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56唐诗解读——杜甫之《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2020-09-14 来源:我们爱旅游


356唐诗解读——杜甫之《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味生理,飘泊到如今。

注:江村:即杜甫所居浣花村。乾坤:天地。时序:一年四季运行的次序。百年:指人的一生。本句乃感叹身世无常。茅屋:指草堂。还堪赋:还可托居于此吟诗作赋。昧:愚昧、无知。解读:这五首诗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春天杜甫辞去幕职、返回草堂之后,为总结自己在蜀几年的生活经历而作, “是辞归草堂后书怀之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四)杨伦在评价这组诗时说。“五诗前首总起,末首总结,中三首逐章承递,从前心事,向后行藏,备悉此中,可作公一篇自述小传读。”第一首从江村便想到万里,从春日感及百年。首联春江之景,说自幕府辞归,正当春日,村村务农,岸岸深流,权且躬耕自给。颔联以转为承。放眼乾坤,家国已远,岁月如流,伤心时序。造语悲壮。颈联以承为转。说草堂虽堪寄迹,而桃源尚自系思。尾联感叹。说自弃官以来,备历艰难,拙於生计,故漂泊到今,愿为老农卒岁。自然界同样也有着音乐的节奏。人在乡村,心静眼

明。放眼望击.山河湖泊、草木旷野,月光星辰、日出日落、天光云影,其形、其色,参差交错.瞬息万变,令人感叹。这种音乐般的节奏,古人在山水画里早就有所早现。其实在这首诗里,前四句诗人把握时空节奏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营造的画面中是俯仰天地、上下四方、一目千里的空间,全局的阴阳开合,远山的一起一伏,疏林的或高或低.构成一个个节奏化了的空间。让我们在寒暑往来与春夏秋冬,月圆月缺与潮起潮落流动的节奏,体会时间,感情生命的流逝。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

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