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湘西古镇
在神秘湘西的西南边陲,有一座被赞誉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古朴典雅的边陲小镇——浦市。在这里,考古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这里,屈原、王昌龄、沈从文留下过不朽的诗文,在《辰州府志》、《泸溪县志》的历史记忆中,它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它居于沅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用兵不可忽视的水陆要津。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 南宋中期浦市古镇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之际,这里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浦市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也是湘西水陆交通的要冲。至今,从浦市到高山坪长达20余里的山道上,一路延伸的青石板古驿道往下延伸着,直达凤凰、铜仁、镇远,乃至云南。最近发现的位于浦市近郊的岩门康家古堡寨,则依山伴水,融合汉苗建筑艺术,整体态势和布局细节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也昭显出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
浦市处于古黔中(主要是湖南省的沅、澧二水流域,贵州全省的大部分地区,湖北的西南角与四川的东南角)“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转运中心。由于长期在地理位置和军备上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至明洪武初年,浦市已成为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商人出入西南各地的关口重镇,外来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 “骚人墨客,工农商贾,莫不以时云集于此”。在陆路交通较为落后的古代,浦市因物产丰富、地势平坦以及特殊的水运优势,成为了沅水流域的商业中心乃至工业中心,是湘西、怀化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边境地区的土特产也在此转销。
清朝康雍乾盛世,浦市冶铁业非常发达,瞿唐康杨四大家靠“冶铁”起家,兼营当地的土特产品。瞿孔子一家除了在浦市经营外,在汉口还有经营各类商品的360间店铺。以浦市为基,沅水为线,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这一点浦市与山西平遥颇为相似。
方志中记载了浦市曾有的繁荣:3条商贸街道、6座古戏楼、10多里长的城墙和12座城门、13省(地)会馆、20多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50多家幸存的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90座坊(土地堂)等庞大建筑群,昭显着浦市昔日的辉煌景象。商人们闲暇之余,则不忘置办田产、建造豪宅大院。据考证,浦市仅“三井三厅”(当地俗称“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最大的李氏宅室占地20余亩,有“12井12厅”,并有后花园和游泳池。这些建筑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损坏,但保存较好的仍有60多栋,昭示着古镇历史上曾有的繁荣和辉煌。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吉家院子进深有58米,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条石门额浮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在这些古意盎然的老屋中,浦市人自古秉承而传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道靓丽的风景线:
浦市人爱喝茶。有“女人喝酒,男人喝茶”的有趣习俗。
浦市人爱看戏。节庆活动皆离不开看戏。锣鼓一敲、唢呐一响、高亢嘹亮之声便飘然而出。清《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 浦市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被誉为“东方戏曲瑰宝”,是汉、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浦市人还喜欢虔诚拜菩萨。史料记载,浦市历史上的寺庙数量在湘西首屈一指,被称作“湖南庙乡”,月月有庙会,季季有朝拜。时至今日,浦市人仍然保持祭祀诸神的习俗,独具地方特色。
浦市除了保存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外,还传承着久远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踏虎凿花、菊花石雕、杨柳石雕等手工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点,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饮誉国内外,被誉为湘西民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支奇葩。2007年,踏虎凿花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浦市,湘西边陲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在连绵不息的沅江旁笑看繁荣与喧嚣的不断逝去,历尽沧桑岁月,依然保存着自己特有的、鲜活的生活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