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
的模式与策
一、 提出问题:、什么是好课? 一种观点: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平实的课(生成性的课);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
二种观点:看目标;看过程;看方法。
三种观点:教、学、考。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指向令人担忧) 四种观点:核心标准是实现每名学生的学习权!(从人权的角度思考问题)公平、公正、自由,利用资源......
教育有两个目的:近目的:升学——靠总分;远目的——获得社会职业成就,考的是能力。 五种李军校长的观点:
1、价值引领:人体本位的角质追求!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过程的美丽与精彩;人生的价值在于在于激动而震惊地欣赏过程的美丽与精彩。逐渐地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传播知识,重视过程与方法,做一个更好的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目标导向——价值引领下的目标设计! 3、学习发生——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4、生命成长——全体、全面、个性、可持续、自主! 课堂是学生的田园、乐园、家园、学园。 二、提出问题:什么是学习共同体?
1、共同体——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 2、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是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3、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加助学者共同相互作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共同成长。
三、提出问题?何为课堂学习共同体? 1、为什么以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导向推进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因为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课堂不仅仅是考试的训练营,课堂是生命真正的发展和成长。 2、共同的学习任务从何而来?规定的、强加的、自主的、(动机?)学生随学习任务的态度是什么?期待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动机。(你感不感兴趣都得学习。) 3、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应该是什么?成绩、升学、职业、财富、兴趣、明理、认知世界....../ (被家长压迫来到学校,是没动机或反动机)要持久、符合人性的动机。 4、事实比知识更具有吸引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些事实。
5、动机不对,受压或受挫,导致不学——这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出问题了。如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考第一了,第一还有一个,孩子离这个目标太远;再如你学不学都行,家长给孩子安排一切,目标太低了,孩子开始混日子。激励孩子的动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并稍高于孩子目前的实际。
6、学习任务来自于对人类认知有益无害的事实!既大问题——伟大事物。
学生(学习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组织引领\\帮助参与;教材:资源和载体.
这三者,以谁为核心都不对,要以大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循环往复,完成学习任务,产生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师。(基础问题、核心问题、拓展问题)
7、评课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是什么?教育方针、生命化教育、三维目标。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心灵的觉悟——让学生都能觉悟!
8、凡事被追问到底都是哲学问题。 9、什么是先学后教?什么又是先教后学?教与学本来就是同时发生的两个问题,没有先后之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清不了,能请的只能是知识。大道相通,没有什么可神秘的。 10、教学生诚实,不要让学生迎合老师。学生想到的问题和老师直接给的问题不一样,感觉和动机都不同。主张整体思维,同时呈现多种方法。 四、具体问题牵动倾听与对话。 1、倾听——找出关联;(与自己、与过去、与他人、与内容等等) 2、尊重每名学生的尊严——给予信赖和期待。
3、对话——是与文本、他人、自我心灵的对话。课堂中界限与开放、愉悦与紧张、沉默与争论、小故事与大故事、个人意见与团体意见、个人独处与集体智慧。 五、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 1、为什么要合作?因为要关注每一名学生。
2、提高每个人的学习能力,要学习真正发生。不流于闲谈不直接给现成的答案,教师要厚积薄发。
3、关于小组:四人合适,男女各半;少于三人很难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多余5人,往往有人成为观众,不好控制。两人小组,常态化学习随时需要,对解决知识问题很有用;给优等生帮助后进生的机会,防止优等生虚度光阴,也防止后进生苦皱眉头。在冲刺与挑战情景中需要合作。学生课堂合作交流开始于结束的时间为5——15分钟,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而变化。教师关照不合作的学生,教师不做课间巡视员。当我们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思考的时候,一个人就是一个共同体。教师要有厚重的积淀,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提炼升华。关于某问题要有更广泛的理解。因为知识不一定能带来智慧。 六、人的三种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 七、共同体的基本模式——亲密性、公民性和责任性。
总结: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整体),从系统(整体)和其组成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地考察和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给人整体观,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宿;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沉浸体验,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反馈信息,实现动态饿持续发展。
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把“有共享的愿景”作为“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提出来。根据博耶尔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之间及与整个群体息息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
规章制作是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保证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序地运行。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要凸显人文关怀,要发展创新。
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缩微的社会组织是存在冲突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个体内心的、师生个体间的和师生群体间的冲突经常发生。特别是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初期,师生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认知风格、思维方式、性格、兴趣、自我期望等方面的异质结构,使得每个师生个体都用其独特的“视域”去感知世界,因而旺旺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营造互惠合作氛围,培养互惠合作意识,增强互惠合作技能。
共同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安排、组织的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也必须同样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转化为共同体成员的个人目标体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确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在“沉浸体验”中实现个人目标,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学习共同体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但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面临着接受新的考验,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
实施了一年多月的“学习共同体”,旨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我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得分,或把小组中每个人的得分加在一起,将各小组总分进行比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一、我的具体做法
1.科学分组,合理搭配优中差 我班共有55人,我把它分成11小组,每组5人,组长由学习成绩优秀又性格外向,有较好的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员成绩一般优中差各占一个,组内设一个专门监督落后生的监督员。
2.形成有效评价机制“学习共同体”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强调的不是个人,是集体。个人的成绩好不是好,小组全部好才是好,小组成员间互相制约。平时上课中只表扬小组和辅导“老师”,不具体到人,小组内一个同学没完成作业,全部要受罚。制定量化评价办法并公布,评价时的标准是以全组人的量化积分。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情,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为团体精神。
3.及时的指导,明确学习任务的分配
初期老师要加强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法,给每个人都分好工,具体到上课时每个人应该干什么,课下每个人干什么。规定好组长和组员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好要求,制定评价办法,让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实施“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后,同学们为了本组的荣誉,不仅自己认真努力, 而且还积极督促带动本组其他同学一同学习、携手共进。不仅如此,还要吸收别组经验,洞察别组缺点,并积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以更有利地赶超别组。
二、捆绑式学习的优点
1.开展“学习共同体”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3. “学习共同体”,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学习共同体”,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5.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存在问题: 1.抄作业的现象。部分同学由于担心作业没有完成或没有全对而导致本小组被扣分或不能加分,就采取“抄”的办法。
2.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内的后进生的“待遇问题”。后进生在学习小组内不受欢迎。导致学习小组丧失竞争意识和动力。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4.“学习共同体”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捆绑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5.个别学生屡教不改,虽多次被扣分,多次请家长,仍无所谓,照常做一天学生坐一天教室。
6.因本年段学生总体成绩较差,个别小组就连小组长有时也未能全部完成作业,组长虽经多次异人,仍不见起色。
等等都有待在后面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良。 四、小组捆绑式评价用语
1.从你们组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同学都是很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 2.老师为你们组的进步鼓掌(喝彩)。
3.机遇并不偏爱那些聪明的同学,只要你们肯动脑筋,成功一定会属于你们! 4.你们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好(棒)! 5.发挥一下团队精神,再试试,别怕。
6.你们看,好多小朋友在组员的帮助下,把心里的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7.真是好样的,你们组的回答是非常出色的。 8.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
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 10.组员的掌声证明你的发言很精彩。 11.非常好!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
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113
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呢?五分地镇中心校;一、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创建生态化的课堂环境;“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主体”(包括个体的学习者;一个整体的、开放的活动系统;创建学习型团队:我们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班;精细活动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团队规则;一是实行组长、学科长负责制,由一名
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 翁旗五分地镇总校课堂教学改革点滴做法 “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事实上,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课堂中的‘学习’改革,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呢?五分地镇中心校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为依托,创建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不断精细课堂教学管理、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使以往封闭沉寂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创建生态化的课堂环境。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造成课堂死气沉沉,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有这样两方面:一是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课堂上依旧是教师和个别“尖子生”展示的舞台,三维目标落不到实处,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课堂中和谐、民主、尊重的人际关系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致使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以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为课堂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主体”(包括个体的学习者和学习者共同体)、“学习目标”、“课程知识”、“工具及资源”、“规则”、“学习活动分工”以及“学习情境”诸要素组成的
一个整体的、开放的活动系统。它将个体的学习与群体的学习、人的学习与工具的使用加以整合,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建学习型团队: 我们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班级人数、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分成几个组,每组4——6人,采用“圆桌式”座位,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我们把这一组织称作“学习型团队”,这一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团队间的竞争。每个团队都要有学生自己确定组名和组训。如中心小学五年一班的“小草组”,组训为“团结协作,才会绿满大地”;“白杨组”组训为“伟岸挺拔,力争上游是我们的追求”;“星星组”组训为“星星组合,心手相牵,才会群星璀璨”。组名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组训时时刻刻鞭策小组成员,团结奋进,幸福成长。
精细活动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团队规则的制定对于一个团队是否能顺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合理有效的规则能让团队高效和谐运转,让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更加协调。
一是实行组长、学科长负责制,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等方面较强的同学任学科长,组内的研讨交流要由学科长或组长组织开展。二是实行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等轮流做庄制,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
方式的学习实践中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三是为每个团队的成员按学科水平编好顺序号,这样既便于组内的管理,也为小组间的比拼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四是制定合作交流的一般规则:如“ 个体先行”原则,即合作学习之前必须先进行自主学习,有了深度的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循序渐进原则,即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学会宽容,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面向全体,
关注差异”原则,即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设计的讨论题必须有思考的价值等。
明确职责分工:良好学习共同体,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各成员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为了让小组合作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要选好组长、副组长,并对小组成员给以明确分工。
一是学科长负责整个团队学习活动的组织、评价和调控。二是明确每个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分工。如在交流探讨时谁做重点记录;谁是中心发言人,谁作必要的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有效利用工具及资源:即对“导学单”、“小黑板”和各种工具书的使用加以规范,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文化生态环境,打破了学生孤立无援的的状态,它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强化自己和同学是相互协作的关系的意识,让学生帮助别人并获得帮助,支持开放的交流和对话,这些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合作。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才是很有意义的。
二、打造“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思想拿出来和其他团队成员分享,集体的智慧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翁旗创建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模式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真正开辟了”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如何实现团队协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以基本的几类课堂活动策略研究为突破口,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细化的规范和管理。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遵循主体先行的原则,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先学后导,自主构建,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自学能力非常差,
其根本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考试题学生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已完全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由此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主发挥。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很好的自学习惯和方法。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出发,依据各学科特点研究制定了各学科课前结构化预习的基本流程(如语文学科“三步一达标”预习流程,数学学科的“三步走”预习流程)等,并梳理了一些自学的基本方法(如“批注式阅读”、读书六字诀)等,以指导、规范学生主动、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组研讨:小组研讨是团队协作学习的核心环节。为实现团队协作学习的和谐高效,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尊重,信任,宽容学生,平等公正,情绪饱满。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条件,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其次、对学生实施深入交流所涉及的几项技术指标——思考、倾听、对话、提问、评价等进行指导和训练。具体要求是:第一、组内的交流研讨要在学科长或组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第二、每个成员在与其它成员交流之前要认真思考,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学会把自己的思考随机记录下来。第三、在交流时,要求发言人要尽量做到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叙述完整;交流共享: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全部目标可以说是帮助;活动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师生遵循“小组交流”学习;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生间的
相互评价相结合;实施“捆绑式”评价,促进学生共同成长;为了充分调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课堂,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清楚,语言流畅,叙述完整。要求其它成员一是认真倾听,二是要认真吸纳发言人不同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随机记录下来。第四、要求后发言的同学要尽量做到不重复前面发言同学与自己相同的意见,要围绕前一个同学的发言进行“纠正性”发言(如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的观点是。。。。);“补充性”发言(如我对你的意见有补充。。。。)“拓展性”发言(如我还有新的思考。。。。)“辩论性”发言(如,)等,以实现互相激励,导向,反馈诊断的目的。这样的交流才能使学习一步一步走向深化,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思考和新的问题。第五、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规范。我们要求教师在小组进行交流时要走进小组中间,仔细观察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及时疏通思路、指导方法、进行评价、调节情绪、疏通关系等。如:随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明辨方向,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发表真情实感。当学生无法深入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拔、甚至精讲。这样在教师的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合作学习将渐渐的走入正轨。有时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交流共享: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全部目标可以说是帮助学习者学会与同伴、教师、专家进行互动,从互动中学习。在频繁的互动中实现观点、数据、意见的相互交流。而“交流共享”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组内组间互动的形式进行的更高一层次的交流学习活动。在
活动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师生遵循“小组交流”学习活动的规则外,我们更强调组间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首先我们要求各组成员要积极进行组间互动。在组间互动时要以互相激励,导向,反馈诊断为目的,重视学习过程。评价时的句式主要为:“我从甲组的发言中学到了??”、“我们还有补充是??”、“我们还有不同的见解是??”等。其次,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组成员的发言,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抓准时机恰当进行评价、点播或讲解。教师要关注学习目标的落实,要不断的梳理问题,当学生的讨论未能达成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或通过各种方式,如提供资料、引导方法等策略,再次组织新一轮的学习活动。
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了促进“团队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指导、反馈、诊断、激励作用,我们研制了《“团队协作学习”模式课堂教学评价表》。在评价目标上,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在评价内容上,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从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评价对象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
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实施“捆绑式”评价,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充分调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各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我们进一步创新评价机制,研制了“捆绑式”《小组合作学习奖励评价表》,并把它张贴在班级最醒目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评价墙”。哪个小组在哪个方面有怎样的成绩,一看此表一目了然,它既是“团队协作学习”中团队获取荣誉的光荣榜,又是班级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为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了不同的奖励图案,比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在一次演讲中,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就会为本组获得一张最灿烂的笑脸;在一次习字评比中都达到“优”了,可以为本组获得了一枚鲜艳的小红旗,??正是这一枚枚奖励图案,为各团队的周评、月评、期末评价提供了依据。以奖励为主要目的“捆绑式”评价,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
誉感,团结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创建民主、和谐、开放、高效的课堂提供了保障。
“课堂,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是人生中一段永不磨灭的生活历程。当生命的意义在和谐教学中渐渐浮起,教学的主体——‘人’就呈现在教学的行程之中。为了孩子的明天五分地镇总校全体教育人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铸就教学改革新的辉煌。
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离不开单位的人,一种是单位离不开的人,你是哪种人?你想成为哪种人?
1、“离不开单位的人”一般会将单位作为唯一的发展平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镶嵌在单位中,这种人对单位十分忠诚,归属感很强,但是如果不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态度和上进心,很可能逐渐丧失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成为单位的累赘。”单位离不开的人“一般指的是部门中的精英和骨干人员,他们或是单位的管理者,或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而言,我还是一个“离不开单位的人“。因为工作年限不长,工作经验不足,所以有时候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目前还需要充分依靠单位部门,不断从实际工作中获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能力素质。虽然我不想成为一个“离不开单位的人“,不是说我时时刻刻想离开单位,或者只想着用单位做跳板,而是要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能让自己因为工作的稳定而丧失了上进心,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那样蹉跎岁月,逐渐衰亡。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单位离不开的人。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单位对我们的需求恰恰证明了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所以不管到了什么单位,什么部门,什么职位,什么年龄,我都会告诫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上进心,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尤其在自己的业务上要有所钻营和创新,成为工作上的一把好手,成为领导身边的得力助手。同时,如果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一定要对国家和党的事业绝对忠诚,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绝不能够既想升官又想发财。就算有朝一日在工作能力上得以提升了,也一定不能有骄傲自满、恃才傲物的不良心态,在工作进步的同时,也要积极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个人和单位同步发展。
2、“单位离不开的人”指的是单位中的精英,可能是业务骨干也可能是核心的管理者,他们的存在对单位至关重要,他们的离开短时间内会影响单位的运转。“离不开单位的人”可能是对单位非常忠诚的人,也可能是把单位当做唯一发展平台的人,这种人对单位具有很强的忠诚度,但是如果把此当成目标,长此以往可能成为单位的累赘,在精简队伍的的当天,如果失去这份工作,这种人可能无从发展。现阶段的我对单位有绝对的忠诚度,把单位当成自己发展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属于“离不开单位的人”,但未来我想成为“单位能离得
开的业务骨干”和“离开单位能独立发展的人”。
我在选择工作时,对我自己的优点、缺点,个人规划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我在大学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又在当村官期间打下了群众基础,在三年的村官生涯中,我学习了处理基层事物的方式方法,学习了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我性格开朗,做事情踏实认真,对待群众有爱心,解决百姓问题有耐心。但是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群众工作我也有“本领恐慌”的时候,就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适用”,所以我急需要进入公务员队伍当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所以现在的我是“离不开单位的人”。但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增长新本领,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能更好地服务单位,服务群众,但是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单位离不开的人”,如果有一天因为不可逆的客观原因,我被迫要离开单位,这会对单位的运转造成损失。我对单位忠诚,将单位视为我的发展平台,但我也不希望成为“离不开单位的人”,如果确实因为精简人员,我能力不足被裁掉,我希望我也能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去。所以我要成为“单位能离得开的业务骨干”和“离开单位能独立发展的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争取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但是我也要乐于与单位的其他同事分享经验,帮助他们提高,使得大家都能有能力支撑单位的发展。当然我也会学习党的理论提高政治觉悟性,增强对党事业的忠诚度,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离开单位,离开党。
分数银行
一、“分数银行”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
“分数银行”概念源于银行借贷,学校为了推出这一举措,还专门请了在银行工作的家委会成员帮忙,从“贷分”流程、申请报告、担保人、评估给分等多环节都予以规范。学生如果考不好,可以向“分数银行”借分,而且各科老师还采取了不同的借分方式,比如地理老师采取了多形式“还分”的做法,如果学生能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演讲、让同学们都有收获,就可以“还分”。而生物老师则推出了“高利贷”,学生借一分要还两分,此举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发奋学习。此外,老师们还有权要求借分人提供担保人等等。
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有的时候,学生发挥不好,考试就可能考砸了,通过“借分”,就可以进行弥补,这可以激励学生更发奋学习,而采取分数借贷,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让学生合理安排。
“分数银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不用再担心在一次考试中发挥不好而影响成绩,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从容应对考试。这样的举措显得很人性化。而对于借分不还或逾期还分的借分人,评审会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今后的借分行为。这也能避免学生对“借分”产生依赖性、上瘾性,避免“分数银行”滋生借分上的“老赖”,从而让考试成了儿戏,让学生对成绩变得满不在乎。
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视“分数银行”是对现行教育机制与教育态度的一种纠偏,现行教育体制是遵循“一考定终身”,往往成败“在此一举”,而通过“借分”,可以让学生的成绩体现于多次考试中,这是由“终极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向,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学能力,这样更合理与科学。
“分数银行”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创新,这一做法值得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学习与借鉴。教
育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创新,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可以遵循“分数银行”的思路。一些家长过度在乎学生一时的成绩与表现,容易患得患失,而通过“分数银行”,让孩子可以“借分”,这也是在鼓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打持久战”,要知道,只有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不仅是学生,每个人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跌倒后能再爬起来,继续前行,这才可能成功。由此而言,“分数银行”不仅是对教育态度也是对人生态度的纠偏,可说也是一种抗挫折教育,是给学生鼓舞士气,让学生懂得正确对待学习、正确面对人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分数银行”才会最终“大赚”,人生才会“大赚”,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二、“分数银行”是教学的人性化,非任性化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今这要命的分数,也能“借贷”了,让学生不免感到轻松不少,直呼“太任性化了”!可仔细了解规则,就能发现,学校的这一举措听起来任性,实则“人性”。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改变对学生“一考定终生”的局面,提倡由终极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对教学有自我纠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做出的发展性的评价更为科学,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由此来看,南京一中的“分数银行”正是基于形成性评价教学理论作出的有益探索。开设“分数银行”并不是放纵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是通过学生的“贷分”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贷分”也不是随心所欲,也需要他人担保,这无形中既给了贷分者压力,又给了担保人压力。这样的担保不仅贷分人要好好学习,受到担保人的监督,同时担保人还要努力学习。因此,“分数银行”的模式在设计理念来看,是为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监督者,评价者,给评价体系释放更多的活力。
当然,“分数银行”还在“试运行”阶段,但我们不妨多给它一些时间,来检验这一评价体系的效果。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失去些法力,并不是为了失去弱化成绩的力量,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提升自己,管理自己。由此来看,“分数银行”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小故事,让你明白一个大道理
一天,美国著名的企业\"巨象集团\"的花园,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还领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他们坐在一张椅子上,女人似乎很生气地在训斥着男孩,边说着,还边把一团用过的卫生纸扔在了旁边的灌木丛上。而灌木丛边,站着一位正在修剪灌木的老人。老人看到扔过来的纸团,又看了看正在训斥小男孩的妇人,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把纸团拣起来扔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没想到,只过了几分钟,中年妇女又拿出一张纸巾,擦了擦脸,又把纸团扔到了草丛上。老人再次走过去,把纸团扔到了桶里。
看到这一幕,妇女非但没有悔意,还指着老人大声地对男孩说:\"你看,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和这老头一样,一辈子做这些卑贱的工作。\"老人听了,放下手里的剪刀,来到女士的面前,仍然态度谦逊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是这家公司的员工吗?这里是公司的私人花园,按理说只有员工才能进来。\"女人一听老花匠竟然敢质疑自己的身份,傲慢地说:\"我可是下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就在这里工作!\"说着,还拿出证件在老人面前晃了晃。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打了一个电话就回到灌木丛前继续自己的修剪工作。
几分钟后,一名男子匆匆赶过来,毕恭毕敬地站在老人面前,对老人说:\"我这就按您的吩咐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老人没有回答来人的话,只是走到小男孩的面前,说:\"孩子,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一身本领,而是要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人。\"说完便转身离开了。中年妇女看着自己的上司如此尊敬一个老花匠,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赶来的男人对妇女说:\"你所鄙视的这位老人正是我们集团的总裁。而现在,你被开除了。\"\"什么?他竟然是总裁詹姆士先生?\"中年妇女不可置信地看着老人离开的方向,顿时呆在了那里。
为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好,请你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宗旨,以学生社团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校园文化广义上讲就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情感.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综合.我市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三化一上墙”(美化、绿化、净化、学生作品上墙)为基础,以“五个一”(一首校歌、一枚校徽、一面校旗、一份校报或校刊、一个校训)为标志,以“社团”为载体,通过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含校园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知识文化等)品位和创新、丰富校园动态文化(含社团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内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主要内容 1、营造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基
础的表现形式,学校要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建筑物使之实现“功能、美感、含义”的三项统一,要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或当地的历史文化相适应.建筑的“功能”要在保障基本的教育教学使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社会和风土人文等关系,突出主题性.建筑的“美感”要体现建筑物在其大小、比例、尺度、对称、变化、色彩等要素的完美结合,在实用功能之外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含义”要使建筑物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社会现象、风土人情、学校历史、校风校貌等.总之,学校教室、图书馆、功能室、场馆,乃至整个校园,要有整体的风格和文化底蕴.
2、营造以学生综合素质展示、文化主题长廊、人文景观等形式建设的环境文化.学校环境建设要从治理脏乱差开始,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提高文化品味.每个班级都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生各个方面作品的阵地,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内在的特色潜质、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精美雕塑、醒目标语、主题长廊、优美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尤其是高大树木栽植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
3、营造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要本着求真、务实、民主、和谐、创新的原则,倡导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管理.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要轻约束重激励,轻强制重引导,轻处罚重宣传,用人性化的制度温暖人、用激励性的制度感动人、用特色化的理念凝聚人、用规范化的管理塑造人,通过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来调节各种关系,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管理和谐,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
4、营造以培养学习兴趣,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知识文化.知识文化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获取知识和教师传授知识的“和谐”.知识传授过程要唤起主体意识,激发智慧潜能,为孩子创造真正的教育生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生获取知识负担适度,在校时间合理、作业量、考试频度适当、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实现教学方式转型,接受知识转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营造以陶冶情操、丰富情趣、提高品位为中心的艺术文化.学校要重视和开发艺术活动资源,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师生提供展示文艺才华的舞台,促进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丰富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发挥特长,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和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要使每名师生都有一个艺术爱好.
6、营造以挖掘体育精神、增强师生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学校体育活动要在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基础上突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等体育精神的精髓,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潜移默化.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体育专项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选修课程、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节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等使得体育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各学校要大力推进“太极进校园”活动,使每名师生都有一个体育爱好.
7、营造以展示学生综合素质成果的社团文化.社团要区别于兴趣小组,学校要根据本校特色鼓励支持并积极培养一支在某一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挖掘一批在此方面基础较好、兴趣较浓的学生,组建多个水准较高、质量过硬的社团组织.社团活动不仅要使社团成员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要使该社团以某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在学校展示成果,以影响该校师生在某一方面的参与能力和欣赏水平,逐步形成该校在这方面的特色.此外,要逐渐营造社团文化的大环境,进一步与社会融合,如文学类社团可聘请作协等名人进行讲座,与社团成员充分交流;公益性、服务性社团除了在校内活动外,也可以到工厂、企业、机关团体等进行参观、考察,增长见识,尽可能多的组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把班级、个人参与社团活
动作为评选优秀的标准之一,力图将素质教育贯穿社团其中.
四、保障机制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共同的价值观、愿景、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特有的个性和气质.他总结着学校的过去,说明着学校的今天,影响着学校的未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2、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市教育局每年将安排100万校园文化建设专款用于奖励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扶持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薄弱的学校.同时,各学校要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专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完整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必要的经费和活动场地.
3、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考核和检查、评价机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拓展.
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措施 文档
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为提炼优化办学理念,明确中小学办学目标,规范教育;一、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从内容来说,包括学;1、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2、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类型的学校要走上可持续发
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人没有理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前进的路标和行为的指南”。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最高境界的追求。办学理念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思维结构,是校长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决定校长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可见,校长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一旦形成,办学理念就将渗透到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及其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符合实际的办学特色。集中鲜明的理念是立校之本。对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理念就是“学校之魂”、“管理之魂”。
为提炼优化办学理念,明确中小学办学目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最终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从特征来看包含如下几点:第一,导向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必须表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核,即回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在教育方针已有明确的表述,所有的办学理念都应该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并指导学校实践达成这一目标。第二,精神性。办学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反映学校成员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理性认识,应该最容易被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其表述必须简单、明确,没有歧义、无须加以特别的解释。第三,独特性。作为学校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办学层次、培养
对象和学校特色等情况。例如,小学和中学,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有所区别。第四,渗透性。办学理念应能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它不但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相对稳定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应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而不能变来变去,随意地“升华”,频繁地花样翻新。以上这五个特征也可作为判断一种办学理念是否先进的标准。
1、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以新的范型重新把握和建构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没有理念指引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教育理念”,则是一种“空”。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会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就会出现“教育伴着文件转,教育随着会议走,教育跟着形势跑,教育依着领导变”的状况。
2、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任何类型的学校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立一个正确的、清晰的,既富于时代精神,又体现学校特点的办学理念是关键、是前提。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其一,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其二,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自觉性表现为行为的理性,目的性表现为行为的指向性。
由于教育理念本身是指向教育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教育理念能够使具体的教育行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办学理念建设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是共性明显,个性欠缺,一刀切畅通,多样化难行。这种“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状况,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落后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对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追求也应该从对办学理念的追求开始。
4、办学理念建设是建设先进学校文化的需要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二、目标任务
各中小学要发挥校长引领作用,集中群众智慧,反思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时代精神和政策要求,总结提炼优化各校的办学理念,形成文字材料和校园文化,并且以此作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逐步形成各校特色,进而创建各校品牌。
三、方法措施步骤
步骤一:学习思考,了解关于办学理念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时代精神。 1、政策理论基础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以现代教育观来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2、借鉴他山之石
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都有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都值得我们学习,把兄弟学校宝贵的经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对,将会开拓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思想。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只要能结合我们实际提高办学水平,我们就可以吸收,从而使我们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
3、体现时代精神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学校的某一发展阶段里(比如在校长的一个任期里)的办学理念,要适应当
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步骤二:总结、反思与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观念文化之根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学校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筛选学校发展的经验,反思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和提炼办学理念。只有对学校历史与现状作充分的分析,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自身的适应性。
步骤三:开展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办学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区背景,不能与学校自身已有的观念基础、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的基础。尽管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也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办学理念所确立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可实践的、可实现的。
步骤四:广泛研讨与深入论证。
校长在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反映了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尽管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由校长首先提出的,但校长个人的教育理念必须在校内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达成共识。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否成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的理念,关键在于它能否取得全体学校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校长不仅有责任向学校成员做好解释、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还要广泛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符合学校道德领导的基本思想。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指出,现代学校强调学校成员广泛共享学校共同体的价值观、理念、理想并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学校管理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对那些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教师们的校长来说,这对他的道德准则、道德领导水平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既充分肯定校长在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又要全面考虑校长的道德素养和领导艺术。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合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的论证会,甚至采用张榜公示、问卷调查、利用校园网、举办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恳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逐步提炼和提出学校办学理念,并为学校成员所接受与认可。
步骤五:科学合理地表述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办学理念的具体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语言表述形式,以标示自己学校的个性。这里应注意三点要求:第一,办学理念的表述应能统整其内核的基本要素,使它具有一定的包
容性和可读性。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了“有教无类,出类拔萃”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试图表明这所学校:坚持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突出其公办性;关注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地发展,满足家长、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办学理念:构筑自我发展平台,创建和谐精神家园;武汉市三十中办学理念:人人有潜能,个个能成功;武汉市三十二中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邯郸市一中: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第二,拒斥正确的废话,避免贴“示范”或“特色”或“名校”等标签。如有些学校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如提出“团结、敬业、进取、创新”等理念,表面上正确,其实没有核心理念。 第三,语言简洁明了。办学理念的表述应该用简洁的文字,精要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例如,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提出“六年影响一生”的理念,就展现了其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但有的学校办学理念冗长而偏颇,不仅不便记忆,也不便于理解和把握,要尽量避免。
步骤六:要在实践中落实检验办学理念并检验其科学合理性。
新的办学理念提出以后,必须贯彻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用理念来规范办学中的一切行为,追求理念所要求的高质量,培养各个层次的体现学校风格特色的高水平人才。
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其对办学实践的反映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只能靠办学实践来检验。也只有通过办学实践的检验,办学理念才能在办学实践中得以更好地体现,才具有现实的意义。要根据办学实践的效果,具体考察办学理念是否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实现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良性互动。
用办学理念凝聚人心;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时时体现在校园风貌、工作氛围和全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对学校工作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正像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认为的那样:“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用办学理念重塑管理制度规范过程管理;
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校办学理念细化到学校制度、规划、计划、评价、行为等环节,使学校在正确理念指导的轨道上办学,以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和艺术的教育运行过程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建设优质的学校。
用办学理念对症解难;
学校通过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的协同发展的开放式现代学校文化体系。尝试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全面、系统、高品位、高标
准地构建人文化、智能化的绿色校园,巧妙破解办学中的难题,有效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用办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在科学的办学理念统领下,要突出“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教学特色。教师们要通过课堂听课、座谈会、听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研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师们要主动寻求学习、融合的切入点,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做一名快乐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你快乐吗?我,就是一个快乐的教师. 记得当年在师范的时候,有位老师曾说:\"如果能爱一行干一行,那肯定是十分幸福的,可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成的目标.\"毋庸置疑,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肯定是属于大多数人之列的;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我觉得自己却达到了这位老师口中的那一极少数人之列.人不能选择干自己喜欢的工作,肯定会是一种折磨.那么,你是甘心接纳和承受这样的折磨,还是改变折磨为一种幸福?我选择了后者.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所以当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选择它,珍爱它,善待它.
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 一位学者说过,最高层次的快乐是来自于职业的快乐。那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首先,有一个比较切合自己实际的自我期望值。也就是说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这样心里可以宽慰许多。淡看人生,踏实奉献,不要什么都斤斤计较,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国王,把持心灵的一方净土,看庭前花开花落,见天上云卷云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得其乐。
其次,凡事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有浓浓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因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你肯定要付出很多,甚至奉献很多。只要心中有爱,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有时 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
再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心比心地、宽容地对待学生。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及能力有所区别。学生有时有些过错,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用有色眼睛看待学生,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就可以少许多的烦恼,快乐自然就多了。
你不一定爱你的学生,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你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最后,经常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主动寻找乐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可以给自己放假,上街逛逛,顺便小喝它两杯。只要你用心体味,你就能拥有许多快乐。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不仅将教学和科研当作职业,当作事业,更当作一种乐趣,甘之如饴,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励自己,感染学生,去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快乐教学原本可以很简单。它需要的只是我们心态的转变:选择你喜欢的,爱你选择的。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快乐就在其中了。而快乐地工作,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只有真正快乐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真正的快乐。让我们忘却心头的烦恼,淡化自己的得失,不断追求做老师的快乐。做永远快乐的教师,给学生真正的快乐!工作着是美丽的,努力着是快乐的! 为了我们的学生,做一名知足的老师,从而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吧!
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
“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学习热情。没有激情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就不能鼓舞人,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只有我们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我们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我们的教学。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不仅是身体下来,心灵也要跟着下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学生就可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什么话,什么问题才会给你讲。只有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我们教师只有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一颗童心和学生相容,了解他们的心里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预设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总是和解决总是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也走下了讲台,走进了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意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培养课堂的民主气氛,但事实上,我们又总在不经意间打击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还没等他们思考完,就把答案说出来了;他们一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就习惯性地挑出错来。不知不觉中,“百家争鸣”又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在热闹的、频繁的师生互动中,尤其是在处理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的关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教师隐性霸权依然存在。这种隐性霸权的存在不仅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给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很多学生会认为老师说一套做一套,嘴上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行动上却不支持不同的观点,扼杀大家的创新,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威信。我们在课堂上要警惕隐性霸权,杜绝教师“一言堂”的发生,不断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课堂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氛围。
“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
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最重要的地位。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著名心理学家赛门斯)。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而语调是语言用的最高级、最具说服力的一种形式。教师自然流畅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拙劣的语调则使其语言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也受影响。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师提高语言修养、强化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简洁性、逻辑性等方面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觑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调问题。
表情是一个人的晴雨伞,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是课堂中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与低。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处于发展之中,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他们产生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愉快地投入学习,而这种愉悦又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心情愉快,接受知识快,思维也变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问题,并能积极解决问题,这反过来又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高。相反,如果教师带着一副沮丧的表情,或者是走进教室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他们一个个心理紧张,不敢吭声,教室就真的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了,而且绝对是“顶着大鼓唱戏------费力不讨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自身能力的发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句话: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比表情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微笑。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学幽默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师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华的流露;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灵之光。教师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教师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教师的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教师的幽默,可以开户学生心智,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记忆和巩固更高效。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是能够培养的。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绝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游刃有余、超脱从容,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课堂文化是教师在比较长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份气息,一种课堂气质。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教学的思维倾向,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独到的个性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教学的目标深度。名老师之所以成“名”,是因为有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如何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文化”呢?“态度决定一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那就要把我们的话重复十遍、百遍、千遍;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照做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文化,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这样看来,树立正确的理念,踏实的进取,是能有所收获的。教学特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修炼,需要积累,需要沉淀。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互相倾听”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让我感触颇深。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这种以倾听为基础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既包含了“量体裁衣 ”般的学生个性,又包含了“交响乐团”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润泽的教室才能生成。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倾听能力的不同,倾听状态的不同,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老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
首先让学生知道认真听别人讲话是一种礼貌。倾听别人发言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样重要。它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又可以使我们在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其次,构建倾听的平台。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课后与学生谈心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从不打断他们。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相互交流
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地倾听氛围。既让同学们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让倾听别人成为一种习惯。再次,创设倾听的气氛。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音乐、游戏、编排课本剧等引入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上课时要告诉自己的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学生,别的同学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我们老师可以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同学仔细倾听,有时可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评价他的回答哪个地方讲得好?”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我们要试着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只要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
佐藤学先生务实、深刻的观点让我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告诉我们当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启发我们多去关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应该“视而不见”的问题,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反省、改进。在我们没有力量改进很多的情况下,哪怕改进一点点,也是我们的进步。关注全体学生,多一些坚定,多一些信心,多一份责任,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我做起,在校园里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倾听”佐藤学 对话“共同体”
一位持之以恒的教改推动者:学校改革从建设“润泽的教室”开始
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校长首先要明确改革愿景,即我们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室、什么样的课堂?
佐藤学教授所倡导的“润泽的教室”不仅蕴含着他的教育情怀,更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从每一间教室开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让梦想开花的守候与坚持。在佐藤学看来,润泽表示了一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是安全的、让人安心的,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
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人公
面对中关村一小语文课堂上的多样化呈现、个性化表达,佐藤学感觉很欣慰,他说:“这节课像一首交响乐。”建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安心学习的教室,这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 在当天的语文课上,有一位学生当堂绘制了一幅精美的“长城”作品,展现了极高的绘画水平。据授课教师介绍,这个孩子一直以绘画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并且带动了班里一大批学生。那么,对于这些与众不同的、有个性有才华的孩子,教师如何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在研讨现场,针对教师们关于“学习共同体”中“共性”与“个性”的探讨,佐藤学提出,“定制”式地培养个性是有限度的,每一个孩子就像不同的乐器,他们汇聚在一起,才能构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学校必须成为个性交响的场所”,只有尊重多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目前中国许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是六人一组,他建议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以四人为一组,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讨论、表达,因为学习共同体“需要每一个孩子成为主人公”。 这样的教室里,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教师往往喜欢热闹的“有气氛”的课堂,欣赏那些踊跃发言的孩子,这样的课堂也往往带给我们生动的表象。但是佐藤学在与教师们现场研讨时反复强调,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基于多年的课堂观察,佐藤学提出:越是会学习的学生越是会互相倾听;能够教好学生、让学生会学习的教师,也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不管学生发出多么细小的声音,教师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够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佐藤学认为,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则在师生间、生生间必须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这样的教室里,教师的教学不会被随意“批判”
“这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在当天关于《长城赞》一课的研讨中,佐藤学提出,在进行项目学习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科教学的质量。而授课教师洪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诵读,不断地和作者对话;板书文字提纲挈领,让学生可以记住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都是“这节课的优秀之处”。他尤其强调,“我们不能只从一节课来判断它的质量是怎样的。”因为项目学习中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发生在课堂之前,他更希望看到“之前发生的更重要的学习”,比如:孩子们怎么去收集材料,怎么去整理……
佐藤学教授的评课让现场的教师们充满期待。这不仅因为他评课时有独特的课堂观察视角,而且因为他更多地是基于分享和研究的态度。在每一次研讨会上,他从不对教师的课堂说三道四,而是基于教室里发生的事实分享交流。“课后的教学研讨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与其说是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和教材的钻研,不如说是基于课堂的事实,议论学生在何处是顺利的,何处有障碍。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提出建议,而是围绕一个中心课题—从教学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他希望将这样一个分享的过程、这样一种教学研讨,转变成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希望和期待。因此,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也是安全的、安心的,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自己的课堂会随时被“批判”,因此,他们都愿意敞开教室大门,让改变从自己开始、从每一节课开始。
一位面向未来的学习倡导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深度学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深度学习”的概念正在被认识和强化。虽然不同学者对于深度学习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深度学习的追求正在成为未来学校发展中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想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佐藤学教授的观点为我们带来了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
在当天关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深度学习”的对话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副院长提出,深度学习的课堂是思维的展现与运用,是为思维而学,为智慧而学。中关村一小刘畅校长对此亦表示认同。她认为,儿童产生深度学习最基础的一点,首先是儿童对学习感兴趣,其次是儿童有想动手做的冲动。
那么,如何才能发生深度学习?佐藤学再次呈现了他的观点:“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他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21世纪的学校应该追求高质量的学习,高质量的学习正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是一种共同学习,它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符合学科本质,建立能够互相倾听的关系,富有挑战性。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构建对话性沟通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对话和倾听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否一定会带来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讨论热烈的小组学习是否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在对话过程中,针对当前课堂中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和一些教师过分注重授课的完美性的现象,佐藤学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误区。
比如:在很多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着“我想说、我想说”,但是,佐藤学提出,他希望将这种“我想说”的课堂,变成“我想听”的课堂,将现场那种发表的竞争、展示的竞争变成一种基于倾听的合作。佐藤学强调说,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对话和倾听,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探究,也不可能发生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开创未来教育的途径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除了合作学习之外,还体现在课堂上全班共同交流时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话”……围绕当天的研究课,中关村一小葵园课程研究院的教师们对“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把学校建设成由“公共性”“民主主义”“卓越性”所支撑的“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正在致力推进的学校改革的愿景。目前,日本已经有近万所中小学、中国也有很多所学校参与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中来。在研讨会现场,佐藤学强调,要想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在学校学习,不丢下每一个孩子;同样,学校中
的教师也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发展的共同体,因为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那么这些理念也无法实现。正如他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所提出的:“倘若每一个学生没有成为‘主角’,没有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并同教师合作推进改革,那么,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灵魂,教育之关键。教师,人之师也,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君子治其内,不治其外”,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著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一书,在教师如何修炼师之贤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颇多。
在本书中,魏老师提到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这样一个观点: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一位有“问题”的教师,一位善于用问题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师,为此,他在教学中奉行“内发”的教育理念,采用问答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做一个有“问题”且会提问的教师势在必行。
那如何成为一名有“问题”的教师呢?书中提到教师首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最后,引导归纳,找出定义。
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但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更要如苏格拉底般,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在当前教育中,还是存在“填鸭式教育”,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师主体模式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思维探索,首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求知、困惑,教师并不直接给予具体知识和现成答案,而是以互动式问答来启发诱导。其次,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把训练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命题,只有在平时一点一滴中不断发现、探索、实践、反思,才能有所成长与收获。
语文教师,张扬你的个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总觉得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的疑惑要解答。一方面,不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重复着应试的题海训练;一方面,努力遵循着教育的理念去教学,另一方面,我的教学成绩——学生的成绩却不如要求死记硬背的同行;一方面,传媒对语文教学不断的口诛笔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又是语文教改的轰轰烈烈,形势一遍大好。一方面,我看到实施教革的课堂活跃的气氛,另一方,回到现实的我,看到的又是语文课的死气沉沉……
我们现在到底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理念,更有用自己的教学理念去从事的教育实践,为公众、为社会、也为自己所承认的教育实践。也许我们认为有太多的客观因素,而且这些客观因素也确实存在。但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到底有没有去思考,有没有去努力!
语文教学本身注重的是过程,学是过程,教亦是过程。如果我们尽力把这个“过程”凸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招来什么非议了。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凸现”这一过程。我想这就必须充分张扬我们的个性,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有一千张课表,一千个语文老师也应该有一千种教法。而如何张扬我们的个性,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判,在批判中谋求新生。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遭到批判最多。为什么,一方面,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语文教师本身的问题所致。因此,面对批判,语文教师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善待批判,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勇敢地面对这一切,进行自我批判。须知,外界的批判矛头直指语文教学,在指出我们有问题的同时,也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试想想,在教育中,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那样被人赋于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地挺起胸膛,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批判,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语文教师需要批判的东西,我认为也的确太多了。
首先,语文教师了解语文吗?说语文老师不了解语文,也许过份了一点,但事实却的确是如此。语文到底“姓”什么?从最初的工具说,到现在反响热烈的“人文性”。争论是热烈的,讨论范围是广泛的,但最终的结论却是模糊的。新大纲给语文的定性是:“语文是重要的交具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依然肯定了工具性的存在,只是变成了“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认了语文的工具性,依然将技术主义至上,必将会忽视人的思想自由,人的精神自由。其次,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似乎是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数学、物理等其他科目呢,它们是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样,语文还有没有个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教学科目象语文那样连自己这门学科的性质都争论不清的,也争论不休的。连学科的性质也没摸清,何谈得上学科建设,这类似笑话,但又确是事实。 其次,语文教师了解所用的教材吗?这一问似乎又抹杀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苦劳。说实话,没有哪一门功课的教师备课象语文教师那样仔细、认真的。有时为正一字之音,一字之意,甚至于要翻箱倒柜。但关键是语文老师是否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课程的每一段、每一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质量标准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并且能清楚如何操作就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其他功课如数理化,要这样做完全有可能,因为其教材的编排是严格地按照知识逻辑来排列的,而且前后呈现严密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升性。其教学的进度可以一目了然。而语文则不然,其编排不具备逻辑性。小学里讲记叙、议论、说
明、抒性、议论、描写,初中里还讲,高中、大学里也讲。因而就牵涉到语文学习目标的问题。其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宽乏的。而且,其他功课所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材内容,如数理化、政史地,教材内容即学习内容,而语文则不然,功夫在书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只是以教材内容的教学为跳板,其目的是通过举一返三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成为知识点、能力点,语文教学注重的应是教学的过程。 再次,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吗?也许这一点较简单:多读、多写。多读、多写是不错,关键是,现在的学生有这个时间吗?或者,有这个时间,他们还愿意读,愿意写吗?现在,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总结学语文经验时说的最多的是“功夫在课外”。“功夫在课外”课堂教学的目的体现在哪里,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由于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知识逻辑吸引力,因而,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学生来讲都似曾相识。虽然内容不同,但内容又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因而,在上课时,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处理好真正的语文目标和假设的课文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许我们还有许多不仅人意之处,我想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它,对待它。只有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正视它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革去沉疴,获其新生。我们自身也才能得到不断的超越。
二、真诚,真诚地唤醒每一位学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但在依然由纯考分决定升学的市场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一如既往,只不过是将一大堆复习资料,练习册全打上了素质教育的旗号。在这样情况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应试素质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师生关系被异化成相互工具化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产生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教师被贬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学生被贬为传授的产品。从而,用同一个目标培养人,用同一个模式教育人,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人。让优秀生在陪读中慢慢丧失灵气,让后进生在陪坐中慢慢丧失生气。因而,长期的语文教改,从本质上讲只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表演,与学生无关,所以,要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敬畏他,爱护他,提升他,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的主体地位。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无条件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应是无条件的。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更多的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为对教学过程的追求,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由于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师生交际过程中,角色和地位都决定了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给每一个学生撑开个人的活动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到学生的心灵,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会被你的真情感动,从而使你享受到学生爱的回射。
第二、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命体的每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其发展的差异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能,并且可能在某些潜能方面还具有相当的优势,理想的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并通过教育使之转变成现实力量,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但现实和理想总有一段距离,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加速度并不是一致的,情商、智商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得以改善的一面,但也有其恒长性。只有承认了这种差异,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也才能真正地在教学中做到“热诚地慢慢来”。
第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常听我们有教师这样讲:“学生不配合。”似乎是一大理由。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教学的
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形成具有强烈能动倾向的人格特征。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主动、能动的层次,掌握学习的方法、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主动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主动选择的空间。
三、创造,在创造中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中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是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受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认识的局限,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的职业尊严和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外在的承认与给予,取决于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一个好教师,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其被人传颂的往往不是他的学识、他的人品、他的人格,更多是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红烛” 、“园丁” 、““春蚕”等成了教师的象征。而这恰恰抹杀了最能体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尊严与欢乐的本质——创造。
作为一名教师,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精神,有思想。教师的任务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把学生的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激发出来,让他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知识个性。这才是教师工作中最值得歌颂之处。他创造性地工作,培养了具有创造个性的人,他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既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又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学。从教师学生的特殊关系上来看,这又首先取决于教师创造性的教。教师创造性的教,首先必须善于发现。发现教材中、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发现学生身上创造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的特点,教学环境的变化,巧妙地加于运用,用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创造性的教还表现在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的灵感。“思维的火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在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过程中实施创造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遵循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也将自己的创造性寓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批判地审视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工作。那么,不管现实情况怎样,我想,我们一定能挺起自己的胸膛说:“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去关注教学这一过程,投入这一过程,即使暂时没有结果,也一定有希望。
教师如何了解学生
老师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因材施教,更好地去引导和帮助他们。那么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如何去了解学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通过观察去了解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的学习生活中,老师都要留心观察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有诸内,必行于外”。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反映比较敏感,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当老师发现时,应与之进行谈话交流,进行全面的了解,随之进行引导和帮助。还有,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很好的引导和发展他们的兴趣。 二、通过周记去了解学生。我们习惯中只有班主任才让学生写周记,其实,每一位科任老师都可以去让学生写周记。要让学生不觉的有写作压力,也不要把它当做一篇作文来写,而是很自然地把自己想说的用笔写下来,包括自己心里不开心的事,看到的等。记得有一次,我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积极、课堂活跃、肯发言,但有几天她低着头,趴在桌子上,下课后我和她谈话,她低着头,默不作声。后来通过周记我才知道,是父母在闹别扭,影响了她。让学生写周记可以成为师生间感情交流的纽带——为学生架起一座心灵之桥,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及他们校内外的生活情况。 三、通过课下交流去了解学生。课下交流是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有时你会发现课堂上不爱说话的学生,课下很活跃、健谈。因为课下的环境氛围很轻松,使老师和学生都褪去了师与生的角色意识,师生的心灵更容易贴近,更容易沟通。他们会告诉你,你的课哪里没听懂,喜欢那一种教学方法等。所以老师要“蹲下来看孩子”,常常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到学生心灵中去,这样有利于老师更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最近我发现班上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起来很疲惫,通过课下交流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大部分学生家里,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或在田里干农活,学生放学回家后要帮家里干家务,洗衣物等,晚上还要做作业,影响了休息。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了解孩子。 四、通过家访去了解。家访是沟通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记得我有一个学生,有几天老是迟到,我曾几次和他交流、谈话问其原因,也没有结果。后来我通过家访才知道,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和他,家里还喂养着一头牛、两头猪,这几天他的奶奶病了,早上要照顾奶奶……,所以他才迟到了。需要注意的是,家访时一定要讲究方法。 五、通过班委会去了解学生。老师要经常召开班干部会,与班干部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情况。做为班干部的学生,和同学相处的时间要比班主任长,他们是同龄人,对学生们的纪律、卫生、学习上课、生活等方面的了解比较全面一些。和班干部谈话时,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谈话氛围,不要让班干部谈话时感到有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他们了解的真实情况说出来,通过与班委会成员的交流,老师了解的情况就更真实全面了。 六、通过与科任老师的交流去了解学生。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一门课程,有的喜欢语文数学,有的喜欢美术音乐,有时喜欢那个老师,就会喜欢那个老师上的课。学生与个任课老师会经常接触,通过与各任课教师的交流,听取学生在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和他们对学生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的一样,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 总之,了解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直接了解和间接了解。老师要把握时机,注意方法,尽可能全面细致的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好的“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塑造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每一个花朵——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教师如何理解学生
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笑说: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多。仔细想想,其实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学生,除去假期在家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还有部分上晚自习或加比较远的学生,可以说家就仅仅是提供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所以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联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说一个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
教育目标,那么只能说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方法上面有问题。
纵观优秀教师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共同点中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理解,理解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生活,从根本做起,这样才能找准下手点是什么,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真正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从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说吧。小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很淘气,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小学阶段,抄袭作业就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有一次,同学把我的数学作业借走了,当然我们俩就交了相同的作业,可是不巧的是,我那天做的题目,几乎每到都出了一些计算上的小问题,就是这样的小错误导致了后来的事情。下午自习课的时候,数学老师跑来,首先她只是旁敲侧击式的批评,可是完了以后,她让单独站到讲台前,我战战兢兢的出去了,而后的事情就是被她拿教鞭抽了一顿,并且她边打还边说:“你为什么要抄作业?”尽管我哭着解释我没有做,可是她却怎么也听不进去,我到现在都不理解她当时为什么不相信我,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她为什么误会我。而后这件事情就在我的心里深深地埋了下来,我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讨厌数学老师不调查事实就冤枉学生的做法,简直是军阀作风。而后,我讨厌上她的课,在课堂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回答问题,有时候也不听讲,我觉得听这样一个没素质的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侮辱,我自己可以自学的更好,虽然后来的成绩很不错,但是只要是有数学老师参加的活动,我都会避着她,虽然现在上了大学,但是每次回家看老师的时候,我都不会去看她,我忘不了当年的事情。
也许你会说我这个人太爱记仇了,但是如果你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对于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被老师在全班同学批评、鞭打,而且这些又都是教师的误会引起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做?
现在我也学习了师范专业,将来很可能也会成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我的经历不会在我的学生身上同样出现,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可以开心的毕业,不要求他们会记得我,也不要求他们会感激我,我只希望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不会抱怨、记恨自己的学生时代,在将来忙碌的生活中,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会露出淡淡的微笑,学生时代的生活可以是他们记忆深处最欢乐、最无忧的一段。为此,我还为自己将来当教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也许并不完美,但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共勉、一起进步。
第一是统计记载法。这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学业成绩统计,也包括其他各方面的统计,如参加劳动等为集体服务情况,迟到早退次数,教师与其谈心实施教育的记载等等。成绩统计必要时应该较为详尽,有时甚至要详尽到某科某题,为的是使之真正为教师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而不是为成绩排队需要。通过记载统计,力求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全貌,以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达到扬长避短。我们要重视学生成绩,特别是要从成绩中看到我们本身工作的收获与不足,找准改进工作的突破口。但切忌一切以成绩为准绳,以偏概全。资料记载要尽可能具体、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地只看现象,不知本质。
第二是调查评价法。对于一名学生的掌握了解,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评价与看法,尽可能达到全面、客观、公正。这就包括听一听周围学生的意见,从干部到普通学生,从男生到女生,从本班到外班;任课各科教师的评价,前任课及前任班主任的介绍,学校领导、
工友的观察,还包括毕业母校教职工的意见;家访中倾听家长的说法,街坊邻居的谈论等等,这样的调查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看到的一般都是学生较正规的一面,受到约束的一面;有欠缺的另一面,有特长的一面就不一定看得到,看得周全,日常生活的、与他人关系的一面就不一定看得透彻。听取各方面的看法、意见,对于正确评价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和评价可以采取问卷形式,也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和个别了解方式。
第三是自我介绍法。这是客观了解学生的又一重要手段。由学生自我评价,介个人的志向爱好和优缺点,是学生自我表达的一个机会。通过学生的谈吐能够听到他由衷的感想、呼声,能够了解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如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好恶观点等内在素质。对于自我介绍中表现出来的优点、长处,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使其扬长避短;对于其中的缺点、不足,可以帮其正确认识、予以克服。
最后一条是考验实践法。班级骨干分子,往往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展露才华,脱颖而出的。为了了解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组织音、体、美、劳活动时,让其单独或牵头去完成某项任务;征求学生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从而把握学生的智慧、能力、意识,达到正确认识学生和充分发挥其特长的目的。
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这种程度,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仅仅这一条就能决定人的一生。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无论如何,必须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
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爱上眼前的工作。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要想做出成绩,
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你这么做了,人生就
将硕果累累。
向工作倾注爱情,就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
遇到任何事情,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很重要。 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幸运的第一步。
无论如何,我们必需先从工作中找到意义!
人生中是否有一份值得毕生投入的工作,关系到我们能否感到快乐。 我们一定要把艰苦的工作变成值得追求的目标。
爱你的工作
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的人才能成功。 若要真正成功并获得伟大的成就,必须先爱上自己的工作。
放飞梦想
要想使你的事业成功,一定要先有梦想,这样你才能兴奋、充满干劲。
我(稻盛)相信要开创任何事业,深沉的热情是必要的,这样面对困难才能无所畏惧。 沉浸在梦想中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会有使之成为现实的热情。 提升你的欲望,直到它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止。
如果你打心底里想要某事,你的心就会努力去帮你清除障碍,即使在睡梦中也不停歇。 要是你以强烈的欲望坚持自己的梦想,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使梦想成真。 这正是极大的努力与真正创造力的触发点。
我们要有突破障碍的信心和勇气。
只要拥有强烈的欲望,就会想尽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我是教师,我喜欢教师这职业
很高兴能再次与大家分享我不成熟的见解。
在开始写本文之前,我想吟诵朱永新老师的《我是教师》——
教师,不是园丁,老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 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我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觉得它有着很多优越性。语文老师小牛曾与同学谈天,当同学荣耀地说一月可以休息六天时,小牛着实羡慕了好一会儿,这时她想自己每月休息几天?不想不知道,一想竟然让自己飘飘然起来,教师每月至少要休息八天。于是她体会到自己职业的优越性。
我们仔细算一下,会更感优越,如果加上节假日,还有那两个诱人的寒暑假,我们一年要休息到170天。且都是带薪休息,没有人因为自己这些天没上班,而担心会被扣工资。这样的休息日量很令我感觉得意。再说大家最关心的待遇问题,我1991年参加工作,那时的工资
是123元,虽说不高,可也够消费了。每月我拿一百元交家,用23元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吃饭)。如今,大家一参加工作,就会三四千元,顶一般在家打工者2人的待遇;我工作26年后,工资翻了五十多倍,一个人顶家里工作的大姐二姐两人还多。我只是中级职称,相信咱们在坐的每位高级教师,工资至少要抵她们三人吧。不能说我们工资高,但起码我们想要什么,紧紧手,都会达成。如此待遇,想必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想要而不能的吧。如此待遇在旧社会或建国初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什么?首先说明我们的国力日益强大,其次说明社会人越来越重视教育。走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同乡,同学,他们大都与你亲切地打招呼,我把这理解为对咱们这一行人的尊重,对吗?
我喜欢教师,是因为教师过得静心,踏实。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相对于社会来说更清纯一些,这里极少成人间的勾心斗角,没有权利之争,没有利欲熏心,很少尔虞我诈,同事间的关系相对单纯,每天见面亲切地打招呼,见到自己喜欢的人,还会倾心交谈一小会儿,同学间的交往就更亲密些,闺蜜或挚友间当然亲切程度更深。一个学校里工作,大家都彼此熟识,相处多年,多彼此了解,性情亦相知,不担心说话多了会影响关系,更不担心说话不小心,会惹出事端。毕竟谁都有一双眼睛,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为人处事,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没有多少人心怀叵测。尽可以真诚待人,实在做事,踏踏实实过日子。人活世上,这份静心,这份踏实是十分难得的。教师却能较为容易的做到。这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给了我们如此便利的条件。
我喜欢教师,因为它是一项“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职业。即道德的最高境界,亦是成人之美的事业,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帮助他人。而教师正是这样一份职业。教育是份贴近心灵的事业,对象是一些未谙世事的孩子,心灵相对单纯,只要我们教师真心付出爱,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不是冷面人,很容易能体会到,也能体察你的爱心,体谅你的苦心,记住你的心语,继承你教学的文化,传承你的优点,成为你所希望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好老师教出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带着他的影子,学生也都会铭记着这位教师的美好品德,有甚者会继承你的思想,弘扬你的精神,走向不一样的未来。说不定,你没能实现的理想,你的学生会替你实现,你未达到的目标,你的学生会达到。寄理想于孩子,帮助孩子实现美好理想,创造美好人生,这一点,只有教师有能力做到。你不觉得你的职业很神圣,很伟大吗?
我喜欢教师,因为它任重道远。尽管说到教师,我们多数人很容易想起“想要生气,教书耕地”的俗语,却很少人想到“教书铺路,造福子孙”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这话的内涵,它告诉我,“教书”这一职业,是造福后代子孙,造福中央、地方,服务国家的千秋大业,家族中没有出众的人才,整个家族会黯然失色,缺乏光鲜耀眼的姿彩;地方上没有扎实肯干的人才,就不会形成的政治清明,万事顺达,人民富裕,百姓和乐的局面;国家没有廉政清明的干部,则政治黑暗,国家衰败,人民遭殃……这一切需要的人才从哪里来?毫无置疑是学校!而我们——教师——正是学校的主人,正好肩负着教书育人,造就各级人才的重大责任。身负重任的我们,怎能不勤奋耕耘,扎实做好这份工作呢?身负重任的我们,又有何理由嫌弃它的卑微,害怕生气呢?
我喜欢教师,还因为它前景广阔。不晓得大家有无纵观我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们中有好多都是教书先生,远的如孔子,因其教育思想传扬至今,被世人称为“圣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一生仕途失意,教书为生,最后著成了《聊斋志异》而千古流芳;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一生不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当代名人鲁迅曾在全国大学辗转任教,成就一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人民艺术家老舍曾在济南教书,文学家朱自清、钱钟书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这些人哪个不是才子,哪个不是中国的栋梁,我们国人的骄傲,可你是否记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教师?可见我们的前景大有可为。作为我们,一群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也多是学生时代的佼佼者,而今是辛苦耕耘几年,十几年,甚至
几十年的教师,有这么多伟人的榜样在前面矗立着,又怎能不见贤思齐,执著而坚定地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更是不断敦促我们前进的力量。 我喜欢教师,还因为在这里可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感悟,不停地研究探索。看似枯燥乏味的教育,实际上内涵非常丰富。就拿我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从教26年,上过无数堂课,却没能上出一节完美无瑕的课,竟然做不到拿过课文就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如果不用心准备一下,自己绝对不敢信口开河,因为语文里的变数太多,内容太丰富,一篇课文,今天读与明天读见解可能完全不一样,今年读与明年读,收获又会大相径庭。教学的境界是常新的,学生是新的,内容是不断丰富的,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不断加深的,周围的环境不同,文本与现实的桥梁也会大变……
随着我教学经历的不断延伸,个人学习的不断深入,我的视野不断开阔,看问题更明白,对人情世事的理解更透彻,虽说还做不到高瞻远瞩,但眼界与学识在不断增长,精神生活更富有,心境更淡泊,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每天看到的周围景色都有着不同的美……享受着或艳丽或阴沉或风姿绰约的美景,读着好书,怀着对理想的美好憧憬,过着与纯真孩子倾心相交的日子,心情能不愉悦,感觉能不惬意?
纵观上述,令人羡慕的假期,纯洁无瑕的心灵,清爽淡泊的环境,名人先贤的前景,惬意愉悦的日子,就是今天我们从事的这份造福千秋万代的宏伟大业——教育——的幸福生活!我们有责任高度认同它,把做好它作为我们的信念,信仰,用心做,虔诚地做,扎实地做,心无旁骛地去做!有责任去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培训、去深造,让自己的专业素养更精、更深、更高!
最后让我读完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那首《我是教师》,以结束我的发言:我是教师,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让人如履薄冰。 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 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 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 我是教师,时光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 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