觉得,新的国家剧院,声音一定要好,那怕是少几百个座位。如果要座位多,东边的人民大会堂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文/何祚庥)粱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上有一定成绩。然而,他近年来所鼓吹的中国建筑的方向却有着严重的错误。
梁思成颠倒了建筑学中“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讲求美观”的原则。粱思成的第一个错误是不适当地、片面地强调了建筑的艺术性,颠倒了建筑学中美观和适用、经济的正确关系。粱思成第二方面的错误,是在建筑形式上的复古主义,近年来,梁思成曾经积极提倡“民族形式”。可惜的是。在粱思成的理解中,竟把“民族形式”看成是和现实生活内容无关、不随生活发展的一成不变的范畴,把合乎
今天中国人民需要的民族形式和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形式等量齐观起来。
在谈到粱思成的复古主义主张时,还必须提出他对待古代建筑的态度。而在这个问题上,他更是站在一种保守的立场。当然,我们对待古代建筑,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而是应当采取保护的方针的。这是因为古代建筑都是出自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我们保护古代建筑,是为了尊重古代人民的智慧,尊重历史的发展,并且作为后人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资料。然而,我们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不是把古代的落后而腐朽的东西,都要当作民族珍宝来看待;也不是对于所有的古代建筑,不论其历史价值如何,不论其今天是否妨碍了人民生活,都要一律加以保护。可是梁思成在对待古代建筑的问题上,却采取了一种无原则、无批判的歌颂的态度。并且主张实行一律加以保护的方针。即以北京城来说,北京城当然是我国古代都市的“无比杰作”,由南而北,一根中轴线,长达八公里,贯穿全城。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创造。然而,旧北京城的都市建设亦何至于连一点缺点也没有呢?譬如说,北京市的城墙就相当地阻碍了北京市城郊和城内的交通,以致我们不得不在城墙上打通许许多多的缺口;又如北京市当中放上一个大故宫,以致行人都要绕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可是,粱思成却看不到这些缺点。当然,我门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不能过分地去苛责那些由于受到历史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古代都市中的一些缺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同意粱思成的这种论断,所谓北京过去“曾很好的为封建时代服务,今天它仍然能很好的为新民主主义时代的生活服务,并还可以再作社会主义时代的都城,毫不阻碍一切有利的发展”(《新观察》第=卷第七、八期)。梁思成的错误思想根源——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梁思成的建筑理论是直接违反总路线的错误理论(原载《学习》杂志一九五五年第十期)。
看来,年轻时都反叛,到老了都尊重传统?何院士现在的呼吁我是支持的。中国就是容易这样,宝贵的东西不再,才开始惋惜。
关于国家大剧院的话题,让我想起了现在正在喊起来的“南水北调”。还想起了开掘武则天墓,以及曾一度轰轰烈烈的三峡工程。中
国从来就不缺所谓勇气与斗志,缺的是科学与审慎。贝聿名在罗浮宫内充满现代感的金字塔设计,之前也倍受争议,但事实上的效果证实了这是一个非凡的构思。悉尼歌剧院在建筑专业领域里没有几个叫好的,印象里清华的建筑学老师谁提到它都要“骂”上几句。就使用功能和造价而言,悉尼歌剧院可说是近代最失败的建筑,然而它现在却是这个星球上最著名的建筑!
贝聿名设计的在罗浮宫内充满现代感的金字塔也罢,悉尼歌剧院也罢,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把它们称为特例?是不是每一个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遭受争议的建筑作品后来都成了传世佳作?我看不但未必,而且比例还很小。那么我们在冒这个险之前是不是应该更加慎重一点?我个人也不是说就完全赞同那些院士们的批评意见,而是说在开土动工之前多听一点各方面的意见,综合以下,最主要的是要论证一下各种意见的合理性。你说它造价高昂,那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国际上最优秀的大剧院它们的功能造价比是个什么水平?国家大剧院是什么水平?你说它少了三百个座,那么它少这三百个座的原因是什么?有与没有这三百个座分别会造成功能或者外观上的什么影响?权衡起来哪个更合理一些?
最起码我个人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信息都是二手的,从媒体上得到的。但是无论如何,科学的论证是需要的,相关的科学家,他们应该掌握一手的信息来做论证。有人提意见,我看总是好事,无论最后成功与否罢。在中国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当时三峡工程有多少专家反对啊,最后还不是说上就上了,结果呢?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几十个亿落在贪官的腰包当然不好,可是并不是说花这几十个亿随便造一座大剧院就行了。我们希望的是,在花这几十个亿的前提下,造出尽量好的大剧院,尽量取其最优化结果,难道不需要吗?
在中国,重要的是究竟谁说了算。北京设计院专家多吧,但陈稀同让他们加帽子,他们就乖乖地加帽子,又有谁公开站出来说不了?(据说那时北京院做方案从来不带屋顶,只是最后报批时临时抓一个现成的大屋顶套上去就成了。)
我为当代中国的建筑师们彻底感到悲哀。制度的缺陷彻底扼杀了
他们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改革开放给了他们无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我们究竟看到了几个在艺术成就上超越北京火车站、中央美术馆等体验民族特色的建筑?甭说领导决策者,就是一个小小的不懂建筑学的甲方都可以随意左右他们的设计意图。恶性循环的结果,造就出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深圳的帝王大厦是日本清水设计、施工的,北京西单的中国银行总部是请一个新加波建筑事物所(贝聿名儿子开的)设计的,上海大剧院、国家剧院都是法国人设计的。让外国人设计我们的建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建筑物百分百体现出设计人的艺术创作意图,因为我们的决策者们目前似乎还不敢对外国佬的方案横加指责。如果国家剧院真的让国人自己来设计,其最终结果肯定是一个四不象的东东。
我不是学建筑的,也不懂悉尼歌剧院有什么好看。虽然悉尼歌剧院是非常有名的建筑,但似乎它并不是著名的歌剧院,在歌剧艺术方面也未必有什么崇高的地位。我们国家似乎更需要一个功能卓越的音乐厅而不是一个外观华丽的建筑物。象上海大剧院那样参观一下就要50元,音乐会票宁愿送给附庸风雅之徒也不肯降低票价,这样的东西对普及音乐艺术,提高人文水准真不知会有多少好处。如果花了几十亿都是请一些三、四流的乐团唱主角,真是很不值,我感觉上海大剧院也是面子工程的成份居多。在文化建设方面往往更加突出了我们政府部门的无知和无能。北京在古典音乐方面应该比上海好许多,上海的什么海派文化就和城隍庙的小商品一样廉价。
作为工程师和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是巴黎机场事务所的主持人,自从发明了巴黎戴高乐机场的模式以后,他使这个著名的事务所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法国国内,这位毕业于公路与桥梁工程学院的工程师也使自己赢得了圈内人的赞赏:先是被选入了法国建筑学会,然后又参加了1997年国家建筑大奖的评委,直到1996年成为法兰西研究院的院士。他拿下了一个又一个机场,虽给自己造就一个专长,但却是很狭隘的专长。除此,在德芳斯拱门的丹麦设计师奥托斯佩克森去世之后,是他接下来正在施工的工程,直至完工。
他同时也认为自己是平衡稳重和有文化的人,在1994年,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不是那种喜欢炫耀的人,我觉得语言、形式和材料应简练及节约,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我也相信空间和思想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反映出深沉和高尚,也可以反映出低下、卑微和肤浅"(《世界报》94年1月11日)。他有时也显得很有激情:"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这是他在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放出的话(《世界报》7月13日)。这话说出来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也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他赢了。他终于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这场匪夷所思的竞赛中取胜了(《世界报》8月17日)。然而法国是不是因此就可以为输出他的学问而感到高兴呢?如果这个方案确实表现了现代化建筑的优点又同时能促进中法文化及贸易沟通的话。那就当然了。有些人在方案通过后还正式表示了庆贺。生意场上的交易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首先,安德鲁的方案是在一种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选出的,早已谈不上什么竞标,纯粹成了某种交易的结果。其实,把近五十年当中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建筑都算在一起,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令人惊愕的作品之一,就像彼尔法库利在象牙海岸盖的亚蒙索克大教堂,就像被称作"排污站"的巴黎郊区布衣格总部大楼。后者是由美国人凯文罗斯和约翰克郎设计的一头巨型多脚机械动物。他们俩本是非常优秀的,在六三年设计过壮丽的纽约福特基金会大楼。这也是一个例子,说明曾经辉煌的人也有可能蜕变,沾染上铜臭。
保罗安德鲁如今是否也中了同一个邪了呢?他是不是拼命想从他那飞机场的过道里走出来,给自己添加一个纯文化的标签呢?是的,就是这样。从方案那可怜的灵感就可以看得出来。想法是很简单的:一个覆盖着钛的巨型斜圆透镜。(自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开始的一种时髦),四周环绕着水,与戴高乐1号机场大楼被一圈降落跑道围在中央同出一辙,然后通过底下走廊与城市连接,仍像戴高乐机场一样。
为什么偏要做这么一个容纳四个剧场外加杂七杂八功能,建设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的巨型海蜇?是出于建筑和功能上的考虑吗?不是,
这是一座独立的外壳,与里面要建的厅堂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也没有造型上的关系,人们尽可以在当中任意地盖一堆房间?况且,要把它们做成什么样,图纸在哪里等等至今还是一个谜。要一定说这层钛制硬壳下面会奇迹般地出现某一种美德,也有可能,否则为什么要准备破开一个有"阴"无"阳"的巨大缺口,让过路人可以大概地瞅一眼内部的风光呢?
安德鲁的笔就这样从天空走向了奶酪,之后呢?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至少从建筑角度再没的可说了。剩下就是工程师的事情了,还得是那些闭着眼干活不爱管闲事的工程师。再就是有关的企业,为了实现法国人的大面包,不知要为自己的技术捏多少把汗。难道还非得需要了解北京或者上过巴黎美术学院以后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大废物吗?
九月七日是星期二,前来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中国文化周"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吴良镛主任把两个模型赠送给了法国: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是孔子研究院,保罗安德鲁需要花时间去认真思考一下其中的含义了。
6月上旬,两院院士及108名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以下简称建筑界专家),分别联名上书中央请求撤消法国建筑师安得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此后近一个月,两份上书都没任何批示,有些信息也逐渐地被新闻媒体知道。法国新闻社(AFP)华盛顿邮报,还有几乎所有的海外华人报导、港澳台的报纸都有报导,国内的媒体及网上也成为焦点新闻。批评最尖锐的是法国世界报。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为了一个国家级建筑设计方案,有这样多专家的联名建议书。我是114位建筑界专家中的积极响应人之一。今天我要把它综合报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强烈反对安得鲁的方案:
1、从大的空间组合功能上,安得鲁的设计是绝对的形式主义。 加拿大第一建筑大师Arthur ERICKSON大剧院评委及有三个院士头衔的加拿大大师Michael KIRKLAND还有国际权威性专业杂志《ARCHITECTURE REVIEW》的社论"无法无天"(OUTRAGE)都很尖锐地、正中要害地批评了安得鲁的设计。在前述两份上书中也都提
到了。我不再多作重复。只写几句综合他们意见的评论:
(A)安得鲁本身是桥樑工程师,毕业于公路与桥樑工程学院的,以设计机场航站楼起家,从来没做过歌剧院。他自吹法国大革命200年的德方斯(大拱门式的)联邦大厦是他设计的。其实是丹麦建筑师奥托-斯佩克森竞赛中标后,大厦建造中不幸去世,由安得鲁的事务所接着画完施工图而已。所以,他将这四个剧院用一个大圆穹顶罩起来,这是所有错误的起源,一步错,步步错。房子里套房子,西方人叫"屋中打伞",中国人"叫作茧自缚"(张开济大师说最形象的形容应是"脱了裤子放屁")。
(B)由于上面这个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的圆穹顶,给自己限了高度所以只能向下挖掘-24m到-34m,因此,KIRKLAND说"这种形式主义的设计在西方无论是政府或私营的业主都不会允许它实施。如果在中国钻了空子,万一不幸实现了,将是近代建筑史上最荒谬的大笑话,我们也可以烧掉所有的建筑系教科书了"我的师傅、台湾第一大师王大闳(贝聿铭的同班同学)也来信评论说:"„„这是一个极少见到违反常规功能的设计„„北京人或许会欢迎一些新颖的设计,但相信他们绝不会接受一个粗野和拙劣的作品。"
2、从建筑师的基本教育上,安得鲁没有资格来设计如此宠大和复杂的国家大剧院: 安得鲁的大学基本教育是公路桥梁工程学院,西方建筑系教育、以及我在台湾上大学还有给王大闳先生当学徒时,都很重视一门学科《建筑环境心理学》,有几家大学是必修课(也有用《人类行为学》)我在加拿大WATERLOO大学教书时,也在设计课中指导学生研习此学科。安得鲁没有学过建筑师必备的一些基本功学科,如何能够HANDLE这么SOPHISTICATED多元并加文化功能,还有动线和活动变革的巨大建筑组群(BUILDING COMPLEX)。王大闳先生要我精读的一本英文论文是James FITCH《THE AESTHETICS OF FUNCTION》(美在于功能)。这本书对我一生建筑工作是重要的基础之一。此书的精华有三点:
(1)对生存环境的感官知觉为美学基础,因此,要将建筑的物质基础加上社会经验,还有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综合研究。
(2)最美的建筑艺术的三项先决条件是:(A)功能实际、紧凑和好用。(B)交通动线分功明确流畅。(C)基本结构和装饰的建筑造价符合项目的身份而得体。其实,这和周恩来总理说过的"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美观"的精神是相通的。(3)行为记忆是从视觉判断建筑美的重要基础之一。
因此,如果我们用以上三个条件来检验安得鲁的设计方案。那就一条都不合格。这个方案对于它本身生存环境就没弄清楚,因此,才像王大闳先生说的"极其反常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有了一个毫无用的大圆穹,浪费了那么多建材和空间,交通动线更是糟透了。只举两个例子:(A)在我们的行为记忆中。进入一个大型公共建筑物马上向下走只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到地铁站;第二是去人防;第三是陵墓;第四是去夜总会酒吧。而且从水中的玻璃的通道进一个建筑物只有水族馆的记忆。所以安得鲁最得意的入口,从行为学的逻辑看没有一条和歌剧院的功能或行为记忆相称。(B)在行为记忆中、周围都是水的建筑物是中古世纪的欧洲古城堡,它象征了与城市和群众的隔离和弧立。而且在观众厅在地下-7-10m,相当于3-4层楼公寓。有紧急情况时尽管也有逃生之路,但要比一从地面直接逃生要慢好几倍的时间,紧急情况分秒必争。有时就差一分钟就得要人的命。
2、安得鲁对中国驻法大使狂妄无礼,就是污辱了中国人民:中国驻法国大使有一次接见安得鲁时对他说要注意中国文化传统的协调时,他却说:"我就是要切断历史"。这位无知的"大师"啊!历史是时间像水一样是切不断的!大使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如此狂妄的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态度,就是污辱了全体中国人民。
安得鲁1999年在北京学术报告会上还说"要保护一个古老文化,最好的办法是把它逼到危机的边沿"这完全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先职无理的语言。就凭这两条,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就可以抄他鱿鱼。
3、方案的选择是中西文化冲突吗?
操作单位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安得鲁的忠实信徒、他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许多人反对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我看这位先生既没有领悟中国文化的精华之处,更不了解什么是真正西方文化的优美的地方。
这位先生只是想转个弯子说反对安的方案的人,都是保守的中国老古板而已。其实,中西文化最高之处都是相通相融的,两者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冲突性。只有西方文化中二、三流、不上正道的东西才会与中国科学界及建筑界的正统主流发生冲突。浦东的金茂大厦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美国SOM事务所Adrian SMITH设计的,它完美地结合了中国的塔和竹节美的神韵和现代高科技。为21世纪贡献了中西文化结合的新生文化。中国人的心胸是豁达的,眼光是锐利的,只要是新的、但是一定要真正是好的建筑都会受到赞扬。金茂大厦获得建国五十周年、上海十大优秀建筑(绝大多数评委都是不记名的中国人)。
3.1迷信西方"未来派"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自己的认识和信心不够,如果我们一万个中国人有一个人了解以下两件事,就绝对不会像业主委员会那样绝对欣赏和推崇一个在西方已是人家不要的过时的"新颖天才作品":
(1)1840年英国国会为了决定要不要为鸦片和中国打杖,在辩论记录上有议员说到:"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的1/4,但国家综合生产力是世界的1/3,"这就是现代经济中的GDP。世界的1/3的相当于今天美国的综合国力。另外又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我们国家的GDP在1978年只有世界的2.5%,现在已达8%左右,而到了2010年中国的人口和GDP都会巧合地、同时是世界的16%,也就是日本今天的GDP。但是,我们目前只有世界8%的GDP,是美国的1/4。如果要建一个比美国林肯中心还要贵4倍的,世界最贵的大剧院,就等于让国民负担了所能承受的16倍的费用。
(2)三个月前是大思想家朱熹逝世800年,辛弃疾曾说过在周文王之后,最伟大的两个人物就是孔子和朱熹。中国科举制度有700多年,一直到光绪30年(1904年)都要考朱熹的"朱子集注四书"和(宋明理学的)"近思录"等书。
3.2日本和韩国的立国和教育根本哲学就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院规,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句名言。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科技和工业,而他们的立国和教育根本哲学就是朱熹的这几句名言,韩国也是一样。中国人自己的国宝在其它国家或区
域宏扬发展很好,在大陆却没有好好地用来做教育的基本。因此,普遍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信仰的空虚和对中国自己的信心。
4、安得鲁最得意的也是最牵强的比喻。
安得鲁及他的拥护者最常用的几点理由就是:创新的设计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反对,建成之后就会成为传世之宝。例如,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蓬皮杜文化中心及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现分析如下:
4.1(A)艾菲尔铁塔是建筑材料及体系的革命;才会有那种划时代的建筑物,在建筑形式或风格来说意义并不大。如果硬要扯上和安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关系,那就太无稽了。安的大剧院方案没有任何创新建材、都是已用了几十年的老材料。形式也不新,国外早已过时,1996年哈尔滨太阳岛上的一个嬉水乐园方案竞赛中,已有了类似这种形式的设计作品。
(B)悉尼歌剧院面对海阔天空,没有历史文化名域或古迹的环境,所以很适合做一个大型雕塑式的建筑。相反地,大剧院的周围的环境就是中国的历史。安得鲁"我就是要切断历史",因此,这个外星式的大扁圆球,因尺度太大和太具侵略性(AGRESSIVE)使得人大会堂北、西、南三侧原是很雄伟壮观的柱(廊)子,显得都像牙签了。何况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国会听了两方专家报告后,才投票通过的。中国有可能这样做吗?(C)蓬皮杜中心当年是高技派(High-tech)的代表。但原来因为它的结构、楼梯所有管道都放在室外。虽然室内空间自由,但原该在室内的肠、肚都在室外,维护费太贵。而且它们遮挡了自然光,使得室内没有足够的日光。所以实践证明尽管它是"未来派"但并非是一个成功的建筑。
(D)贝先生的芦浮宫玻璃金字塔,至今法国文化界和建筑界的反对意见并未减少。尽管如此,这个金字塔只是走向地下博物展馆入口的雨篷,它的尺度很少和大剧院的庞然巨物完全是两回事。何况协和广场原来就有不少的埃及建筑构件。与现有环境还算协调。它是成功的但不能做安得鲁的例子。
5、欧洲的城市文脉强而美,北京的城市文脉在淡化消失中。 5.1欧洲从康德后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后,使得经济、文化乃至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脉长,都已像发育成熟的俊男美女。它们可以承受一些"幽默小品"、"变调音乐"、甚至一个"粪团"(建筑专业杂志《ARCHITECTURE REVIEW》用"BLOB"来形容安得鲁设计的大剧院)。
5.2相反地,在北京50年代老城墙被彭真拆掉之后,加上改革开放之后,缺乏章法地建设了20年,使得北京原有城市的棋盘式城市文脉(GRID SYSTEM)已消失淡化(FADDING OUT)所剩无几。如果在古城中心再来一个"未来派"的外星"粪团"。那就真是雪上再加严霜,从我们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来讲,这是犯罪行为。尤其是北京市领导两年来正在史无前例地大力恢复这种文脉和历史文物建筑中,我们应该全面配合,逐步恢复北京原有的引以自豪的特色才对。
5.3安得鲁先生应该推荐给中国的、是巴黎如何保护整个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的一系列理念和法规,而在德方斯(La’Defence)兴建最现代和"未来派"的建筑。我想安得鲁不可能在香榭丽舍大道的两侧,设计任何比八层楼更高或六层楼更矮的筑物,当然也不可能允许他在协和(CONCORD)广场的附近,建一个已经过时的假"未来派"建筑。国际建协(UIA)过去十几年几次大会宣言都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区域性文化特色"(Regional Culture Identity)就是因为极度担心,这些国家大量地抄袭西方三四流的(像抄时装一样)建筑,失去自己国家的自我城市风貌,于是走到哪个城市都是"哪里有路,哪里就有丰田车"的灵魂枯竭的城市风貌。
6、违反法定决策程序,即违反了中共所定党内民主(或一般政府行政)的决策程序在院士的上书中写到是"操办单位违反程序,误导了中央领导人的决策"。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由于在操办单位层次的负责人偏爱上了这个方案,于是不进行评委会的神圣投票,跳过了规划局、首规委和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世界各大城市都有这样一个超然的专家机构,北京成立了十五年今年被撤消了),没有相应的可行性研究和概预算就用直升机送中央政治局。这实际和东方广场的跳过一系列法定程序几乎一模一样(并非指操办单位有人受贿或者去了巴黎多少趟)。
7、应像培养中国自己的飞弹和人造卫星科学家一样重用和培养自己的建筑师1998年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韩国人重用了他们自己的建筑大师,38岁的柳春秀、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钢缆悬挂玻璃纤维顶的室内体育馆。美国结构工程师只是和他配合。因此,他得了一系列国际大奖,两月前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第一位韩国人)院士。这就是因为韩国人像捧他们的国产汽车一样来捧他们自己的建筑师,所以才有这种结果。中国政府也全力培养自己在卫星和飞弹上的科学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可以昂首自豪地和任何国家平起平坐。为什么在建筑设计上就要迷信个别的外国建筑师?
花了大量的钱,得到的没有中国立国根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要一中国有了三四十年的经验和做过无数次歌剧院和音乐厅方案的建筑大师。去替从来没有做过歌剧院设计的桥梁工程师来当下手。这就好比少林来的武林高手来替西方拳击师来当跟班的一样,本末倒置,丢尽民族尊严。
8、总结和建议:中国的资深的科学家知识分子都是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和文革之苦。人人都知明哲保身之道。他们如此反对这个方案是出于爱国爱历史文化名城之心,还有职业道德的良心。这位狂妄的安得鲁却在南华早报上说"他们都是出于嫉妒之心"。吴良镛教授"王大闳大师还有贝聿铭大师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他们早已看开了,他们会嫉妒吗?尤其是吴良镛教授荣获法国政府的勋章以及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头衔,但他还是中国读书人的本份,对事不对人,凭良知该说什么就说什么。相反地,另外一位向来以民族风格神韵称著的大师也被封为法国建科院院士。他就一反自己的风格坚决支持安得鲁、自己还带了他事务所的人去巴黎和安"合作"。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这些院士和专家们,他们对新的一代领导人开明和爱民作风有信心,何况这和三峡项目也大大地不同,当时,反对三峡大坝的主要专家如周培源和钱伟长,他们都不是水利专家,而这一次绝大多数的上书者都是建筑行业的专家或科学家,而吴教授更是评委会的主席。8.1建议:(A)沈勃老总说其它一切都可以不说,但一定要严格反复審查这个设计的安全性,万一来一个三四级地震将水下的玻璃通道震裂,地下的六、
七千人观众都要从水里钻出来才能逃生,万一有失误、没有任何人能负得起责任。所以我建议由国家计委、聘请公安部的反恐布专家及消防专家,配合一家美国或其它法国以外的国家安全公司做一个紧急灾难或事故的安全疏散可行性分析报告。加上电脑模拟逃生动画片。因为院士们和建筑界专家的两份上书中已清楚地说明"不是学派之争",主要是致命的危险性和不合理的功能。
(B)操办单位一直在用一年前或大半年前的一些对民意代表的或专家们的意见调查记录来说明问题:第一,那些调查时空环境和今天截然不同。第二,那个调查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有多少。所以建议由中宣部指定几家学术及新闻机构(如社科院光明日报、人民大学或北大等)召开一个大型论证会之后,展开对民意代表专家及群众的调查,这样才能对历史负责地真正证实是否做到了江泽民主席说的"代表多数人民群众的益"。8.2上书的院士们正在议论这件事的日子正好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前后,它有一定的巧合意义,我从82年回到祖国工作,就是为了这片黄土地和自己的同胞。所以我希望不要再像50年代拆除北京城墙一样,重复无可弥补的历史错误。以上意见,请大家参考指正。
(作者:清华大学教授优秀外国专家 彭培根)(00-08-11 18:12:33)如果原方案被否决,后来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了。现在最担心折腾到了,再弄个飞檐斗拱的大屋顶出来,以体现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与天安门广场的协调,北京已经被这些半新不古的东西搞得惨不忍睹。“肉食者谋”的事情最说不清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