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
1.商鞅变法
①②
〔材料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
③④⑤⑥
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
【解读】《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和游士论辩、权谋的资料汇编,以国别区分,共三十三篇,计东周、西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中山一篇。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常书》、《修书》诸名,后经西汉刘向编次整理,因其内容多为战国游士策谋,故命为今名。
《秦策》共分五篇,《秦策一》居全书第三卷。商鞅变法是秦国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此段材料说明:①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公平无私。②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使国内治安清明,国外诸侯畏惧。③其缺陷是国内严刑峻法,苛刻少德治,国外以势压人,未能以德服之。
【注释】①卫鞅:公孙氏,名鞅。战国时卫国人,故亦称卫鞅。后来由于封地为商,又称商鞅、商君。②亡:逃亡。③黥(qíng):也叫“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面额,再涂上墨。④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⑤傅:指太子的师傅。⑥期(jī)年:一周年。
①②③
〔材料二〕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
──[战国]商鞅《商君书·农战》
④⑤⑥
〔材料三〕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
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
⑦
〔材料四〕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
【解读】《商君书》,又名《商君》、《商子》,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撰,是先秦法家的重要著作。今本目录二十六篇,实存二十四篇,主要阐发法家重农战、明刑赏的政治主张。
“农战”政策是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农战”亦称耕战,即农耕与作战,而农耕又是作战的后盾,为作战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以上材料说明商鞅治秦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重农可以使民风淳朴,奸诈不生,因此“安居而恶出”,人民畏惧法令,便于管理。入耕出战,为后来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①偷:怠惰,轻视。②淫:过度,无节制,放任。③壹:专一,一致,统一。④数(shù):即道,方法。⑤草:杂草丛生处,草野,荒地。⑥私利塞于外:堵住民众在农战之外获得私利的途径。⑦偏(biàn):通“徧”,古“遍”字,周遍,全面。
〔材料五〕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
①②
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古史考》
【解读】《古史考》,三国蜀谯周撰。此书根据古时典籍,纠正《史记》的错误。由于《古史考》原书早已亡佚,此条辑自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这条材料说明商鞅的“二十等爵”制度调动了秦国民众参加战争的积极性,使秦国成为“上首功之国”,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注释】①上:通“尚”,崇尚。②首功:斩敌首级的军功。秦制以斩敌首多少论功晋级,后来就将斩下的人头称作首级。
2.吸纳人才
①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
②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
③
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
④⑤
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
⑥
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秦]李斯《谏逐客书》,转引自《史记·李斯列传》
【解读】《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是研究汉武帝中期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公元前237年,由于郑国渠事件,秦王嬴政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谏止,秦王收回成命。此《谏逐客书》记载于《史记·李斯列传》。这条材料就选自《谏逐客书》,说明了吸纳人才对秦国兴起的重要作用。
【注释】①来:即“徕”,招致,招揽。②举:攻克,占领。③六国之从(zîng):合从,从通“纵”,即合纵政策。战国之时,秦处西,六国地处南北,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故称合从(纵)。④杜:堵塞,封闭。⑤向使:假使。⑥内(nà):亲近。
3.秦地形胜
①②③④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尝为诸侯雄,此岂
⑤
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下》
【解读】《新书》,亦称《贾子新书》、《贾子》,西汉贾谊撰。据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其中《过秦》分上、下两篇,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著名政论文。后世收入《昭明文选》时,称做《过秦论》。
以上材料说明关中地理形势是秦国兴起的有利因素,进可攻,退可守,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
【注释】①被:通“背”。②带:环绕。③四塞之国:秦地四面皆有山关之固,所以称作四塞之国。④缪(mù):通“穆”。⑤其势居然:谓所处之势位使然。居,谓所处之位。
4.秦世风貌
①②③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执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
④
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⑤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
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
⑧
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
⑨⑩
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甚有其也。
⑾
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耶!故
⑿⒀
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战国]荀况《荀子·强国》
【解读】《荀子》,又名《孙卿子》、《荀卿子》,是荀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集。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学术大师,出身儒家,而又广泛吸取各家精华,说理透彻,论辩谨严。其思想多有近于法家者,韩非、李斯皆出其门下。
这条材料是荀子应聘入秦时,对秦国的印象与观感。材料说明:①秦地山川形胜,易守难攻,物产丰美,资源充足。②秦民风俗淳朴,奸诈不生,朴实无华,遵纪守法。③秦国吏治整肃,谦恭敦厚,廉洁奉公,政治清明。这是秦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称霸诸侯的原因。但荀子又提出秦国的不足之处,“粹而王,驳而霸”,完全实行儒者治国之道的才能称王,而驳杂他法的可以称霸,在秦国没有大儒,即荀子认为秦国推行法治有余,而儒家德治不足,这是秦国的缺陷与弱点。
【注释】①应侯:即范雎(jū),秦昭王时曾任秦相,受封于应,称应侯。②孙卿子:即荀卿,后世因避汉宣帝讳而改称。③执:通“势”。④挑(tiāo):通“佻”,轻佻。⑤楛(kǔ):恶劣,不正当。⑥比周:结党营私。⑦倜(tì)然:作状语,高远的样子。⑧数(shù):必然的道理。⑨虽然:即使如此。⑩(xǐ):惧,担心害怕。⑾县(xuán):即悬,称量,衡量。⑿王(wàng):称王,实现王道。王道是由儒家提出的以仁义平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⒀霸:称霸,成就霸道。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
5.盛中有弊
①②
〔材料一〕令行于民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
③
敢议令。„„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
④
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
⑤⑥
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
⑦⑧⑨⑩
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
⑾⑿⒀
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⑥⑦
【解读】《汉书》,东汉班固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中保存了丰富的西汉史料。
这两条材料都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很值得比较。材料一是商鞅自己的评价,材料二是西汉贾谊的评价。两者论述矛盾,南辕北辙,但是各有道理,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商鞅是从法家的角度,认为变法使秦国秩序井然,走向文明;而贾谊是从儒家的视角,认为变法缺乏德治,人情冷漠,使秦国道德沦丧。实际上,两者都说出了商鞅变法的一个方面。法令严明,使秦国迅速强大,而缺乏德治,又使统治不能长久。在秦国走向兴盛的同时,也埋下了秦朝灭亡的祸根。
【注释】①朞(jī)年:即期年,一周年。②之:往,至。③冀阙:古时宫庭外的门阙。④致胙:古代天子在祭祀仪式后,将祭肉赏赐给诸侯,以示礼遇。⑤营:建设,经营。⑥鲁、卫:诸侯国名,此处代指礼义之邦。⑦耰(yōu)(chú):泛指农具。,同“锄”。⑧虑有德色:虑,心思,意念。德色,恩赐的脸色。⑨谇(suì)语:责骂。⑩倨(jù):通“踞”,即箕踞,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故名。古人认为,倨是一种无礼的坐姿。⑾稽:通“计”,计较,争论。⑿慈子:父母爱子女。耆(shì)利:耆,爱好,后作“嗜”。⒀耆利,即贪利。
①
〔材料三〕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
②
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③④
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将率,
⑤⑥
末事也。’秦四世有胜,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解读】材料说明秦国没有建立起仁义的根本国策。虽然“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但是由于缺乏德化,不是以德服人,诸侯只是慑于威势,表面屈服,所以“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称其为“末世之兵”,而非“仁义之兵”。
【注释】①便:便利。②女:通“汝”。③上:君主。④将率:即将帅。⑤(xǐ):惧,担心害怕。⑥轧:压倒,胜过。
①
〔材料四〕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②③④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
⑤
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⑥⑦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⑧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上》
【解读】材料说明德治的重要性,缺乏德治是秦皇立国的巨大弊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正是此段材料的点睛之笔。
【注释】①崤函:崤山、函谷关。②(chú)耰(yōu)棘(jí)矜(qín):耰,即锄与耰,锄田去草和碎土平地的农具。棘,通“戟”,棘矜,即戟柄。又服虔认为,耰乃锄柄;王念孙认为,棘矜乃伐棘以为杖,与斩木为兵相类。③铦(xiān):锋利。④铩(shā):长刃刀矛之属。⑤絜(xiã):衡量。⑥六合:天地四方为六合,代指天下。⑦堕:通“隳”,毁灭。⑧施:施行,给予。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6.郡县制度
①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
②
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
③④
“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
⑤
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⑥
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
⑦⑧
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⑨
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
⑩
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解读】材料一反映了秦统一后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王绾等赞成分封制,李斯赞成郡县制,秦始皇认可李斯的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统治的问题。郡县制将原有方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取消独立王国,使其成为统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从而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开始也是对分封与郡县的议论。与材料一不同的是,李斯从阐明分封、郡县两种制度孰优孰劣,转向论述统一思想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进而提出焚书建议,推行愚民政策。淳于越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可以说,材料一着重于统一制度,材料二强调钳制思想,都是为统一集权服务。郡县制度,功在千秋,但焚书愚民,造成了文化浩劫,两者都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注释】①填(zhân):通“镇”,威服,压服。②以:因为,由于。③王:称王。④支辅:即枝辅,辅佐,辅弼。⑤田常、六卿之患:指代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的史事。六卿,即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⑥丞相:此指李斯,时任丞相。⑦相与:共同,一道。⑧非:非议。⑨党与:同党之人。⑩蠲(juān)除:清除。
7.议定帝号
①②③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
④
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⑤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⑥
〔材料二〕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⑦,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⑧⑨⑩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⑾
〔材料三〕上古天子,庖牺氏、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殷、周称王。秦承周末,为汉
⑿
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
⒀
号之义也。尧曰“朕在位七十载”,皋陶与帝舜言曰“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此其义也。至秦,天子独以为称。
──[东汉]蔡邕《独断》卷上
【解读】《独断》,东汉蔡邕撰,今传本分上、下两卷。此书对研究周秦、汉代的名物制度有参考价值。
材料一说明秦始皇议帝号的原因(“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其间陈述虽有美化之嫌,但基本上展示了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二阐述群臣的意见(“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与秦始皇的决议(“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始皇帝”的由来(“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尤可见嬴政的君权意识,至为浓烈。材料三是后世学者蔡邕对始皇帝号的读解(“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至秦,天子独以为称”),论述显明。
【注释】①异日:往日,从前。②效:进献。③倍:通“背”,背弃,背叛。④畔:通“叛”,背叛,叛变。⑤辜:罪,罪过。⑥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分别指王绾、冯劫、李斯。⑦侯服、夷服:皆属于古代九服。王畿(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等,称九服。此处泛指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地方。⑧毋:无。⑨谥:谥号。⑩行:生平事迹。⑾庖牺氏:即伏羲氏。⑿嫌:避忌。⒀底(zhǐ)行:施行。
8.统一文字
〔材料一〕书同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同文书。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
①
〔材料四〕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②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
③④
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解读】《汉书·艺文志》,中国第一部史志目录,班固据刘歆《七略》增删修补而成,堪称上古学术成果的总纲。可参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其书首创部首编排法,运用“六书”理论说解文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本书《叙目》所载叙言,论列文字源流,颇得体要。可参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材料一、材料二是《史记》的记载,非常简略。材料三、材料四叙述了秦统一文字的具体情况,可以作为《史记》的补充。秦将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有利于不同地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隶书也起源于秦代,为后世汉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释】①畮(mǔ):通“亩”。②涂:通“途”,道路。③趣(qū):通“趋”,趋向,归向。④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六国所用的文字。
9.其他举措
①②
〔材料一〕始皇三十五年„„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坐高三丈。③
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
④
丈,足迹六尺。”铭,李斯篆,蒙恬书。
──《三辅黄图》卷一
⑤⑥
〔材料二〕始皇《权铭》,其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⑦⑧⑨
帝,乃召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薛氏《款识》,《秦会要》卷十一
⑩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收天下兵,聚之
⑾
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
⑿
海曁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⒀⒁⒂
〔材料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寓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⒃⒄
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
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
⒇
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
21
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21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上》
【解读】《三辅黄图》,又称《西京黄图》,撰人失传。原书有图有记,成于汉末或去汉未远之时,图早佚,文字部分经后人辑理成书。该书记载了汉代长安周围三辅地区的具体状况,也涉及周秦古迹,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秦会要》,清孙楷纂,搜集《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古籍中有关秦典章制度的记载,以类相从,汇集成编。可参徐复《秦会要订补》。
以上材料说明: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除了设置郡县、议定帝号、统一文字、焚书愚民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措施。如对内任命地方官员、制定法律、收缴天下兵器、统一度量衡、车同轨、迁徙豪民,对外开疆拓土,北筑长城、南取百越。这一系列举措,共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中国二千余年的王朝统治开辟了规模。
【注释】①锋镝:刀刃和箭镞,借指兵器。②金人:铜铸的人像。③铭:刻。④铭:铭文,刻写在器物上的文辞。⑤权: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⑥黔首:黔为黑,黔首谓以黑巾覆头的人,秦称平民为黔首。⑦法度量则:法度,特指度量衡制度。量(liàng),计量物体多少的容器。则,标准权衡器。⑧壹:统一,一致。⑨歉(xián)疑:即嫌疑,疑惑不明。⑩酺(pú):国遇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⑾(jù):古代乐器名,猛兽形,木制,后为铜制。⑿北向户:开北户以向日,是古人概念中的极南地区。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窗以纳日光,故称。⒀策:驱赶骡马役畜的鞭棒。⒁寓:同“宇”。⒂六合:天地四方为六合,代指天下,人世间。⒃敲朴:即敲扑,鞭打的刑具,短曰敲,长曰扑。⒄俛(fǔ)首系颈:俛首,即俯首。系颈,把绳套在颈上,表示伏罪投降。⒅堕:通“隳”,毁坏。⒆兵:兵器。⒇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践,残,使残坏。践华为城,断华山为城。因,依,依托,利用,凭借。池,护城河。因河为池,利用黄河作为护城河。21谁何:盘诘查问。22金城:指坚固的城。
秦始皇的暴政
10.秦始皇为人
①②③
〔材料一〕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
④⑤
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⑥
〔材料二〕十九年,王翦、羌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
⑦
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⒅⒆
〔材料三〕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
⑧
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⑨
〔材料四〕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⑩
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⑾
〔材料五〕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
⑿
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
⒀⒁
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
⒂⒃
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⒄
〔材料六〕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
⒅⒆
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关于秦始皇嬴政的性格特点,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集中的反映。前两条材料所记乃嬴政统一六国以前的情况,材料一是尉缭对秦王的评价,虽暴戾但犹有所收敛;材料二反映了嬴政对仇家的报复。后四条材料在秦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诛杀无辜,甚至罪及山树,好刑滥杀,刚戾自用,其暴虐的性格愈演愈烈。“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可见秦始皇治国是完全依靠法家行事。嬴政暴戾的性格与纯用法家治国,加剧了秦朝的暴政。
【注释】①蜂准:即隆准,高鼻梁。②挚鸟膺:挚鸟,即鹘,一种猛禽。膺,胸。挚鸟膺,挚鸟样的胸部,俗称鸡胸,胸骨突出貌。③约:穷困。④布衣:平民。⑤见我常身自下我:即秦王待尉缭为上宾的意思。⑥之:到,往。⑦阬:同“坑”,活埋。⑧赭:伐尽树木,使山岭赤裸呈赭色。⑨幸:帝王亲临。⑩中人:宫中之人,常指宦官或宫女。⑾从(zîng):即“纵”,放纵。⑿幸:宠爱。秦法,不得兼方,不验,⒀辄死:按照秦法,一人不能兼有两种方术,若方术不灵验,立即处死。⒁候星气者:观测星象的人。⒂书:文书,当时的文书写在竹简上。⒃呈:通程,定额。⒄坠星:陨星。⒅服:承认。⒆因:就,于是。
11.焚书坑儒
〔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①②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
③
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④
制曰:“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
〔材料二〕“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汉书·惠帝纪》颜师古引张晏注
⑥⑦
〔材料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
⑧
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⑨
〔材料四〕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
⑩⑾⑿
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
⒀⒁
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
⒂
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⒃⒄
〔材料五〕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之王也,鲁
⒅⒆⒇
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
212223
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情况。材料一是李斯提出焚书的具体措施,秦始皇许可执行;材料二记载秦朝的挟书律,企图以法律的形式禁绝民间藏书;材料三揭示秦始皇焚书的本质是愚民政策;材料四记载了秦始皇坑儒的始末;材料五阐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带来的影响,既造成文化浩劫,又使秦朝失去了士人的支持。
【注释】①诣:前往,到。②弃市: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谓处死刑。③城旦:古代刑罚名。旦起筑城,劳役四年。④制:帝王的命令。⑤族:灭族。⑥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辞。⑦乖:背离,违背。⑧从衡:即“纵横”,交错纷乱,扰攘之义。又可解作战国的合纵与连横政策。⑨始皇闻亡:指秦始皇得知侯生、卢生逃亡的消息。⑩报:复命。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⑾巿:读作fú。⑿奸:盗窃。⒀廉问:察访查问。⒁訞(yāo)言:邪说,惑乱人心的话。⒂传:通“转”,辗转。⒃六学:指六经之学。⒄王:称王。⒅驱:驱使,逼迫。⒆谪(zhã)戍:谪罚戍边。⒇立号:自立国号为“张楚”。21搢绅先生:古代穿儒服的读书人。22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23发愤:发泄愤懑。
12.严刑峻法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
①②③
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
④⑤
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的事例随处可见,可谓俯拾皆是,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条材料说明,秦始皇之所以采取严刑峻法的政策,除了以法家思想治国,还受到五行观念的影响。“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就直接指出了这种观念。
【注释】①十月朔: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始。周正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年始,秦代周德,故改其正朔。②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为水德,在阴阳五行观念中,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水德属于北方,故崇尚黑色。③数以六为纪:在阴阳五行观念中,水主阴,而《易》卦之阴爻称六,后因以为阴之称。秦为水德,故数目皆以六为单位。④河:黄河。⑤合五德之数:秦为水德,在阴阳五行观念中,水主阴,而阴主刑杀,所以急法刻削,以符合五德的命数。
13.穷兵黩武
〔材料一〕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
①
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
②
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③④
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
⑤⑥⑦
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
⑧⑨
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
⑩
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
⑾⑿
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
⒀
〔材料二〕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铸为钟,讲武之
⒁
礼,罢为角抵。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
〔材料三〕始皇既并天下,北筑长城,南戍五岭,又有骊山、阿房之役,兵不足用,乃至发谪。
⒂
先发弛刑之类,次发西贾人之类,次发治狱不直者之类,次以隐宫刑徒者,次以尝有市籍者,又其
⒃
次则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先发里门之左,名闾左之戍。未及发右,而二世立,复调材士五万人,以卫咸阳。民不聊生,天下骚动,而胜广起矣。是时楚兵百万,而秦发近县不及,乃赦骊山徒奴产子以击盗。及关东盗贼益炽,又发关中卒以击之。而章邯三岁将兵,亡失已十数万,坑于降楚者,又二十余万。沛公入关,而秦遂以亡。原秦之亡,皆起于兵备废弛,而倚办于仓卒。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引山斋易氏说
⒄
〔材料四〕按班史以销锋镝、弛武备为秦之所以亡,山斋因而发明其说。然愚以为秦之亡,非关于兵弛也。当时尽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岂能为纤芥之害而发百万之师以戍之?骊山、阿房之役,又复数十万健卒壮士,虚耗于无用之时,糜烂于不切之役。盖侧目倒戈相挺而并
⒅
起者,皆秦兵也。《史记》言:“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语,以告项羽。羽乃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夫此二十万人者,即十余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横行天下,诛灭六雄者也。国有兴废,而士心之勇怯顿殊,异哉!然章邯之降也,特以畏赵
⒆⒇21
高之谗,二世之诛;而其兵固非小弱,亦未尝甚败衂。而此二十万人者,亦复弭耳解甲,而曾
22
无异辞。虽明知必蹈祸机,反幸诸侯之入关以纾祸。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者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
【解读】《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撰,因唐代杜佑《通典》而推广之。该书选材详赡,贯穿古今,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籍。
这四条材料说明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是秦世一大暴政。内兴外作,“虚耗于无用之时,糜烂于不切之役”,导致“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这也是秦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注释】①禽:通“擒”。②密理:指人的肌肤纹理细腻紧密,与疏理相对。③毳(cuì)毛:鸟兽所生细密之毛,与希毛相对。④能(nài):通“耐”,受得住。⑤偾(fân):倒覆,僵仆。⑥谪发:贬谪并发配。⑦谪戍:因罪而被遣送守边。⑧市籍:指商贾的户籍。由于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凡在籍的商贾及其子孙,与罪吏、逃犯等同样看待,都要服役。⑨大父母:祖父母。⑩财卤:掳掠的财物。卤,通“掳”。⑾算:古代计数用的筹码。⑿烈:祸患,伤害。⒀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⒁角(juã)抵:我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类似现代的摔跤。⒂隐宫:宫刑。⒃材士:勇武之士。⒄班史:班固的《汉书》。⒅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⒆衂(nǜ):挫折。⒇弭耳:犹帖耳,指驯服、安顺貌。21曾(zēnɡ):副词,竟。22纾:消除,解除。
14.不恤民力
①②
〔材料一〕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
③
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将者不苦其繇,繇使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欢乐其土,此天下之所能长久也。及秦而不然,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尽自有之
④
耳。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贱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
⑤
故陈胜一动而天下不振。
──[西汉]贾谊《新书·属远》
⑥⑦⑧
〔材料二〕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⑨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
⑩
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
⑾⑿
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⒀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
⒁
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
⒂⒃
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五〕始皇二十六年,童谣云:“阿房阿房,亡始皇。”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
〔材料六〕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昼警夜作,
⒄
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
⒅
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注》
⒆
〔材料七〕秦赋户口,百姓贺死而吊生,故秦谣曰“渭水不洗口赋起”,即苛政猛虎之意矣。
──[明]董说《七国考》卷二引《咸阳大事记》
【解读】《述异记》,旧题南朝梁任昉撰,内容多小说家言,但也保存了一些古代民谣,可资参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其注文二十倍于《水经》,是六世纪前中国最全面而有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名著。而且注文引用古籍多达四百余种,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七国考》,明末董说编。编者根据《史记》、《战国策》及诸子杂史,搜集有关战国时代七国制度的史料,依照会要体例,纂集成书。
材料一说明:由于秦朝幅员辽阔而中央贡赋未作调整,使民众的赋税负担更为沉重,“一钱之贱耳,十钱之费”,统治者太不顾惜民力,“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材料二说明:秦始皇大兴土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彰显至尊地位,穷奢极欲,这一切势必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材料三、材料四说明:秦世贫富分化严重,始皇内兴外作,人民毫无喘息的机会,使得“海内愁怨,遂用溃畔”。材料五、材料六、材料七所引民间歌谣,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愤恨。由于秦滥用民力,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民力透支,几近绝倒,故陈胜揭竿而天下响应。
【注释】①输将:运送,输送贡赋。②繇使:即徭使,劳役与差役。③繇:通“徭”,徭役,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④海上:海边,海岛。此处泛指路途遥远的地方。⑤振:通“拯”,挽救。⑥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⑦上林:秦代宫苑名。⑧写放:即写仿,模仿之义。⑨仟伯:通“阡陌”,田间小道。⑩更卒:古代轮番服役的兵卒。⑾亡(wú)聊:无所依赖,无以聊生。⑿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此处代指罪犯。⒀僭差:僭越失度。⒁闾左:居住于闾巷左侧的人民,秦时贫贱者居闾左,后因借指平民。⒂纺绩(jī):纺指纺丝,绩指缉麻。⒃用:因而,因此。⒄举:抚养。(bù):用糖渍的干果。⒆口赋:古代的人口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