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从原点出发

2021-07-02 来源:我们爱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从原点出发

作者:朱玲玲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02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如何从这个基点出发,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 一、拨动情感体验,凸显“人文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会从学生的心中缓缓流出。“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教学课文《会走路的树》中小鸟与小树告别一段时,伴着缓慢而略带忧伤的音乐,我把学生带入了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面对着即将分别的好朋友,往日那快乐而美好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心中有千万句话儿要表达……”请学生来演一演这分别的一幕。学生情弦被拨动了,他们完全沉浸在课文的角色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动情的神态、深情的语言,没有矫情,没有造作,然而却真实感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就在于“情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饱满诚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学用语言文字,体现“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教学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关键。

记得在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大大的”一词体会荷叶的大,感知叠词的作用,然后请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将“小的池塘、弯的新月、碧绿的树叶、认真地学习”这些词语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不同的叠词方式,更在实践中通过比较深切体会到了叠词的妙处所在,积累了准确运用字词的方法。当读到“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一句时,我请学生说说:“弯弯的新月像__。”凭借着文本语言的依托,快乐的想象一次次地点击着学生的思维,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流淌出一幅幅温馨精彩的画面,构建出心灵的诗句。那语言生动而充满童趣,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提炼,精彩纷呈。又如在学习课文《秋游》的第三自然段时(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感受秋天田野色彩之美,接着结合生活说说秋天的田野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并也用“什么__了”。最后出示:秋天的田野真是__!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说说,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以前曾积累过的成语: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色色俱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行活用,既深层感悟了课文内容,又教会了学生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习方法。因此,只要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在课堂中用心捕捉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契机,那么,一定能寻找到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资源。 三、拓展教学切面,感受“生活性”

语文就是生活,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语文,学生便能感受语文的生命脉动。

学完《水乡歌》,为了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模仿课文开展《新水乡歌》创编评比活动。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拓展了,体验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当学生们一个个朗读着自己的创作时,从那欢喜的脸上,从那兴奋的语气里,从那真情流露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为水乡孩子的骄傲和幸福之情。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更是把语文学习从课堂搬到了生活中,各种广告牌、超市里的货品、商店的名称、电视广告……每处都成了学生们识字的地方。把学习语文融入宽广的生活中,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变得生动鲜活而丰富多彩。

如何咬定语文教学的“青山”不放松,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每天都能在真切的人文情怀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真实可触的生活体悟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获得语言文字的滋养,使语文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发展,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且行且思。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