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圳市气候特征和主要灾害性天气

2021-05-19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1章 深圳市气候特征和主要灾害性天气

孙晓玲 李 辉

深圳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陆域位置为东经113°45′44″~114°37′21″,北纬22°26′59″~22°51′49″。全市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呈东西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和阶地丘陵。东南部的大鹏、葵涌主要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为丘陵,也有500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间有较大片冲击平原;西南部主要为较大片的滨海冲击平原,平原占陆地面积的22.1%。海岸线长257.96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

1.1 深圳市气候特征

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夏季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和。受季风的影响,深圳旱涝季节明显:4~9月为雨季,主要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和季风低压影响,盛行偏东南风,湿热多雨;其它时间为旱季,主要受中高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盛行偏东北风,干燥少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强度加大,日照减少、湿度下降、能见度降低的趋势。

深圳市年平均气温22.5℃,东北部气温较低,特区内和西部气温较高,东南部居中。一年中,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9℃,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6℃。根据深圳国家标准气象站50多年观测记录,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2℃(1957年2月11日)。建立经济特区以后,气温逐渐增高,1980年以后的平均气温比1980年以前提高0.9℃,增幅超过1.0℃的月份有1、10、11月,其中10月增幅最大,达到1.5℃,而5月气温变化较小,为0.3℃。深圳年平均日较差为7.1℃,秋、冬季日较差大于春、夏季,各月中12月份平均日较差最大,6月份最小,日较差极端最大值为18.3℃,出现在1973年12月31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等原因,夜间气温增加明显,致使日较差明

显减小,减幅达0.9℃。

深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5毫米,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2300毫米,西北部地区只有1300-1500毫米。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为2747毫米(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毫米(1963年)。全年雨量有84%出现在4~9月(汛期),其中48%分布在7~9月(后汛期),后汛期平均雨量达946毫米,主要由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热带低压等热带天气系统造成;4~6月(前汛期)平均雨量为709毫米,主要由冷空气和热带暖湿气流共同作用造成。一年中各月雨量变化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毫米,最少是1月,只有30毫米。历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出现在2008年6月,1~19日就达951.4毫米。深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5天,最多的年份184天(1975年),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1963年)。

深圳市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年太阳总辐射为4617.9MJ·m2,从全省太阳总辐射分布来看,深圳属丰富地区,比粤北地区多600MJ·m-2。全年有6个月太阳总辐射在400MJ·m-2以上,其中7月份最大,高达486.5MJ·m-2;有5个月太阳总辐射在300~400MJ·m-2之间;只有2月份太阳总辐射在300MJ·m-2以下。深圳市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34小时,其中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2月份最少。年日照百分率为54%,下半年日照百分率较高,均大于43%,上半年在28~43%之间,4月份最低,仅28%。从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看,八十年代以后和以前相比,日照时数明显减少,1980年以前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6小时,1980年以后只有1860小时,相差346小时。

深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最大达82%(1975年),最小为70%(2005年),一年中3~8月平均相对湿度可达80~82%,12月湿度最小,为67%。极端最低相对湿度为4%(1959年1月16日)。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湿度显著下降,平均相对湿度由1953~1985年的79%下降到1986~2001年的75%,平均减少了4%。同时,深圳的平均能见度也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八十年代平均能见度为19.4公里,九十年代下降到15.1公里,2000年后更下降到12.9公里。

深圳市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其中一、四季度平均风速最大,各月均达2.8~3.0米/秒,盛夏平均风速最小,7~8月只有2.1~2.2米/秒。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次多风向为东北。各季节盛行风随季节交替变化,9月~次年2月以东北偏北~东北风为主,其中10月~次年1月份频率可达20%以上;3~6月盛行东南偏东~东风,其中3~5月频率达20%以上;7~8月多为西南风和偏东风,但频率均小于13%。

1.2 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

深圳是灾害性天气多发区,一年四季都存在不同的气象灾害。由于不同季节影响我市的天气系统不同,每个季节的多发气象灾害并不相同。

春季:常有低温阴雨、强对流、春旱、大雾等,少数年份还可能出现寒潮天气。 夏季: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季风云团等天气系统的影响,高温酷热、暴雨、雷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

秋季:尽管多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是旅游度假的最好季节,但由于雨水少,蒸发大,常有秋旱发生,一些年份还可能出现台风和寒潮天气。

冬季:雨水稀少,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秋冬连旱,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寒潮、低温也是这个季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深圳市1~12月份气象灾害情况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 寒冷、灰霾、大雾、干旱、森林火灾 寒冷、灰霾、大雾、干旱、森林火灾、低温阴雨 寒冷、大雾、森林火灾、雷电、低温阴雨 暴雨、雷电、雷雨大风、冰雹 暴雨、雷电、雷雨大风、龙卷、台风、大雾 暴雨、雷电、高温、台风 暴雨、雷电、台风、高温、雷雨大风、冰雹 暴雨、台风、雷电、雷雨大风、灰霾、高温、冰雹 台风、暴雨、雷电 雷电、干旱 灰霾、干旱、森林火灾 寒冷、干旱、森林火灾 1.2.1 热带气旋

1.基本概况

深圳每年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带气旋影响,是造成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造成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通常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害,但是另一方面热带气旋影响过程中充沛的降雨又能为旱情的缓解起积极作用。热带气旋与深圳市后汛期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市重要的降水来源之一,一般来说影响深圳市的热带气旋次数越多,后汛期降雨量也越大。据统计,1952~2006年,热带气旋影响深圳5次以上的20年中,每年7~

10月总降雨量90%超过1000毫米。热带气旋影响深圳两次以下的7年中,当年7~10月的总雨量80%少于1000毫米。

按照下表中热带气旋影响程度的标准来统计,1952~2006年,共有239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造成严重影响的有80个,平均每年有4.4个台风影响我市,有1.5个严重影响。

影响程度 标准 1)平均风力≥5级(8.0米/秒)或大风符号,且日雨量≥30mm 2)平均风力≥6~7(10.8米/秒)或阵风8~9(17.2米/秒) 3)日雨量≥40mm且过程雨量≥80mm 4)日雨量≥50mm 1)平均风力≥8级或阵风>10级(24.5米/秒) 一般影响 严重影响 2)平均风力≥6级且日雨量≥80mm 3)平均风力≥5级且日雨量≥100mm 4)过程总雨量≥250mm 2.热带气旋的年分布

据资料统计,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包括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台风槽)平均每年约4.4次。1964年最多,达9次,1968年最少,只有1次。在深圳范围内登陆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为0.2~0.3次, 其中1964年和1979年分别有2次登陆。影响深圳最早的热带气旋出现在4月19日(2008年),最迟在12月2日(1974年)。

统计项目 每年平均影响次数 最多的年份 最少的年份 每年平均登陆次数 最早影响日期 最迟影响日期 4.4次 9次 1次 0.2~0.3次 4月19日 12月2日 统计数值 1964年 1968年 2008年 1974年 极值出现年份 3.热带气旋的月分布

对深圳市有影响的热带气旋均出现在4~12月,其中7~9月为集中期,有台风季节之称。据1952~2006年的资料统计,7~9月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共188次,占全年的78.7%。其中8月份最多,有67次,占28%;7、9月份分别为66、55次,各占27.6%和23%。1980年7月份、1995年8月份各有4次热带气旋影响深圳。登陆深圳的热带气旋与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走势基本一致,都是呈倒“V”形变化。7~9月是热带气旋登陆的高峰期,共有10次登陆,占全年登陆深圳热带气旋的83%。其中8月和9月各登陆4次;7月和10月各登陆2次。最早登陆深圳的热带气旋为7月16日(1957年),最迟为10月13日(1964年、1993年)。

影响和登陆深圳热带气旋概况表(1952~2006)

月份 影响次数 频率 登陆次数 7 8 9 66次 67次 55次 27.6% 28% 23% 2次 4次 4次 4.历史个例“杜鹃”

2003年第13号台风“杜鹃”(Dujuan)于 9月2日在大鹏半岛二次登陆,登陆后自东向西横扫深圳,造成严重影响,带来多方面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导致21人死亡,20人重伤,78人轻伤,1人失踪;宝安、龙岗出现较大面积的停电;由于正值涨潮期,部分路段出现较严重的积水;特区内被吹倒树木6000多株,广深高速公路两侧出现了大范围的树木倒伏、折断,大量路标被毁;特区外部分房屋和在建房屋出现险情。 1.2.2 暴雨

1.基本概况

深圳每年平均暴雨降水量达到836.3毫米,占全年平均雨量的43%,最多的年份为1690.6毫米(2001年),最少的年份是66.8毫米(1963年)。深圳的汛期分为两个阶段,4~6月称为前汛期,主要由西风带系统的锋面活动或低空急流影响而造成暴雨,7~9月称为后汛期,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造成暴雨。其中前汛期暴雨量占年平均雨量的16%,后汛期占23%。可见,后汛期热带天气系统所造成的暴雨尤为显著。

2.暴雨日数的月分布

从1953~2006年,深圳共出现暴雨日数500天,年平均暴雨日有9.3天,其中2001年高达18天,最少的是1963年,只有1天。全年各月份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其中最多出现在8月,平均暴雨日数有1.9天,其次为7月,平均暴雨日数1.7天,其后依次为5、9、4月;大暴雨最多出现在7、9月,其后依次为8、6、5、10月;特大暴雨共出现9次,其中8月出现3次,5月出现2次、4、 6、7、10月各出现1次。

统计项目 年平均暴雨日 年最多暴雨日 年最少暴雨日 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 暴雨最早出现日期 暴雨最晚结束日期 9.3天 18天 1天 8月(平均1.9天) 1月24日 12月30日 统计数值 2001年 1963年 2000年 1988年 极值出现年份 3.暴雨的初终日期

深圳的暴雨平均初日在4月27日,但年际差异较大,最早的暴雨日出现在2000年1月

24日,而最晚的暴雨日出现在1988年7月19日;平均终结日在9月30日,最早终结日是1963年7月18日,最晚出现在1988年12月30日。

4.暴雨的地区分布

深圳的东南部为暴雨多发区,一方面该地区有七座600~900多米的山峰,环绕于大鹏湾的四周,呈向南开的喇叭口地形。夏季盛行偏南气流,这种地形能迫使暖湿的偏南气流抬升,使降水加强。另一方面,夏季主要的降水天气系统(如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大多数自东向西移动,两方面相互作用造成较大降水。

5.暴雨强度

国家气候观象台记录:深圳的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2000年4月14日,日降雨量344.0毫米。任意24小时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66年6月12日6时~13日6时,达353.4毫米,当日1小时最大雨量为99.4毫米,10分钟最大降雨量发生在1959年6月27日13时9~19分,为30.9毫米。

区域自动气象站记录: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2008年6月13日,光明塘家村记录到498毫米,同时最大滑动小时雨量18时38分至19时38分,达104.2毫米/小时,最大整点小时雨量出现在2003年5月5日,大鹏记录到100.7毫米/小时。

6.历史个例 (1)“8.20”暴雨

受南海西南季风云团影响,2005年8月19~20日深圳连续出现暴雨和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20日有20个自动站雨量大于200毫米,5个站大于250毫米,全市最大雨量出现在龙华,达304毫米。20日早晨7~11时各自动站先后出现雨强达25毫米/小时的降水,其中宝安、布吉、龙岗、龙华、观澜、南山等地先后出现35~50毫米/小时的强降水,9~10时龙华1小时雨量高达71毫米,为近年少见。

8.20大暴雨造成全市死亡8人,100多个路段严重积水,30多个街道和社区出现内涝,较严重的有宝安西乡、福永等近海片区,南山塘朗、福光片区,积水最深达2米。60多个边坡出现滑坡险情,30多间房屋倒塌,2000多亩农作物受淹,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

8.20大暴雨使深圳水库超警戒水位0.27米,于20日13:00至21日3:15实施排洪,共排洪500万立方米,另有14座水库也实施了排洪。

(2)“4.13”暴雨

2000年4月13日20时至14日20时,受高低空西南急流、切变线和地面锋面的共同影

响,深圳市出现了特大暴雨,市气象台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记录到历史上最大日雨量344毫米。市气象台依次发布了黄色、红色和黑色暴雨信号。由于暴雨来势凶猛,雨量历史罕见,给深圳市带来较严重的灾情,数十处低洼地区受淹,十多条交通干道不同程度水浸,造成近十条公共大巴线路停运,全市交通大堵塞,半数以上的航班出现延误。暴雨造成房屋倒塌、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致使6人死亡,5人失踪。

a、降水时段集中。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14日03~09时,市区的梅林、罗湖两测站分别记录到250毫米和237毫米雨量,坪山、龙华分别为215毫米和135毫米。

b、降水强度非常大,为历史罕见。14日05时市区所有自动站雨强均超过每小时50毫米,其中口岸自动站雨强达每小时70毫米,为本次特大暴雨的最大雨强。14日08时东北部的坑梓、坪山雨强分别达每小时69毫米和68毫米。 1.2.3 高温

1.基本概况

1952~2006年深圳共有43年出现高温天气,高温日数157天,年平均为2.9天,其中80年代以前有11年未出现高温天气。最早高温日出现在是1977年的5月20日,最迟出现在2005年的10月2日。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7℃,出现在1980年7月10日。

统计项目 年平均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最早高温日 最迟高温日 2.9天 38.7℃ 5月20日 10月2日 统计数值 1980年 1977年 2005年 极值出现年份 2.高温的月分布

深圳高温天气均出现在5~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期间共出现高温日数136天,占总日数的87%。

3.连续高温过程

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一个高温过程:持续3~5天为短过程,6~9天为中过程,10天以上为长过程。根据以上规定,深圳市自1952年以来共出现高温天气过程9次,都属于短过程,全部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其中九十年代以后就占了7次,最长连续时间5天,分别出现在1998年7月31日~8月4日、2003年7月13~17日。

4.历史个例

2004年6月29日~7月2日,受西太平洋台风“蒲公英”的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深圳出现连续高温天气,7月1日的最高气温达37.5℃,导致用电量和负荷大幅上升,造成部分低压配电线路故障和停电。 1.2.4 寒冷

深圳虽濒临南海,纬度较低,但冬半年来自极地的强大冷空气也会影响到深圳,造成深圳气温剧烈下降,甚至伴有大风、凝霜等天气现象,形成寒潮过程。

1.基本概况

冬半年北方冷空气活跃,但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会给深圳带来寒冷天气,通常冷空气的强度要达到强冷空气或寒潮,才能给深圳造成寒冷天气。强冷空气指: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出现:a、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急剧下降8℃以上,或两天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以上,但过程最低气温未能降至5℃或以下。b、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下降6.0~7.9℃,或两天内日平均气温下降8.0~9.9℃,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7℃或以下。寒潮指: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致使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急剧下降8℃以上,或两天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或以下。

影响深圳的寒潮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其中又较多集中于隆冬的1月份,约占全年寒潮活动次数的52%。强冷空气入侵深圳的机会比寒潮多,1952~2006年共出现近100次,比寒潮偏多4倍,年平均1~2次,出现机会集中于12月至翌年3月。

2.季节分布

影响深圳的强冷空气平均初日在1月上旬,平均终日在3月上旬,平均活动期为2~3个月。1981年冬季冷得最早,结束得又最迟,强冷空气提前在10月23日就入侵深圳,最后一次强冷空气又迟至5月3日影响深圳。1969~1970年的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次数最多,达6次。

寒潮入侵的平均日期为1月底,平均终日在2月初,寒潮活动时间约1周。深圳最早的寒潮出现在12月2日(1952年),最晚的迟至2月24日(1974年)。

3. 影响天气 (1)降温

气温骤降是人们对寒冷天气最直接的感觉。通常,强冷空气(寒潮)来临前,天气会异常暖和,似乎进入初夏时节。所以,在强冷空气(寒潮)影响的前后2天,大有隔天转季之

感。

(2)霜、冰

强冷空气(寒潮)影响深圳,会带来霜、冰等天气灾害。深圳霜、冰的出现与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远不如北方那样紧密。它往往在一次冷空气入侵后,冷空气又不断补充,天空放晴,夜间辐射降温加剧的情况下产生。据统计,1952~2006年深圳共有16年出现霜冻40天,分别在布吉、横岗、龙岗等局部地区观测到霜冻。1986年2月28日晚小梧桐出现冰冻,很多人连夜开车上山观看在深圳难得一见的天气现象。

(3)低温

低温是指日极端最低温度≤5℃的天气。1952~2006年深圳共有40年出现低温天气,低温日数为174天,年平均为3.3天。其中80年代后有14年未出现低温天气。低温天气全部出现在秋冬季,集中出现在1~2月。深圳极端最低气温为0.2℃(出现于1957年2月11日),是在一次强冷空气过后,北方又有冷空气补充,下半夜天气转晴剧烈辐射降温造成的。

(4)大风

每当强冷空气(寒潮)入侵时,由于气压梯度增大,有时会伴随出现大风(大于或等于8级)。深圳受寒潮影响而出现的大风分别是在1965年12月16日和17日、1966年2月23日以及1991年12月28日。

4.低温阴雨

在每年2~3月,出现日平均气温≤12℃的天数连续≥3天,或日平均气温≤15℃,每日日照时数≤2小时的天数连续≥7天,称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主要不利早稻播种,导致烂秧、死苗,贻误农时。1953~2006年深圳共出现64次低温阴雨过程,年平均6.1天,其中88%出现在2月,最迟的出现在1970年3月16~18日,有14年无低温阴雨出现,占26%。

5.“倒春寒”天气

凡于3月10日以后出现的低温阴雨天气称为“倒春寒”天气。深圳的“倒春寒”天气出现机率很小,1953~2006年只出现过4次,分别是1963年3月13~15日、1970年3月16~18日、1985年3月12~15日、1996年3月10~12日。

6.历史个例

受拉妮娜和异常环流影响,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一场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自1月24日~2月15日,深圳出现持续长达23天的阴雨寒冷天气过程。1月24日至2月2日连续10天无日照,阴雨连绵;2月3~15日虽偶有阳光,但阴冷天气依然居多,最低气温持续

低于10℃。有17天出现了降雨,累计降水量75.7毫米。市气象台发布的寒冷预警信号也持续了23天,其中1月30~31日、2月2~3日和11~12日还将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本次阴冷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平均气温之低、阴雨天气之多为有气象记录55年来所罕见。 1.2.5 大雾

1.基本概况

雾,通常又称为大雾,是指悬浮在近地面空气层中的大量小水滴、小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现象。大雾天气是深圳冬、春季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交通航运、供电系统和市民的身体健康等有危害。

1953~2006年深圳共出现大雾230天,年平均大雾日数约4.3天。深圳年大雾日数最多为11天,出现在1976、1980和1992年;2000、2002和2004年没有出现大雾天气。

2.月季分布

深圳的大雾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至次年4月,即在冬春季,最多出现月份为3月,最少出现月份为6、7月。

3.连续性大雾

深圳出现连续大雾的次数不多,连续的天数也不长。自1953年以来,大雾天气连续天数最长的为3天,只有2次,分别出现在1980年1月2~4日和2005年2月23~25日,连续二天的大雾天气过程有14次。

4.历史个例

2005年2月23~25日,深圳市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连续三天大雾天气过程,每天凌晨至早晨时段都出现大雾,强度呈逐日加重之势,过程最低能见度为100米。梅观高速一度关闭,深圳机场200个航班延误,16个航班取消,120急救中心接到15名行人求助。 1.2.6 灰霾

1.基本概况

灰霾指的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原本没有灰霾天气,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污染也日趋严重。根据深圳市观测记录,60年代以前深圳市无灰霾记录,在60年代的10年里,仅有3天出现霾,80年代后灰霾现象开始增多,90年代灰霾现象剧增,整个90年代

霾日数为773天,2000~2006年高达871天。历史上全年霾日超过100天的有6年,分别为1996年、1999年、2003年~2007年,全部出现在90年代以后,2007年灰霾日数高达227天,为历史最高纪录。

2.时间分布

深圳市的灰霾天气多出现于秋冬季节,也就是1月、10月、11月和12月。其中12月是高值区,约占全年出现灰霾总天数的20%左右,其次是1月和11月,约占全年出现灰霾总天数的15%左右,6月和7月为出现灰霾天数的低值期,2、3、4、8月为出现灰霾的次低值区。

3.造成影响

灰霾直接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交通安全;其次还可引起雷电频发,对电子通讯设备和人身安全危害增大;第三容易使供电系统污闪事故多;第四还会造成呼吸系统患病率高、佝偻病高发、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第五若进一步严重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4.历史个例

2007年12月4~7日连续4天出现明显的灰霾,大气能见度大多在4公里以下,由于整层大气持续维持微弱的偏北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深圳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破纪录地连续4天超过100,达到轻微污染的级别,虽然全市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最大是126,还达不到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但却是05年以来最严重的。 1.2.7 大风

1.基本概况

大风指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17.2 m/s)的风。深圳年平均大风日数有5.9天,7~8月出现次数最多,年平均各为1.0天,1~4月出现几率最小,均小于0.3天。历年中,深圳记录到的平均最大风速为34m/s,阵风超过40m/s。造成深圳市大风的因素主要有:台风、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和强对流,以下主要介绍由东北季风和强对流系统引起的短时大风。

2.影响天气 (1)东北季风

每当强冷空气(寒潮)入侵时,由于气压梯度增大,有时会伴随出现大风(大于或等于8级)。深圳受寒潮影响而出现的大风分别是在1965年12月16和17日、1966年2月23日以及1991年12月28日。

(2)短时雷雨大风

据市气象台观测资料分析,1953~2006年深圳市共出现短时雷雨大风100次,年平均1.9次,54年中有13年未记录到雷雨大风天气。最早雷雨大风出现在1980年2月26日,最迟出现在1993年11月5日。除1月和12月外,其它各月均有可能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天气,但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部次数的50%以上。

3.历史个例

受高空槽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2007年5月18日傍晚开始全市先后出现强雷雨和短时大风天气,宝安区的福永街道107国道旁的博皇集团福永国际家具博览中心受到短时大风的影响,引起天棚坍塌,造成1死5伤。16~18时全市除盐田、龙岗南部外大部分地区出现20~45毫米的降水,蛇口、西丽、龙华雨量超过50毫米,全市最大为龙华站72毫米。西部大部地区小时雨量超过20毫米,最大雨强在龙华站57.1毫米。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龙岗、坪山、坪地平均风达到5~6级,瞬时阵风8~9级,超过8级阵风的站点有福田、龙岗、坪山、大鹏,最大为坪山23.7米/秒(9级),而离博皇家私城较近距离的福永自动气象站只有12.7米/秒(6级),机场自动气象站瞬时阵风为14.3米/秒(7级)。 1.2.8 冰雹

1.基本概况

据市气象台观测资料分析,1953年-2006年54年仅有6次冰雹记录,其中1983年就出现了3次冰雹。全年仅有3、4、8、9月出现了冰雹,其中3月份出现冰雹的概率最大,6次中就有3次出现在3月份。

2.历史个例

2004年8月11日,罗湖、布吉等部分地区出现冰雹,大的如鸡蛋,砸坏一些车窗玻璃。 1.2.9 雷电

雷电是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发生放电和雷声的天气现象,它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甚至龙卷,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1.基本概况

1953~2006年深圳雷暴日总数为3691天,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8.4天,按照我国的标准深圳属于雷暴多发区。深圳雷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最大年为103天(出现在1973年),而最少年仅为47天(出现在1991年)。

2.时间分布

深圳全年各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但主要集中在4~9月,累计平均雷暴日数为63.1天,约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2%。12月出现次数最少,54年中仅2002年出现1次,其次是11月和1月。8月份出现次数最多,为14.4天,其次是6月。深圳平均初雷日为3月6日,最早初雷日为1月2日,最晚初雷日为4月10日;平均终雷日为10月14日,最早终雷日为9月4日,最晚终雷日为12月20日。

3.密度分布

据1997~2006年雷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深圳的年平均雷电密度地理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内陆多、沿海少;珠江口多、大鹏湾少;山地多、平地少。强雷电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深圳的西部,较强雷电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深圳中部(含特区大部)。

等级 标准 区域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部,包括公明、光明、福永、西乡、石岩、观谰、松岗、沙井,面积约为 500km2,占全市面积约25%。强雷电密度区 平均雷电密度为≥12个/年·km2 其中西部凤凰山、公明、观谰平均雷电密度为≥16个/年·km2,为深圳雷电密度最强的区域,是全市平均雷电密度的2倍以上。 主要分布在我市中部,包括南山、福田、罗湖、龙岗、布较强雷电密度区 平均雷电密度为8~12个/年·km2 吉、平湖、坪地、坪山,面积约为790 km2,约占全市面积39%。 主要分布在我市东北部,包括盐田、横岗、龙岗、坑梓、一般雷电密度区 平均雷电密度为4~8个/年·km2 葵涌东部、大鹏、南澳(除七娘山)等,面积约为730 km2 ,约占全市面积36%。 4.深圳雷电灾害特征

(1)深圳的建筑物以高层为主,建筑物遭雷击的几率随着高大建筑物的增多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而增加,但由于近年来深圳在防护建筑物直击雷和侧击雷设计上比较完善,所以

直接雷击灾害并无明显增加趋势。

(2)由于深圳城市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办公自动化和家庭电气化的广泛应用,雷电感应和雷击电磁脉冲产生的二次雷击使得大量微电子设备遭受损失十分严重。

(3)强弱电综合布线设计未全面考虑防雷措施,施工时未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造成防雷的先天不足,雷电波沿线路侵入而损坏电子电气设备现象较为普遍。

(4)防雷产品民用化程度不够,民用设备、电器的防雷措施欠缺,安装使用规范不健全,也是造成雷击隐患存在的原因。 1.2.10 干旱

干旱是深圳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虽然深圳雨量充沛、雨季时间长,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出现干旱,旱季有经常性的干旱,雨季有间歇性干旱。对农业生产来说,危害较大的是春旱和秋旱,按照影响程度,春旱要比秋旱严重得多,特别是出现冬春连旱甚至秋冬春连旱。

1.基本概况

据1952~2006年资料统计,深圳共出现干旱137次,出现干旱的总天数为9796天,年平均达178天,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干旱发生。依据干旱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冬春连旱和秋冬春连旱,时间最长的是秋冬春连旱,年平均连旱日数达50天,夏旱最短,年平均日数只有6天。从每年发生的概率来看,春旱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可达76%。冬春连旱次之,为42%。以连旱天数≥120天为严重旱情指标,深圳自1952年以来共出现30次,发生频率达到55%。

2.春旱

深圳春旱的年平均天数为28天,最长的可达59天,最短的为25天,1952~2006年共有33年出现了42次春旱,其中有9个年份出现了2次旱情,旱情最为严重的是2003年,前后出现两次共计88天的旱情。若以连旱日数≥60天、30~59天和短于30天作为评定春旱年景重、中、轻三个等级的指标,并以连旱日数不足25天作为无春旱标准,则严重春旱年还没有出现过,最长的连续春旱出现在1956年和1989年,连旱日数为59天,中等春旱年30次,占54.5%,轻春旱年3次,占5.5%。

3.秋旱

深圳秋旱的年平均天数为8天,程度比较轻。1952~2006年共出现10次秋旱,旱期最长的

为58天,最短仅为30天。60年代到70年代初是秋旱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共发生6次秋旱,其余为50年代1次,80年代1次,90年代2次。

深圳发生单纯秋旱的概率不太高,约为18.2%。以连旱天数≥30天、40天、50天分别作为轻、中、重秋旱年景的评定指标,重秋旱年3次,占5.5%;中等秋旱年4次,占7.3%,轻秋旱年3次,占5.5%,无秋旱年37次,占81.7%。最为严重的秋旱发生在1954年、1963年和1991年。

4.连旱

深圳发生于不同季节连续干旱的概率较高,主要有秋冬连旱、冬春连旱和秋冬春连旱。连旱持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对工农业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比较大。

在连旱中,发生概率最高的要数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1952~2006年分别发生23次和22次,发生频率分别为42%和40%,秋冬春连旱发生17次,发生频率为31%。

从平均干旱天数来看,最长的是秋冬春连旱,最长连旱日数达238天,最短也有98天。秋冬连旱和冬春连旱的年平均日数也不短,分别为35天和40天,最长的秋冬连旱天数为143天,发生在1990年,最长的冬春连旱则发生在1981年,旱期长达147天。

若以连旱天数≥120天、90~119天、60~89天作为划分重、中、轻年景的评定指标,自1952年以来属于严重年景的有28年,其中秋冬春连旱有16年,平均连旱天数达到164天;秋冬连旱和冬春连旱各有4年。

5.历史个例

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深圳雨量只有112.3毫米,仅为正常年雨量的23.1%,全市出现较为严重的秋冬春连旱,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宝安、龙岗部分街道实行限制供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