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纯邢君魏星
摘要/ 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的发展融合,将古典园广州是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域文林带入公共视野,突破了仅为公候将相、文人墨客所享化及气候特性对园林的影响是其园林文化用的旧模式,丰富了茶(酒)楼文化的艺术内涵。通过对清形成的根本(图1)。造园常谓“三分匠人、七代广州城市地理空间、人口变迁、消费风尚等相关背景分主人”,相对江南园林以文人骚客、北方的研究,梳理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结合的模式与类以政客官僚为主的情况,岭南造园主要由型,发掘二者发展融合的内外在原因。商人主导。如主掌外贸的十三行商人在今关键词/ 清代广州园林茶(酒)楼世俗化同福路及西关泮塘一带均建有大型宅园,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Guangzhou如潘仕成“海山仙馆”、伍崇曜“万松园”、landscaped garden and teahouse (restaurant) brought classi-cal garden into the field of public vision during the Qing潘有度“南墅”等(图2)。商业文化对造园dynasty. Breaking through the old pattern, which only served的渗透无处不在,突出的表现在空间实用for enjoyment of literati and nobility, it enriched the artistic性、宅园一体等。除了商人作为园林主人主connotation of teahouse (restaurant) culture. By study of thegeographical space, change of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持造园外,商业资本对造园的影响也颇引fad in Guangzhou City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sum-人瞩目。
marizes the pattern and typ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seeks out明清广州街道上各类商铺星罗棋布,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其中茶楼酒肆更是为世人所推崇。商业资KEY WORDS/ the Qing dynasty, Guangzhou, teahouse(restaurant) in landscaped garden, secularization本对造园活动的渗透,催生了园林式茶(酒)楼,园林和商业建筑两者均被引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发展出了新型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
1 茶馆酒肆的空间模式
清代广州茶馆以茶资低廉的一厘馆、二厘馆等为主,设备简陋、据平房为肆(图3)。其中规模较大些的称为茶居,是清末茶楼的前身。清初茶居所采用的建筑形式多为店铺、合院式住宅相组合,不起楼、较简陋。19世纪竹筒屋兴起后,茶居酒肆多改为竹筒屋式。
竹筒屋的最大优势在于用地紧凑,其形成原因是地少人多。广州城背靠越秀山、南临珠江,南北均无发展余地。出东门、北门又多为坟场,故而也不适合辟为住区。往西多为低浅池塘,整个城池能扩展的范围极为有限。而广州人口在清代则一直保持迅速增加的势头。由此住宅开始向纵深和高度两个空间方向发展。若与北方基本居住单元—合院住宅进行比较,竹筒屋模式的住宅内部不存在“院落”空间,取而代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之的是仅够维持通风、采光的“天井”。如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收稿日期:2008-05-29
此狭小、阴暗的空间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生
13活、心理的多重需要。
清代广州市内的自然环境也一再被开发利用,绿化、水体被侵占的情况很突出。早在唐代广州就着意经营市内的绿化环境,“疏导其源,以济舟楫,更饰广厦,为踏青避暑之胜地”(《南海百咏》),宋代羊城八景中还有“菊湖云影”。元代菊湖被放干入官地,清代已是官方经营的鱼塘。明代孙典籍有《广州歌》赞城内濠涌,“城南濠畔更繁华。朱楼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牅。”屈大均《广东新语》,“南临濠水,朱楼画榭,连属不断”。可见至明末还保持利用水道建设公共游览区的传统。入清后生齿日繁、用地紧张,侵占水道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西濠为例旧志称其“广十丈有奇”,而1964年修马路改暗渠时,濠宽仅余三、五米[1]。清末《羊城古钞》“今侵于濠畔之民,始为木栏,继甃以石,日积月累,濠愈狭矣”。濠涌作为城市绿化缓冲的作用被削弱了,沦为排污水道。这些都说明城市与家庭单位的部分公共空间都因用地、人口引发的问题,相应出现了萎缩的情况,引发了对新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大多数位于市区的茶居酒肆采用常见的竹筒屋、西关大屋式,通过加大进深或者起高楼等方式满足营业的需要。由于建筑密度高,室内底层通风不好,故首层除了前半部设柜迎客外,后座多设厨房、库房等辅助功能。民谚有“有钱楼上楼、没钱地下痞”之语,生动地说明了底层室内环境的低劣。由于竹筒屋进深过大,山墙及后墙都无法开窗,室内采光不好,故在室内外装饰装修上尤为讲究。
清代广州茶居多悬挂名人山水字画以打破墙体的封闭及室内空间的阴暗,选用的家俱多为高档硬木制作、大理石饰面,坚实耐用、纹理美观。建筑构件更是雕饰华美—通花屏风、挂落、花窗等,但这些都限于改善环境而已,并没有涉及到空间的改造(图4、5)。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建筑学报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
2 郊外茶寮的影响
“寮”字有简陋住房、棚屋的意思,茶寮意指简陋粗鄙的茶馆。广州茶寮出现于1850年代,集中于小北门外下塘村道旁(今登峰路)。此处是登白云山的必经之路,清明冬至祭祖时更是游人如织。除了著名的宝汉茶寮(图6)外,还有新宝汉、郭北、新奇亭、怡和、甘泉、红棉、越秀、南粤等众多茶寮酒楼[2-4]。
郊外茶寮基址要求环境质朴、天然,游人至此顿觉胸襟开阔,又处于交通便利之处。建筑多采用竹木、葵叶、松皮搭建的棚寮草舍、单层无楼、茅草为盖、蓬门为饰,以竹篱笆做围墙,傍着菜田篱笆,颇有竹木和泉石之趣[5]。
茶寮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启发了茶楼经营建设者目前已无法得知。但茶楼的兴建确实开始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借鉴,是茶楼与园林结合的开始。茶楼与茶寮不同,它需要更大量的客流、更高的消费力来支撑,期望商业旺地周围依然青山绿水显然是不现实的,向外借的方法行不通,茶楼自然只
能向内而求了。
3 园林与茶(酒)楼的发展融合
清末的园林式茶(酒)楼主要有陶陶居、广州酒家、银龙酒家、北园酒家、西园酒家、南园酒家、文园酒家等。园林改善了室内环境带动了消费,脱离了之前主要与住宅结合的模式,自身更发展出了新的特点。茶楼注重园林环境,自然不会是取决于建设者的偏好,而是纯粹的市场指引。园林改造了首层的室内空间,增加了营业面积。对茶(酒)楼而言,因其选址多为商业旺地,故而这点创新极富商业价值。再者一些茶(酒)楼基址优良,除却交通便利、客源集中外,作为豪门私邸本身就附有园林。这类茶(酒)楼往往通过合理组织旧有园林,将其新旧结合起来设计。
陶陶居(图7)创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早期并没有园林特色。1922年第十甫开拆马路,陶陶居购置了霜华书院的宅基,将其改建成为楼高三层的茶楼。创办人谭杰南、陈伯绮虽然经验丰富(谭杰南是
永汉路涎香茶楼司理、陈伯绮是第二甫调珍茶楼的正柜),但是在茶楼同业中还属于后生晚辈。但陈伯绮是清末大儒朱九江的再传弟子,其人知书识礼、广交名士,审美境界自然不俗。陶陶居茶楼建成后布局形式果然别开生面,通常作为厨房、库房的后座被改造成为以中心园林为核心,正、东、西均设厢座(俗称卡位),称“勾曲仙居”。厨房由首层改至楼层夹层,如此厨房至楼座、厢座距离相当,有助于保持食物新鲜。
第一代“茶楼王”七堡乡人谭新义认为茶楼的成败,一半靠地点,一半靠人事,购置合适的地块始终是茶(酒)楼成败的关键,陶陶居的这块地皮同样来之不易。茶楼兴建首选商业旺地、靠近车站、码头、路口、丁字路交汇处,此外更要有较大的店铺面积。谭新义为了解决茶楼选址难的问题,不惜专门成立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设茶楼的产业。创建茶楼的资金用于置业的往往达到总资金的一半以上,当购置入的房屋不能满足营业需求时,常采用拆、拼,甚或重建的方法来解决。剩下一半资金
建筑学报2009.3 ARCHITECTURAL JOURNAL
14用于茶楼装修、购置设备和经营茶楼所需的流动资金[6]。如莲香楼将旧有连香茶果铺连同周边相连房产350余m2,一并拆平后建设而成[7]。陶陶居在创建之初采用认购股份的做法,初期招募300股,每股200银元,合计6万元。即便如此巨款还是难以支应,又于关恒昌银号借款周转,最终扩大到408股,合计8.16万银元。如此昂贵的建设成本,自然需要更多的营业空间提高营业金额来弥补。陶陶居楼高3层若按照旧式茶楼做法,能使用的面积不外两层,而通过在首层加设园林,一举扩充了三成营业面积。中心园林设计更是透着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假山怪石、龟池古塔、甚至还育有活猴子[8]。虽然世俗化是岭南园林的主要特点,饲喂动物飞禽作为园林点缀也很常见,比如行商潘启官的庭院内育有天鹅、朱鹭[9],番禺余荫山房内饲喂孔雀等,但如此刻意逢迎市俗口味、饲喂活猴的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文园酒家基址本为文昌庙,与优伶齐聚的陶陶居不同,其周边文人汇集,对于如何迎合文人趣味颇花费了一番心思。不同于陶陶居集中式庭院的做法,文园将厢座散设于亭台楼阁中,而中心园做莲池、池心
有亭设雅座,整体氛围颇为雅致。
谟觞酒家原址在西关第十甫,第十甫大火后购置宝华正中约钟锡璜私园(也称钟家花园)异地重设(图8)。“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园冶》(相地篇),以合宜的旧园改造在植物造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布局陈设保留了钟家花园的布局,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内设一拳石斋、二酉轩、三雅堂、四时斋、金符斋、玉茗堂、香石斋、缫烟阁、坚寿亭、雾淙水榭等茶亭。可惜经历战乱钟家花园最终只留下一株百年木棉。虽然其格历变迁已无从寻觅,但单从茶亭题名上其雅致、清幽已然呼之欲出。每一茶亭题名均有来历,如一拳石斋陈设“一拳石”乃是广东十二名石谱之一,再如香石斋陈设盆景乃是以九里香与雄鹰造型英石并置,故云
[10]
“香石”,凡此种种不赘述。
口分布出发,热闹些的有西城的八桥胜景、河南鳌洲的漱珠桥畔(图9),更富野趣的有白云山麓、泮塘等地,都是不错的选址,一则靠近官宦富商居所,再则自然景致多情。
西关八桥指坐落在下西关涌和大观河的汇源桥、蓬莱桥、三圣桥、志喜桥、永宁桥、义兴桥、大观桥和德兴桥。其中尤以大观河上的大观桥、义兴桥为茶(酒)楼集中地段,“桥心月色灿流霞,桥外东西四大家,宴
[11]
罢画堂归去晚,红灯双导绛舆纱。”酒宴
散去伊人归来,桥心月色合着两岸通明的灯火,是怎样一幅动人心魄的浪漫场景。行商聚居的鳌洲一带,酒家多依漱珠涌而设,高阁临水、凭栏快意。
北园酒家在白云山麓,基址原是民国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祖父的私宅,地处北郊离茶寮聚集的登峰路不远,北依白云山麓环境清幽、颇有田园景致。20年代末邹殿邦出面和一些官僚太太集资建北园酒家,人称“山前酒家,水尾茶寮”。在酒家附近自辟菜圃、种植时蔬,突出自身的郊野趣味。抗战时期,北园因时局影响于1938年歇业,1947年局势稳定后重新开业。新北园依然保持旧有的野趣,松皮、竹篱虽透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以人力取胜自然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更多时候经营者直接选择交通、风景均合宜的地点建设茶(酒)楼。“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园冶》相地篇)。以广州的地理环境和人(
15建筑学报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
着创业的艰辛,但也算是对北园固有风格1957年经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的继承[2]。
先生设计,在保存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如番禺余荫山房等岭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利用民间收来的建筑旧料,设计完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装饰精美的内部庭院。1984年再次扩建,1992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装修,2006年底则以4120万的拍卖价格被东悦酒家收购。传统园林式茶(酒)楼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虽然金钱并不能衡量其历史或艺术的价值,但某一方面确实体现了大众的认可与喜爱。除了北园酒家外,泮溪酒家也是自然环境优越茶(酒)楼的代表(图10)。1947年李文伦、李声铿父子集资开办酒家位于泮塘,创建之初竹木松皮搭建、形制简陋。基址附近有数条小溪流过,充满田园、乡野气息,一时间文人雅士云集,声誉渐隆。4 结语
在城市公共绿化与市民居住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商业资本的介入引发园林与茶(酒)楼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茶(酒)楼在清代是市民生活的重要重要组成,园林与其结合开拓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园林开始步入市民群众的视野,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茶(酒)楼通过对园林的引入,调节了室内小环境、改善了原本不堪使用的首层,增加了营业面积。再者通过园林的建设凸显自身的品味,更易于得到各层次消费人群的认可,达到经营成功的目的。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园林一直为皇室官宦、文人绅商所占有,市民很少有享用园林环境的机会。而园林式茶(酒)楼则突破了这一惯有模式,让普通市民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更易于亲近自然。长期以来园林多作为主人财富与品味的外在表现,而茶(酒)楼附设的园林则成了城市消费的一部分。相较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与附庸风雅的文人园,茶(酒)楼附设园林更贴近市民群众的生活,其中更是表现出强烈的世俗趣味。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衡量城市的基本指标就有“感受”,是空间环境、居民的感受和精神能力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感受是主观的,依观测主体的情况而变化。一方面茶(酒)楼园林是岭南地方文化特定时空阶段的产物,本地居民
建筑学报2009.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对老字号茶(酒)楼的偏好多少也透露出对这种具有强烈、生动文化色彩的空间环境的认同。另一方面空间环境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使得异乡人在文字、图像之外,有了更生动感受地方特点的途径。■
集镇会堂的缘起
参考文献
[1]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77.
[2] 张格林. 古色古香的北园酒家[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 合编. 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131-138.
[3] 张格林,肖楠. 抱绿邀红北郭园—北园酒家沧桑[G].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合编. 广州老字号(上册)—广州文史第五十八辑.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9.
[4] 邓光彪. 广州饮食业史话[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 食在广州史话—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219-220.[5] 徐续. 岭南古今录[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461-463.
[6] 冯明泉. 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州茶楼业[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 合编. 食在广州史话—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3.
[7] 冯明泉. 莲香楼与莲蓉月饼[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 合编. 食在广州史话—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26.[8] 冯明泉. 著名茶楼陶陶居[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合编.广州工商经济史料第二辑,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78.
[9] [美]亨特. 旧中国杂记[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89.
[10] 冯汉. 抗战前后的银龙酒家[G].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 合编. 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94-102.
[11] 叶曙明. 春城三百七十桥[J]. 广州文艺, 2004(10): 35-40.图片来源
图2:引自: 香港艺术馆.珠江十九世纪风貌[M].香港市政局.1985: 50图3:引自:[民国]赏奇画报、时事画报合订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
图4:引自:[民国]赏奇画报、时事画报合订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
图5:原图引自:吴绿星,杨柳.羊城后视镜[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93,推测平面为笔者绘制图6:作者翻拍于广州市博物馆
图7:引自: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荔湾明珠[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90
图8:引自: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 荔湾明珠[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89
图9:引自:澳门市政厅画廊.昔日乡情[M].澳门市政厅.1995: 59
图10:引自http://gd.d0086.com/slm/guangzhou/tlm/liwan/mstd/wh984.shtml.
胡涛
摘要/ 从集镇会堂的历史原型出发,考证集镇文化中心“建造运动”,认为正是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集镇会堂”的产生。并根据集镇文化中心以及电影放映场所的数目变化情况,推测出全国集镇会堂大致数目的变化曲线。关键词/ 集镇集镇文化中心集镇文化中心“建造运动”集镇会堂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ototype of town meeting halland making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campaign”for town culture center,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campaignsdirectly caused the emergence of a great number of townmeeting halls. In light of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cul-ture center and film projection place, it infers the changecurve of the approximate number of the town meeting hallthroughout the country.KEY WORDS/town, town culture center,“construction cam-paign”for town culture center, town meeting hall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78066)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710003)收稿日期:2008-10-10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