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冯恩洪之部分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2024-05-17 来源:我们爱旅游


冯恩洪之部分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合适;教学方法的合适;教育评价的合适;学校管理的合适。

当今中国所有的学校都实行着整齐划一的标准:高一数学一个标准,物理也是一个标准┄┄对智慧强势和弱势的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是不合理的教学。

据统计,每一年上海高考数学满分150分,考到130分以上的永远是参考人数的3%,也就是说130分以上不是教出来的。光老师会教还不行,还要学生有这个悟性。既然全上海只有3%的考生数学能考到130分以上,那为什么全上海的高中学生都瞄准150分进行教学?这个目标就不合理的。

我们现在强调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这叫正确的废话,老师又不是万能的。现在,将教师的个体面对学生的集体变为教师的集体面对学生的集体,这样好操作,控制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同学都找到合适的感觉。这是我在过去多年的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推出的教育新理念,所以建平中学才能异军突起。

实际上,我用的是现代企业理论。提高效率有两个切入口:一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培训职工,找最好的老师,抢最好的学生;二是改变组合,组织得好的石头叫做建筑,组织得好的事情叫做诗篇。我们要组织得好,改变传统的组织方法,要大胆切入。

合适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方法的合适。目标的合适不会直接产生结果,合适是一个一系列的组合,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来到我们身边,和老师接触的过程是难受还是享受。

现在,校园里师生关系已经到了很淡漠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学生已经显不出上世纪50、60年代学生对母校的感情那么深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到了几点——

第一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比正式的人际关系更重要。我要求在学校里构造两种人际关系,我是老师你是学生,要为人师表;二是非正式的人际关系,要与同学们构筑朋友关系,一个老师,优秀的老师不能永远做老师,一定要进行角色互换,有角色体验。每年9月30日晚上,建平中学庆祝国庆通宵的时候,最受学生欢迎的永远是一个高潮,就是老师时装走台。当老师以模特的身份现现的时候,学生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这天晚上,我们还在校园开出一条中华名小吃街,各个班级同学自己做广告,自己烹调制作,然后卖给参加活动的其它同学吃。当老师把自己家的煤气罐也搬来,自己带上厨师的帽子,学生在卖,老师在炸的候,师生关系已经变成了伙伴关系。所以,这就是我的“谬论”的来源: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比正式的人际关系更重要,要做学生的良师,就要做学生的益友。

第二,落实操作上,要先微笑,后开口。老师的职业,要求老师学会微笑。微笑不仅仅是第三产业服务员的职业需要,教育也是一种服务,使学生感到一种亲切和信任,使学生感到安全,使学生得到鼓励。师生之间的谈话,先让座后谈话,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如果学生站着,老师坐着,这就是违章操作。即使是对犯错误的同学,纠正错误的过程也不是伤害人格的过程。所以,我们进一步规范了老师的行为,老师要像家长一样爱学生如爱亲子,敬家长如敬亲朋;要进行没有告状的家庭访问。由此,我再引伸:学校永远有差异,学校永远无差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提倡用赏识的目光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

我在小学部提出来,老师要学会蹲下身去贴着耳朵和小朋友说悄悄话,帮助孩子个人纠正错误的过程不必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我们把这些提上来的时候,我们和国际上的距

离就缩短了。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师道尊严是很历害的,今天西方社会的教育是强调非正式人际关系,强调对人格的高度尊重,而我把这块提出来,走得也挺艰苦。

第三,合适的评价。我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类,一类全格就行,一类优秀才好。每一个学生与你三年之后发展有关的课程要记总分,越优秀越好;和你三年后发展目标无关的的课程,降低到会考标准,及格就行。不做减法,怎么能做加法?学生负担已经够重的了,要做加法先做减法。所以,我提出“合格加特长”评价标准,让学生的弱势智慧达到合格水平,让学生的强势智慧达到特长水平。否则,传统评价会否定自己的改革。

第四,管理的合适。首先,当我们提出合适的目标,由谁来设?不是老师给学生划分目标,是学生自己挑选老师。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制定的目标。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给学生制定目标,一分之差就伤了这生的自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他们做题目,而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

管理的合适,又涉及到学校里特级教师是不是最优秀的。适合这些学生发展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未必特级就是最好的。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僵化的评价体系。现在是许多学生家长比老师的阅历还要广,老师只该管该管的部分,不该管的能不能不管?因此,合适还有对师资队伍合适的要求。当一种张扬个性的教育出现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帮他锁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卓越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我现在没完成,但是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目标:要帮助35岁以下的老师锁定他的发展目标。学校出人才,不仅学生出人才,两支队伍同时成材,学生成才,教师成才,这样老师才觉得有奔头。帮助自己发展的领导,老师是没齿不忘的。

学会做人和学会做学问的关系,是冯恩洪教育思想中应给予认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就此,冯恩洪先向我们列举了两个生动的教学经历,一个发生在建平中学,另一个发生在东方世纪学校。

学会做人问题上,要注意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一,我们要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的该不该给,能不能给?

我不隐瞒我的观点。我觉得我们要是给学生的定位太高,最后是不是高不成低不就。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德育大纲都做到的话,这个学生就可以入党了,可以评模范党员了,那模范党员的标准。教学目标有一个系列,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德育目标该不该有系列。

我曾和青年党校的同学们作过交流,他们对我讲:“大公无私很感人,但是我做不到,我身边那么多人,谁是大公无私的?先公后私行不行?公私兼顾,也公也私行不行?”我觉得只要不是损公肥私都是合法的。这就是我说的我们要给学生些什么。

我们中学的教育叫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里的德育应该属于基础教育,学生想要什么就给学生,结果什么都没给学生,这叫“少则德,多则祸。”

我是把德育当作最基础的东西,并概括为8个字: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对已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回家讲孝顺,在社会上讲公理,这五个方面都做到,这个孩子的社会形象是不差的;对自己负责,这样的德育就从看不见的到了看得见的。一个学生的规范,是从他控到自控的过程;一个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过程,是负责任的外延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二,我们要给学生的怎么给?

传统德育都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德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结合。

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交叉,出现了一些共存区间,因此,德育工作不能仅仅研究如何提高人、发展人,还要研究如何尊重人、满足人,这是一个前提。建筑在尊重人、满足人基础的德育,情顺理通、情通理达。

我已经连续13年9月30日晚上没睡过觉了——庆祝国庆通宵联欢,我除了9月30日晚上,其它的364天没有一天晚上不睡觉的,为什么呢?不是我愿意熬通宵,通宵对我来说是难受的,中老年人一日不睡,十日不醒。熬通宵对我来说是难受,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是极大的享受,因此,校园生活的节奏迫使你要拥有一颗童心,不能用你的生命节奏来安排校园生活的节奏。孩子们熬通宵到早上六点时对我说“今宵难忘,难忘今宵”,对我来说却是“今宵难熬”,这就是我常对老师们讲的:一个教育工作者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与日俱增,一个是心理年龄永远年轻。

连续13年庆祝国庆通宵坚持下来,效果非常好。校园要让学生们获得知识,校园也要让学生们得到欢乐啊。我们组织的比他们自己和小伙伴们组织的还快乐,校园就有凝聚力了。

因此,我认为德育不仅仅造就社会需要的人——德育帮助你实现幸福人生。这个德育的目标我们要喊响,我们的德育过程,是在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同时内化德育的目的。

在研究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基础上去提高人、发展人,这是一条走进21

世纪的德育的必然之路

1985年6月7日,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当时还是上海市培光中学教师的冯恩洪,作为三个基层代表之一,作了会议上最长的发言《德育困惑引发的思考》历时1小时40分钟。这个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同志说,“中国的教育是有希望的”,因为“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正是通过这个会议,冯恩洪开始走向了全国。尽管近年来冯恩洪校长致力于学校管理的探索,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德育的思考。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教育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回归本质、走出异化阴影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校园里获得成长和快乐,德育才有可能正本清源。”

认识当代德育面对的教育对象

“现在,我正下决心控制我的体形,为什么?我在集团的幼儿园里听6岁的小朋友用‘……不是……就是……’造句。一个孩子说,‘肚子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把我吓了一跳,我知道在孩子们眼里,校长不能肚子大脖子粗,所以我每餐只吃七分饱。”冯恩洪校长说,“我们的德育正面临着一大堆新情况。”

教师们向冯恩洪抱怨,学生在课堂上造句竟然造出“你是茶,我是水,我泡你”,“虽然我老爸很丑,但是我老妈很温柔”等乱七八糟的句子,让教师们哭笑不得、不知所措。冯恩洪对教师们说,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学校的每个房间里都有彩电,孩子们可以随时上网,MP3随身携带,他们获取信息、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已经不是我们摆弄晶体管收音机那个时代可以比拟的了,所以再用传统的德育方法教育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进行德育之前,我们要认真研究我们的德育对象。”冯恩洪说。

我们的德育要给学生什么

“我们的德育要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一直没有解决好。基础教育的德育没有体现出‘基础’的特点。我们样样都想给学生,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冯恩洪说,“在学校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等都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内容’和‘标准’,这些内容和标准显得‘多’和‘高’了。”

“中国的德育还要吸取一个教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小孩在说大人的话,那么大人就在说小孩的话。我们的德育中现在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呢?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在进行爱国教育,大学生则要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的补课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冯恩洪认为,德育“少则得,多则惑”,德育要给学生的是八个字——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掌握规范,可以解剖为五个方面: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回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这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结晶,无论是环太平洋地区,还是环大西洋地区,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学会负责,外延扩大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生命负责。

“德育给学生什么”的内容锁定了,德育评价也就容易解决了。冯恩洪校长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不是“模糊考评”,而是很具体的。他曾悄悄地组织家长委员会参与评价,学生家长“跨年级”走进教室,当学生看到陌生人走进教室时,站起来微笑打招呼的有几学生、坐着问好的有几名学生、露出友好的表情却没有问好的有几位学生,每个班级都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因此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就变得一目了然了。

我们界定的德育规范合理吗

“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给学生界定的德育规范主要还是‘要求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再加上我们‘非此即彼’的思想,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成了‘除了提倡的,都是反对的’‘只有提倡的,才允许存在’。这就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反对’的范围。”冯恩洪说,“我经常与一些学校的校长争论,你能管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买零食吃吗?为什么不把‘禁止学生吃零食’改为‘不提倡学生吃零食’呢?”

冯校长建议学校校长和教师,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由“提倡”“反对”两个部分,改为“提倡”“不提倡”“反对”三个部分,“不提倡”包括“允许存在”,允许学生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先后”。“学校要思考自己界定的学生行为规范是否合理,学校到底该不该管。”

当代学生还有崇拜的英雄吗

“当今这个时代,谁有能力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理想教育呢?”

冯恩洪说,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们最崇拜的人就是“老红军”“老干部”,认为“官职”越大,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所以学校总是请这些人来为学生作报告,但是现在情况变了。由于历史的久远、内容的单调,传统手段的爱国主义、励志教育已经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而且在当代学生的眼里,似乎“官职”越大,“可怀疑度”就越大。

“学生除了娱乐明星,还有崇拜的英雄吗?还有什么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呢?”冯校长说,“感动中国的模范公民学生是服的,影响中国发展的知识分子,学生是崇拜的。”

冯恩洪认为,新的时代,同时具有“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将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重担。

一年以前,冯恩洪着手筹划“少年中国大讲堂”,邀请那些感动中国的模范公民、影响中国发展的公共知识分子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这是一个实施难度很大的策划活动,但是让冯恩洪感到欣慰的是,那么多公共知识分子、模范公民表示非常支持这件事情。杨振宁答应了,要给学生讲《诺贝尔奖与中国经济发展》,郑成功的后代——北海舰队海军少将郑明答应了,要给学生讲《大海的呼唤》,“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答应了,要给学生讲《我把杨利伟送上太空》,余秋雨答应了,要给学生讲《学好中国文,做好中国人》。

“组织得好的石头称为建筑,组织得好的事实叫做法律,组织得好的字词成为诗篇。教育教学的艺术是组织艺术。”冯恩洪说,“3月份第一讲正式开讲,我计划5讲之后请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来上海考察,并召开一次年会,看看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有哪些有益的启迪。”

当代学生接受什么方式的德育

“德育的途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论理谈话’,一个是‘活动’。虽然我们现在有思想品德、社会、政治教科书,但是我认为,这些德育课程资源并不是最优化的资源,它们距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些远。我能不能围绕当代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生活热点出一些‘论理谈话’的专著呢?这些专著应该集知识、哲理、榜样、***为一体,给教师提供论理谈话的示范样本。”

冯恩洪认为,现在学校的论理谈话水平还是很低的,因此学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

诲”,而“以知识充实,以哲理启迪,以榜样激励,以***感染”的论理谈话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我们对学生的论理谈话不能信口开河。不说没有准备的话,不说则已,说则‘一鸣惊人’。”冯校长强调说。

德育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动离不开学生的体验,而“活动”则是学生进行体验的最佳途径。

连续16年,每年的9月30号晚上,冯恩洪都组织活动,与学生一起彻夜联欢,以庆祝“国庆节”,学生自愿参加。如今,这一学校的传统德育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了“社区的活动”——2300名师生的校园里,那一天的联欢会容纳6000人到11000人。

“我不明白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学校喜欢把校门紧紧地关起来,不许外人进来,为什么不用学校文化去影响社区文化呢?”冯恩洪认为,德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德育活动的范围越大,对学生的影响越深刻。

冯恩洪还连续14年“舍近求远”,组织高一年级乘船逆流而上到南京祭扫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中山陵,进行“异地生存训练”。“这是‘犯规’的,但是,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渴望伙伴交往是青少年合理的精神需求,在上海祭扫烈士陵园是‘学校要我去’,而到南京,则是‘我要去’。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

如今,“南京行”也已经沉淀为上海建平中学的传统德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因为“德育的内化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时候,则情理交融、情通理达,情先通,理后行,这时候的教育就入情入理、入耳入心了”。

冯恩洪提醒校长们,“实现德育目的的过程,是研究、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的过程。研究人、尊重人、满足人,才能够教育人、发展人、提高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