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 巫开立
发布时间:2011-10-20 【大 中 小】 【简体】 【繁体】 【打印】 【关闭】
一、现代服务业概述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现代服务业”这个词汇,源于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所以,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与之对应的英文译词,也没有对其进行定义。但国内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目前国内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认同的分类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服务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二是生活(消费)性服务业,三是公益性服务业。
第二种,是按服务的性质分为四大类:一是基础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四是公共服务。
广东省统计局开世界之先河,在2008年8月8日下发了《关于建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制度的通知》,初步界定广东我省现代服务业包括以下九个类别:一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二是金融业;三是房地产业;四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五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六是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七是教育;八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九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是迄今为止官方对现代服务业最权威的分类。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服务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是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使服务业逐步取得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引发了全球经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变革。
二是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现代服务业以其特有的高渗透性,与制造业发生了技术上、产品上和市场上的融合,导致传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或消失,使制造业出现了“企业功能服务化,内部服务外包化,硬件产品软件化”的趋势,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制造服务企业”。据统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81家从事服务业,其余的企业有25%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服务。
三是集群发展模式越来越多。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经历了一段“单打独斗”的发展之后,逐步趋向“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使许多国际性或区域性的中心城
市出现了一批各种业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所在城市形成了“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四是国际转移势头越来越猛。本世纪以来,服务业的跨国购并大潮迭起,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特别是零售、金融、电信和商务服务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国际服务离岸外包更是异军突起,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对服务业的国际大转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人力资本需求越来越大。基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特征,现代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人才方面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每个服务企业不仅需要不断地从内部提升存量人力资本,还需要不断地从外部吸纳增量人力资本,以便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六是人性化的取向越来越强。现代生活服务的理念和方式日趋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上帝,以人的需求、尊严和体验为服务重点,个性化服务、人文化服务和体验服务,将会逐步成为服务业的一个主流。 二、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一)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1978年~1990年)。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广东企业引进了大批带有现代服务元素的项目和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开始仿效和借鉴某些现代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使广东的现代服务发展进入了启动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1年~1999年)。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互联网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1994年9月,中国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在这三大举措的推动下,广东出现了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加速阶段(2000年~2005年)。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1月 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粤发〔2002〕1号);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香港17个服务行业获得进入内地的资格。这三个重大事件,真正打开了广东服务业对外合作的大门,使广东的现代服务业进入了一个以流通业现代化为主线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提升阶段(2006年~现在)。从2004年~2010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先后签订了7个关于CEPA的《补充协议》,确定内地对香港服务业的开放领域达到42个业态;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2005年1月和 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为重心的新阶段。
(二)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服务业的增加值以年均14.6%的速度(同期GDP增幅为13.8%)持续增长:1978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只有43.92亿元,1984年突破百亿元,1993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到2010年达到20267.90亿元,总量和比重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在2005年达到4932.49亿元。“十一五”期间(2006至2010年),保持年均11.5%的增长态势,2009年超过1万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1102.80亿元。(详见表1)。
2、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从2005年起就超过了50%,“十一五”期间每年的比重均在51%以上,最高的2009年达到56.0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中的比重,在2004年就达到22.10%,随后6年均保持在21%~24%之间,最高的2009年达到25.6%(详见表2)。
3、生产服务业异军突起。“十一五”时期,广东生产服务业年均增速18.1%,高于同期全省GDP(15.3%)和农业(8.9%)、工业(14.4%)和服务业(17.1%)的年均增速,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会展业、连锁经营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
4、产业聚集区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珠三角中心城市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还于2010年认定了首批30个重点建设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最具战略意义的是,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广东本着“先行先试”的宗旨,先后制订和实施了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广州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等三个现代产业示范区的发展规划。
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明显。2009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了总额的35.5%。201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71亿美元,增长5.2%,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0%,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1%。
三、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
(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
首先,政府官员的观念滞后。大多数官员吃“工业奶”长大,怀有浓厚的“工业情结”,加上长期“以工业论英雄”的干部考核标准,“重工业,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其次,企业家的观念滞后。由于长期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影响和受“小而全”、“大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加上不注重现代经济理论和产业知识的学习,许多企业家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大都“舍不得”和“不懂得”把服务进行外包。 (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360 美元后,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发达经济的阶段。当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应该达到47%以上, 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应该达到35%左右。广东
2006年人均GDP为28077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3509 美元,早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广东服务业的比重到2010年才是44.57%,而现代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则仅有24.4%。两个比重不仅都低于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甚至还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产业升级缓慢
一是消化吸收缓慢。资料显示,广东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是1∶0.07,在全国排名第十二,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1∶10的水平。由于研发投入少,消化吸收机制缺乏资金的支撑,消化吸收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升级,相当部分企业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
二是自主创新缓慢。由于消化吸收未能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加上人才、资金和机制方面的制约,广东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也不尽人意。除了在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有所突破之外,其他领域的自主创新均成效甚微,普遍存在着“自主知识产权少、自主服务品牌少、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服务企业少”的现象。
三是产业融合缓慢。现代服务领域行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现代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度也不够高,制造业对服务产品的消耗,大多数还是以低层次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转变的趋势不明显,至今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制造服务企业。
四是结构调整缓慢。突出表现在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务业严重供给不足,许多服务民生的业种业态尚未出现,某些新兴业态至今还是处于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造成全省现代服务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 (四)人才资本严重不足
1、人才资源薄弱。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全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6.725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8.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3%),更是远远落后于北京(61.01%)、上海(21.95%)、江苏(10.81%)和陕西(10.56%)。
2、人才密度偏低。2009年,广东的人才密度(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仅有50.18,不及法国(123,2003年)、德国(122,2003年)、韩国(111,2007年)、上海(106,2009年)的一半,约是日本(141,2007年)的1/3。
3、企业人才短缺。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广东164946家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552.35万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只占21%,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占3.1%,大学本科占9.2%,大专学历占15.0%;具有技术职称的员工只占16.9%,其中高级技术职称占3.5%,中级技术职称占13.4%。此外,企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法律、物流、咨询、信息、中介、会计、广告、国际旅游、技术服务、服务外包业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尤为缺乏。
4、高端人才不足。国家现有“973”首席科学家中,广东只有11名,而北京有169名,上海有54名,江苏有20名。广东现有两院院士74名,仅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所高校的院士数量。
(五)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广东服务贸易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总量过小,在全国的比重相当低。2007 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占了全国的1/3,但服务贸易的比重却只占全国的8.53%,仅为北京的2/5和上海的1/3。广东的服务贸易目前还是靠传统服务业来推动,外商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在服务贸易还是利用外资方面,所占的份额还是很小。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广东在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发展服务外包方面,觉醒不快,重视不够,准备不足。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5100亿美元,印度服务外包产业总值高达880亿美元,而广州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9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仅有4.04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为3.38亿美元,2010年也不过15亿美元左右。 (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广东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在1993年~2007年14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珠三角从73.9%提高到83.9%;东翼地区从9.2%下降到5.5%;西翼地区从9.1%下降到5.8%;山区从7.8%下降到4.9%。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珠三角地区为33625元,东翼地区为6203元,西翼地区为7391元,山区为6067元,珠三角的人均增加值是东翼的5.42倍、西翼的4.55倍和山区的5.54倍。 四、加快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了推动广东经济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服务”转型升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改造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上。要以“业态多元化,经营连锁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低碳化,门店品牌化,服务人性化”为基本目标,通过扩大开放和引进人才,加大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全方位推进行业的现代化。条件具备的企业,应该把改造“地下店”和建设“天上店”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独特功能,在互联网上拓展业务。与此同时,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鼓励和支持优势服务企业把服务链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二)大力推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工商对接”、“工服对接”活动,促进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使服务企业了解制造企业的服务需求,制造企业了解服务企业的服务产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克服影响产业融合的瓶颈问题。
金融业与制造业融合,关键在于开发出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出一个既符合国家金融法规又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服务体系。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关键在于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分销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在两类企业之间建立一条良性互动的供应链。 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关键在于“抓好两个建设,建好一批平台”:切实抓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批信息量大、服务功能强、公信力强、共享度高、服务性好的公共信息平台。
会展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键在于用市场的方法而不是用行政的手段去配置会展资源,建立起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展览公司在会展业的主体作用,减少和规避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三)大力拓展现代服务的领域
目前,广东官方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仅有9个种类,而WTO对服务业的统计多达150多个种类,许多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这说明,广东现代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大力拓展现代服务领域,优先培育和发展目前最需要而又最短缺的服务种类。
一是拓展科技咨询业。首先,要打造好科技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让企业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了解本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其次,要打造好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使科技成果能够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配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二是拓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从1624年英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三大支柱。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在现代国际商战中,知识产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竞争武器。广东是外贸大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份额很大,比任何地区都需要发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遗憾的是,广东的知识产权服务目前并没有成为一个产业。因此,必须加快这个行业的发展,使全省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获得和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避免发生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三是拓展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服务作为一种的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融资费用可以列入当期成本,对中小企业特别有利,已成为当今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广东几乎具备了发展融资租赁业的所有客观条件,但是由于认识和体制上的原因,这个业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必须把发展融资租赁业摆到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重要位置,通过普及现代融资租赁知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培育龙头企业等途径,加快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动申请政府财政补贴的企业,配套进行融资租赁。
四是拓展管理咨询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如果没有智囊团的话,该企业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5年。事实上世界500强都有接受管理咨询服务的惯例,其中超过50%的公司拥有长期合作的管理咨询公司。目标管理的创始人、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指出:“我们经济中增长最迅速的产业是管理咨询业。”广东许多企业所以长期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生命周期短,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是广东的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得不到有效的咨询服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全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一是努力提高企业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培育咨询业的基础市场;二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大力扶持本土咨询公司的发展;三是加强行业自身的规范管理,提高咨询服务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
五是拓展在职培训业。尽快提高全省几千万在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广东人力资本短缺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重引进,轻培训”的倾向,下苦功推动在职培训业的发展。一是抓市场培育,大造建立“学习型企业”的舆论;二是抓主体建设,大力扶持优秀培训企业的发展;三是抓行业规范,不断提高培训企业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
六是发展文化创意业。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先生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高达601.8亿美元,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占全球85%的份额,软件年销售额占全球的2/3,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 广东的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深圳、广州尽管都有一些亮点,但总体上落后于香港、上海、成都和北京。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创意产业应该而且有条件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从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岭南文化发源地和改革开放实验区的省情出发,把产品设计、软件开发、时尚策划、数码娱乐、广告创新和岭南特色文化作为突破口。要从舆论上、政策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创意产业的外部环境,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加大与港、澳、台在创意产业上的合作。与此同时,要高标准抓好现有创意园区的建设,大力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企业,建立广东自己的创意基地和创意航母。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要改变广东现代服务贸易严重滞后的局面,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树立忧患意识,从“第一外贸大省”的自我陶醉中猛醒过来,正视服务贸易落后的现实。 在此基础上,要调整出口策略,充分利用广东服务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力拓展东盟、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服务市场,千方百计提高现代服务贸易的总量及其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要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加大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力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引进新兴产业上,千方百计提高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最为关键的一项措施,是整合全省服务业资源,打好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攻坚战。在加快广州市外包体系建设和强化其外包功能的同时,要根据珠三角其他8个城市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包功能区,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包企业。通过外包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广东现代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
(五)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
随着“以民为本”执政观念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被提到了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1月25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严格说起来,广东的家庭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要把家庭服务业发展起来,从上到下的观念要来一个更新。政府不能把家庭服务业看成“小事”,而要把它当成“大事”;群众不能把家政人员看成“散工”,而要把他当成“员工”; 家政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低贱职业”,而要把它当成“高尚职业”。通过更新观念,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国务院的通知精神,特别是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从大多数家庭的服务需求看,目前家庭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一老一小”的服务,特别是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据省社保部门统计,2010年广东拥有户籍的60岁以上老人高达1048万人,其中广州达107.5万人,分别占户籍总人口的12.5%和13.8%,高于世界公认的>10%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但是,由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严重供不应求,如此庞大养老人群得不到有效服务,不仅严重影响其子女的工作,还诱发许多社会问
题。面对如此尖锐的供求矛盾,唯一的选择是,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加快制订养老服务法规,加快组建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使养老服务迅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服务业态。 (六)大力提升县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每个县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延伸和转移,并借助这种外力来改造提升当地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就是依托当地专业镇的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会展、现代物流、现代信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经济体系。数据表明:至2010年10月,全省认定的省级专业镇有309个,数量占了全省建制镇的1/5,区位覆盖了珠三角、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产业涵盖了30多个行业,经济总量已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以上。这批专业镇既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依托,又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依托,同时还能对毗邻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一定要把专业镇这篇大文章做好。 (七)充分发挥商(协)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作用
充分商(协)会的积极作用,是政府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必须采取的一项带战略性的措施。商(协)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血缘”上的优势。商会本身就是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同宗同源,具有共同的宗旨和利益取向,能够直接感受到服务业跳动的“脉搏”,及时了解到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才上的优势。目前广东省有各类社团13000多个,拥有工作人员10万人以上,其中省级社会团体有1007个,拥有工作人员2千多人,聚集了大批专业人士和资深人士,是全省最大的服务业集群;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商会不仅拥有丰富的会员资源,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积累了包括信息网络、工作网络、合作渠道、公共关系、整合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内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全能够凭借这些资源,配合政府推进全省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要通过加强经常性的联系,提高商会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与政府的协调性和互动性;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把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逐步移交给商会;通过支持商会主体活动的办法,把商会推到现代服务的第一线;通过加大政府对商会服务的购买力度,用市场的方法调动商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 根据专家预测,广东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完全可以接近或达到50%,从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广东的服务业现代化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料显示,日本的服务业比重达到50%后,用了近60年的时间,到2008年才达到71.6%;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在19世纪末达到50%后,到1960年代末才突破60%,2008年达到77.2%;而英国的服务业比重,更是在50%左右徘徊了近100年时间,直到2008年才达到77.2%。
(供稿:广东省商业联合会)
来源:综合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